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宋代繪畫 登峰造極

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年之演變,造極於趙宋之世。"宋代文化璀璨奪目,而宋代繪畫就是宋文化中最為精彩的內容之一,寫實的院體畫和寫意的文人畫同台競技、平等對話,共同譜寫了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瑰麗的樂章。有研究者認為:"吾國畫法,至宋而始全"。宋代繪畫中的工藝美術造型、裝飾與總體效果堪稱中國工藝美術的典範,成為後世畫家爭相仿效的對象。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史正浩認為,宋代是我國文化藝術最鼎盛的時期,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外,宋朝的歷代皇帝均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優秀的文化藝術素養。宋代帝王喜好書畫,廣泛籠絡優秀畫師匯聚於皇家畫院,並設立國子監畫學培養繪畫人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帝王的喜好必然帶動社會風氣的走向。在此影響下,宋代繪畫創造了中國美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宋畫無論山水、人物、花鳥均達到了難以超越的藝術高度。民間繪畫、宮廷繪畫、士大夫繪畫各自形成體系,彼此間又互相影響、吸收、滲透,構成宋代繪畫豐富多彩的面貌。

縱觀中國古代美術的發展脈絡,歷代繪畫的發展各具特色,尤其宋代繪畫,由於繼承了隋唐、五代的風氣,世俗的繪畫脫離了宗教的羈絆而得到獨立的發展。史正浩說,宋代繪畫成就斐然,對後世美術發展的影響巨大,一直為美術界所矚目。宋代繪畫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人物、山水、花鳥各科經歷了長期的積澱,技法趨向純熟。縱觀宋代繪畫的發展,有一大特點值得關注,那就是在工匠繪畫達到巔峰的同時,文人畫開始蓬勃發展,湧現出了蘇軾、米芾父子等文人畫家。

北宋統一消除了封建割據造成的分裂和隔閡,在一段時期內,社會保持相對安定的局面,商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嚴格界限,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面。商業的繁榮,除了吸引眾多貴族聚集之外,還吸引了大量的商人、手工業者和市民階層,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躍,繪畫的需求量明顯增長,繪畫的服務對象也有所擴大,為繪畫發展和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群眾基礎。

史正浩認為,宋人對於繪畫的需求與利用,不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是超越前代的。繪畫在文化傳播領域、社會實用領域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宋人已經深刻認識到圖畫對於社會發展的作用,南宋時期的史學家鄭樵就在其《通志》一書中,辟出一部分專門論述圖畫的重要性。而南宋的另一位學者王柏,則在其著作《研幾圖》的序文中,明確地提出了"圖學中興"的觀點,認為宋代是一個圖畫復興時代。

"市場的需要刺激了繪畫藝術的繁榮,一大批技藝精湛的職業畫家,將自己的繪畫作品作為商品拿到市場上出售,使得宋代繪畫進入手工業、商業行列。"史正浩說,當時的汴京及臨安都有紙畫行業。汴京大相國寺每月五次廟會,百貨雲集,其中就有售賣書籍和圖畫的攤店,南宋臨安夜市也有細畫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臨安等地的酒樓也懸掛字畫美化店堂,作為吸引顧客的手段。不僅如此,當時還專門租賃屏風、畫帳、書畫陳設等物品,供市民舉辦喜慶宴會所用。每到年節,還有門神、鍾馗等節令畫售賣。北宋時,善畫"照盆孩兒"的畫家劉宗道、專畫樓閣建築的趙樓台、畫嬰兒的杜孩兒,在汴京都享有盛名。宋代由於手工業的發達,促成了雕版印刷的發展與普及,出現了汴京、臨安、平陽、成都、建陽等雕版中心,不少書籍及佛經都附有版畫插圖,從現存的宋金雕印的彌勒像、陀羅尼經咒、《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圖贊》《趙城藏》等可以看出當時版畫的發展水平。

市場需要刺激了宋代民間繪畫藝術的繁榮,而宋代宮廷繪畫的中心是皇家畫院。早在五代時期的西蜀和南唐就已經設置了畫院,把天下畫畫有成就的人聚集在畫院專門給皇帝作畫。宋代不僅保留這一設置,培養宮廷需要的繪畫人才,還在國子監中開設畫學,以考試的形式為皇帝招納畫師。宋代多數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寧宗等人都對繪畫有不同程度的興趣,出於裝點宮廷、圖繪寺觀等需要,都很重視畫院建設。特別是徽宗趙佶,在繪畫上具有較高修養和技巧,重視聯絡畫家,擴充和完善宮廷畫院,並不斷收集名畫充實內府收藏,導致了宮廷繪畫的興盛。由於皇帝的重視,宋代畫院空前繁盛,畫院畫師們的創作形成了一定的風格,被人們稱為院體畫。而宋代院體畫的產生離不開翰林圖畫院。

