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研課標、說教材」
07-28
一、把握課標和教材很重要所謂教學研究,主要是研究兩個問題:一是教什麼(學生學什麼),二是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而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因素也是兩大方面:老師不知道教什麼(學生不知道學什麼)和怎麼教(學生不知道怎麼學)。這幾年我們注重了轉變師生的教學方式是個很大的進步,課堂由過去的「先教後學」而變為「先學後教」,在課堂教學中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些做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合作意識。但我們在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把握,二是對學生的引領和指導。如果教師本身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甚至考試大綱都不能把握,對學生的引領作用也很有限,就像一個對道路本身就不熟悉的人給別人引路,也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效率很低。目前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教師對教輔資料的依賴性,許多老師是在「教教輔」而不是「教課本」。我常常在想:如果一個老師不用任何教輔資料只用一本課本能不能教好學?教師能不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學生自編一些題來做?現在好像很少有「一本課本決勝負」的教師。只有把學生的教輔減下來,才能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課程改革以來,許多老師並沒有獨立完成一個學段的教學任務,而是搞分年級教學。這種分年級教學的做法,使大部分老師不能完整的理解整個學段課程標準的要求,不能完整的把握整個學段的教材,所以在教學時只能跟著感覺走。教第一冊不考慮第二冊的內容,教第一章不想第二章的事,完整的知識體系被人為的割裂,學生學到的只能是一些知識的碎片。現在提倡「一標多本」,即各門學科全國只有一個課程標準,但教材可以多樣。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各地區可以自選教材。同一個學校各科教材的版本也可能不同,語文可能是人教版的,數學可能是北師大版的,物理有可能是滬教版的;甚至這一級學生語文是人教版的,下一級學生又換成了魯教版的。這種教材的多變,也給老師把握教材帶來了難度。對於一級學生來說,用什麼教材都無所謂,因為對於他們來講,不管用什麼版本的教材都是新的。而對於教師來講卻大不相同。教師如果不能熟練的把握教材體系,就難以有效的引領學生學習,教學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二、在新課程教學中,怎樣「用好教材,超出教材」這次課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如:教師在教學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進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開發課程資源」,「整合課程資源」等等。那麼「用教材教」與「教教材」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要「超出教材」?怎樣才算是「超出教材」?對於這些問題,許多已經進行了幾年課程改革的老師也感到困惑,覺得在實踐中不好把握。新的教材觀為什麼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是由於舊的教學大綱和新的課程標準在教材的編寫方面指導思想不同。舊的教學大綱在指導教材編寫時強調學科自身的邏輯體系,忽略知識與現實生活和科技發展的聯繫,所以在確定知識難度時規定了某一學段某一學科知識的最高標準,是「上限」,教師在教學時不要突破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會加重學生的負擔。所以我們過去強調教師教學時要「緊扣教學大綱,緊扣課本」(扣綱扣本),正所謂「教教材」,教師能讓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掌握就不錯了。而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改變過去課本「繁、難、偏、舊」的弊端,要精選那些學生終生髮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確定知識難度時規定了某一學段某一學科知識的最低標準,是「下限」,強調書本知識與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強調學生在學習時要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習。所以我們感覺新教材容易了,這不僅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也是給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教學不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課程知識的建構與開發過程,是師生共同創生課程的過程。