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名著之思想與哲學類
07-28
[精] 國學名著之思想與哲學類 孔子語錄《論語》 思孟學派的《孟子》 儒家經典《大學》 另一部儒家經典《中庸》 富有哲學思想的《周易》 反映儒家思想的《孝經》 《荀子》 道家經典著作《老子》 表現莊周哲學思想的《莊子》 墨家學派著作總集《墨子》 法家經典著作《韓非子》 法家另一經典著作《商君書》 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 雜采各家的《管子》 名辯思想代表作《公孫龍子》 雜家著作《呂氏春秋》 集采先秦諸子的《淮南子》 「貴虛」的《列子》 西漢政論名著《賈誼新書》 強調天人合一的《春秋繁露》 古代會議文獻《鹽鐵論》 批評偽書俗文的《論衡》 儒道合流的《抱朴子》 古代無神論傑作《神滅論》 古代家訓類著作之祖《顏氏家訓》 理學名著《二程全書》 理學集大成的《朱子大全·朱子語類》 理學言論類編《近思錄》 心學代表作《象山集》 政論代表作《龍川文集》 永嘉學派代表作《水心文集》 心學語錄的《傳習錄》 集心學大成的《陽明全書》 《王心齋先生遺集》 縱橫恢詭的《鬍子衡齊》 第一個貶孔子的人寫的《焚書·續焚書》 顧炎武的代表作《日知錄》 主張法治的《明夷待訪錄》 反對程朱「天理」的《思問錄》 闡發張載學說的《張子正蒙注》 論證行知的《讀四書大全說》 抨擊理學的《四存編》 《孟子字義疏證》 曾國藩的《曾文正公全集》 維新志士譚嗣同的《仁學》 康有為鼓吹變法的《大同書》 專著《明儒學案》 《宋元學案》 古代年譜名著《朱子年譜》 清代學術史名著《漢學師承記》 評價理學的《宋學淵源記》 清代經學著作《經學歷史》 闡微舉要的《經學通論》 佛教禪宗經書《六祖壇經》 禪家南宗經典《金剛經》 哲理深刻的《華嚴經》 研究華嚴宗的《華嚴原人論》 大乘佛教經典《法華經》 闡揚中觀學說的《中論》 本大類共收名著59種(包括兩種互見條目的名著)。可分為幾個小類: 1.幾部儒家經典類的思想哲學著作。可供了解在我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淵源和精髓。 2.早期的諸子書。主要包括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經典著作。這些書反映了我國古代早期思想界百家爭鳴盛況的幾個主要側面。 3.中後期的各家論著。包括歷代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從中可以了解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發展情況及各時期所達到的高度。 4.學術思想史著作。可供了解各主要學術思想流派的發生髮展及傳承情況。 5.佛教經典著作。反映了佛教的傳入及對我國古代文化的巨大影響。 閱讀本大類的名著,可以較系統地了解到古代各主要思想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及思想方法論,從而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傳統及古人的思維方式和特徵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 ◎孔子語錄《論語》 孔子等撰。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先秦諸子散文之一。漢代有《古論語》(二十一篇)、《齊論語》(二十二篇)、《魯論語》(二十篇)三種,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約一萬二千字。約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孔子(前551-前479),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是宋國貴族。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曾任魯國司寇。並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刪修《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相傳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者七十餘人。《論語》一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與談論。全書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主張、教育理論和品德修養等。其中在天道觀上,篤信天命論,認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但懷疑鬼神,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把天看成是不語的自然。反對鬼神迷信,注重人事的努力。政治上提倡「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主張用「正名」的方法恢復周禮的等級尊卑制度,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言行要合等級名分。同時提出要「舉賢才」,「學而優則仕」等,反對封建的宗法血緣統治。在教育上,認為人是「學而知之」、「困而學之」的。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度,提倡「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的教育、學習方法。通過「多聞」、「多見」的渠道,開擴知識面,以「學」「思」並用的方式,掌握事物的真正本質。全書內容豐富,語言形象精練,常常通過對話寫出人物的聲容笑貌和性格,同時書中一些格言式的哲理名句,含意深刻,富有文學意味。注釋者極多,歷來國內外多達三千餘種,為群經諸子之冠。著名的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宋邢昺《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中華書局有新印本)、近人楊樹達《論語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今人楊伯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等。 推薦者:梁啟超(I、II)、胡適(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萬里 ◎思孟學派的《孟子》 孟子撰。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先秦諸子散文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十一篇,現僅存「內書」七篇。另有「外書」四篇,已佚。作者孟子(約前372-前289)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門人。曾為宣傳儒家學說,歷游齊、宋、薛、鄒,魯、滕、魏諸國,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著書立說。《孟子》一書,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其學說的核心思想是提倡「仁政」,強調「省形薄斂」,恢復井田制,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黎民不飢不寒」的理想社會。主張「民貴君輕」、「保民而王」,反對不義戰爭,同時又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為「天下之通義」。認識論上,主張人性本善,先天具有「良知」、『良能」,提倡「盡心知性」、「求其放心」和「養我浩然之氣」,以達到「萬物皆備於我」的境界,強謝人的主觀精神,在儒冢哲學中形成唯心主義的理論體系,在儒學分化過程中,被稱為思孟學派,代表孔門嫡系正傳。對後代特別是宋明理學影響很大。其文章感情飽滿,氣勢充沛,常以比喻和寓言說明道理,引人入勝,邏輯嚴密,對後代散文發展影響深遠。注釋有東漢趙岐《孟子注》,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義》,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見本書專條介紹)等。近人楊伯峻所撰《孟子譯註》(中華書局版)後附《孟子辭典》,尤為流行。 推薦者:粱啟超(I、II)、胡適(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萬里 ◎儒家經典《大學》 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曾子所作。曾子(前505-前436)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名參,字子輿。孔子學生。以孝著稱。全書從內容上包括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等「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而把「修身」視為「齊家」、「治國」之根本,主張「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一切)皆以修身為本」。強調「仁政」思想,以德為本,以財為末。在一定程度上重視獲得民心,指出「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又提出「生之者舒,則財恆足矣」的生財之道。南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四書」之一。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代表了由孔子經過曾子、子思傳到孟子這一儒家道統,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其成員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要求,並且成為後來士人應舉的必讀書。光緒八年(1882)金陵書局重刊朱熹《四書集注》本。 推薦者:梁啟超(I、II)、胡適(I、II)、蔡尚思(I)、屈萬里 ◎另一部儒家經典《中庸》 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戰國時子思作。子思(前483-前402)戰國初哲學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孫。相傳曾受業於曾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現存《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等,相傳是他的著作。《中庸》一書闡述了「中庸」之道,作為君子的最高道德規範,指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對知和行的關係,提出「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三種情況,認為「及其知之一也」;又提出「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三種情況,認為「及其成功一也」。同時,還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他所宣傳的「至誠如神」。