宋代畫院中流行的創作理念是精細觀察和巧妙表現。史正浩認為,宋代院體畫特有的重形神、講法度、設色富麗雅緻的風格是由當時的時代精神所決定的。這種時代精神,簡單來講就是對於理性的追求。宋人對於理性的追求,滲透在社會的各個方面,表現在繪畫創作上,就是畫家們注重觀察生活,講究畫理。表現在作品風貌上,就是構圖巧妙,描繪細緻生動。傳說宋徽宗可以分辨出春夏秋冬四季早晚的月季花蕊的不同,還知道孔雀登高先邁哪條腿。這種追求細節的風氣連皇帝都苦心追求,大肆倡導,毫無疑問形成了院體畫特有的工細巧整、富麗雅緻的審美要求。

中國傳統繪畫思想發展到宋代,已經出現了融合詩文思想的寫意畫、文人畫,顯示了文藝內部門類的滲透與融合,言明了宋代詩、文、繪畫等內部門類整體性的傾向與特徵。史正浩說,在中國繪畫史上,經歷過漫長的以準確再現客觀物象為追求的時期。到了晉代,顧愷之在寫形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形神兼備""以形寫神"的觀點,要求畫出事物的內在神韻。這種"以形寫神"的繪畫發展到宋代,在達到成熟的同時開始出現變化。這個變化就是文人畫的興起。

宋代是一個文化盛世,是文人的黃金時代,因此從政治、經濟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深深地烙上了文人的印記。所以,在這個院體畫高度發達的時期,文人畫也在蓬勃發展,呈現出一種平分秋色的狀態。史正浩說,文人畫是區別於工匠畫的一個概念,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追求和創作語言。文人畫具有四個特點:一是娛樂性,是文人以消遣為目的的繪畫。二是精神性,畫中蘊含了文人的各種情懷。三是不強調形似,重視神韻。四是強調用筆,追求筆墨趣味。

文人畫的創作思想是隨著蘇軾的一句"吳子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於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於二子皆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而來的。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就成了文人畫最初的超出物象之外對意境的追求。把文學中的意境帶入繪畫是文人們特有的審美習慣。作畫不再拘泥於物象形似而是求神似,而神似不僅僅是所描繪對象的神態,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精神氣度。"文人畫,不講形似,只講神韻、情趣。"文人畫的代表作者為蘇軾、米芾、米友仁等,蘇軾喜作枯木怪石,畫竹學文同。米芾畫山水,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意似便已";米友仁繼承父風,世稱"米派"。宋人在遵循法度的同時又不失瀟洒的文人風姿,奠定了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基礎和發展方向。

除了文人畫外,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在宋代也有較大的發展。北宋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風俗畫的代表作,所繪開封景況,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以身邊熟悉的人和事作為描繪對象的民間人物畫,生動記錄了宋代社會生活中的平民生活。這種平民化的風俗人物畫,突破了以往以帝王、聖賢、貴妃為主的人物畫局限,擺脫了"鑒戒賢愚"的人物畫傳統。如表現田家嬰戲、村童鬧學、山樵村牧、耕織貨郎、七夕夜市等題材的作品,被後世固化為中國人物畫表現太平盛世的永恆題材。宋代重視文化,不重視武力,因此,宋代的宮廷畫家還努力描繪世上和平美麗的一面,花鳥畫進入黃金時代,產生了最好的山水畫。如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馬遠的《踏歌圖》等。

宋代繪畫的發展盛況充分展示了當時鮮明而又風貌獨特的社會現實,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折射出市民文化生活空前活躍的情景。宋代雖然在軍事上並不強大,但文化藝術卻是興盛的,充滿著自由氣氛。宋代繪畫在中國繪畫史上所創造的高峰,是後世難以企及的,也正因為如此,宋代繪畫是值得我們永遠追尋、學習的優秀典範。

  • 分享到:
  • 推薦閱讀:

    明 呂紀繪畫作品彙集(2)
    宋 名家繪畫作品欣賞
    聽達人畫室講解手的結構比例和畫法解
    沈周繪畫作品虎丘十二景圖冊
    nature自然界之線條表現

    TAG: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