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隸書學習指南(連載六):宋、元、明、清時期的隸書

宋、元、明時期的隸書

五代時間短,且戰亂不止,政局動蕩,書家中除楊凝式,無可稱者。宋、元、明三代,包括遼、金,書家大都重楷、行、草書,有的也寫隸書,但少有專長。如宋初的徐鉉長篆書,李建中專行書,但兩家亦寫隸書,只是「亦工」而已。李宗諤「工隸書」,但不以書家著稱。在宋一代,大概如此。元代趙孟頫提倡復古,《元史·本傳》稱「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隸書稍可觀。虞集被《書史會要》稱為「古隸為當代第一。」《元史·本傳》稱泰不華「善篆隸,溫潤遒勁。」元代如此。明代「於時帖學最盛」,自然篆隸就不盛了,因為所謂「帖學」,主要都是行草書彙集的刻帖。但名家中也有善隸和八分的記載,如明初赫赫有名的書家沈度。楊士奇稱:「度善篆隸真行八分書,婉麗飄逸,雍容巨度,八分尤為高古,渾然漢意。」《書史會要》記程南雲說:「隸、草俱有古意,又善大字。」祝允明也說:「程氏父子篆隸擅長,斯業既鮮,不得不與。」又《明史·本傳》載李東陽「工篆隸書,流播四裔」。寫隸書的自然還有人,但也不過寥寥數名家,至於他們留下隸書作品更是屈指可數。故研究隸書者,都以漢碑為宗范,此後似不足學。但為了解隸書的源流興衰,現將此時期作品略作簡介。

沈度所書的《歸去來辭軸》

沈度所書的《歸去來辭軸》

俞和所寫《篆隸千字文冊》,篆隸間行書,末後署款說:「天爵賢良嗜予篆隸,因書此為贈。時至正甲午歲一月三日也。清隱散人俞和識。」元代至正甲午年為公元1354年。書時四十八歲。俞和(公元1307-1384年)。字子中,號紫芝生、清隱散人等。杭州籍。書學趙孟頫,他不僅「行草逼真文敏」且能寫章草、隸書、篆書各體,對明初書法也有影響。此冊書法結體簡潔,隨自然取勢,無匠氣,用筆勁挺秀麗,自有一種韻味和書卷氣,吸取了魏晉時期寫經的意趣(見圖202)。

俞和《千字文篆隸冊》(局部)

明代沈度所書的《歸去來辭軸》,是留存下來少數隸書之作。寫的甚有法度,結體端莊嚴緊,用筆強勁到家,富有力度,華貴婉麗(見圖203)。沈度(公元1357—1434年),字民則,號自樂,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善篆隸真行草八分書。明成祖愛書,詔能書者入翰林院,沈度與選,最為帝賞,名出朝士右,日侍便殿,官至侍講學士,與弟沈粲俱以書名,時號大小學士。帝稱為「我朝王羲之」。書風婉麗,雍容矩度,隸書高古,具有漢意。王文治在《論書絕句》中說他的書法「端雅正宜書制誥,至今館閣有專門。」即是說適合於寫文告的館閣體。明代宋珏所書《七言律詩》,現藏故宮博物院。筆法沉厚,蒼勁雄健,筆力強勁,但結體欠嚴謹,體勢受楷書影響(見圖204)。宋珏(公元1576—1632年),名一作(珏),字比王,號荔枝仙,莆陽老人,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今南京),為國子監生。善小詩、山水畫,出入二米(米芾、米友仁)、吳鎮、黃公望,亦畫松,兼刻印,有「莆田派」之稱。工書,尤擅隸書,師《夏承碑》。明末王鐸是著名書家,他所書《五溪朱詞文》屬《擬山園帖》卷四中一帖,「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春書於豐沛舟中。」書體結構嚴謹,筆法纖勁勻稱,能縱能收,文則線條流暢遒勁,收能緊密嚴謹,點畫精細,有《曹全》、《史晨》遺意(見圖205)。王鐸(公元1592—1652年)字覺斯,孟津(今屬河南)人。明末官至大學士,後降清。各體書法皆精,尤以草書著名。《砥齋題跋》稱:「文安學問才藝,皆不減趙承旨(孟頫),特所少者蘊藉也。」王鐸自論書云:「書法之始也難以入帖,繼也難以出帖」。清代倪粲在《倪氏雜記筆法》中說:「王覺斯寫字課,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既重視臨摹又重視創作,並把兩者結合,這是一種提高書藝的好方法。

