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略談》 出處:作者惠賜 作者:窮詩書 上一次,我們略談了道家,今天談談道教。按照通常的看法,早期道教開始於東漢末年,但如果從東漢末年講起,似乎有些突然。所以,我們還是從道教源流開始講起,並簡述與道家的關係。 一、 道教源流 (一) 、先秦時期 我們說過,道的思想與中國上古時期巫史文化緊密相連,顓頊帝「絕地天通」,黃帝「乘龍升天」,「河圖洛書」的出現,「易」流傳等,是對那時社會的真實反映。殷周之時,學在官府,史官的職責是主占卜,存圖騰,備諮詢。凡天道、鬼神、災祥、卜筮、釋夢之類皆須史官記錄解答,而這類事在當時關係到興兵、滅國、立君的重大政治問題。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神權和政權是融為一體的。 1898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的殷王宮殿、墓地的遺迹至今,已出土了幾十萬件用於卜筮的龜甲和牛骨,我們現在還不能確定這是一種什麽方法的卜筮,是《歸藏》易的一種?還是其他失傳了的方法?但周代的《周易》保留下來,給我們研究上古史的巫史文化,提供了科學的判斷。雖然夏代正在探索中,缺乏古文獻的佐證,但我們由殷周情況,同樣可以判斷出夏代的情況。 春秋時期,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比如孔子等人,可以在各地講授私學。巫史的地位降低,開始由官府走向民間。可以說,一方面,老子繼承了巫史之學,創造了道家思想;另一方面,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巫史文化,並非只為老子一人所掌握,那時的神仙術、陰陽術、易、雜家、術數、五行在社會各處流行。戰國時齊人好怪迂,秦人信神仙,楚越多巫鬼。老子之後,許多人繼承了老子關於道的思想,在各地形成了若干學派。現介紹幾種主要學派。 1、 楚越關尹一派 道家在荊楚、吳越地區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關尹、列禦寇是南方道家的傳人。關尹的著作《關尹子》系偽書,他的思想片斷,保留在《呂氏春秋》、《莊子》中,其主要思想:提出了「常無」「常有」,將「太一」(就是老子所說的道)作為萬物的根本;以濡弱謙下作為外在的行為準則,內心空靈虛靜,與萬物和諧相處;順應自然,,因勢利導,靜處平靜不雜;不為人先,與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相似。 還有一個人物需要介紹一下,這個人就是越國的范蠡。范蠡功成身退,黃老思想濃厚,曾到齊國,與齊國黃老有許多淵源。 2、 稷下黃老學派 道家思想在北方的發展,形成了稷下黃老學派。當時齊國田氏在都城稷門外設立學宮,「招致賢人而尊寵之」,田氏將黃帝認作自己祖先,而老子又是田氏故國陳國的人,老子與黃帝便結合為黃老之學。據古籍記載,楚國環淵、彭蒙等在此為學者。黃老派對於老子的道,進行了具體描述;在治國問題上,對老子的南面之術予以繼承;探討養生之道。 3、 莊子學派 莊子學派繼承了老子思想,也是道家各派的綜合者。它更多發展了老子思想。故後世將二人合稱為老莊。我們不是在進行學術談論,故簡介一下便可。 通天下一氣的宇宙論;逍遙、齊物的自由境界;至仁無親、貴真的倫理主張;虛靜無為的社會管理;共利共給的經濟要求。 4、 楊朱學派 楊朱是北方道家代表之一,他的思想還兼有法家、名家的因素。 (二)、秦漢時期 秦漢,各地道家門派林立,開始在上層社會活動,形成了龐大的方士階層,史稱「方仙道」。還有一些人掌握了服食、行氣、房中等方術,形成了以神仙方術謀生的集團。《漢書·郊祀志》云:「秦始皇初並天下,甘心於神仙之道,遣徐福、韓終之屬多齎童男童女入海求仙藥」,書中還記載了漢初大量求仙藥的情況,元封之際,「燕趙方士以萬數」。 秦國代呂不韋,漢代淮南王劉安,都曾大規模養士。《呂氏春秋》、《淮南子》的著作中,大量反映了道家思想。劉安本人,就是一個狂熱的修道者。他們的手下,形成了龐大的方士集團。 秦漢方士完成了創立道教以前必要的準備工作,包括創作道書,傳播完善神仙說,將黃老之學宗教化,這使得中國的道教不像國外有些宗教那樣,是由某一教主在短期內創立的,而是宗教素質不斷提高的演變過程。 漢代方士們創作了《黃帝九鼎神丹經》、《太清金液神丹經》、王莽時期大量的讖緯書籍。漢初黃老術本是人君南面之術,西漢末成為了養生術,進而演變為神仙術。《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老子內節解》等不斷以神仙方術解《道德經》,逐漸,道家思想逐漸出現了宗教色彩。 二、 道教的創立 綜上所述,先秦、秦漢時期道家宗教色彩,為道教的創立打下了基礎。早期道教主要對象,是社會下層百姓,其特徵為:勸善救窮,治病消災解除疾苦;反對道家思想以外其他具有宗教色彩的思想;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宗教組織;形成了教主教義,宗教禮儀和職業者。