所以要求教師在教學時不但要用好教材,還要超出教材,要開發課程資源,要整合課程資源。所謂「用好教材」,就是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學好。目前在課程改革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老師認為這次課程改革強調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課本知識不重要了,上課蜻蜓點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虛晃一槍,很快就引導學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謂的聯繫實際活動,甚至整堂課都是一些與課本知識無關的活動,看起來熱熱鬧鬧,到下課時學生連書本上的基本知識都沒有搞明白,這是誤人子弟。我國建國以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了若干次,有正面的經驗,也有反面的教訓,但最基本的一條經驗就是認真抓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雙基教學)。俗話說:課本課本,一課之本。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學好課本。如果學生連書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沒有學會,聯繫實際又有什麼用?不管課程怎樣改革,教師都要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這是教師永遠的基本功。所謂「超出教材」,就是開發課程資源和整合課程資源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種做法:一、替換教材的例子為了說明基本概念,教材中往往選用一些例子。儘管教材的編寫者力求選用那些不同地區學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顧到每個地區和所有學生,所以新課程提倡要開發課程資源,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自身體驗學習知識。用學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學習新知識,學生更容易理解,對學習更有興趣,也更容易記憶。如小學《數學》中有一節教材是「找規律」,教材中選用了一些花朵、幾何圖形、人物圖像等,讓學生探索這些圖案的排列有什麼規律。有些教師在教學時照本宣科,按照書上的圖案製作成幻燈片、剪紙、圖畫、學具等,在備課時費了很大的功夫。其實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不用這些圖案,因為教室里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尋找:同學們,你們觀察一下教室里的桌子排列有什麼規律?窗戶排列有什麼規律?電扇排列有什麼規律?同學們很快就會發現:教室里每排課桌的數量是一樣的,間隔距離差不多;教室里的窗戶南北都是對稱的,窗戶之間的間距差不多;每排電扇的數量是一樣的,間隔的距離也差不多。通過這一引導,學生大致知道了什麼是「有規律」。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一下,教室里還有哪些東西的排列是有規律的?學生就會發現:老師和同學衣服上的圖案是有規律的,人的五官的排列是有規律的……再進一步啟發學生想像:馬路上會有哪些有規律的事情?學生就會聯想到:馬路旁路燈的排列是有規律的,樹木的排列也是有規律的;十字路口的紅綠燈是有規律的,汽車和自行車的行走是有規律的……這樣逐步拓展,學生從眼前看到的,到腦子裡想到的,對概念的理解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深刻。這樣的例子比教材上的例子更熟悉、更豐富,更符合學生認識和記憶的規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放學後學生走在路上回到家裡都會自覺不自覺的找規律,這就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讓學生體驗課程。二、拓展教材的主題一般說來,文科教材的主題是比較明確的。比如初中語文《羅布泊,消失的仙湖》,是報告文學,寫的是羅布泊的變化史:現在的羅布泊神秘、荒涼;過去的羅布泊是牛羊成群、綠林環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它為什麼消失了,與塔里木河有關:塔里木河過去也是河水豐盈,碧波蕩漾,而後來由於盲目用水導致乾涸,羅布泊斷了水源也就成了死湖,成了沙漠,塔里木河兩岸的胡楊木也成了「木乃伊」。最後作者提出「救救青海湖!」本文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要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但學生如果僅僅局限於課本的學習,就會覺得自己離羅布泊和青海湖很遙遠,保護環境的意識還不強烈。如果教師能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談一下黃河的斷流情況,海河的缺水情況,白洋淀的枯水情況,微山湖的污染情況,學生就會對課文的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就會自發的發出「救救黃河」、「救救海河」、「救救白洋淀」、「救救微山湖」的呼聲。