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其滅亡 令其瘋狂 | 藝術家的「瘋癲」簡史

割耳後的自畫像

文森特·凡·高

布面油畫,51x45cm,1889年


文森特的眼睛碧藍如洗,他的凝視敏銳而犀利。他既不」理智「也不」瘋狂「,他只是一個勇敢而誠實的人在向我們訴說著什麼。

在藝術世界裡,精神病不再是一種

不可理喻或是令人輕賤的狀態,

反而變成一種常態,

甚至是一種積極的、有益的經歷。

- - - - ?- - - -

不知從何時起,精神病患者的作品被視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有人認為患有精神疾病是一種創造性的冒險經歷。哈哈哈,估計這種「瘋狂」的現代主義精神源自於上面那幅作品中的男人吧!

然而,「精神病藝術」的歷史其實可以回溯到更遠的年代。阿爾布雷特·丟勒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把天才比作憂鬱症患者,把浪漫的畫家比作瘋子。

阿爾布雷特·丟勒


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 Dürer ,1471 - 1528)生於紐倫堡,德國畫家、版畫家及木版畫設計家,北部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當時的德國正處於其歷史上最為暗淡的一段時期,作為一個德國藝術家,丟勒只能在一個代表著過去的落後國度里苦苦追求和傳播著「現代」歐洲的先進思想。

不難看出為什麼畫家總是對社會上稱為病態的事物產生同情,因為所有的創造都是非理性的歷程。

「瘋狂是諸神的恩賜。」——柏拉圖如是說。

「欲其滅亡,令其瘋狂。」——歐底庇德斯補充道。

總是有一些作品,他的誕生伴隨著的是其創作者的「瘋癲」,甚至死亡。儘管聽起來不那麼吉利,但這些繪畫作品卻又往往充滿著獨特魅力。

瘋狂,充斥著畫布的每一個角落。

在里亞爾托治癒的著魔的人

維托雷·卡爾巴喬

彩畫畫布,365×389cm,1496年

威尼斯藝術學院畫廊藏


維托雷·卡爾巴喬(1460-1525),義大利畫家,威尼斯畫派,承師於維瓦利尼和貝里尼。

這幅表現15世紀威尼斯日常生活的畫作足以顯示在中世紀精神病是如何被理解與看待的。這幅畫有時被稱作《療愈的瘋子》,但是「著魔的」則更貼近現代人的說法。

在里爾托亞橋邊,一個被惡魔附體的男人奇蹟般的被人群中的一位神父拯救。他所受的苦難的並非醫學或社會問題,而是一種宗教體驗。

聖安東尼的誘惑

馬蒂亞斯·格魯尼沃爾德

布面油畫,1512 - 16年


據聖安東尼傳記的權威作者,基督教神學家聖亞大納西(Athanasiusm, Saint, 約293-373)說,魔鬼就一次次以寂寞無聊、怠惰懶散和無數女子的幻影來挑戰他,都被他以虔誠的祈禱克服了。魔鬼或是向他攻擊,或是干擾他的清靜。但是聖安東尼都鄙夷地付之一笑「不管你們有什麼法術對我,只有一位能夠支配我。」此話一說,他們就隨一陣煙消失了。

中世紀晚期的藝術家都著迷於早期基督教隱士聖安東尼受魔鬼誘惑的故事。對於格魯尼沃爾德的來說,一人的理智受到威脅成為他本人心理上最大的威脅。可怕的惡魔形象彷彿造就了畸形的思想。

這是一幅帶有慈悲情懷的畫作,因為這是為一家精神病院醫院的創作的,上圖只是伊森海姆祭壇屏風的一部分。其中一個魔鬼皮膚髮灰,全身潰爛,這些癥狀在祭壇屏風的其他形象和醫院的病人身上也有發生。

那麼,這些可怕的場景是否影射了因身體的極度病痛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呢?這幅作品影響了後世的德國表現主義藝術,時至今日,依然是一幅關於精神問題的傑作。

憂鬱症I

阿爾布雷特·丟勒

銅版畫,24×20cm,1514年

紐約大都會美術博物館藏


《憂鬱症 I》的畫面主體是一個深思的人物(確切的說是一種介於人與天使之間的生物),背後張開巨大的雙翼,坐在一棟石頭建築物前。

早在中世紀,憂鬱症就已被人們熟知和體驗,人們認為這是一種因為體內分泌失調而形成的陰暗心理。丟勒將這種陰鬱的情緒表現在了他筆下的人物上。

由於被失落的情緒籠罩,她無法繼續創作。從她身邊的工具可知,她是一個數學家、幾何學家和一個建築師、一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丟勒通過作品表現了她的內心世界的苦悶和精神世界中的糾結。這種跌倒谷底的絕望正是渴望求知與創作的表現。