這種神秘主義、唯心主義的天人合一思想,為宋代唯心主義理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南宋朱熹將該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並撰《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來士人應舉的必讀本。光緒八年(1882)金陵書局重刊朱熹《四書集注》本。 推薦者:梁啟超(I、II)、胡適(I、II)、蔡尚思(I)、屈萬里 ◎富有哲學思想的《周易》 亦稱《易經》,簡稱《易》。古代占筮用書,儒家經典「五經」之一。「易」有變易(窮究事物變化)、簡易(執簡馭繁)、不易(永恆不變)三義,相傳周人所作(一說「周」是周密、周遍、周流之義),故名。內容包括經、傳兩部分。經或稱《易經》,或稱《周易古經》,包括由乾、坤、震、離、巽、兌、坎、艮等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以及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卦名,次卦辭;每卦有六爻,每爻先列爻題,次列爻辭。爻辭為名卦內容的主要方面。傳伏羲氏畫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並作爻辭。成書可能在西周以前。卦辭和爻辭大多為古人根據生活經驗作出的一些抽象概念性說明,用來占卜,指告人事吉凶。傳包含解釋卦辭、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舊傳孔子作。據近人研究,大抵系戰國或秦漢之際的 儒家作品,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書中通過八卦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提出「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等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注本有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註疏》,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朱熹《周易本義》,今人高亨《周易古經今注》等。中華書局1991年新出有周振甫《周易譯註》一種。 推薦者:梁啟超(I、II)、胡適(II)、蔡尚思(I)、屈萬里 ◎反映儒家思想的《孝經》 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十八章。作者眾說不一,當為孔門後學所著。《漢書·藝文志》云:「《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書中主要論述封建孝道、孝治思想和宗法思想,闡述孝順為道德之本的觀點,在封建社會中產生較大影響,是研究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必讀之書。有唐玄宗注、宋邢昺疏之《十三經註疏≥本,清皮錫瑞《孝經鄭(玄)註疏》。另有清丁晏所撰《孝經徵文》,錄兩漢以前群書徵引《孝經》者,並廣搜古注,各附於原文之後,亦可參考。 推薦普:胡適(I)、屈萬里 與思孟學派對立的儒家經典 ◎《荀子》 亦名《孫卿子》。荀子撰。共三十四篇。其中《君子》等七篇,近代多疑為荀子弟子或後學所作。荀子(約前313-前230)是戰國末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名況,號卿,漢時避宣帝諱,改稱孫卿,趙國(今山西安澤縣)人。曾游於齊國,三為稷下學宮祭灑。後至楚,春申君用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廢居蘭陵,著書終生。《荀子》一書,集中反映了作者各方面的思想學說。作者是先秦諸子中最後一位大師,對各派學說都有所繼承和評論。其學術源於儒學,但也吸收了道家和墨家的一些思想精華。在儒家中則推崇孔子,而反對思孟學派的主張。其政治思想,主張禮法兼治,王霸並用,強調尚賢使能,反對世官世祿。哲學上,繼承宋尹學派「精氣」說,認為「氣」是構成世界萬物的總根源。反對鬼神迷信,把「天」解釋為自然界,有其自身規律,提出「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的觀點。認識論上,主張世界可知論,強調「物理可知」,主客觀接觸才能構成認識。在人性論 上,反對孟子「性善論」,認為「人之性惡」,主張通過禮義教化和刑罰禁止,使人向善。在名實關係上,肯定「實」為第一性,「名」則是社會歷史的產物,主張正名說,反對詭辯學說,強調名實必須相符,豐富了古代邏輯學理論。其文氣勢雄厚,長於論辯,分析透闢,論斷精確,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注釋最早有唐楊倞《荀子注》。清代以王先謙《荀子集解》為最佳,有中華書局新印《諸子集成》本。今人梁啟雄有《荀子簡釋》,有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推薦者:梁啟超(I、II)、胡適(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萬里 ◎道家經典著作《老子》 老子撰。亦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先秦諸子散文之一。分上下篇,八十—章,五千字,故稱《老子五千文》。老子,是春秋末期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商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曾任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相傳孔子曾問禮於他。後見周朝衰微,遂隱退。《老子》一書,基本記述了老子的主要思想。該書分為《道經》、《德經》兩大部分,著重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道」可以解釋為客觀自然規律,萬物皆由「道」產生,「道」為世界本源。同時,無所不在的「道」,在不斷地運動,「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切矛盾的雙方,如美與丑,高與下,損與益,剛與柔,禍與福,榮與辱等等,都是互相依存的,互為條件,而且可以向反面轉化。具有明顯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色彩。在政治上,作者追求「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主張統治階級「無為而治」。提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這種思想後來演化為中國封建社會中一種重要的政治主張。其思想對於後來的中國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對後來中國哲學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歷代注釋者極多,漢代以後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甚為罕見。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三國魏《老子注》、明清之際王夫之《老子衍》影響較大。近有朱謙之《老子校釋》、馬敘倫《老子校詁》、高亨《老子正詁》、任繼愈《老子新譯》及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等。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以《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為現在發現之最古抄本。 推薦者:梁啟超(I、II)、胡適(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萬里 ◎表現莊周哲學思想的《莊子》 亦稱《南華真經》、《南華經》。莊子撰。道家經典著作。先秦諸子散文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包括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作者莊子(約前369-前286)是戰國時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曾任漆園吏。與惠施友善。相傳楚威王曾許以為相,然辭不就,「終身不仕」。《莊子》一書,集中地表現了作者獨特的哲學思想和人生主張。其哲學思想,繼承並發揮了老子「道」的學說,尤其強調「道」的自然無為。表現在政治上,則主張絕對的無為而治;表現在處世態度上,則嚮往精神上的絕對自由。作者對現實取悲觀態度,提出「齊物論」,要人們忘記現實的一切差別。主張對大小、美惡、 貴賤、榮辱、是非、黑白、生死等等都不作計較,追求放任曠達,逍遙自得的人生境界。在認識論上,則承認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但又否定事物的穩定性,陷入到相對主義。其思想觀點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來的玄學、佛學、理學都曾深受其影響。其文汪洋恣肆,機趣橫生,想像豐富,儀態萬方,善於融合神話和寓言,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在文學史上具有很高價值。其名篇《齊物論》、《逍遙遊》等,都是其代表作。歷代注本甚多。主要有晉郭象《莊子注》,清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有新印《諸子集成》本),王先謙《莊子集解》及今人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等。 推薦者:梁啟超(I、II)、胡適(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萬里 ◎墨家學派著作總集《墨子》 墨子撰。先秦諸子散文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墨子》七十一篇,現存五十三篇,十五卷。作者墨子(約前468-前376)是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名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其繁瑣的「禮」,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曾為宋昭公大夫。《墨子》一書,內容主要是墨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記墨子言行,為研究墨子思想主要史料。作者在政治上主張「尚賢使能」,反對世襲政治;反對不義戰爭(非攻)。強調「節用」、「節葬」、「非樂」。同時又提出「天志」、「明鬼」,相信上帝鬼神。認識論上,認為知識來源於客觀實踐,並提出以歷史根據、百姓親身經驗與實際應用效果等「三表」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這代表了當時社會中下層成員的思想傾向和社會要求。另外,書中所涉還包括軍事、經濟、倫理、邏輯、數學、光學、力學、幾何學等方面的內容,尤其對研究先秦邏輯學史和自然科學史具有很高參考價值。其文章邏輯嚴密,論證有力,語言質樸,說服力強,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別樹一幟,在文學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注釋有清代孫詒讓《墨子閑詁》(中華書局有新印本),近人高亨《墨經校詮》、譚戒甫《墨辯發微》等。 