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兒科醫生說,何時斷奶最佳!
秋天斷奶季,很多媽媽又開始糾結於何時斷奶的問題。國際母乳協會倡導的「最好母乳餵養到兩歲以上」,被很多媽媽奉為母乳餵養的終極目標,不管面臨什麼困難,只要達不到就心存愧疚。
其實,母乳餵養這件事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也許我們可以聽聽更多聲音,變換更多角度更綜合全面地為自己和寶寶考量。
「寶寶6個月開始及時、充分和安全地添加輔食,並繼續母乳餵養到兩歲或以上。自然離乳是最理想的斷奶狀態。」——張淑一(北京兒科研究所母乳餵養專家)
兩歲左右,寶寶乳牙出全,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等各項生理功能趨於完善,能夠適應家庭自己製作的食物了,對母乳的需求相對降低。此時斷奶對寶寶生長發育的影響會相對較小,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母乳餵養到寶寶兩歲。但是並非指兩歲就一定要斷奶,如果媽媽和寶寶都還有繼續母乳的願望,繼續哺乳直到寶寶自然離乳是更理想的狀態。
很多媽媽著急給寶寶斷奶,是擔心6個月以後母乳就不再有營養了。這種觀點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事實證明,在寶寶1歲左右,母乳每天為寶寶提供的能量和營養物質,依舊佔到身體所需的50%以上。到兩歲左右,雖然寶寶的主要營養來源轉變為一日三餐,但是母乳仍然不失為一種營養全面、容易吸收、品質安全的營養補充。
免疫學的研究也發現,隨著寶寶年齡的增大,媽媽乳汁中的免疫球蛋白和抗病因子比例反而是上升的。第二年母乳中的免疫成分是明顯高於第一年的。並非如我們常規認為的,只有初乳中才含有免疫成分。如果將初乳比喻為給寶寶的第一針預防針的話,母乳帶給寶寶的預防疾病、增強抵抗力的作用,在成熟乳中依然存在。
母乳餵養給媽媽和寶寶一個最自然的親密接觸的機會,能幫助寶寶獲得安全感。如果人為斷奶時,使用了一些粗暴的、強行的方式,就可能給寶寶心理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如果媽媽和寶寶在兩歲以後還有很好的狀態和願望,希望繼續母乳餵養下去,不經歷人為斷奶,讓寶寶自然離乳,無論從寶寶的生理健康還是心理健康角度考慮都是更理想的。
有些媽媽提到自然離乳困難,寶寶不會主動脫離母乳。事實上,很多時候,寶寶依戀母乳是受很多外界因素影響的。比如輔食添加不理想。如果寶寶沒有養成很好的吃飯習慣,對輔食接受度不高,就自然會緊緊抓住母乳這根稻草不放。如果媽媽在輔食添加階段,精心製作,耐心嘗試,讓寶寶順利接受輔食。當寶寶從輔食中可以得到滿足感,吃飽肚子的時候,就會自然逐漸降低對母乳的依戀。
如果媽媽因為種種原因,希望在自然離乳前人為給寶寶斷奶。那麼一定不要使用突然母子分離、強迫不讓吃奶,甚至在乳頭上抹黃連素、塗辣椒水等方法。這些方法都會讓寶寶感覺,自己最信任的媽媽忽然變得對自己很殘忍,有被媽媽拋棄的感覺,對寶寶的心理會造成負面影響。
