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作家:跨界還是堅守?
今日之作家:跨界還是堅守? |
許民彤 |
最近幾年,一些著名作家紛紛到高校任教,做起了教授,曾引發文壇關注。而今,「寫而優則導」卻正在成為很多作家的選擇,這些作家紛紛轉行或轉變文化身份闖進影視圈,干起了導演這一行,這似乎正在成為文壇上新的風氣。 中國新聞網近日刊登文化報道說:作家韓寒導演的《後會無期》上映了,女作家權聆也變身導演,她執導的銀幕處女作《忘了去懂你》定檔8月,這是改編自她的2008年創作的小說。青春作家代表人物郭敬明自從進入電影圈,已一發不可收,繼拍攝《小時代》後,再次執導的《小時代3》也已上映。而隨著這種作家跨界熱,作家劉震雲將首次參加電視綜藝節目,亮相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第三季,與濮存昕、于丹一起當「漢字先生」。 此外,這些作家的跨界還有更多的選擇。郭敬明很早便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不斷推出青春文學新秀,策划出版圖書和雜誌。韓寒同樣沒閑著,主編電子讀物《ONE·一個》,果麥文化的「ONE·一個」書系已經推出了三本實體書,這些書打著韓寒主編的旗號,收錄有韓寒的文章,但看不出太明顯的韓寒烙印。「這是文學的冒險還是無利不起早的資本遊戲」,這些作家從事副業,多方追求自身的文化效益,文化行為上的功利主義似乎是必然的選擇。這應該是這些作家跨界的一種主要驅動。 作家「跨界」,我們應看到這給作家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能夠讓作家充分發揮自我的創造力、主體的價值和多方面的才能,但同樣這也給作家帶來了挑戰,提出了考驗。這些作家可謂多管齊下,全面發展,最大限度地創造自己的價值,文化身份也有了多種,但是在作家的這些多重身份中,他們「作家」的身份標記卻是日漸模糊、淡薄,這自然讓人疑惑,甚至讓人漸漸忘記了他們仍然戴著「作家」這個桂冠。「作家們都去當導演了,演員們只好來寫書」,「作家副業這麼多,誰來寫長篇」,自然,出現這諸多疑問,也就不足為奇。 日前,新華網悅讀頻道刊登《蔣方舟:極速發酵的「偽文化」需求給作家帶來利益》一文:近日在香港書展上,作家蔣方舟談到大陸作家的奢侈與困境,認為大陸作家發展潛力很大,她把這些有利條件歸納為「作家的奢侈」,包括物質條件上,文化氛圍上,以及創作題材上等。不過,空間雖大,挑戰也都不少,「否則擁有那麼多的幸運,為何我們仍然不是處於創作上的豐年」? 無論是文化評論認為的「作家們都去當導演了,演員們只好來寫書」,還是蔣方舟對現在一些作家產生的困惑,都說明,作家「跨界」,儘管能夠獲得更多的文化選擇,卻在文學寫作本體方面缺失了更多機會;「跨界」的作家,或許能獲取多方面的文化利益,而文學的貢獻和影響力卻是愈來愈小,相反,他們僅僅依靠一些文娛事件來製造「影響」和吸引「眼球」。所以,面對著文化娛樂消費大潮帶來的誘惑,文化利益的衝動,這都會使作家面臨著抉擇,選擇自己的文化行為和準則:跨界還是堅守。 這使筆者想到近日一系列文化報道中的嚴歌苓文學寫作出版情況。繼今年年初推出《媽閣是座城》後,嚴歌苓的新作《老師好美》又即將上市。現在,嚴歌苓的每一本新小說一經出版便被影視劇公司哄搶、改編,甚至小說只有一個名字的時候就會被買走版權。面對很多作家華麗轉身紛紛「跨界」,嚴歌苓卻是選擇文學的堅守。嚴歌苓說,她「每天坐在桌前寫作,靠的是鐵一般的意志」,而「過多社會活動會謀殺人的創作力」。她不希望影視改編她的作品打亂她的文學寫作生活,「要捍衛自己的寫作環境」。 嚴歌苓對於文學的堅守,文化媒體讚揚說,「嚴歌苓主要作用是勵志,嚴老師就像一個空降部隊,她先出去採訪採風,回到家進行嚴格的寫作,每天早上4點起床寫3000字。完成之後,她就飛到北京來,空運很多大耳光給我們,提醒我們這些生活在北京的人,我們的時間、生活過得很沒有意義。每次看到她新的作品出來,都是被她不斷地扇耳光的過程。」這讓我們看到了這位女作家,在這個浮躁、焦慮的時代,所應具有的堅守的精神姿態,安靜的心靈,和面對種種慾望和誘惑時表現出來的靜默而堅定的靈魂。 |
推薦閱讀:
※有哪些比較文藝小清新的句子適合當簽名?
※余華屬於什麼類型的作家?
※馬哈蒂爾——不當醫生當作家
※在世的小說創作者中,誰的最新作品你會追看?為什麼?
※茅獎得主莫言:一個優秀作家得獎後10分鐘要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