推薦者:梁啟超(I、II)、胡適(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萬里 ◎法家經典著作《韓非子》 韓非撰。原稱《韓子》,唐以後為與韓愈(也稱「韓子」)區別,改稱《韓非子》。先秦諸子散文之一。二十卷,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作品,也收入部分他人論述韓非的文章。作者韓非(約前280-前233)是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韓國貴旅公子。和李斯同為荀子的學生,多次上書韓王勸其變法圖強,未被採納。其著作傳到秦國,秦始皇極為讚賞。後出使秦國,遭讒自殺於獄中。《韓非子》一書,主要闡述了作者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在政治上,作者集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法家思想為一體,又吸收道、儒、墨各家思想,提出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統治術。主張加強君主集權,提倡獎勵耕戰,厲行賞罰,謀求富國強兵。從而將法治理論系統化,奠定了秦王朝統一中國的理論基礎。在哲學上,則批判改造了老子「道」的學說,認為「道」是自然界本身及其運動總規律,肯定了「道」的物質性。認識論上,主張運用「參驗」方法,循名責實,審定言辭是非。在社會歷史方面,認為歷史不斷發展進步。統治者應根據當時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變法措施。其文鋒芒銳利,說理透闢,分析毫芒,切中要害。書中還大量運用寓言故事進行論證,生動形象,具有較強的說服力。注釋有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近人梁啟雄《韓子淺解》(中華書局有1960年排印本),陳奇猷《韓非子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新印本)等。 推薦者:梁啟超(I、II)、胡適(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萬里 ◎法家另一經典著作《商君書》 又稱《商子》。商鞅撰。法家經典著作。先秦諸子散文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二十九篇,現存二十四篇,五卷。作者商鞅(前390-前338)是戰國時政治家、思想家。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原姓公孫,名鞅,衛國人,故亦稱衛鞅;因在秦國實行變法有功,封於商,故名商鞅。初在魏,後入秦向孝公宣傳法家主張,被任為左庶長,在秦兩次實行變法,史稱「商鞅變法」。今本《商君書》題二十六篇,其中第十六篇《刑約》有目無文,第二十一篇無目無文,故實存二十四篇。書中主要記述商鞅的政治、經濟主張,哲學思想及社會歷史觀點等,也載有一些秦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制度,以及變法的事實。作者在政治上主張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君權,建立君主專制國家。主張以法治國,認為統一法令「為治之本也」,並以「壹刑」、「農戰」等政策為其法治理論的重要內容。哲學上強調在「適於時」、「恃其勢」、「恃其數」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作用。歷史觀上。則認為歷史是按上世、中世、下世演變發展的,所以「世事變而行道異」。其思想對戰國末與秦代影響深遠。注本有近人朱師轍《商君書解詁》、高亨《商君書注釋》(中華書局有新印本)等。 推薦者:胡適(I)、蔡尚思(I) ◎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 孫子撰。亦稱《孫子兵法》、《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法》。《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八十二篇,圖九卷。唐杜牧認為原書「數十萬言」,經曹操刪削而成。東漢高誘謂只「五千言」。《史記正義》引《七錄》稱有三卷,除上卷十三篇外,另有中、下二卷。今本十三篇,共七千二百餘字。[吳]孫子,是春秋末期兵家。名武,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陳國公子完後裔。後入吳,故與齊孫子孫臏相對,稱吳孫子。曾與伍員助吳攻楚,創以少勝多的戰例。《孫子》一書,是吳闔閭三年(前512)孫子面見吳王時所獻兵書。全書包括計、作戰、謀攻、勢、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等十三篇。書中總結了春秋末期以前的作戰經驗,揭示了戰爭中許多基本規律。認為「天」不是主宰宇宙的人格神,而是「陰陽、寒暑、時制」等自然條件,反對在戰爭中搞求神問卜等迷信活動,提出了以「道」為首的戰爭制勝條件,認為戰爭的勝負取決於是否能夠對敵我雙方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戰略、戰術有全面的了解,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普遍軍事規律,具有豐富的樸素唯物論和原始辯證法的思想因素。另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以逸待勞,以飽待飢」等論斷,皆是其哲學思想在軍事方面的具體體現,而成為兩千多年軍事家指揮作戰的守則。不但為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奠定了基礎,且具有很高的哲學思想價值,被譽為「兵經」、「兵學聖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書」。李世民則稱:「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宋時列為《武經七書》之首。注釋者甚多,其中以曹操《孫子注》為最早,另有杜佑、李筌、杜牧、陳皞、賈林、孟氏、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等十家注。近有中華書局1977年所出《孫子兵法新注》。另有文物出版社1976年所出山東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亦可參考。唐代傳入日本。現有日、法、英、德、俄、捷、越等多種外文譯本。 推薦者:胡適(I)、蔡尚思(I) ◎雜采各家的《管子》 《漢書·藝文志》定為道家著作。共二十四卷。原本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相傳為春秋時齊國管仲所作,實系後人託名於他的著作。《管子》一書,大致分為《經言》、《外言》、《內言》、《短語》、《區言》、《雜篇》、《管子解》、《管子輕重》等八類。全書內容龐雜,雖被列為道家,實包含有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曆數、輿地、經濟和農業等知識。其中如《心術》、《白心》、《內業》、《水地》等,屬道家思想;《度地》、《地員》等,屬農家思想;《明法》、《任法》、《君臣》等,屬法家思想;《四時》、《幼官》等,屬陰陽家思想。而此書在政治上,認為社會的興衰與否,主要取決於民心的順逆;在法制上,認為解決民眾的衣食住行是建立禮節、法制的前題;在哲學上,保存了一部分道家關於「氣」的學說;在經濟上,論述了生產、分配、交易、消費和財政方面的問題;在農業上,則記述了水利、土壤諸方面的知識。總之,此書思想之龐雜,所涉及事物之繁多,涉及範圍之廣泛均是先秦諸子中所少有的。注釋有唐代房玄齡注本、清代戴望《管子校正》、近人郭沫若、聞一多、許維遹等的《管子集校》等。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 ◎名辯思想代表作《公孫龍子》 哲學著作。公孫龍撰。一卷。作者公孫龍(約前320-約前250)是戰國時哲學家,名家的代表人物。傳說字子秉,趙國人。曾為平原君門客。事迹散見《莊子·天下篇》,《呂氏春秋·淫辭·應言》等篇。《公孫龍子》一書,《漢書·藝文志》原著錄十四篇,至宋時八篇已亡,今存《跡府》、《白馬》、《指物》、《通變》、《堅白》、《名實》六篇,約一千九百餘字。其中首篇《跡府》為後人輯錄公孫龍事迹的傳記。《指物論》論述「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指出共相併非具體事物,但可概括許多特殊事物;《名實論》要求名實相符,強調概念的明確性固定性,強調立不得自相矛盾律。《堅白論》強調堅、白同不分離,可以獨立自藏;《白馬論》論證白馬非馬,白馬非白,看到了白馬是由白與馬兩個概念組成,指出了一般概念與特殊概念的差異。此書對我國古代邏輯思維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是研究作者名辯思想的重要材料。但其中多用詭辯,實不足取。通行本有宋代謝希深注本,原作三卷,後皆作一卷。近人譚戒甫《公孫龍子發微》,有科學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龐朴《公孫龍子譯註》,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推薦者:梁啟超(I)、蔡尚思(I) ◎雜家著作《呂氏春秋》 一作《呂覽》。呂不韋門客集體撰。凡二十六卷,分十二紀,八覽、六論,計一百六十篇。書成於秦始皇八年(前239)。呂氏,即呂不韋(·-前235),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原為商賈,後助秦公子子楚即位為庄襄王,被任秦國之相,封文信侯。《呂氏春秋》一書是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寫成。因以月紀為首,故以「春秋」名書。其中《大樂》、《適音》諸篇,反映儒家思想;《貴生》,《審分》諸篇,反映道家思想;《當染》、《高義》諸篇,反映墨家思想;《振亂》、《禁塞》、《決勝》、《愛土》諸篇,反映農家思想;《月令》篇反映陰陽家思想;《勸學》、《遵師》諸篇,反映教育思想。內容龐雜,故從漢代起就被列為雜家。其思想主要是以儒家、道家為主,對法家、墨家則有取捨和批判,並吸取了陰陽的思想形式。作者要求建立統一的君主中央集權制度,以結束長期分裂的局面,認為「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二則亂」。(《執一》)匯合先秦各派學說,為當時秦國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另外書中引證了許多古史舊聞和有關天文、曆數、音律等方面知識,保存了許多先秦時期的古代史料。此書系統性強,綱舉目張,富有獨創性,文章往往以議論發端,再舉例證,擺事實,引比喻來說明,首尾一貫,邏輯性強,文章沉博艷麗,語言生動簡練,富於形象。注本早期有東漢高誘注。近人蔣維齊等合撰《呂氏春秋匯校》,中華書局1937年排印本;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文字古籍刊行社1955年排印本;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學林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汪辟疆、屈萬里 ◎集采先秦諸子的《淮南子》 劉安等撰。亦稱《淮南鴻烈》。雜家著作。現僅存《內篇》二十一篇。原有《外篇》三十三篇,已佚。劉安及其門客蘇非、李尚、伍被等著。劉安(前179-前122)是西漢思想家、文學家。沛郡豐(今江蘇豐縣)人。漢高祖劉邦之孫,襲父封為淮南王。好讀書鼓琴,善為文辭,才思敏捷,奉武帝命作《離騷傳》。有集,已佚。