「從寶寶心理發展的角度,1~2歲之間是比較理想的斷奶時間。並非母乳餵養時間越長,寶寶獲得的安全感越足。」——湯淼(至心心理工作室創立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1~2歲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時間段,給出這個建議是因為寶寶的心理發展是有一定的個體差異的。要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斷奶時間。有些寶寶是天生需要被更多滿足的,對於這樣的寶寶,媽媽可以適當推遲斷奶。而有些寶寶如果在前期被滿足的比較充足的話,到臨近兩歲這個階段,注意力區域就會轉移,身體能量會從口腔轉移到其他部位,這就提示媽媽到了給寶寶斷奶的時機。
我們可以把寶寶「口欲期結束,肛欲期開始」作為考慮斷奶的標誌。當寶寶開始對自己的便便、尿尿、小屁股感興趣的時候,標誌著寶寶開始由口欲期轉入肛欲期。這個轉變的時間通常出現在1~2歲之間。進入肛欲期的寶寶注意力會從口腔轉向肛門,對吸吮的迷戀開始減弱。寶寶長牙之後,開始添加輔食,從心理上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原來通過吸吮獲得的嘴唇的快感,開始轉移到通過啃咬、磨牙等方式來獲得,對吸吮母乳的依賴就會大大減弱了。
這就是寶寶自身逐漸做好斷奶準備的表現。當媽媽捕捉到這些信號的時候,就可以開始考慮給寶寶斷奶了。當然斷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定要慢慢來,要給寶寶心理上的過渡期,不能戛然而止、強行逼迫。吃母乳本身是媽媽和寶寶聯繫在一起的象徵,但是寶寶在兩歲左右就會從心理上開始有和媽媽分離的願望。所以,在兩歲左右斷奶是順應了寶寶心理發展的。
如果母乳餵養超過兩歲,時間過長,會對寶寶的心理發展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導致對口欲期的滿足過多,使寶寶的心理發展停滯和固著在這個部分。寶寶的生命能量是流動的,會從口腔逐漸流動到肛門,再到身體的其他部分。寶寶經歷這個過程才會逐漸建立起自我的整體感。如果生命能量過度地固著在口唇這個部分,寶寶對自己的印象就會是部分的,獲得快感的渠道也是單一的。表現在日常行為中就會出現總想吃東西、非常話嘮,總是用嘴巴去諷刺、打擊、嘲笑別人,甚至導致長大後吸煙、酗酒等問題,總是藉此尋求口唇部的快感。
母乳餵養時間過長,媽媽滿足寶寶過多,可能會導致寶寶獨佔人格的產生。認為別人滿足自己,圍著自己轉是天經地義的。自己所有的需要都會及時完全地被滿足。導致寶寶長大後,也會在與人交往時呈現自我中心、衝動、控制的狀態,認為別人對自己的付出都是天經地義的。
人要發育成熟,需要整合內心的兩種情感,愛的情感和恨的情感。寶寶需要經歷足夠多的滿足,適度的不滿足,來同時激起心中愛的情感和恨的情感,從而完成平衡和整合內心的過程。讓寶寶能夠明白,任何人或事物都有好與不好兩面,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寶寶被滿足的過多過度,就會導致他的情感只停留在愛的一端或只停留在恨的一端。比如寶寶在被滿足時會表現得很開心,但稍有不滿足就會表現得很過激,把情感固著在恨上面。無法做到很好地整合內心的情感。長此以往會給寶寶的性格形成帶來負面影響。
最後,要提醒媽媽注意的是,我們都知道對小寶寶來說,母乳餵養是幫助他獲得安全感的重要方式。但是否有一些媽媽陷入這樣的誤區,認為母乳餵養時間越長,寶寶獲得的安全感就會越充足呢?
