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素質之爭 中國在比較中尋找文化定位

在對日本的企業、大學和政府的招商機構進行了一周的考察後,一位中國教授說:「中日國民素質有三十年的差距」、「即使中國現在跟日本在一個起跑線上,我們也未必能夠趕上日本。」 而就在近日一場關於中國人對世界文明到底有多少貢獻、中國人和猶太人誰更聰明的爭論中。猶太學者亞伯拉認為,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少得可憐。

  除了這些比較之外,中國近年來很熱衷於這種和其它國家之間的比較,特別是同屬漢文化範圍的比較,不僅僅是同日本、韓國比較,還與台灣、香港比較。從中國這種層出不窮的比較中,可以看出中國想在比較中尋找自己文化的定位。

  不止中國如此,其實在經濟國際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關於文化衝突與文化共存的討論正在世界範圍內展開。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就曾提出「軸心時代」的觀念。他認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後,在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蘇格拉底、柏拉圖、老子、孔子、釋迦牟尼等,他們獨立發展了不同的文化傳統。經過兩、三千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主要精神財富。「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歐洲的文藝復興、中國的宋明理學(新儒家)等,世界各種文化的發展正是對兩千多年前的軸心時代的一次新的飛躍,即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出現。

  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由於殖民體系的相繼瓦解,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論」也逐漸隨之消退,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地域與地域之間文化上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世界日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以一種新的視角來觀察當前不同文化之間的關係並建立一種新型的文化多元的新格局。中國能夠主動在比較中尋找新的定位也是一種進步。

  中國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它既有能為當今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有價值資源的方向,又有不適應,「中日國民素質有三十年的差距」、「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少得可憐」等論調都有失片面,都對中華民族沒有信心。而民族自信心的培養要從認同文化開始,中國文化是一種幾千年的歷史沉澱,自有很深的內涵。不能由於西方在一段時間比中國強盛,就被這種強盛的話語霸權打倒,但也不能坐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不求進步。

  中國人的素質或者中國的文明是否比其他國家落後,或者是超越其他國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的位置,正視自己,力求進步!(

推薦閱讀:

師說之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素質訓練法【健身健美】
連載66:素質訓練—力量
現代家長必備的素質和心態
旺夫素質

TAG:中國 | 文化 | 素質 | 定位 | 國民素質 | 比較 | 國民 | 尋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