全職媽媽的陷阱——教養悖論
07-28
這篇多講點自己的切身體會。我一不留神就做了三年的全職媽媽。這裡面有很多客觀原因,比如老人年紀大了、我支持母乳餵養,等等,另外主觀上,我有一種盲目的自信——相信在這件事上,我一定能比別人做得更好。全職媽媽當然有很多好處,比如,媽媽通常說的比較多,孩子的智力和語言可能會發育得很好;孩子在情感上儲蓄了很多親情和信任,跟媽媽有安全的依戀關係,等等。我女兒總的來說很不錯,走在外面,遇見的人都誇:「還是自己帶的好!」但是總結過去,我發現全職媽媽更容易陷入一個巨大的陷阱里,那就是教養悖論。教養悖論,說出來,其實道理大家都懂。具體說,就是什麼事情都有兩面,比如:我們希望孩子不生病,講點衛生,少接觸細菌病毒,少去人多的地方。但是另一方面,只有通過跟細菌病毒接觸,孩子才能鍛鍊出免疫力。所以總是給餐具消毒、不去人多的地方,這些做法都未必是好事。孩子有小感冒,也未必是壞事,小的時候多鍛煉免疫力,對孩子一生的健康是有好處的。當了三年的全職媽媽,我的體會是,教養悖論真是無處不在啊!而全職媽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孩子身上自然用力過多,所以太容易掉進這個陷阱里。高齡全職媽媽就更是如此,需要有全面的育兒知識和超強的自制力。否則,做得越多、越對,就是越錯!先說我自己的教訓。我生孩子前也看了一點育兒書,但是走馬觀花,沒什麼感性認識。有了孩子後,母性的本能和追求完美的性格完全佔了上風,書上抽象的理論全部淡出了。比如,我希望讓她早點了解這個世界,看著她在床上撲騰,就忍不住去抱她。其實我現在也認為抱孩子很重要,但是大概我抱得真是多了些。我女兒的智力和語言都很好,甚至有點過於好了,但是運動方面一直比較膽小。或許這跟爸爸的參與少也有關係,但我想,主要還是她在嬰兒時,我抱得太多,她自己去運動的機會就相對少了。在她快兩歲時,看她不太敢滑滑梯,我開始擔心起來。當時,我又拿出自己追求卓越的勁頭來,想,這好辦,我天天帶你去練習,不信就搞不定這個事。於是就總帶她去玩滑梯、去各種淘氣堡練習。到了那,有時實在忍不住,就急躁了。她看我一急,自然反感,興緻全無。我當時立刻意識到,自己又在犯同樣的錯誤了,於是強迫自己,放下總要去修正的衝動,順其自然。後來,過了一段再去,正好有很多小朋友在玩,很有氣氛,她也滑得很開心。再說吃飯。我在網上曾看到,有位媽媽因為兒子不愛吃早餐,自己研發出二百多種早餐。二百多種,能做到大半年不重樣了!看完我感慨,這孩子以後可吃什麼呀,總不能一輩子都吃媽媽做的!孩子不多吃,媽媽都著急。孩子的飲食也的確需要變換花樣。但是,單調的飲食、粗茶淡飯,這些本身對孩子都是一種鍛煉。所以美食媽媽們真的要當心這個陷阱。做得太好吃,花樣太多,孩子以後會更難適應外面的集體伙食。小孩在口味方面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啊!有幾天我發現女兒不怎麼吃大米飯,一想,才想起來我們剛剛換了一個牌子的大米!全職媽媽往往更了解孩子的需求。很多時候,我們沒等孩子提出,就把合適的食物和飲品擺到了他面前。這樣的好處是少了很多讓他哭鬧的機會;壞處是,孩子很少體會到饑渴的感覺,所以對饑渴的忍耐度很差。另外,孩子失去了學習表達的機會。我女兒兩歲半以前,如果哭鬧,幾乎都是因為餓了、渴了。什麼都會說的她,那時就是不說媽媽我餓了。姥姥家的農村保姆說:「我們孩子小時候,渴了就自己趴缸邊上喝水!」全職媽媽看到其他保姆、姥姥、奶奶帶孩子,常常覺得她們做得不夠好,不夠細心。全職媽媽容易把一切都做得很完美。結果,恰恰是這種完美讓孩子失去了各種鍛煉的機會。比如,在小區的廣場,保姆和姥姥奶奶們常常扎堆聊天,孩子自己在那沒什麼意思,慢慢地就學會了相互交往。而媽媽們則是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又是講這又是講那,孩子倒是多知道了很多事情,但是由於對媽媽的依戀,就失去了很多跟小朋友去交往的機會。有時我常常看到媽媽們督促孩子去交往,孩子說什麼、做什麼,都有媽媽的指導,不是在自然交往。我女兒跟我出去時,就不太去參與。但是跟姥姥和宋姨出去時,很放得開,參與得很好。全職媽媽的孩子對大人的依戀更單一,也更強。我女兒上幼兒園還好,因為她比較懂事,事先我們的工作也做得很足,也給了她很多機會跟其他大人外出,所以她很快就適應了。我們小區里,一位全職爸爸帶的男孩,身體不好,經常看爸爸中午把他從幼兒園接回來。另一位全職媽媽,兒子三歲了才斷奶,去幼兒園幾乎去不成,總生病。而相比之下,保姆帶大的孩子,似乎獨立性和適應能力都挺強。另外,以我的觀察,全職媽媽對孩子的鼓勵和誇獎更多一些。鼓勵和誇獎本是好事,但是如果用濫了,不懂得方式,就反倒會讓孩子更自卑、更不敢挑戰和嘗試、心理更脆弱。全職媽媽還有更多機會帶孩子出去購物逛商場。媽媽們的本意是希望讓孩子開眼界,多接觸外界事物,但是如果引導不當,就很容易讓孩子對物質需求上癮。