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玉器紋飾之異彩(下)
5、「硬刀刻」。春秋時期除了「遊絲刻」技法外,還有一種與之對應的刀工--「硬刀刻」。所謂「硬刀刻」就是下刀如削,精深有力,線痕縱橫吞吐,參差利落,卻又刀跡盡化的一種技法。這種技法是公認的「漢八刀」技法的直接源頭。
戰國玉器特徵
一、主流紋飾
1、戰國組合紋。戰國時期,玉璧上首次出現組合紋飾,這種紋飾多數為雙身獸面紋和谷紋組合,兩種紋飾之間用繩索紋作為間隔。
2、戰國谷紋。戰國初期谷紋承襲春秋風格,但形體略小,乳突有扎手感覺,底部有突出「芽彎」,排列密集均勻。戰國中期谷紋乳突矮扁,手感圓滑,排列略顯疏稀。戰國後期谷紋多陰線刻,線紋飄逸,線形流利,手感平潤。谷紋常與渦紋、卧蠶紋異名同稱,事實上,三者之間確實區別不大。一般來說,人們常把半球形穀粒或有萌芽線的穀粒成為「渦紋」,把具有粗壯圓實萌芽線的穀粒稱作「卧蠶紋」。把谷紋用陰線勾連起來,是戰國後期楚國一帶常用的手法。
3、戰國蒲紋。在谷紋的基礎上加刻斜格線,這種紋飾始於戰國,人們把它稱作「蒲紋」。
4、戰國星紋。「星紋」是戰國新創紋飾,形狀就象碩大的環形宇宙中一顆顆閃爍的星星。
「星紋」的出現,經過漢代「天人感應」學說的發酵,直接引發了「列星紋璧」的製作高潮。
5、戰國螭紋。戰國螭紋是春秋螭紋的繼續與發展。戰國螭紋多數由龍形首演變為雲豹形首,「螭虎」的名稱也是由此而來。
6、戰國龍紋。戰國龍紋中有大量的「雙尾龍」和「雙首龍」,並且龍身出現魚鱗紋。這是與春秋龍紋的重要區別。
7、消失的痱牙。戰國玉器上很少飾有痱牙,代替痱牙的是出廓附件。出廓鏤雕在漢代得到大力發展。
二、主流線條
1、絲刻線。和春秋時期一樣,遊絲刻依然是主流線條。古籍曾有記載:「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儼如遊絲白描,毫無滯跡。」漢代這種精細入微、延續委婉的刀法,是對春秋戰國遊絲刻線的直接繼承。
2、硬刀刻線。戰國事情進一步發展了春秋時期的「硬刀刻」,線條更為洒脫,與後來的「漢八刀」已經沒有太大的差別。
3、輪廓線。戰國玉器上的輪廓線常見的是單陰線和絞絲紋線,也有少量淺浮雕陽紋線。
三、新器型
1、組合佩。戰國時期出現大量的組合佩飾件。
2、雙龍形和W形龍紋佩。戰國的龍是玉器史上最生動的龍:有胎有骨,有體有用,有形有勢,有蹲有跳,有卧有騰,靈活飛動。真是「盡其靈而足其神」。
推薦閱讀:
※[轉載]大漢廣陵國玉器
※社科院考古所商周出土玉器精品
※馬未都說收藏·玉器篇?第九章?窮極工巧?風華絕代
※?春秋玉器時代感鮮明
※龍山玉器,上古頂峰——龍山時代的玉器西傳與文化融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