《淮南子》一書,是作者雜采先秦諸子之說著成。故《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雜家。其學以陰陽五行和道家天道自然之論立說,雜糅儒、法、刑、名。所集思想資料較為龐雜,但亦經一定的加工改造,足以反映作者的宇宙觀、歷史觀和政治思想。作者注意吸收當時的自然科學知識,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以與漢武帝「獨尊儒術」政策相對抗。其中如《天文訓》、《原道訓》論述宇宙形成、世界本體;《氾論訓》論述社會歷史演變;《精神訓》闡述精神起源的作用,都具有一定的哲學意義。並提出了「道」、「氣」等著名哲學學說。在文學上,保存不少古代神話傳說,且文筆宏麗,氣魄過人,堪稱佳品。有《四部備要》本及《諸子集成》本。注釋有東漢高誘注本及近人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楊樹達著《淮南子證聞》。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II)、汪辟疆 ◎「貴虛」的《列子》 又名《沖虛真經》或《沖虛至德真經》。道家經典著作。先秦諸子散文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一百三十四則,文章體裁和先秦諸子之作不盡相同,近代學者疑為晉人偽托。原作者相傳為戰國人列禦寇。列禦寇(約前450-前375),又稱圄寇、圉寇,鄭國人。生平事迹無考。其學說散見於《莊子》、《戰國策》、《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中。今本《列子》思想內容十分龐雜。全書貫穿「貴虛」思想,宣揚生異死同,性交逸;反對身交苦,守名累實。講求人生享樂,要「肆情於色」,「恣口之飲」;承認天命,主張安命樂天,自我陶醉。其觀點融通神仙、佛道之說,契合於魏晉時期的思想狀況和頹廢風尚。然而,書中包含了大量的神活傳說和寓言故事,著名者如《共工怒觸不周山》、《紀昌學射》、《歧路亡羊》、《杞人憂天》、《愚公移山》等,則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其文「氣偉采奇」(劉勰語)、「高勁宏妙」(宋濂語),在文學史上自有其一席之地。注釋主要有晉張湛《列子注》,今人楊伯峻《列子集注》(中華書局有新印本)及嚴北溟《列子譯註》等。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蔡尚思(I) ◎西漢政論名著《賈誼新書》 賈誼撰。又稱《新書》。政論著作。十卷,《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八篇,今本佚三篇。作者賈誼(前200-前168)是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時稱賈生。官至太中大夫。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所著政論有《陳政事疏》、《過秦論》等,為西漢鴻文。原有集,已佚,今人輯為《賈誼集》。《賈誼新書》一書,分為事勢、連語、雜事三部分。其中事勢是政論文字,連語大體是說理和講學文字,雜事是雜記。作者在哲學上繼承老子和荀子的唯物主義思想,對「道」多所闡發,並把「道」具體運用於治國。否認人格神和造物主,承認萬物由天地、陰陽二氣自然產生,周流不息,變化無窮。在社會倫理方面,運用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提出幾十對互相矛盾的社會品質,承認事物之間的對立與轉化,強調改變法令制度,變無為為有為。其中著名的《過秦論》一篇,總結秦亡國教訓,尤為深刻。其他諸篇則針對時弊,提出了削藩強邊,加強中央集權,重本抑末,注重禮儀等等措施,是研究當時政論、經濟和思想狀況的寶貴資料。有清盧文弨《抱經堂叢書》本,集眾本合校,最為稱善。通行本有《四部叢刊》本和《四部備要》本等。 推薦者:胡適(I) ◎強調天人合一的《春秋繁露》 董仲舒撰。哲學著作。共十七卷,八十二篇(亡佚三篇)。作者董仲舒(前179-前104)是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專治《春秋公羊傳》。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膠西王相。除此書外,還有《董子文集》等著作。《春秋繁露》一書,是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並結合陰陽五行學說,發揮《春秋公羊》的「春秋大一統」之旨。在宇宙觀上,把「天」作為至高無上的神,建立「天人感應」論。又提出「王者承天意以從事」,確立「君權神授」論。在思想方法上,強調統一,認為矛盾是相對的,統一是絕對的,故而「天不變,道亦不變」。在認識論上,提出「事各順於名,名各順於天」。在人性論上,根據神學人性論,建立起「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在歷史觀上,提出了「三流」、「三正」的歷史循環論思想。將儒家哲學神學化,為鞏固統一的封建制度服務。有《四部備要》本,1975年中華書局排印本。注釋有清代凌曙《春秋繁露注》,蘇輿《春秋繁露義證》等。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蔡尚思(I) ◎古代會議文獻《鹽鐵論》 桓寬編著。十卷,凡六十篇。桓寬是西漢學者。字次公,汝南郡(今河南上蔡縣)人。宣帝時任為郎,官廬江太守丞。治公羊春秋,學識淵博,善於文章。《鹽鐵論》一書,是其根據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開的鹽鐵會議記錄「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會議召集各地推舉的賢良、文學六十多人。從反對鹽鐵官營、均輸、平準開始,對政府的政策進行了全面批評,並和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反覆辯論。此書第一篇《本議》到第四十一篇《取下》,是會議正式的辯論記錄。第四十二篇《擊之》到第五十九篇《大論》是會後有關的議論,最後一篇《雜論》是桓寬的論述,可看作是全書的後序。此書各篇分立標題,但內容仍互相連貫。書中所涉,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尤其記述了雙方的論點,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矛盾、思想鬥爭和桑弘羊的思想保存了豐富的史料。較通行的版本有《四部叢刊》和《諸子集成》本等。另,今人有楊樹達的《鹽鐵論要釋》(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利器的《鹽鐵論校注》(中華書局)等。 推薦者:梁啟超(I) ◎批評偽書俗文的《論衡》 王充撰。哲學著作。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已亡),共二十多萬字。作者王充(27-約97)是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人。出身「細族孤門」。少游洛陽太學,曾師事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歷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後罷職家居,從事著述。《論衡》一書,是其積畢生精力,歷時三十多年而撰。其「論衡」之「衡」字,乃指天平;「論衡」即意謂評定當時言論價值的天平。其《自紀篇》云:「傷偽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說明寫作此書的目的,是以事實為根據,批評當時的「偽書俗文」。作者在宇宙觀上認為「元氣」是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基礎,「天地合氣,萬物自生」,以自然界的自然規律代替神學論。在認識論上,反對當時盛行的「聖人生而知之」說,強調學用一致,博覽古今。在人性論上,主張性有善與惡,將人性分上、中、下三等,自有命定論。在形神關係上,提出精氣必須依賴於形體,形體死亡,知覺就停止。批判了讖緯迷信思想。在歷史觀上,反對崇古非今,提出「漢高於周」的發展進化思想。在學派關係上,對孔、孟、荀、墨、名、法、道、陰陽等諸家,以及漢代儒生、道教等都有批判。在文學理論上,強調文學必須講求社會實效,認為所作文學都應補於教化。另外,書中還涉及許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也頗有價值。此書以宣傳唯物論及無神論思想和具有強烈的反傳統意識而聞名。書成後,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而被長期埋沒。通行本為明通津草堂本,《四部叢刊》本即以此本為據。另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新印本。注釋有近人黃暉《論衡校釋》(商務印書館)及劉盼遂《論衡集解》(中華書局)等。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II)、汪辟疆、蔡尚思(I、II) ◎儒道合流的《抱朴子》 葛洪撰。雜家著作。分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作者葛洪(約283-343)是東晉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學家和煉丹術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曾任咨議參軍。晚年辭官謝客,於羅浮山精研煉丹,追求神仙之術。著作共二百餘種,除此書外,還有《神仙傳》、《金匱藥方》等。《抱朴子》一書內容龐雜。內篇言神仙方葯、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包羅了比較系統的道教理論與方術,並保存了不少化學、醫藥、天文等方面的科技史料,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外篇則多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反映了作者 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張。其說以道為本,以儒為末,故有「內道外儒』之特色。有《道藏舉要》本、中華書局1958年重印《諸子集成》本。近人王明曾撰有《抱朴子內篇校釋》,校勘精審,詮解詳盡,可供參考。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 回目錄、國學名著200種2 ◎古代無神論傑作《神滅論》 范縝撰。范縝(約450-510)是南朝齊、梁間思想家。字子真,南陽舞陰(今河南泌陽縣)人。少孤貧,嘗學於名儒劉王獻,博通經術,尤精三禮。曾任尚書殿中郎、尚書左丞等職。《神滅論》一文,主旨在於宣傳無神論,反對佛教迷信。其內容主要論述形神關係,指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神互相結合而不能分離。認為精神是人類形體的屬性,死亡是生命的質變,精神現象依賴於器官,不同器官產生不同精神現象,人死後靈魂隨之消滅。反對佛教的因果論,打擊了「因果報應說」的理論基礎「靈魂不滅論」。在形神關係上,超出了以往唯物主義哲學家所達到的水平。這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蕭子良曾召集僧人進行駁難,又派王融勸誘,都遭其拒絕。後梁武帝多次發動僧侶圍攻,並令王公貴族著文反駁,也未妥協。此文收入《梁書·范縝傳》和梁僧祐所編《弘明集》。 推薦者:蔡尚思(I) ◎古代家訓類著作之祖《顏氏家訓》 顏之推撰。共二十篇,凡七卷。書成於隋開皇九年(589)以後。作者顏之推(531-590以後)是北齊文學家。