清代的隸書

清代號為「書法中興」。嘉慶、道光以前,帖學盛行。清入關以後,實行殘酷的統治,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同時充分利用漢族思想文化,政治典章,為鞏固其封建統治服務。當時書法名家,如明末留清的傅山、王鐸、宋曹、孫承澤、高士奇、周亮工、汪士鈜、姜宸英、陳奕禧等一大批人都是繼承明代耽於帖學。尤其是康熙的老師張照,崇尚董其昌,得康熙賞識。「聖祖則酷愛董其昌書,海內真跡,搜訪殆盡,玉牒金題,匯登祕閣。董書在明末已糜於江南,自經朝睿賞,聲價益高。」然「董之纖弱,漸不壓人之望,於是香光告退,子昂代起,趙書又大為世貴。」(馬宗霍:《書林藻鑒》)康熙、乾隆以後,大興文字獄所帶來的思想禁錮,知識界口若寒蟬,都潛心於考古,研究古籍經史,考證金石文字,補正史書之不足和糾其謬誤。隨著金石出土日多,金石學興盛,摹拓之術日盛,為書法界擴大了視野,碑學趁帖學之衰興起,於是寫篆隸的人日多,成就也高,與號為「書法中興」名實相當。

清代隸書直追漢代,但在創新在審美觀上有很大的變化,個性方面更加突出,可稱為在繼承漢代隸書又賦予新的時代氣息的新的隸書。卓有成就擅長隸書的名家的人數也是漢以後歷代所不可比擬的。如鄭簠、金農、鄧石如、伊秉綅、陳鴻壽、何紹基等都以專長隸書而著名。而且各有自己的個性和面貌。其他如郭宗昌、傅山、王時敏、萬經、巴祖慰、姚元之、陳豫鍾、張廷濟、俞樾、翁同和、楊峴等,其隸書也很可觀。王時敏書《五言對聯》,取勢縱長,結體緊密,筆法勁健,風格渾雄古趣(見圖 206)。王時敏(公元1592—1680年),字遜之,號煙客,又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以蔭官至太常寺少卿。早年有文采,畫得董其昌傳授,又廣收名跡,對黃公望更有研究。晚年愛才若渴,四方工書畫者均求其門,得其親授,名揚於時。清秦祖永《桐陰論畫》說時敏「隸書追秦漢,榜書、八分為近代第一,名山梵剎,非先生書不足為重也。」鄭簠書《浣溪紗詞軸》,後款「戊辰八月望後漫書」,戊辰應是公元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是年四十六歲。鄭簠(公元1622-1693年)字汝器,號谷口,江蘇上元人。其書甚得書家為重。清方朔《枕經堂題跋·曹全碑跋》云:「國初鄭谷口山人專精此體,足以名家,當其移步換形,覺古趣可挹。至於連篇大書,則又筆墨俱化煙雲矣」,又同書《史晨碑跋》云:「本朝習此體者甚眾,而天分與學力俱至,則推上元鄭汝器,同邑鄧頑伯。汝器戈撇參以《曹全碑》,故沈而飛舞。」清梁《論書帖》說:「鄭簠八分書學漢人,間參草法,為一時名手,王良常不及也。然未得執筆法。雖足跨時賢,莫由追蹤前哲。」清張在辛在《隸法瑣言》中說:「作字正襟危坐,肅然以恭,執筆在手,不敢輕下,下必遲遲,敬慎為之。」就坐取筆搦管,作制敵之狀,半日一畫,每成一字,必氣喘數刻,始知前輩成名,原非偶然。」作品結字點畫講究,有濃厚的裝飾味(見圖207)。

