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齊風·盧令(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詩經·國風·齊風·盧令(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讚美獵人。
原文:盧令令,①其人美且仁。②
盧重環,③其人美且鬈。④
盧重鋂,⑤其人美且偲。⑥
譯文:黑犬頸圈丁當響,獵人英俊又善良。
黑犬脖上套雙環,獵人英俊又勇敢。
黑犬脖上環套環,獵人英俊又能幹。
注釋:①盧:黑毛獵犬。令令:即"鈴鈴",獵犬頸下套環發出的響聲。②其人:指獵人。仁:仁慈和善。③重(chónɡ 蟲)環:大環套小環,又稱子母環。④鬈(quán 全):勇壯。一說髮好貌。⑤重鋂(méi 梅):一個大環套兩個小環。⑥偲(cāi 猜):多才多智。一說須多而美。
【賞析】 關於本篇詩旨,歷來看法不一,今將幾種主要的說法列舉如下:一、刺荒說。(《毛詩序》:「《盧令》,刺荒也。襄公好田獵,畢弋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好陳古以風焉。」)二、刺以色取人說(牟庭《詩切》)。三、女戀男、女贊男之說(朱東潤《詩三百篇探故》、袁梅《詩經譯註》)。四、獵歌說(周蒙、馮宇《詩經百首譯釋》)。五、讚美獵者說(王質《詩總聞》、朱熹《詩集傳》)。今人多從第五說,筆者亦認為當以此說為是。
作者是以羨慕的眼光,對獵人的外在英姿和內在美德進行誇讚。實在看不出詩中有「陳古以風」之意,也看不出「詞若嘆美,意實諷刺」(方玉潤《詩經原始》)之類的暗諷手法。
打獵是古代農牧社會習以為常的事。獵者除獲得生活所需之物外,還有健身習武的好處。古人認為,國家要強盛,離不開文治武功。體魄強健,好勇善戰,體現了國人的尚武精神。仁愛慈善,足智多謀,體現了國人的文明精神。因此,文武並崇,剛柔兼濟,在古代形成一種風尚,一種共識。在這種風氣影響下,人們往往把是否能文能武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出息的重要標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常以這種標準與眼光來衡量和觀察各種人物,一旦有這樣的人物出現,就倍加讚賞,本詩中的獵者就是其中一例。作者選取狩獵這一常見習俗,對獵人的善良、勇敢、能幹和美姿進行讚譽,既是情理中事,又是詩人審美眼光獨到之處。
本詩採用了由犬及人、由實到虛的寫法。全詩共三章,每章的第一句均以實寫手法寫犬;每章的第二句均以虛寫手法寫人,「即物指人,意態可掬」(陳震《讀詩識小錄》)。「令令」、「重環」、「重鋂」,是寫犬,不僅描繪其貌,而且描摹其聲。由此可以想見當時的情景:黑犬在獵人跟前的受寵貌和興奮貌,獵犬在跑動中套環發出的響聲等等,這就從一個側面烘托出狩獵時的氣氛。陳繼揆《讀詩臆補》云:「詩三字句,賦物最工。如『殷其雷』及『盧令令』等句,使人如見如聞,千載以下讀之,猶覺其容滿目,其音滿耳。」對「盧令令」三字感受特深。「美且仁」、「美且鬈」、「美且偲」,則是寫人,在誇讚獵人英姿的同時,又誇讚獵人的善良、勇敢和才幹。這樣看來,詩中所讚美的獵人,是個文武雙全、才貌出眾的人物,以致引起旁觀者(包括作者)的羨慕、敬仰和愛戴。從感情的角度看是真實的,從當時所崇尚的民風看,也是可信的。
推薦閱讀:
※劉慶柱:河洛文化定位與功能的探索|《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2期
※千字文 原文 註解
※金榮權:新石器時期淮河上游的族群遷徙與文化融合*|《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4期
※瑞鶴仙·賦梅原文、翻譯及賞析
※《出關與畢侍郎箋》文言文原文閱讀答案翻譯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