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飼料配比是基礎,短途訓放是保障

經常聽到新手抱怨幼鴿訓練後狀態總是上不來,自己以前也同樣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通過最近3個月的實踐,將打地方俱樂部的賽鴿調理體會寫下來作為一段經驗總結,希望對能看到本文的鴿友有所幫助。

幼鴿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已經相當高,用它們來做幼鴿基本飼料是很不錯的,但只喂這種飼料,鴿子體重過量會懶飛,甚至沒有出賽的意願。但換一種做法,當幼鴿斷乳一個月後,在其幼鴿飼料上添加質佳的大麥(清血飼料的一種),效果就會明顯不同。具體做法是:剛開始可以配15%,適情逐步再增加,直到第一次幼鴿賽事開賽前,添加量可以增至25%。在訓放200km,或過不多久就要飛較短途300km~400km的比賽時,卻遇上逆風;甚至出現無法解釋的怎麼也拿不到好成績的狀況時,表明喂飼大麥的比例高了,這時就要馬上將大麥的配合比例縮減至15~20%這個安全的比例界限。

對參加幼鴿賽讓選手幼鴿在系列賽事最初的前幾回,仍喂飼幼鴿飼料是極不明智的,這樣一直使用精飼料喂飼幼鴿的鴿主,無非是希望它們發育的更強壯。但不要以為幼鴿一定要喂飼幼鴿飼料才能得到完全發育,實際上,生長發育迅速的幼鴿,在到達一定的發育階段後,本身就已經不再需要那麼高的能量和蛋白質,一旦營養過剩就會造成肥胖。因此,適當在每日上午或下午飼餵適量的清除飼料效果會更好,在比賽前一周適量增加玉米的含量效果會明顯好一些。

至關重要的是鴿主對參賽的賽程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根據不同的訓放距離和參賽的節氣,在比賽的前一周至比賽集鴿日的飼料配比是控制賽鴿狀態的基礎手段不可忽視,比如;參加300kmk和400km的賽程在集鴿日的下午可以不喂或只喂1/3飽就可以了;而參加500km的賽事因為賽程和未知的賽地天氣因素不可預知,最好在集鴿日還是飼餵50%飽為宜。

賽前的私訓或訓鴿車做短途訓放要在50km、80km、120km、和150km的距離進行反覆多次的訓練,一方面是把選手幼鴿溜醒,另一方面是通過短途訓練有效提升選手鴿的體質,實踐證明通過短途訓放效果遠遠大於每日家飛2小時的訓練,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再有一方面,有條件的可以單只間隔放飛,鴿主要注意觀察賽鴿走向,這是關係到選手鴿定向的重要指標不可小覷,也是將來打指定鴿的一項指標。

其一,是有的鴿子一站快一站慢;有的是站站快。在這裡僅對站站快的鴿子說明一下:鴿主對這樣的鴿子要有理性的認識,要經常上手觀察鴿子的肌肉情況,呼吸道情況,歲數大小,做到訓放有節制,不要一味強化訓練,根據不同的選手鴿採用不同的訓放時間間隔。不要因為急於求成而造成賽鴿過早的飛傷身體。(有的鴿主因為第一年選手鴿成績飛的較為滿意。可是到了第二年鴿子卻怎麼也飛不快或造成丟失,卻找不到原因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就是前面說到的另一個問題,也是鴿主對自己鴿子的認知問題,300km~500km有專門一路鴿子,我們稱為短途快速鴿子,還有一路就是500km~1000km的鴿子我們稱為中長道的鴿子,再有就是遠程距離的鴿子。有時因為鴿主對自己各路鴿子的性能認識不足或在配對上有模糊的認識,有時因為各種因素和契機湊巧500km~700km的鴿子也能在300或400km的賽程快速歸巢或高位進獎,不過這樣的機會概率很低,也只有在惡劣的天氣和殘酷的環境因素下才會顯得較為突出而已。

因此,用不同的飼料配比結合適量的短途訓練,一定會收到好的效果,由於各人的鴿子品種不同,尤其是鴿主地理環境存在差異,鴿主要因人而異,因賽鴿品種而異,因環境而異,相信每個人有一套自己的經驗,相信善於總結的鴿友每個賽績後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感想。

《科學養鴿之道》全彩圖精裝版,168元/本,仲學峰老師2016年最新力作,火爆銷售中!現在購買另送信鴿雜誌一本!

《科學養鴿之道》大綱仲學峰李屹陳上岸 編著1、序2、作者簡介第一章:科學養鴿的理念與實踐
推薦閱讀:

國外首都經濟圈經驗啟示(寫於2014年10月16日)
顏文偉——我的臨床經驗:
庄國康皮膚病臨床經驗(下)
肩周炎治療的臨床經驗總結
職場中的馭上的五大方法,幾千年的歷史經驗

TAG:經驗 | 飼料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