最後一點,很多全職媽媽在家教方面會感到更大的壓力,認為孩子自己帶,就應該更優秀,因此就會希望讓孩子去學更多的東西。這搞得不好,就適得其反。在指導小孩玩東西、學東西方面,教養悖論的體現最明顯,而且不僅限於全職媽媽,任何家長都面臨同樣的陷阱,並且這種挑戰將持續很長一個階段。大家都有體會的就是,很多時候,我們去幫助孩子、去教給孩子怎樣做,效果並不好。在孩子看來,這是對他的能力的侮辱,很傷害他的自尊,也剝奪了他獨自探索的樂趣。在大人看來,自己費勁在教,孩子卻不認真努力地學,總也做不好,大人很有失敗感。結果,教還不如不教,去幫他,還不如不幫。我女兒從很小起,幾乎拒絕接受我教她做事情。她吃飯、上廁所、穿衣褲、穿鞋,都是自己摸索著做,沒訓練過,現在都做得很好,連筷子都能用。擦桌掃地擰毛巾都挺像樣。我想,有時尊重孩子獨立摸索的願望,比早點教會他更重要。我們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更快地學會做事情,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指導就好比是在電影剛開始時就把結局說了出來,搞得整個事情沒了樂趣。這樣總結起來,做家長的,給孩子提供物質條件是必要的,但適當不提供物質條件可能更重要;保護是必要的,但是有時不保護更重要;陪伴是必要的,但是適量的不陪伴更重要;教是必要的,但是很多時候,不教更有意義。我們去給孩子關愛、幫助、滿足,這很容易,但是懂得怎樣不給這些東西,卻是很難的,是需要智慧和意志力的。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的家長,希望自己一切都做好、做對。但事實是:每當我們不做或是做得不夠時,孩子就有了一次挖掘潛能的機會。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里奧曾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做過長期深入的家庭調查。她的研究發現,家教風格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複雜,可以大致按照階層分為兩類:中產階級家庭的養育方式可被稱為「協同培養」,就是給孩子提供儘可能多的機會和條件,積極地鼓勵孩子多方面發展;而窮人家庭往往遵循「自然成長」的策略,家長的責任就是基本的照看,主要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兩種養育方式結果很不同。「協調培養」的孩子往往要求分享到更多的信息並希望贏得別人的關注,他們知道利用自己的權益去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優勢,他們更明白權利的意義,更會處理高層事件。而「自然成長」的孩子,他們善於動手,不喜歡發牢騷,能夠更有創意地支配自己的時間,他們擁有極強的獨立自主觀念。我想,怎樣很好地協調這兩種養育方式,把握好給與不給、教與不教的度,這是我們應該去好好摸索總結的。其實,我相信很多媽媽們對於「過度撫養」、「過度保護」這些概念並不陌生,我們早就聽說過類似的觀念。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做法是過度保護和過度撫養,我們認為自己做的是必要的,是孩子需要的。而當我們看家教成功個案的書時,看到作者談自己怎樣讓孩子獨立去鍛煉,我們也會想,將來我也會那樣做的。而教養悖論的概念就是在提醒我們,並非只有某些特定的、過分的行為才被劃分到「過度撫養」的範圍里,事實是:我們家長所做的很多事情,其相反面,都有著潛在的積極作用,都值得考慮。與其去想,我這麼做是不是「過度撫養」,不如這樣想:如果我不去這麼做,會不會讓孩子得到什麼鍛煉和收穫。因為,在現在的時代,「過度撫養」幾乎是通病,教養悖論幾乎處處有用。古人說,「欲得小兒安,常需三分飢和寒」,現在的孩子哪有凍著餓著過?我女兒上幼兒園剛一個月。記得她剛去時,我白天看天陰了就怕她冷,看出太陽了又怕她熱。轉念一想,幸虧去了幼兒園。如果在家裡,衣服換得太及時,沒凍著過,也沒熱著過,那長大得多敏感脆弱。況且老師非常細心,已經照顧得很周到了。頭幾天去接她,大門開了,本能地想衝刺一樣跑上三樓。又一想,讓她稍微等一會,也有好處!或許其他家長已經做得很好了,我這個高齡媽媽真是要時刻提醒自己、嚴格自律啊!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從吃飯看一個人的教養
※說理是一種教養
※老家規 這樣孩子才叫有教養(老祖宗的精華 不能丟啊)
※青少年心理諮詢:父母教養方式不當可能導致孩子神經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