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所謂時間管理的樂趣,就是合理分配並有效利用時間,使學習有效率,生活有規律,閑暇時光有意義。
每對父母都深知時間管理的重要性,比如分配好工作和管孩子的時間就絕不會手忙腳亂。但有再棒的時間規劃也畢竟精力有限,因而關注孩子自律的這一環節、讓他們不論在假期還是平日都學會時間管理告別拖拉和磨蹭,不僅父母們能省心很多,孩子也能掌握更多的獨立技能。
磨蹭孩子真磨人日常生活中,總是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們一再催促孩子干這干那,但孩子不磨蹭到最後一秒就根本完不成任務。父母和子女各有立場周旋其中,彷彿一場互不相讓的角力,雙方最後都疲憊不堪。
於是父母們開始質疑,明明對孩子三申五令要珍惜時間,怎麼還會如此磨蹭懶散?或者以身作則地向孩子舉證不少實例,怎麼也都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其作用對於孩子竟形同吹
完則已的耳旁風。
在本次話題討論中,來自上海的肖素一率先說出了自己的困惑:「女兒從小做事就比較磨蹭,曾經一度我們將她定義為慢性子,但遇到她喜歡的事,做起來似乎又比誰都積極。最令人頭痛的還是寒暑假,除了跟同學出去玩,在家幾乎看電視到深夜,白天乾脆一覺睡到中午,剩下一堆假期作業臨開學幾天才來趕。本來我和老公考慮到女兒馬上升入初二,應該更加尊重她的個人空間和意願,但發現女兒自律性越來越差後,我也經常從旁提醒,不過說多了,女兒對我顯然很反感。」
肖素一說完,討論組裡的父母們都表示感同身受,孩子無法做好假期規劃、同時對父母的建議一概置之不理的情況,都令他們頭痛不已。
北京的謝雅萍也提到:「我兒子念小學四年級,連平時也都習慣先玩兒再做作業。早上起床光穿衣服也要十幾分鐘,也示範過很多次更節約時間的穿衣順序,但他還是老樣子。」
時間觀念模糊的孩子,不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條理性都十分欠缺,在一些團體活動中,做事效率也明顯落於人後,因而「反應遲鈍」、「做事拖拉」就成了他們的標籤。但父母們的教導似乎又總讓孩子心生抵觸,那麼,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就是不想服從你孩子們進行時間管理,其實是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就像成年人的自律一樣。可是,孩子在幼兒時期,幾乎都是由父母告訴他們什麼不能做、什麼能做、該怎麼做,來構成孩子對世界的認識。但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了解了更多的事物後,他們的自我意識就會更強。屬於自己的想法和意願跑出來後,看起來,就變成不高興聽父母的話。
不想服從的孩子們,一方面會想要打破對長輩們給他們設立的行為界限,自由發揮自我意願;另一方面由於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經常就會表現得寫作業拖拉、起床睡覺去學校磨蹭、團體互動中慢半拍、幫父母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甚至僅僅只是收拾自己的房間也都十分懶散。
但,既然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階段,為什麼有些孩子就能很好地進行時間管理呢?好吧,問題還是出在父母身上。大多對此束手無策的父母,往往在孩子年幼時期,更看重為孩子規避危險和意外,卻並沒重視培養他們獨立的動手和動腦能力,也就更談不上培養他們的時間管理意識。或者父母自己就缺乏時間管理概念無法以身作則,以及讓孩子發展了並不喜歡的興趣導致強烈抵觸情緒等。
討論組裡表現得很民主的肖素一,最後也不得不承認,在女兒5歲前,都沒想過培養女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認為女兒會合理利用時間也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大了自然就會懂。但現實卻給了她一個教訓——青春期的孩子更為叛逆難管,卻不能逃避問題甚至乾脆放棄。
歸根結底,孩子缺乏時間管理的意識,是因為他們沒有從中感覺到效率帶來的樂趣,而培養孩子時間管理,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家庭親子教育中,很多教育專家都提出針對孩子不同的年齡段進行針對性培養的觀念。比如0歲~3歲的嬰兒期、3歲~6歲的幼兒期、7歲~12歲的童年期和12歲以上的青春期,根據孩子每個時期的綜合能力,來分配給他們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並有意識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做這些時,孩子自然會體驗到效率性和樂趣。