字介,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曾游仕於梁、北齊和周等朝。《顏氏家訓》一書,主要為述治家之法、處世之道、辨正時俗之謬、訓誡家族子孫的雜論集編。其思想以儒家為主旨,兼及佛道。書中多知人論事的世故之淡,對南北風俗、士人好尚、佛語玄談、鮮卑語傳播、俗文字盛興、治學作文方法、音韻字訓、典故考證、文藝品第等頗有所述,多可取資;記齊梁事甚多,若干人物及世風記載,足以參證補史,是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風俗史和諸文化史的有用史料。其文質樸典正,一反齊梁文壇輕靡艷麗之風,為唐代散文的改革開闢了先河。注釋主要有清趙曦明注、盧文弨補註、錢大昕注補正。近人嚴士海有《嚴氏家訓注》。今人王利器有《顏氏家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 推薦者:汪辟疆 ◎理學名著《二程全書》 程顥、程頤撰。哲學著作。凡六十五卷,包括《二程遺書》二十五卷,附錄(行狀)一卷,《外書》十二卷,《明道先生文集》五卷,《伊川先生文集》八卷,《伊川易傳》四卷,《經說》八卷,《粹言》二卷。作者程顥(1032-1085)是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伯淳,私謚明道先生,河南洛陽人。曾任鄠縣、上元縣主簿。神宗時為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反對王安石變法。與弟程頤合稱「二程」,均以周敦頤為師,為張載表侄,同為理學主要創始人。二人學說後為朱熹繼承並發展,世稱程朱理學。其弟程頤(1033-1107)是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正叔,因居臨伊川,世稱伊川先生。十八歲時上書仁宗勸以「王道為心」。後由司馬光等推薦任勤政殿說書。反對王安石變法。講學達三十餘年。《二程全書》一書,乃二程著作的合集。包括程顥的主要著作《漢仁篇》、《定性書》及程頤的主要著作《易傳》、《顏子所好何學論》等,全面地反映了兄弟二人理學思想。二人在宇宙觀上,提出以理作為世界萬物的本體及哲學的最高範疇,理既是自然界最高原則,也是社會最高原則,認為理既能生萬物,又能統轄萬物。理在氣先,理是第一性的,氣可以消滅。在認識論上,提倡格物致知。認為格物即窮究物理,但不是明物之理,而是明心之理。反對聞見之知,輕視感性知識,注重內心道德修養。在人性論上,主張性善,性即是理。提出天理與人慾對立,生性與氣稟對立。有《四部備要》本、中華書局1981年排印本《二程集》等。 推薦者:胡適(I) ◎理學集大成的《朱子大全·朱子語類》 朱熹撰。哲學著作。《朱文大全》原稱《朱子文集》、《晦庵文集》或《朱文公文集》,一百卷,另有續集五卷,別集七卷,由朱熹子朱在編次;《朱子語類》又稱《朱子語錄》,凡一百三十八卷,初由朱熹門人記錄,後經門人黃士毅搜集整理,按類編排成書。作者朱熹(1130-1200)是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年徙居建陽(今屬福建)考亭,又主講紫陽書院,故別稱考亭、紫陽。卒謚文,世稱朱文公。微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生於福建延平龍溪。曾任泉州同安主簿、知南康軍、秘閣修撰等職。學術上全面繼承了程顥、程頤的學說,並加以發展,創立了「閩學」,成為宋代理學集大成者。其學說曾傳到日本,在德川時代頗為流行。著述極多,除此二書外,還撰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等,編有《通鑒綱目》、《近思錄》(見本書專條介紹)等。《朱子大全》一書,內容包括論著、書札、奏章、詩歌等;《朱子語類》則是朱熹講學語錄集。分理氣、鬼神、性理等二十六門。前六卷主要討論哲學問題,以下各卷內容廣泛,包括政治、史學、文學、自然科學等方面。二書全面地涉及到朱熹的各種學術見解,如對於「理」的問題,作者繼承了二程的學說,並吸收了張載關於「氣」的論述,認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以理為本,理在氣先」。再如提出「格物致知」說、「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人性論,強調「天理」、「人慾」對立等等,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資料。《朱子大全》(《朱文公集》、《晦庵文集》)有《四部叢刊》本、《四部備要》本等;《朱子語類》(《朱子語錄》)有《四庫全書》本、中華書局印本等。另有清人李光地奉康熙帝之命,從《朱子大全》及《朱子語類》中進行選輯,成《朱子全書》六十六卷,以類編排,分十九門。書成後曾以「御纂」名義頒行全國,亦可參考。 推薦者:胡適(I)、蔡尚思(I) ◎理學言論類編《近思錄》 朱熹、呂祖謙同輯。哲學著作。共十四卷。編輯者朱熹,見本書「朱子大全」條介紹;呂祖謙,見本書「宋文鑒」條介紹。《近思錄》一書,是將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和張載的言論加以摘錄,並分類編集而成,全書共得六百二十二條,分道體、為學、致知、存養等十四門。清人江永著《近思錄集解》,將朱熹的有關言論也逐條注於書中,使此書成為一部概括反映宋代程朱學派理學思想的重要著作,一向為學界所重視。另有清人張伯行仿其體例,摘朱熹言論,輯有《續近思錄》十四卷,共六百三十九條,也可參閱。有請同治江蘇書局刻本及嘉慶刻本等。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汪辟疆、蔡尚思(I) ◎心學代表作《象山集》 又名《象山先生集》。陸九淵撰。哲學著作。三十六卷,內容分書、表奏、記、序贈、雜著、詩、祭文、墓誌文、程試之文,末附行狀、謚狀、語錄。陸九淵子陸持之編次。作者陸九淵(1139-1193)是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心學」創始人。字子靜,自號存齋,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曾結茅講學於象山(今江西貴溪縣西南),故世稱象山先生。乾隆進士,曾為荊門地方官。《象山集》一書,主要闡述了作者獨特的哲學思想。其中語錄二卷,是與弟子之問答,集中討論了「心即理也」的心學理論,和論學諸篇互有發明,頗為重要。作者在哲學上,認為「理」是宇宙本體,但又認為「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斷言天理、人物、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的實在。認識論上,則反對研究客觀事物,認為:「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謂『萬物皆備於我』。」主張自我修養,強調自我完善。作者在「太極」、「無極」、「格物致知」等問題上曾與朱熹進行過長期辯論,其學說後由明王守仁繼承發展,成為陸王學派。有《四部叢刊》影印明刻本。近有中華書局1981年所出點校本,題為《陸九淵集》。 推薦者:胡適(I) ◎政論代表作《龍川文集》 陳亮撰。別集名。三十卷,另卷首一卷,補遺一卷,附《朱文公經濟文衡》等二卷。作者陳亮(1143-1194)是南宋思想家、文學家。字同甫,人稱龍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光宗策進士,擢第一。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力主抗金,遭當權者嫉而屢次入獄。《龍川文集》分為書疏、中興論、問答、酌古論等若干部分,其成就首先表現在思想方面。集中所收諸篇,以《上孝宗書》、《中興論》與朱熹辯論「王霸」的書信等較為重要。作者在思想和政治見解上皆與朱熹相左,否認有所謂離開事物而存在的道,認為物質是本原的;贊成變法,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但反對不利於富民商賈的措施。所作政論氣勢縱橫,筆鋒犀利,被譽為「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宋史》)。其詞作與辛棄疾風格相近,感情激越,雄強豪放,表現了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其中以《念奴嬌·登多景樓》、《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等最為著名。有清胡鳳丹輯刻《金華叢書》本;另有《四部備要》、《四庫全書》本及中華書局版《陳亮集》等。 推薦者:胡適(I)、蔡尚思(I) ◎永嘉學派代表作《水心文集》 葉適撰。又名《水心先生文集》。別集名。共二十九卷,凡文二十六卷,詩三卷。明正統間黎諒編集。作者葉適(1150-1223)是南宋思想家,永嘉學派的代表。字正則,溫州永嘉(今屬浙江)人。晚年講學於永嘉城外水心村,故自號水心居士。淳熙進士,曾任工部侍郎、沿江制置使等職。力主抗金,反對和議。後因韓侂胄事削職回鄉。除此書外,還撰有《習學記言》等著作。《水心文集》一書,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哲學思想、政治主張和文學造詣。在哲學方面,作者認為五行和八卦等各種物質,是構成自然界的主要物質形態,世界萬物都是由矛盾兩方面所構成,即所謂「一物為兩」。辨別認識的真假,應以客觀對象為依據。提倡功利,重視理財政策,反對程朱理學空談心性。政治上則銳志改革,要求奮戰。在文學上,則主張「獨出肺腑,不規仿眾作」。其散文議論風發,才氣奔逸,在南宋「卓然為一大宗」。其政論多以經史為內容,分析縝密,論述條貫,詳於辯理。碑版之作率直厚重,獨運杼軸。詩則清俊含蓄,工於造境。有《四部備要》本、《四部叢刊》本,近有中華書局1961年出版《葉適集》三冊。 推薦者:胡適(I) ◎心學語錄的《傳習錄》 王守仁撰。古代哲學名著。分上,中、下三卷。刊於明正德十三年(1518)。作者王守仁(1472-1528)是明代哲學家和教育家。字伯安,別稱姚江,因曾築室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弘治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因功封新建伯,卒謚文成。是陸(九淵)王學派的集大成者。除此書外,還撰有《大學問》等,後人輯有《陽明全書》。《傳習錄》一書主要內容包括王守仁平時講學和解答弟子的語錄,以及一些論學書信等,由其門人徐愛、錢德洪等輯錄而成。書中重點闡述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心學主張,並提出了著名的「致良知」說和「知行合一」說。指出:「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全書包括了王守仁哲學思想的主要部分,是研究王氏心學的基本材科。其單行本有清道光間活字印《學海類編》本(一卷),光緒間國學保存會排印《國粹叢書》本(五卷)及1936年安東宏道書局排印本等。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II)、汪辟疆、蔡尚思(I) ◎集心學大成的《陽明全書》 王守仁撰。亦稱《王文成公全書》、《王陽明集》等。是王守仁著述的彙集。共三十八卷。刊於明隆慶六年(1572)。作者王守仁,見本書「傳習錄」條介紹。此書第一至三卷為《傳習錄》,也見本書專條介紹。四至三十一卷為《文錄》(五卷)、《別錄》(十卷)、《外集》(六卷)、《續編》(六卷),包括奏疏、公文、序記、信札,雜著等各項詩文,由其門人錢德洪輯。三十二至三十八卷為《附錄》,包括《年譜》和《世德記》,由其門人錢德洪、王畿輯。王守仁不重著書注經,集中所收多為哲學和論學之作。其哲學思想主要表現在《傳習錄》及《大學問》(見《全書·續編》)中。他繼承了宋代陸九淵的思想,並加以發展,提出了「心即理」、無心外之事、心外之理的說法,主張「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而在另一方面,則以「致良知」來取代「天理」,客觀上強調了人在道德實踐中的作用,提高了人的價值和地位。