金農所書《隸書冊》和《四言對聯》是他的代表性之作(見圖208、209)。他的隸書很有特色,但不宜學。金農(公元1687- 1762年),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龍梭仙客等等,浙江仁和人。布衣,被薦不就,好學癖古,儲金石千卷。弱冠學於何焯的門下,詩文、金石、書畫皆精,中年游跡半海內,客居揚州,「揚州八怪」之一。長碑學,用筆扁方,號為「漆書」。五十歲後始作畫,初寫竹後寫梅、馬、佛,性怪,世以迂怪視之。常自稱 「余夙有金石文字之癖」。清江湜在《跋冬心隨筆》時說:「冬心先生書,淳古方整,從漢人分隸得來,溢而為行草,如老樹著花,姿媚橫出。」楊守敬說:「板橋行楷,冬心分隸,皆不受前人束縛,自辟蹊徑,然以為後學師範,或墮魔道。」此話很中肯。鄧石如所書《顏氏家訓隸書軸》是少見到的作品(見圖 210),甚得漢隸意趣,遒麗渾逸,極有法度,筆工到位。鄧石如(公元1743-1815年)初名琰,字石如,後改頑伯,號完白山人等,安徽懷寧人。布衣,家貧,勞動之餘得父教,學篆刻,得江寧梅氏賞識,留梅家,見眾多碑帖,大開眼界,遍臨數十百遍,為他的篆隸書打下傳統功夫。包世臣在他的《鄧石如傳》中說:「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陽冰)為宗,而縱橫闔僻之妙,則得之史籀,稍參隸意,殺鋒以取勁折,故字體微方,與秦漢瓦當額文為尤近。其分書則遒麗淳質,變化不可方物,結體極嚴整,而渾融無跡。」他的隸書取《史晨》的娟秀,得《曹全》的遒麗,用《衡方》的淳厚,借《石門頌》的縱肆和《夏承》的奇瑰。結體嚴緊,遒麗渾逸,滲有魏碑意趣,揉進篆書筆法,氣勢雄強,筆法峻拔,起落筆渾鷙。比金農更具傳統,比翁方綱、黃易、伊秉綬更有新意,鄧石如隸書在清代可算獨樹一幟,對後人頗有影響。伊秉綬是清代具有特色的隸書家,他書的《四言對聯》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筆法精熟,結體寬博方正,線條粗細變化,筆畫強勁,具有磅礴氣勢(見圖211)。

伊秉綬(公元1754-1815年),字組似,號墨卿,默庵,福建寧化人。官至楊州知府,以廉吏善政稱,以隸書著名。趙光說:「墨卿遙接漢隸真傳,能拓漢隸而大之,愈大愈壯。」何紹基《東洲草堂詩抄》說:「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如漆楮如簡」。《王椒畦詩》說:「墨卿作書亦如畫,筆墨之外能通神。」清蔣寶齡《墨林今話》說他「尤以篆隸名當代,勁秀古媚,獨創一家。」清陳鴻壽被稱為「酷嗜摩崖碑刻的隸書家。」他寫的《五言對聯》,可見他的一般書風(見圖212)。陳鴻壽(公元1768-1822年),字子恭,號曼生,浙江錢塘(杭州)人。官至江南海防同知。清蔣寶齡在《墨林今話》中說他:「酷嗜摩崖碑版,行楷古雅有法度,篆刻得之款識為多,精嚴古宕,人莫能及。其言曰:『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詢通論也。」清方朔《枕經堂題跋· 開通褒斜道石刻跋》說:「明以前無人肆習此體,近則錢塘陳曼生司馬心摹手追,幾乎得其神駿,惜少完白山人之千鈞力耳。」這些評論都很中肯。特別是他本人關於「到家」和「天趣」關係的觀點十分精到。何紹基是清後期著名的書家,也長於隸書,他寫的《七言隸書聯》,代表它的隸書面貌(見圖 213)。何紹基(公元1799-1873年),字子貞,號東洲,又號蝯叟,湖南道州人。道光進士,官編修。博涉群書,尤精小學,旁及金石碑版文字。據何氏《自評》說:「余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八真楷之緒。」清楊翰《息柯雜著》說:「何貞老書專從顏清臣問津,積數十年功力,探源篆、隸,入神化境。」近人馬宗霍《霎岳樓筆談》道:「道州早歲宗蘭台《道因碑》,行書宗魯公《爭座位帖》、《裴將軍詩》,駿發雄強,微少涵渟。中年極意北碑,尤得力於《黑女志》,遂臻沈境,晚喜分,周金漢石無不臨摹,融入行楷,乃自成家。」說明何紹基的隸書帶楷意,筆法雄勁,形成獨自風貌。清晚期的趙之謙,是當時隸書名手。他寫的《隸書中堂》,可見其隸書面貌。趙之謙(公元1829-1884)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叔,號悲盦,別號無悶,憨寮,浙江會稽(紹興)人。咸豐時舉人,官至南城縣官。對他的書法,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云:「叔學北碑,亦自成家,但氣體靡弱。今天多言北碑,而盡為靡靡之音,則叔罪也。」馬宗霍也說:「叔書家之鄉學也,其作篆隸,皆卧豪紙,一笑橫陳,而亦自足動人。行楷出入北碑,儀態萬方,尤取悅眾目。然登大雅之堂,則無以自容矣。」他重姿態,偏鋒行筆,有軟弱之弊。然此作結體寬扁,筆畫肆意,但少數筆畫柔弱,雖有姿態但過於柔媚(見圖214)。


推薦閱讀:

Android學習進階和IoC
走在你前面的人都是怎樣學習的?最科學的學習技巧盤點
精選的10張截圖,要這樣思考與學習!
孩子的這6個品質,與學習息息相關,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

TAG: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