課後還可以布置學生搞一些調研活動,了解附近水源的豐缺情況和污染狀況,提出保護水源和環境的措施,教材的主題就會得到深化和拓展,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就會得到強化。三、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開發課程資源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條件性課程資源,二是要素性課程資源。前邊所說的替換教材的例子和拓展教材的主題,都是開發課程的要素性資源。所謂條件性課程資源就是把單一的文本教材變成學生容易理解和喜歡的多種形式,如製作成挂圖、剪紙、幻燈片、錄像、錄音等。這樣平面的教材就變成了立體的教材,枯燥單調的書面資料就變成了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資料,學生對教材就會有興趣,就願意學習,也更容易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並對這種應用的立足點作了明確的闡述:「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四、整合不同學科的內容這次課程改革一方面通過增加一些綜合性的課程來整合學生的知識,如「科學」課整合了物理、化學、生物三科的內容;「藝術」課整合了音樂、美術的內容;「歷史與社會」整合了歷史與地理的內容。另一方面,在分科教材中也增加了不同學科的知識,加強不同學科的聯繫。如初中語文新教材設立了「科學」單元,生物新教材設立了「生物學與文學」欄目;歷史新教材中有許多是文學、科技等文化發展史方面的內容;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科教材則一方面強調語言的人性化,一方面穿插一些科學家的故事,講述他們的科學精神與堅韌精神。這些,都是在加強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相互滲透與融合。教師在運用這些教材時要理解編者的意圖,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繫。除了教材中已有的學科滲透外,教師在教學時可有意識的進行多種學科的交叉與整合。如學習小學語文《第一場雪》(峻青),課前教師可布置學生到雪地里觀雪景、滑雪、堆雪人、打雪仗、拍照,回來後寫感受;也可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與雪有關的小說、詩歌、散文、圖畫、照片、歌曲等;也可自己創作與雪有關的圖畫、文章等。這樣上課時,在基本學習課文字詞、結構和寫作特點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種體裁和形式的與雪有關的資料,讓學生朗誦詩、唱歌、繪畫等,內容都與雪有關係,豐富多彩,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豐富了課堂的內容,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等。五、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與傳統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許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留出了發展的空間。如人教版歷史新教材的「動腦筋」、「活動與探究」等欄目中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爭議的問題供學生探究,如「秦始皇功過的辯論」,以激發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和獨特見解。初中生物新教材在引導學生討論生物的共同特徵時也寫道:「請注意,關於生物的共同特徵,專家們做出的概括也不盡相同。請你分析一下下面的概括是否全面、準確。你有什麼不同意見或補充建議嗎?」這就引導學生不惟書,不惟上,不迷信權威。這些設計對於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現,對於鼓勵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與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如能做到以上幾點,就能「超出教材」了。三、如何利用知識樹解讀課標和教材王敏勤教授指出: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是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水平和處理教材的能力。他認為繪製「知識樹」和教材解說是解決教師駕馭教材的有效途徑之一。基於此觀點,我縣在構建高效課堂活動中,將知識樹繪製和教材解說作為教師研究教材的基本方式,提出在統攬學段課標、教材的基礎上,按照單元繪製知識樹以及做相應的教材解說,促使教師駕馭學段教材,把握學段目標定位。實踐中,我們感到知識樹繪製及相應的教材解說,在學校層面開展,應解決好以下四方面的問題:一、知識樹繪製及教材解說的意義教師通過對單元知識樹的繪製及相應教材的解說,不僅使其加深對課標的理解、教材的準確把握,而且會有效提高教師靈活處理教材、合理整合教材的水平,為有效教學的實施和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同時也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技能得到提高。