其次,在認識論上,則強調「知行合一」,認為知就是行,主張篤行的實踐主義。另外,在《陽明全書》中,還有不少有關政治、教育、文學等方面的論述,其中所載詩作也頗有特色,這些都是值得重視的。其版本主要有《四部叢刊》本及《四部備要》本。 推薦者:胡適(I、II)、汪辟疆 以日常生活論「道」的 ◎《王心齋先生遺集》 王艮撰。哲學著作。作者王艮(1483-1541)是明代哲學家,泰州學派創始人。字汝止,號心齋,泰州安豐場(今江蘇東台)人。曾為小商販,後師事王守仁,但又「時時不滿其師說」。一生未仕,以講學終生。《王心齋先生遺集》一書,彙集了作者的主要哲學著作《格物要旨》、《勉仁方》等及《語錄》、《年譜》,內容旨在闡發「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肯定「聖人之道,無異於百姓日用」。主張從日常生活中貫徹封建倫理道德。以「安身立本」作為道德修養的出發點。追求「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社會理想,主張推行仁政。經濟上主張「務本而節用」,去天下虛縻無益之費。重視教育,認為「人之天分不同,論學則不必論天分」。其思想發揮王守仁的學說,並推向下層,使王學「風行天下」。明萬曆年間,有王之恆(王艮孫)所刻《心齋王先生全集》;後有袁承業又據原刻本重新編校,並增入一庵、東厓兩集成此書,有1910年鉛印本。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 ◎縱橫恢詭的《鬍子衡齊》 胡直撰。哲學著作。凡八卷。作者胡直(1517-1585)是明代學者。字正甫,號廬山,泰和(今屬江西)人。嘉靖進士。官至福建按察使。為王守仁再傳弟子。《鬍子衡齊》一書,乃是胡氏與其門人講學之語的彙編。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此書分九篇,而每篇又分上下。所謂「衡齊」,即凡談理者,當皆以此書為準之意。書中所言,旨在疏通王(守仁)學,但與王守仁亦有差別,如王學認為「人心之理即天地萬物之理」。而胡氏則認為「理在心,不在天地萬物」,指出天地萬物為無理。此書文章縱橫恢詭,頗有特色,被汪辟疆稱之為「明代哲學中有系統有精彩之書」。《豫章叢書》中有單行本。《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有節選。 推薦者:胡適(I)、汪辟疆 ◎第一個貶孔子的人寫的《焚書·續焚書》 李贄撰。哲學著作。《焚書》也稱《李氏焚書》,六卷,約成書於明萬曆四年至三十年(1576-1602)間;《續焚書》五卷,二書均由李贄門人汪本鈳輯刊。作者李贄(1527-1602)是明代思想家、文學家。原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號卓吾,又號宏甫,別號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回族。曾任雲南姚安知府。除此二書外,還著有《藏書》、《續藏書》、《史綱評要》、《李溫陵集》等,評點過《水滸傳》等小說戲曲。《焚書》一書,包括書答、雜述、讀史短文和詩四部分。其自序稱:「曰《焚書》,則答知己書問,所言頗切近世學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則必欲殺我矣,故欲焚之,言當焚而棄之,不可留也。」書中公開以「異端」自居,批判儒家經典。提出「童心」說。認為「童心者,真心也」。指出道學家出言、行事、作文都屬虛假,「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因其失去「童心」,「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抨擊道學家所讀儒家經典《六經》、《論語》、《孟子》等,「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非萬世之至論。揭露空談「天理」的虛偽學者,指出其稍學奸詐者,又攙入「良知」講席,以陰博高官。針對儒家的「君子之治」,提出所謂「至人之治」,因其政不易其俗,順其性不拂其能。主張發展個性才能,不過分受封建名教和政治束縛。強調「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認為天理人慾並無區別。反對「理」或「太極」說,提出「天下萬物皆生於兩,不生於一」。《續焚書》則指出:「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還表示不怕當權者的殘酷迫害,「我可殺不可去,我頭可斷而我身不可辱」。書刊後曾被焚毀。然愈焚而傳之愈廣。有中華書局1964年分出的校點單行本及1974年所出的合編本。 推薦者:蔡尚思(I、II) ◎顧炎武的代表作《日知錄》 顧炎武撰。筆記名。初刊本僅八卷,刻於清康熙九年(1670);康熙三十四年(1695),潘耒求得手稿,刻成流行本三十二卷。作者顧炎武(1613-1682)是明清之際思想家、學者。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曾自署蔣山慵,學者尊稱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少年時曾參與復社反宦官權貴鬥爭。後又參加崑山、嘉定一帶的人民抗清起義。失敗後,十謁明陵,遍游華山,所至訪問風俗,搜集材料,尤致力邊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學問淹博,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除此書外,還撰有《亭林詩文集》(見本書專條介紹)、《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等。《日知錄》一書,是作者積三十年讀書心得,以隨筆形式,分條目整理而成,堪稱其一生著述之代表作。全書大體按經義、政事、財賦、世風、禮治、科舉、史地、兵事、藝文等分類列目。每論一事,總是貫穿經史,參驗親身見聞,窮極根底,考證得失,為後世學者所推重。書中以「明道」、「救世」為宗旨,包括了作者全部學術政治思想,如強調民族節氣、文章必須有益於天下等,都能切中時弊。書中錯誤之處,曾由閻若璩等訂正。有《國學基本叢書》本,附載《日知錄之餘》四卷。清黃汝成有《日知錄集釋》,附刊誤二卷。近人黃侃有《日知錄校記》,可參閱。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汪辟疆 ◎主張法治的《明夷待訪錄》 黃宗羲撰。古代政治思想名著。一卷,有《原君》、《原臣》、《原法》等二十一篇。成書於清康熙二年(1663)。作者黃宗羲(1610-1695)是明清之際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字太沖,號梨洲,世稱梨洲先生;因其故鄉名南雷里,亦稱南雷先生;浙江餘姚人。青年時代曾參加反對明末閹黨的鬥爭。中年則糾合同志抗清。晚年不受清廷徵召,專門從事著述。除此書外,還編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和《明文海》六百卷等。與顧炎武、王夫之同被列為「清初三大儒」。《明夷待訪錄》中的「明夷」是《周易》卦名,其意是指太陽落入地中,而比喻賢人遭貶;「待訪」則是等待聖明之君前來造訪之意。書中側重論述政治制度,揭露君主專制和宦官專權的毒害,宣揚民主思想。認為那些無德之君,不當居於高位,而君主與臣子都當為民辦事。萬民是「主」,而君是「客」。指出君主一人私有天下產業,已成為天下之「大害」。他們「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同時,書中還主張實行法治,主張用法治牽制人治。另外,對於一些社會現實問題,也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提出工商皆本,主張平均土地,強調擴大學校職權,設想實行徵兵服役制度等。總之,此書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各個重要方面,其思想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一般市民的要求。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清乾隆間曾列為禁書。而清末維新運動時則被翻印秘密流傳,對促進維新思想影響很大。有《四部備要》本、《叢書集成》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5年排印本及中華書局1981年點校本等。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蔡尚思(I、II) ◎反對程朱「天理」的《思問錄》 王夫之撰。哲學名著。共二卷,分內外篇。作者王夫之(1619-1692)是明清之際思想家。字而農,號薑齋,因晚年隱居衡陽石船山下,人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明亡,曾舉兵阻擊清兵。後隱伏深山,研究、著述近四十年。除此書外,還撰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黃書》、《噩夢》、《老子衍》、《莊子通》等。《思問錄》第一卷內篇以探討哲學問題為主。提出「目所不見,非無色也;耳所不聞,非無聲也」等論點,肯定外界事物如「色」、「聲」等的存在,並不受人們主觀認識的影響。認為「天者器,人者道」,「盡器則道在其中矣」,「器」與「道」是不能分離的。對「動」、「靜」原理有所發揮,認為「一動一靜,闔辟之謂也;由闔而辟,由辟而闔皆動也」,批判了「廢然無動而靜」的說法。第二卷外篇則涉及了許多科學問題,包括陰陽、五行、曆數、醫學等,肯定自然和人類社會都是進化的,並對宋明理學和佛教作了批判。收入《船山遺書》。版本主要有清光緒間刻《王船山先生四種》本,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所出王伯祥點校《思問錄·俟解》合刊本及1959年中華書局所出《思問錄·俟解》合刊本。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蔡尚思(I) ◎闡發張載學說的《張子正蒙注》 王夫之撰。哲學著作。共九卷,卷首有附錄《序論》和《宋史·張載傳》。作者王夫之,見本書「思問錄」條介紹。張子即張載,北宋哲學家;《正蒙》乃張載之哲學代表作。王夫之十分推崇「張氏之學」,故通過為《正蒙》作注,繼承和發展了張載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並批判了佛老和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思想。在宇宙觀上,明確提出宇宙是物質元氣構成的實體,元氣不滅。以為「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他物,亦無間隙」,「聚而成形,散而歸於太虛」。在認識論上,指明離開客觀不會有認識,「人所未見未聞者不能生其心」。堅持感覺器官是思想來源,即「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覺乃發」。強調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陰陽異撰,而其絪縕於太虛之中」,「獨陰不成,孤陽不生」。但認為對立雙方最終只有「和」才能解決矛盾,表明作者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之不徹底。收入《船山遺書》。有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章錫琛點校本,1959年北京中華書局排印本,1975年北京中華書局重校排印本等。 推薦者:胡適(I)、汪辟疆 ◎論證行知的《讀四書大全說》 王夫之撰。哲學名著。共十卷。作於清康熙四年(1655)。著者王夫之,見本書「思問錄」條介紹。《四書大全》是明永樂年間由胡廣等人奉欽命編纂而成。王夫之在這裡以讀書札記形式,按照「四書」原來的篇章次序,借用其中某些命題來闡述自己的哲學思想,批判宋明理學。