對於丟勒來說,不幸即高貴。這幅畫作可被視為是當代心理學的開端。

瘋人院中的浪子

威廉姆·霍加斯

1773年

對於倫敦貝斯萊姆醫院的創始人來說,丟勒對精神憂鬱是人類正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一理解簡直是無稽之談。這家臭名昭著的「瘋人院」成立於中世紀,並早在14事迹就開始治療與精神病相關的問題。

18世紀,霍加斯刻畫了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因賭博和奢靡而最終被關進貝斯萊姆,那時那個地方可被視為倫敦的「瘋子集中營」。霍加斯刻畫出兩個「理智」的女人享受瘋狂的場景,也包括一些想像自己是國王和主教的人。當然,在霍加斯眼裡,理智與瘋狂的界限並不明確。

睡夢中的理智催生魔鬼

弗朗西斯科·戈雅·盧西恩特斯

約1799年

戈雅描繪了一個沉睡的藝術家,在睡夢中被惡魔糾纏,表現了18世紀那場啟蒙運動的後期,理智的脆弱不堪。

他既悲觀又仁慈的認為,理智只是我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它必須同世界上的黑暗面共存。在現代時代的初期,這幅偉大作品的是古老的聖安東尼的誘惑的迴響,畢竟這古老的糾纏並未消失。

瘋人肖像

泰奧多爾·席里柯

1822年

在浪漫主義時期,內心與精神世界的極端痛苦都轉化成了詩歌與藝術。這種內省的情緒讓人們從一個全新的精神視角來欣賞的席里柯「瘋人」肖像。席里柯創作了十幅同一主題肖像,現存的僅剩五幅,所有的模特都來自於他的朋友埃緹尼-讓·喬杰特醫生的病人。

在上面這幅畫作中,這位女性的內傷情緒十分明顯,而席里柯也表現出了對她的尊重與同情。作為一個經常刻畫死亡與暴力的畫家,席里柯不顧世俗的眼光和評判,將精神疾病刻畫成人性中的一部分,他本人顯然有著深刻體會。

自畫像(絕望的男人)

居斯塔夫·庫爾貝

1843 - 45年

德國法蘭克福席爾恩藝術中心藏

在那個浪漫而狂喜的瞬間,庫爾貝聲稱自己是個「瘋子」,他的面龐上既有狂喜又有恐懼。他這種絕望的精神狀態並非可恥的病態,而是藝術家的驕傲,庫貝爾在天才與瘋子間畫了一個等號。

割耳後的自畫像

文森特·凡·高

布面油畫,51x45cm,1889年

在這幅自畫像中這位瘋子藝術家因為精神問題而身陷修道院,苦不堪言。而他身邊的人也失去了拯救這樣一個受盡折磨的男人的希望。凡·高他常常在這幅畫中找到自己。在這幅畫中,在他剛剛切下自己的左耳後,他把自己痛苦的形象刻畫在紙上。那真的是他嗎?

吶喊

愛德華·蒙克

紙板蛋彩畫,83.5×66cm,1893年

奧斯陸國家美術館藏


「一天晚上我沿著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在我的下方是峽灣。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太陽正落山——雲被染得紅紅的,像血一樣。我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彷彿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我畫下了這幅畫——畫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樣的雲。——那些色彩在尖叫——這就是『生命組畫』中的這幅《吶喊》。」

瘋狂是現代藝術作品中的一個條件,一個清晰的定理。蒙克表示,這就是今天的生活讓我們所感受到的。因為承受痛苦和孤獨而想在天空下吶喊的心情不過是理智的人在應對這個瘋狂世界時的正常反應,根本稱不上是痛苦的折磨。

蒙克以藝術家的眼光重新評估了自浪漫主義時期的精神病的界定,然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世上本不該有瘋人院,因為整個世界就是個瘋人院。

普林茨霍恩收集中的無題作品

約瑟夫·福斯特

1916後

在漢斯·普林茨霍恩醫生去世之前,他收集了一系列自己病人的畫作,並以「界外藝術」聞名於世。

這剛好證實了戈雅那奇怪而有力的觀點。從藝術家的角度來看,「瘋狂」已經是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編輯 |沛然

圖文綜合整理自

維基百科 | 譯言

轉載請註明出處

美術報官方微信

微信ID:meishubao
推薦閱讀:

瘋狂的段子
你的愛讓我瘋狂(鍾情於你的絕版情書)
就算他酗酒、發胖,甚至過世40年,仍然讓人瘋狂丨Sisy DJ
何新:美國正在瘋狂給中國放血
《兩小無猜》:最智慧的瘋狂,吃不到嘴的蜜糖 – 《兩小無猜》影評

TAG:藝術 | 藝術家 | 瘋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