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什麼它就來什麼的心理學效應:墨菲定律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就是你越擔心某件事,越不希望它發生,然後它居然就如你所料的發生了,就這樣發展成了一個令人憂傷的故事。
其實心理學上就有一個可以用來解釋這種現象的心理效應,叫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可能很多人之前就知道墨菲定律的根本內容,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墨菲定律的成立其實是有前提條件的,一是事件有大於零的概率,二是樣本足夠大(比如時間足夠長,人數足夠多等)。
如果缺少了這兩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墨菲定律就不一定會實現。
不過今天我不想糾結在「墨菲定律怎麼實現」這種科學論證上,而是想以一種探討的態度去解讀墨菲定律。
為什麼生活中常常會有「怕什麼來什麼」這種現象呢?
我認為可能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當壞事沒發生的時候,我們總會覺得壞事不是不發生,只是還沒發生。
不是有句老話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對於善報和惡報,善報固然能讓人心情愉悅,而惡報應驗以後,人們往往會有心裡非常痛快的感覺,因此惡報往往能給人們更加深刻的印象。
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件事可能有壞的結果,那我們一般都會非常擔心,哪怕它還沒有發生,人們總是喜歡瞎擔心,也總會認為壞結果只是暫時還沒發生而已,永遠也無法排除它發生的可能性,因此也很難卸下這種擔心。
二、一旦有了對壞結果可能出現的擔心,那潛意識就會推動人們的行為向壞結果靠攏。
因為當人們一直擔心出現壞結果會出現時,就非常容易心緒不寧,一旦心亂了,那就沒辦法好好做事,然後就會導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壞結果就在這樣的反應中出現了。
三、當人們擔心壞事可能發生時,其實壞事已經具備了發生了條件,因為這種擔心往往是有依據的。
人們之所以擔心壞事可能發生,是因為人們對事情本身是有了解的,正是因為這種了解,讓人們意識到,壞事的發生是已經具備了現有條件的,也就是說這種擔心是有依據的。
既然壞事已經具備了發生的條件,那發生的幾率就已經存在了。
誰也不會為十拿九穩的事情擔驚受怕,是吧?
所以擔心這種情緒本身已經說明了壞事發生的可能性。
四、人們往往對壞結果更加敏感,也更傾向於去記住那些壞結果,而好結果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被忽略了。
在人的潛意識中,壞結果對人的影響一般來說都會大於好結果,而且人們往往對壞結果更加敏感,能讓人們記憶深刻的也以壞結果居多。
那些好的結果,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被人們忽略了。
對於壞結果,我們平常說得比較多的是「一定要總結經驗教訓,爭取以後不出錯」,又是檢討又是反思的。而對於好的結果,經常給個表揚就完事了。
這也能說明人們對壞結果更敏感更在意這個事實。
五、當壞事真的發生以後,墨菲定律又能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
當壞事已經發生,結果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也只能自嘲說「看吧,我說了這事會發生的吧!」
這個時候,墨菲定律又能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用來撫慰我們受傷的心靈。
對於墨菲定律,我只能說,我們做事盡量不要抱有僥倖心理,踏踏實實的,把事情做好就行。
對壞結果事前要做好預估,做好準備,防患於未然是應該的,但是如果因為壞結果可能發生就擾亂了自己的心緒,最後反而導致壞結果的發生,那就得不償失了。
我是明月,每天堅持做原創,可愛勤勞的心理諮詢師一枚,既然有緣相遇,關注我可好?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為什麼墨菲定律每天都重複不斷地上演?越不想發生的真的就更可能發生?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向壞的方向發展,就一定會向最壞的方向發展?
※為什麼說「太用力的人走不遠」?
※不出意外的話,意外一定會來的
※如何理解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
※皮格馬利翁效應和墨菲定律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