如論證「致知、格物亦有行」,批判了理學家的「知先於行」的 說法;強調「人慾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論語》),駁斥了宋儒「存天理,滅人慾」的說教;認為「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氣上說」(《孟子》),反對程朱的「理能生氣」的觀點;提出「理當然而然,則成乎勢矣」(《孟子》)的歷史進化觀點,否定理學家宣揚三代以前是「天理流行」之「盛世」的復古歷史觀,但某些觀點尚未擺脫理學的影響。收入《船山遺書》。1975年中華書局曾以金陵刻本為底本,點校出版單行本。 推薦者:蔡尚思(II) ◎抨擊理學的《四存編》 顏元撰。哲學著作。十一卷。分《存性編》、《存學編》、《存治編》、《存人編》四編。作者顏元(1635-1704)是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渾然,號習齋,博野(今屬河北)人。顏李(塨)學派的創始者。一生甘貧樂學,「不交時貴」。是明清之際學者中抨擊理學、心學最猛烈者。除此書外,還著有《四書正誤》、《朱子語類評》、《習齋記余》等。《四存編》一書,據作者弟子李塨云:「《存性》、《存學》皆悟聖學後著,獨《存治》在前,乃壯歲守宋儒時所作也。」(《存治編·書後》)《存人編》以淺近的文字揭露佛教、道教和偽道門的危害,勸人不要迷信。作者的主要思想表現在《存性》、《存學》兩編里,如注重「實學」、「實事」,反對靜坐誦讀和空談性命之學等。另外,其反對程朱理學也以此兩編髮揮得較為透徹。《存學編》的二、三、四卷還抄錄了程朱語錄,逐條加以駁斥。清光緒初年收入《顏李遺書》,1923年編入《顏李叢書》,1957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有標點本。 推薦者:胡適(I)、蔡尚思(I) 清代皖派漢學的代表作 ◎《孟子字義疏證》 戴震撰。哲學著作。共三卷。作者戴震(1723-1777)是清代思想家、學者。字慎修,又字東原,安徽休寧人。乾隆時修《四庫全書》,特召之為纂修官。後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知識淹博,對天文、地理、算學、聲韻、訓詁均有精深研究。對當時極盛的考據學有傑出貢獻,是皖派漢學的代表人物。除此書外,還撰有《原善》、《原象》、《聲韻考》、《聲類表》、《方言疏證》等,後人編有《戴氏遺書》、《戴震集》。《孟子字義疏證》一書的前身是《緒言》及《孟子私淑錄》。作者自稱:「仆生平著述最大者,為《孟子字義疏證》一書,此正人心之要。」(《與段玉裁書》)此書從考據訓詁闡發《孟子》一書中的重要概念,如「理」、「天道」、「性」、「才」、「道」、「仁義禮智」、「誠」、「權」等,並全面地論述了作者本人關於「理」和「欲」,關於「人性」,關於「道」和「氣」等中國古代思想史最基本問題的看法,特別對「天理」和「人慾」的關係剖析極微,抨擊了理學家「存天理,滅人慾」的觀念,指出「絕人慾」也就是「絕天理」,表現出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除收入《戴氏遺書》外,另有清光緒間《端溪叢書》本等,1961年中華書局曾校點出版單行本。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汪辟疆、蔡尚思(I) ◎曾國藩的《曾文正公全集》 別集名。曾國藩撰。一百六十七卷。李翰章輯。刊行於清光緒二年(1876)。作者曾國藩(1811-1872)是清政治家。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為穆彰阿的門生,從倭仁等講習程朱理學。曾任翰林院庶士,吏部侍郎等職,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全集幾經刻印,卷數不一。包括奏稿、書札、批牘、十八家詩鈔(見本書專條介紹),經史百家雜鈔(見本書專條介紹)、經史百家簡編、鳴原堂論文、詩集、文集、雜著、求闕齋讀書錄、求闕齋日記類鈔、孟子要略、家書、年譜(黎庶昌輯)等。該集內容龐富、思想深邃。奏稿與家書等數十卷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情況,包括有編練湘軍,與太平軍及捻軍作戰,掘發天王洪秀全屍體的情況,以及曾國藩一生重大政治活動,充分真實地反映了清末官場的腐朽沒落,是研究太平天國革命、捻軍起義、湘軍和曾國藩其人的重要歷史文獻。作者在政治上強調重農重戰的方針,提出發展耕織,獎勵軍功,認為百姓只有歸心於農才是「治國之要」。在文章上,講求駢散結合的創作形式,不僅講求義理、氣勢,而且講求音調,強調考據、義理、詞章,認為三者缺一不可。其散文風格汪洋恣肆,說理、敘事、言情之作,均寫得生氣流動,情真意切;論說文則以簡浩透闢而見其特點。特別是他的《養晦堂記》一篇,闡發深刻,提出了這樣一條人生哲理:有限與無限,短暫與永恆,有生前一時之榮,往往不一定有沒世的永恆之名;有沒世的永恆之名,又往往不一定有生前的一時之榮。孰得孰失·何去何從·同時還提出:曾以為賈誼「明於利害」,陸贄「明於義理」,蘇軾則「明於人情」。而「吾輩陳立之道,縱不能兼明此三者,亦須一二端明達深透,庶無格格不吐之態」。這反映了他的思想觀點。湖南嶽麓書社從1988年開始出版新版《曾國藩全集》。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蔡尚思(I) ◎維新志士譚嗣同的《仁學》 譚嗣同撰。哲學著作。二卷。成書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作者譚嗣同(1865-1898)是近代啟蒙思想家,維新運動激進派。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年輕時曾漫遊十年,行程八萬。結交江湖,並鑽研王夫之、黃宗羲著作,及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曾辦《湘報》並任主筆,宣傳維新。後參與戊戌變法。失敗後被害。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仁學》一書,為作者哲學代表作。書首有《界說》二十七條,為全書綱領。卷上提出「以太說」。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物質的「以太」構成,「以太」本身不生不滅。宇宙間的各種事物只有「變易」,沒有「存亡」;只有「聚散」,沒有「生滅」;肯定物質存在的永恆性。強調「以太」的不斷運動,反對「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點。用「以太」釋「仁」,認定「仁為天地萬物之源」。卷下通過「變易」論證其改革社會制度的政治理想,猛烈抨擊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和封建綱常倫理。有中華書局新出排印本。 推薦者:蔡尚思(I) ◎康有為鼓吹變法的《大同書》 康有為撰。政治思想著作。共分十部。書成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作者康有為(1858-1927)是近代改良派領袖。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廣東南海人。世稱「南海先生」。曾七次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後組織強學會、聖學會、保國會,並辦報鼓吹變法理論。1897年依靠光緒皇帝發動戊戌變法,遂被慈禧太后鎮壓而失敗。除此書外,還撰有《新學偽經考》、《戊戌奏稿》、《禮運注》、《中庸注》、《康南海先生詩集》等。《大同書》一書,是作者糅合孔子三世、大同說和西方空想社會主義理想而撰。書中依據《公羊》三世說和《禮運》「小康」、「大同」說,把人類社會發展分作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即大同世),提出實現太平世必須去國界、級界、種界、形界、家界、產界、亂界、類界、苦界,人類方能得到自由、平等、和平、民主。為其變法奠定理論基礎。另外,書中還抨擊了封建專制與封建綱常倫理,揭露了封建社會中貧困、落後、野蠻和愚昧現象。1913年在《不忍》雜誌分甲、乙兩部發表,1935年經弟子錢定安整理由中華書局出版,近有1956年古籍出版社校點本。 推薦者:梁啟超(I)、蔡尚思(I) 中國古代最早的學術史 ◎專著《明儒學案》 黃宗羲撰。共六十二卷。作者黃宗羲,見本書「明夷待訪錄」條介紹。《明儒學案》一書,採集明代學者文集、語錄,敘述明代學者二百餘人。全書共立學案十九。分三個時期、四個部分,以分析各派。初期以崇仁(吳與弼)、河東(薛瑄)、白沙(陳獻章)為主;中期以姚江(王守仁)為主;末期以東林(顧憲成等)、蕺山(劉宗周)為主。其中,作者尤推崇姚江學派的大師王守仁,並以他為明代學術之「大宗」。而從資料篇幅上,則又更詳於記敘作者的老師劉宗周的《蕺山學案》。另外,此書在中期與末期之間,還另立有《諸儒學案》,以收各學派以外的一些不著名學者。並在每學派之前,寫有小序一篇和各學者的小傳,對學者生平經歷、著作思想及學術傳承作扼要介紹。然後是學者著作或語錄選輯,間有作者己見。為研究或了解明代學術思想史必讀之書籍。清乾隆間慈溪鄭性刻本為各本所祖。後有《四部備要》、《四朝學案》、《國學基本叢書》等本。近有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的點校本。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II)、屈萬里 系統總結學術思想的 ◎《宋元學案》 黃宗羲等撰。古代學術史名著。共一百卷。此書為黃宗羲繼《明儒學案》之後,仍用其例而撰,但僅成十七卷而卒。後其子百家繼之,也未成而卒。全祖望又以十年之力增補,稿成而死。前後共歷時一百六十三年之久。主要作者黃宗羲,見本書「明夷待訪錄」條介紹;全祖望,見本書「鮚埼亭集」條介紹。《宋元學案》一書,系將宋元兩代學術思想按不同派別加以系統總結,共立學案九十一。其中,尤以宋儒為主。而前人以為更以《象山(陸九淵)學案》最精善,橫渠(張載)、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龍川(陳亮)、水心(葉適)等學案次之。此書在編纂體例上較《明儒學案》為優,例如:不定一尊,對各派各家一視同仁,不持偏見;充分發揮表的作用,每一學案之前先立一表,備舉師友弟子,以明其學派淵源及傳授關係。每一學案均立小傳,敘述學者生平事迹及學術宗旨。有的小傳較《宋史》為詳,有的為《宋史》所無,故可補其不足。對案主的學術論著,都一一註明出處,為研究提供方便。小傳之後,另有附錄,載其遺聞軼事,特別是當時人和後人的評論,長短得失,備錄無遺,供讀者自行判斷。清道光年間何紹基首刊此書於北京。後以《四部備要》本、《四朝學案》本、《國學基本叢書》本通行。近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點校本。另,王梓材、馮雲濛撰有《宋元學案補遺》,收於《四明叢書》中。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II)、汪辟疆、屈萬里 ◎古代年譜名著《朱子年譜》 王懋竑撰。共四卷,另有《考異》四卷,《附錄》二卷。作者王懋竑(1668-1741)是清代學者。字予中,號白田,江蘇寶應人。康熙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除此書外,還著有《讀書記疑》、《白田草堂存稿》等。《朱子年譜》是作者竭二十餘年之力,四易其稿而成。作者精於考訂,尤於朱熹著述,用功至深。因有感於為朱熹作年譜者雖多,但大多詳略失當,故參照李默、洪璟諸本,並取朱子文集、語類以及著述纂輯之書,細心考訂,融會鉤稽,成此新譜,而為後世學界所重。另外,又備列其去取之故,為《考異》;採摘其論學之辭,為《附錄》。此書詳於學問而略於政事,於朱熹著述一一敘其年月,為研究朱熹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書。有清乾隆間寶應王氏白田草堂原刻本及光緒間武昌書局校刻本等。 