特別提醒:制定時間表請注意1.時間表必須和孩子共同制定、執行,告訴孩子輕重緩急原則,有分歧協商解決。尊重孩子的自主意願,才是培養其獨立性的關鍵;
2.不同時期的時間分配也有所不同。注意開學前及開學後、期中考、期末考、寒暑假內不同的勞逸結合時間分配,要杜絕「一表到底」的死搬硬套;
3.儘管父母承擔監督職責,但更多的卻是引導,對於自律性較差的孩子,還可以設立合理的獎懲機制。但記住,這只是約束的最低手段,重點還是言傳身教。
時間管理的樂趣
所謂時間管理的樂趣,就是合理分配並有效利用時間,使學習有效率,生活有規律,閑暇時光有意義。父母在幫助孩子樹立時間管理意識的同時,還要教給孩子管理的方法。不妨來看討論組內來自杭州的蘇尚想的心得分享:
「首先,我自己就是一個很有時間觀念的人,很注重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拖沓和懶散。其實從兒子上小學起,我就有意識培養他從自己的事情中分清輕重緩急的時間觀念,並讓他明白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上初中以後,學習任務加重,我又在每學期開學前,和兒子共同制定時間安排計劃表。」
「我們會先計算出他所擁有的時間,然後把它分為兩部分:學習時間和閑暇時間,讓他對時間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再列出學習時間要完成的任務和要達成的目標,然後把學習任務進行時間分配。計劃表完成後,雙方簽字認可。兒子基本上能夠在學習時間內集中精力完成學習任務。而閑暇時間只要不違背原則,我都鼓勵他自己安排喜歡的活動。我會培養他閱讀、繪畫、聽音樂等興趣愛好,但並不要求他一定要有很高的造詣,只是作為他的個人才藝修養,讓他的人生體驗更豐富。如果他想要看電視和上網我也不反對,只是耗在上面的時間如果太長,我就會建議他多和同學、朋友出遊,親近大自然,感覺更多樂趣。」
由此可見,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明確時間概念、做好規劃管理並非限制孩子的個性和喜好,重點還是讓孩子體會時間管理的好處。而父母教給孩子方法時,自己也得有意識地參與其中加以引導,直到孩子學會自覺進行自我管理再徹底放手。
向拖拉說再見
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要經過父母幫助管理到自我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過程。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弱,往往不能抵禦外部事物的誘惑,從而放鬆對自我的管理和要求。因此,要使時間管理成為孩子的內在需要和習慣,需要父母有效的監督和檢查,從不同年齡階段發掘、鍛煉孩子自我管理的約束力和意志力:
0歲~3歲嬰兒期 低幼孩子尚在他律階段,需要父母從旁觀察、協助。可以觀察他們的生物節律為他們建立一些起床吃飯睡覺的規則,並常對他們說「7點鐘了,寶寶該起床了」之類的話,潛移默化地形成對時間的認知;
3歲~6歲幼兒期 孩子逐步對外界事物有了一定認識,可以重點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獨立性。如按時吃飯、作息、去幼兒園,學會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等,告訴孩子做任何事前先思考,比如穿衣服時還要穿襪子,所以打開柜子時一併拿出來就更節省時間;
7歲~12歲童年期 步入小學後,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常規訓練,陪孩子擬定讀書計劃或學習表。如果發現孩子寫作業拖拉,則要檢討是否給孩子壓的學習任務太重,如果孩子在此時感覺作業永遠寫不完,則會產生能拖則拖的厭學情緒;
13歲~16歲青春期 這是孩子完成從他律到自律的重要轉折期。可以嘗試放手讓孩子自己規劃、安排時間。如果效果不佳,父母可以記錄下真正的問題及盲點,如果看電視或上網的時間太多,請孩子改善;如果讀書效率不佳,就要考慮改變讀書方法。
對於尚未養成良好時間管理習慣的孩子,不管是在哪個成長階段,家長都大可不必如臨大敵。每個人對時間的認知不同,要教會孩子進行時間管理,就要了解孩子對時間的認知。比如孩子什麼時候最能發揮效率,就鼓勵孩子把重要事務安排到這個時候來完成。還可以讓孩子每天花點時間,想想明天要做什麼?這周要做什麼?這個月要做什麼?讓孩子養成每天思考自己的人生計劃的習慣。最後請記住,沒有「拖拉」的孩子,只有不適合他的教育方式。
推薦閱讀:
※我們好像都陷入了海量信息的陷阱里
※你和高效率之間只差了一個「限制」
※5年,足以改變你的一生!
※準時下班是做完事情的最好辦法
※高效人生的12個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