東漢初就有民間道教結社存在,這樣,漢末形成了可以與政權相對抗的社會力量。 公元142年,張陵創立天師道,標誌著道教的創立,之後延續不衰,演變為中國道教的正宗。張陵,沛國豐人,自稱張良九世孫,本為太學生,得《黃帝九鼎丹經》及長生之術,廣聚弟子,住鶴鳴山(成都大邑縣)。占,其子、孫為張衡、張魯。 張角隨後立太平道,因起事被鎮壓。張修原為天師道,參加黃巾起義,後回到四川依附天師道,創立五斗米教。 三、 魏晉時期神仙道教與天師道 (一)、神仙道教 黃巾起義失敗後,太平道教無立足之地,五斗米教也離開中原地區。統治者採取了限制與利用的政策。劉備入川,對道教防備甚嚴,而曹操將大批獨立修道的方仙道、黃老道招致麾下,聚而禁之,他們到達京城,連曹操都學習養生術,許多士族官僚信者甚眾。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中,便有小霸王孫策怒殺神仙道人于吉的情節,十分真實,而孫權卻結交仙道、黃老道。這樣,形成了上層氏族社會天師道與神仙道結合,下層巫鬼道同民間道教融合的局面。 魏晉神仙道教繼承了戰國神仙術,通過黃老、方仙轉變成的。其特點為:堅信神仙實有,長生可學;教團大都以招收家族成員和門生為主,隱秘山林修鍊仙術;具備了宗教特徵。 葛洪成為魏晉時期神仙道教理論奠基人。葛洪自號抱朴子,晉代丹陽人,其祖葛玄為東吳黃老道士,葛洪師葛玄弟子鄭隱,得《靈寶五符經》《三皇文》等道書和金丹術等仙術,作《抱朴子內篇》。他的提出了「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義為本」的思想融合了道教與儒家的關係,曾強了道教社會教化的作用,改革了一些弊端,及神仙思想於大成。 (二)、天師道 張魯死後,天師道繼續在各地活動,不斷改革,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東晉南北朝時期,新道派相繼出現,北方寇謙之假託太上老君之命,重新建立了天師道。上層天師道走向神仙道教,下層天師教也普遍建立了長生成仙信仰。 (三)、其他道教 李家道、帛家道、干君道、上清派、靈寶派等 四、 隋唐五代道教 道教經過唐代國教化的階段,道教同上層建築融為一體;宮觀的形式最後完善;玄學流行;道教的哲學思想逐步深化;出現了道教音樂、舞蹈、建築、文學。 五、 宋遼金元時期全國道派 宋遼金元時期,儒道釋已成為文化的主要內容。這一時期道派分四類:一是神仙道教和禪宗融合而成的內丹派,如全真道南宗北宗。二是傳統的符籙派(茅山、上清等)。三是內丹、符籙融合而成的諸道,如神霄、武當、天心等派。四是儒家道教融合產生的新道派。 六、 明清道教 這一時期,道教開始衰落,走向世俗化,許多道士一改清修苦行的風氣,開始占卜算命,療病消災。諸教派之間出現了相互融合的趨勢。 清代以後,道教的經濟基礎被革命所摧毀,隨一蹶不振。改革開放後,宗教政策得以落實,道教思想也在向世界傳播,道教教團在台灣較為活躍,學術界正在深入研究道教歷史及哲學思想,對於道教以後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借鑒。(順便說一句,在下前一段時間途徑北京大學哲學系,那裡已改名為宗教系,許多道士、和尚、尼姑在學習) 七、 道教定義,與道家關係 道教是中國上古時期原始宗教在演變過程中,綜合進古老的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傳統、各類方技術數,以道家黃老之學為旗幟和理論支柱,囊括儒、道、墨、醫、陰陽、神仙諸家學說中的修鍊思想、功夫境界、信仰成份和倫理觀念,在度世救人、長生求仙進而追求體道合真的總目標下神學化、方術化為多層次的宗教體系。它是在漢代及以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汲取佛教的宗教形式,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母體中孕育和成熟的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國民眾文化特色的宗教。 我們可以看出,道教的目標是度世救人,長生成仙,合道通神。 道家是以春秋時老子著《道德經》為代表創立的以道為理論基礎的學派;道教則是漢末張陵首創的以道為信仰的宗教,二者皆以老子的道為根基,道家是道教的哲學支柱,道教是道家的宗教形式。 今天我所談的道教,只是簡述,並未從其哲學理論上分析,一些歷史上道學思想濃厚的人,如赤松子、諸葛亮等沒有介紹,像孫思邈、丘處機這樣的道士更未介紹。道家思想的現代意義沒有談。道家、道教線索太多,在下功底不夠,只可如此。 |
|
推薦閱讀:
※道教故事|伏羲:演練八卦的第一智者
※當今世界道教流派
※道教養生思想
※這是道教齋醮法壇上的必備法器
※儒道佛三家的各自中心思想是什麼?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