推薦者:梁啟超(I)、胡適(I、II)、汪辟疆 ◎清代學術史名著《漢學師承記》 江藩撰。原名《國朝漢學師承記》。凡八卷。撰於嘉慶年間(約1811-1818)。作者江藩(1761-1830)是清代學者。字子屏,號鄭堂,江蘇甘泉(今江蘇揚州)人。監生。除此書外,還撰有《宋學淵源記》、《周易述補》、《隸經文》、《炳燭室雜文》等。《漢學師承記》一書,是用紀傳體例記述清嘉慶前以考據著名的漢學學者的生平、學業、主要學說、著述、師承關係等情況。其特點是重吳派(以惠棟為代表)而輕皖派(以戴震為代表)。故吳派列於前,而皖派則殿後。全書取材豐富,資料充實,在一些傳文中,作者還載錄了自己的見聞和評論,具有重要的史料參考價值。然有時也不免夾雜出個人的門戶私見,曾遭龔自珍、方東澍等人的批評。此書對於今人來說,仍可供研究清代前期學術思想史時參考。特別是書後附有《經師經義目錄》,分易、書、詩、禮、春秋、論語、爾雅、樂八類,每類先概述經書傳受,再列清人的純考據著作,抨擊不純的考據著作,頗有可取之處。有1936年世界書局本,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鍾哲整理標點本及1983年上海書店所出影印本等。 推薦者:胡適(I)、汪辟疆 ◎評價理學的《宋學淵源記》 江藩撰。原名《國朝宋學淵源記》。清學術史名著。凡三卷。北學、南學、附記各一卷。作者江藩,見本書「漢學師承記」條介紹。《宋學淵源記》一書,與《漢學師承記》一樣,皆將經學分為漢學、宋學二派,用意在揚漢抑宋。所收宋學(即理學)人物,多不見史乘,卷上記孫奇逢等十人,卷下記韓孔當等二十一人,附記八人,所記皆甚簡略。書中認為宋學學者中南北學者各有特點,北方學者「質直好義,身體力行」,是「篤信志道之士」;而南方學者則「習尚浮誇,好騰口說」,甚至「流於釋,老」。這些評論,以及書中把援儒入佛的學者貶入《附記》的作法正表明了作者對宋學的總的評價。此書對於研究清代前期學術思想史有一定價值,但與作者的另一部著作《漢學師承記》相比,就略遜一籌了。有《粵雅堂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及上海書店1983年影印本等。 推薦者:汪辟疆 ◎清代經學著作《經學歷史》 皮錫瑞撰。十卷。作者皮錫瑞(1850-1908)是清代經學家。字鹿門,一字麓雲。湖南善化(今長沙)人。因宗仰西漢傳今文《尚書》的伏生(一作伏勝),題所居曰「師伏堂」,世稱「師伏先生」。早年頗有經世之志。應試失敗後專心講學著述。後贊成戊戌變法,被革去舉人頭銜。曾任京師大學堂經學教習。除此書外,還撰有《經學通論》、《今文尚書考證》、《王制箋》等,收入《師伏堂叢書》及《皮氏八種》。《經學歷史》一書,是作者晚年講學湖南時的經學課本,也是一本著名的經學入門書。全書共分為十個部分,將經學的發展史分為開闢、流傳、昌明、極盛、中衰、分立、統一、變古、積衰和復盛十個時代,分別加以分析介紹。可供初學者了解兩千年來經學演變之情況。作者以經今文學者的立場來看待問題,因而不滿於宋學,對經古文學也不表示絕對崇信,而對清考據學的發展則大加讚許,故有一定的門戶之見。有清光緒間湖南思賢書局刊本、民國商務印書館《學生國學叢書》本及《萬有文庫》本,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周予同新注釋本,最為通行。 推薦者:汪辟疆、屈萬里 ◎闡微舉要的《經學通論》 皮錫瑞撰。又名《五經通論》。清代經學著作。五卷。作者皮錫瑞,見本書「經學歷史」條介紹。《經學通論》一書,是作者晚年講學湖南時的經學課本,亦系其治經學的代表著作之一。全書共分《易經通論》、《書經通論》、《詩經通論》、《三禮通論》、《春秋通論》五部分,每部分各一卷。此書從今文經學家的立場出發,以為五經雖大部分是古代已有的篇籍,但經孔子整理後,使其包含了特有的「微言大義」,始成為經。屬清代今文經學家的一種主張。對五經的撰著流傳、內容要義、歷代考訂註疏之得失、學者治學研究的門徑問題,作了扼要的闡述。有清光緒間湖南思賢書局刊本、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並收入《萬有文庫》及《國學基本叢書》,1954年中華書局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校正重版。 推薦者:汪辟疆 ◎佛教禪宗經書《六祖壇經》 慧能口述。又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法寶壇經》,略稱《壇經》。中國佛教禪宗經書名。由釋慧能於廣東韶州大梵寺口述,弟子法海集錄,後人陸續又有增訂,匯為一編,尊為經典。慧能(638-713),是唐代高僧,佛家禪宗的南宗開創者,也是禪宗的第六祖。本姓盧,世居范陽(今北京西南)。《六祖壇經》一書,為佛教中土著述中唯一稱經之作。分成十品:行由、般若、穎向、定慧、坐禪、懺悔、機緣、頓漸、宣詔、咐囑。其說源於大乘諸經,倡導「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樸素禪學。在世界觀上,主「真如緣起」說;在解脫論上,主「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說;在宗教實踐上主「定慧等學」,以「頓悟」為修禪的根本方法,尤為獨創之說。為禪宗的基本理論著作及重要典籍。唯書已經後人改訂,書中思想已不盡屬慧能。版本主要有四種:一、唐釋法海集記本,為最古本。二、晚唐(一說北宋初)釋慧昕改編本。三、北宋契松改編本。四、元釋宗寶改編本,是常見行本,惟品目文字頗有異同。另1944年晉慧大藏刊行有《壇經》四種合編本;日本山田大應有《六祖壇經增注》;近人丁福保有《六祖壇經箋注》;今人郭朋有《壇經校釋》(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 推薦者:胡適(I)、蔡尚思(I、II) ◎禪家南宗經典《金剛經》 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教經名。後秦鴆 摩羅什譯。一卷。因用金剛比喻智慧有能斷煩惱之功用,故名。認為「無上正等正覺」是一種能覺知佛教一切「真理」,並能如實了知一切事物,從而達到無所不知的智慧。這種智慧是超人的,只有佛才具有,成佛是大乘修行的全部目的。並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空幻不實,般若(智慧)的實際在於不著事相(無相),應「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即對現實世界不應執著或留戀。它的思想精華反映在其最後一首偈頌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流傳得很廣泛,中國禪家南宗即以此為重要經典。此經有七種漢譯本,以鴆 摩羅什譯本最為通行。其他譯本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陳真諦的同名譯本、唐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義凈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等。 推薦者:胡適(I)、蔡尚思(I、II) ◎哲理深刻的《華嚴經》 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又稱《雜華經》。佛教經名。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主要譯本有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六十華嚴》或《舊譯華嚴經》本,六十卷,三十四品,唐實叉難陀譯《八十華嚴》或《新譯華嚴經》本,八十卷,三十八品;及唐般若譯《四十華嚴》或《貞元經》本,四十卷。該經的主要內容是宣說「法界緣起」的世界觀和「圓信」、「圓解」、「圓行」、「圓證」等「頓入佛地」的思想。認為整個世界都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的顯現,一微塵映世界,一瞬間含永遠。並用「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的理論來加以證明,用「海印三昧」描繪圓融無礙的最高界境——佛。書中表述了深刻的哲學思想,從相互對立的矛盾物間看出其統一性。另外,書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著名故事,已成為佛教藝術品中常見的題材。其注釋研究著作主要有唐澄觀著《華嚴經疏抄》、宗性著《華嚴經義抄》、凝然著《華嚴經品釋》及表圓著《華嚴文義要訣問答》等。 推薦者:胡適(I)、蔡尚思(I) ◎研究華嚴宗的《華嚴原人論》 宗密撰。簡稱《原人論》。佛教著作。作者宗密(780-841)是唐代僧人。原姓何,果州西充(今屬四川)人。出家後常住陝西終南山草堂寺南圭峰,世稱「圭峰大師」。原傳禪宗荷澤宗的禪法,後師事澄觀,轉入華嚴,但仍盛倡禪教一致的所謂「華嚴禪」。有「華嚴宗第五祖」之稱。除此書外,還撰有《禪源諸詮集》等。《華嚴原人論》一書,以探討「人趣之生起」為主旨,廣泛地論述了世界與人類的起源和社會貧富貴賤的原因等許多重大問題,並對華嚴宗從杜順到法藏的理論傳統提出了批評和修正。書中反映了宗密的哲學思想,以氣不能說明鬼神的存在為理由,反對儒道兩家中的唯物主義氣一元論,還駁斥佛教內部某些流派在認識上的片面性和淺薄性,提出一個佛教自淺至深的新的五等劃分法以否定法藏在《華嚴五教章》里的判教分等。用華嚴宗一多相攝重重無盡的原理來闡釋人具有佛性之理。對於研究華嚴宗有較高參考價值。 推薦者:胡適(I)、蔡尚思(I) ◎大乘佛教經典《法華經》 全稱《妙法蓮華經》,又稱《妙法華經》。佛教經名。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後秦鳩摩羅什譯。八卷。此書因用「妙法」形容佛所教法的微妙無上,用「蓮華」比喻佛教經典的清凈潔白而得名。原二十七品,後增為二十八品。稱釋迦成佛以來,壽命無限,現各種化身,「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重點弘揚「三乘(指聲聞、緣覺、菩薩)歸一(指佛乘)」,調和大小乘的各種說法。以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影響很大,流傳甚廣,被尊為「經中之王」,並成為中國天台宗和日本蓮宗信仰和依據的主要經典。同時,此書不但是宗教經典,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它想像豐富,色彩浪漫,行文順暢,詞藻優美,而為歷代文人所喜愛。譯本現存的還有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十卷、隋闍那崛多和達摩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等。注本主要有南朝梁法雲著《法華義記》,隋智顗著《法華文句》、《法華玄義》,唐窺基著《法華玄贊》等。 推薦者:胡適(I、II) ◎闡揚中觀學說的《中論》 全稱《中觀論》。龍樹撰。佛書名。是佛教大乘教里與瑜伽行派對立的中觀理論的奠基性著作。作者龍樹(約150-250)是古印度著名佛教理論家。此書由其弟子青目注釋,後秦鳩摩羅什譯。四卷。共有二十七品,據稱有五百頌,買際四百四十六頌。內容主要講「緣生性空」和「八不中道」的大乘佛教中觀學說,並提出了一系列範疇與命題,表述了相當豐富的辯證法因素,創造了印度佛教辯證法的一個高峰,為般若學說的基本理論著作,對於研究佛教理論很有價值。其注釋還有印度清辨著,唐波羅頗蜜多羅譯《般若燈論釋》十五卷;印度安慧著,宋惟凈等譯《大乘中觀釋論》十八卷;隋吉藏著《中論疏》十卷等。 推薦者:胡適(I)、蔡尚思(I)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1998-18T《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第五組)》特種郵票
※佛學名詞解釋:什麼是「般舟三昧」
※哲學名言勵志
※命運的經典語錄40句,一生必讀文學名句
※易學名家論命局、大運和流年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