事實上,母乳餵養時間不夠和過長都是會導致寶寶在安全感部分出現問題的。如果兩歲以後還不斷奶,會給寶寶一種錯覺,媽媽是可以無限度地滿足他的。寶寶處在無限度地被滿足中時,會感覺鋪天蓋地都是媽媽,自己被淹沒了。人是需要有界限的,沒有邊界,沒有存在。只有當確立邊界的時候,才能確認我是誰。當媽媽給予寶寶的滿足沒有邊界的時候,反而會導致寶寶無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只是感覺到處都是媽媽。
兒科醫生提醒純母乳媽媽的幾件事
出場專家:陳英(北京新世紀婦兒醫院兒科專家)
母乳餵養對寶寶身體和心理發展的益處的確不容置疑,但是在母乳餵養過程中,尤其是對於純母乳餵養或母乳餵養超過1歲的媽媽,可能會遇到一些由於母乳餵養帶來的小麻煩,或者是忽略了母乳餵養可能會給寶寶健康帶來的一些小隱患。兒科醫生提醒你關注,並幫你尋找解決之道。
不接受奶瓶、拒絕配方奶
很多純母乳餵養的媽媽,在乳量減少,想要斷奶或混合餵養時,都容易遇到寶寶不接受奶瓶的問題。可能是由於寶寶習慣了母乳餵養時吸吮媽媽的乳頭,感覺奶嘴與乳頭不同,所以不願意接受奶嘴。或是由於長期母乳餵養,寶寶能夠識別母乳和配方奶味道的細微差別,在習慣了母乳味道之後,就會拒絕配方奶。
對於剛出生的寶寶來說,對外界刺激尚不敏感,無論媽媽喂還是奶瓶喂,寶寶因為還感受不到細微的不同,所以都還能夠接受。隨著寶寶月齡增加,神經系統逐步健全,已經可以細緻地感覺到媽媽乳頭和奶嘴的區別,母乳和配方奶味道的差異。這個時候,寶寶就會表現出對他日常接觸最多的,最習慣的餵養方式的偏愛。導致長期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出現拒絕奶瓶,不喝配方奶的問題。
通常純母乳餵養的媽媽到了6個月之後,由於恢復工作等種種原因,乳量都會下降,不足以滿足寶寶的需要。如果此時,寶寶拒絕接受配方奶,無法進行混合餵養,很容易因為母乳量不足,造成寶寶營養攝入不夠,影響生長發育。因此,建議媽媽最好在寶寶還比較小的時候,嘗試讓寶寶接觸奶瓶。比如每天有1~2次把母乳吸出來用奶瓶餵給寶寶。
不好好吃飯,輔食添加不順利
純母乳餵養的寶寶,會更容易出現不好好吃飯的問題。這是因為,人只有在面臨挫折的時候才會想辦法戰勝困難,如果不面臨挫折,就永遠處於一種脆弱的狀態。母乳是最適合寶寶的食物,最適合人體消化吸收,很少引起過敏,不會給胃腸道增加負擔。
可也正是因為母乳的這些優勢,導致長期純母乳餵養,接觸配方奶或輔食都相對少一些的寶寶,整個消化系統的耐受能力、適應能力、應變對消化吸收具有一定挑戰食物的能力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鍛煉。因此,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在嘗試添加輔食時,胃腸道的不適感會更明顯。此時如果媽媽沒有耐心堅持,選擇放棄,就容易導致寶寶輔食添加失敗。
針對這個問題,媽媽除了耐心堅持,少量多次嘗試輔食添加外。有些小的技巧或許也可以幫到你。添加輔食的時間不要放在兩頓奶之間,最好成為一頓奶之前的「開胃菜」。餵奶之前,寶寶是最餓的時候,比較容易接受輔食。在餵奶之前先喂輔食,吃過輔食後,用奶補齊這一餐。
沒有養成喝水習慣,在生病時會增加康復難度
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常常會遵循1歲以內不需要額外加水的原則,從日常水分攝入的角度,從母乳中獲得的水分一般是足夠的。但如果在寶寶遭遇發燒或腹瀉等疾病時,就必須要額外補充水分。可對於平時沒有養成喝水習慣的寶寶來說,要在生病時臨陣磨槍學會喝水,是一件太難的事。
有媽媽可能會問,寶寶既然不喝水,生病時多喂幾次奶是不是就可以了呢?事實上,奶和水還是有區別的。母乳也是食物,是需要消化系統消化吸收的。寶寶生病時,消化系統的功能就會減弱,需要飲食清淡並減少進食量以減輕胃腸負擔。如果用增加餵奶次數的方式補充水分,反而是增加了寶寶的飲食量,且不說生病時食慾不佳的寶寶,是否會配合的吃奶,即使寶寶吃了進去,也增加了原本就功能變弱的消化系統的負擔,對寶寶的康復未必有利。
因此,對於6個月以後的寶寶來說,在兩次母乳之間嘗試加一次水,讓寶寶養成喝水的習慣,還是有必要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