因而,學校要引導教師按照知識樹繪製和教材解說的要求,即要轟轟烈烈、又要扎紮實實的開展,經過幾年的努力,使學科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達到高屋建瓴、準確把握、合理整合和靈活處理的目的。二、知識樹繪製和教材解說的範圍教師工作很辛苦,每天應處理的事情比較繁雜,因而,鑽研教學內容,繪製知識樹及解說教材,必須與其本人實際承擔的教學任務相吻合。我們認為,用繪製單元知識樹及對相應教材解說,來替代教師的單元備課,這樣既不加重教師的負擔,又會使其欣然接受。因此,我們對學校提出四點要求:一是教師教哪個學科哪個年級,就繪製和解說哪個學科哪個年級的教材;二是要求教師按單元繪製知識樹和解說相應的教材為主(其它知識結構為輔),同時取代單元備課;三是要求教師站在學段課標和教材的高度,不能僅僅盯在所教年級的教材上,要從學段教材整體上把握,理順知識結構脈絡。在處理本單元教材中,以便使學段知識前後貫通,找准新知識的生長基礎,方可使單元教學目標有效達成;四是學校要為每一位教師配備一套學段教材和學科課標,以便教師在知識樹繪製及教材解說中熟悉和準確把握相關具體內容。三、知識樹繪製和教材解說的內容知識樹繪製及教材解說內容是一致的,按照繪製圖解說教材,具體內容我們從五方面提出要求:1.單元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師要站在學段課標和教材高度,繪製出本單元知識內容在學段相應知識體系中的位置(這是教師必須繪製的一棵樹),同時在教材解說中,說清楚該單元教材內容在學段知識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哪些(找准知識的生長點),以及本單元知識的學習,對後續知識學習會產生哪些影響(展望知識的拓展趨向)。按照課標對本單元所涉及知識體系(或知識板塊)的總體目標,確定本單元教學的具體目標。2.繪製和解說要抓住教材的「點」和「眼」。教師繪製單元知識樹,要突出教材的四個「點」一個「眼」(這是教師要繪製的第二棵樹)。即要繪製和解說清楚本單元教材知識的重點、難點、易混點以及高頻考點,以及相應的解決策略。所謂「眼」,就是突破教學難點的關鍵是什麼,通過怎樣的形式去分解教學難點等。這些內容只要爛熟於心,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學生自學問題的設置,課堂講授問題的預設,練習內容的安排,就會恰到好處,就會確保課堂實現高效。3.知識的整合思想及策略。教材解說,教師還要說清楚本單元知識的整合思路、整合方法、整合的具體內容(這是教師要繪製的第三棵樹)。教師依據教材知識結構,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合理調整、補充、取捨教學內容,是教師在解說教材時應該靜心思考的問題。合理的調整、補充和取捨,為學生有效學習、知識構建、融會貫通提供條件,鋪平道路,創設情境。這樣,不僅使學生有效掌握所學新知識,而且會有效提高其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教師在合理整合教材的基礎上,還要科學劃分課時,從課時的知識劃分,目標要求上作出具體的分解,以便每節課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確保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4.教學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學生高效學習,與恰當的學習條件的創設,問題情境的再現,是息息相關的(可以繪製第四棵樹)。因而,教材解說教師要清楚、明白本單元教學,哪些教育資源可以利用、可以挖掘或可以重新整合,為教學服務,尤其是單元知識與現實生產生活的結合點,要分析到解說清楚。比如:教具準備、學具準備、實驗準備、課件製作、調查問卷、實踐活動、再現哪些問題情景等等,均要結合實際恰當使用,防止牽強附會、捨近求遠、舍熟求疏、遠離生成生活實際的選擇和利用資源的習慣。5.單元達標練習題的篩選與設置。根據課標要求,教材解說要說清楚本單元的考點和高頻考點,根據課標及單元教學目標要求,篩選一套時長一個課時的單元達標練習試卷(可以繪製出第五棵樹)。教師要逐題說明設計的意圖和檢測所運用的知識點,以防止隨意性,提高檢測的質量。達標練習考卷放在單元教材解說中,要求教師完成,好處是:在教師心中滲透達標試題的難度、內容以及與生產、生活聯繫的結合點,使教師有的放矢的篩選課時達標練習題。四、繪製知識樹與教材解說的形式教師在單元教學前,把知識樹的繪製與教材的解說,作為單元備課的一項任務去完成即可。但是,為了促進同學科教師熟悉課標和學段教材,同學科教師相互交流知識樹繪製與教材解說,是必要的,同時也是知識樹繪製和教材解說經驗交流的過程,教師的勞動成果展示與評價的過程。因而,在知識樹繪製與教材解說交流中,適當安排一些交流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建議如下:1.交流小組的建立。每個小組5—10人為宜。學校每個年級為單班的,小學擬建立語文、數學、英語、其他四個學科四個交流小組;初中擬建立語文、數學、英語、理化生、政史地、其他六個學科交流小組。班級較多的,在分學科的基礎上,還可以按高低段或年級建立學科交流小組。2.分工明確責任具體。每個小組首先在建制上要明確,組長、副組長和相應的成員;二是明確一期知識樹繪製及教材解說的具體時間安排(每期四次為宜),每次展示的人數(一般3—5人為宜);三是明確每次知識樹及教材解說展示抽籤的辦法,以便督促每位教師都要是實實在在做好這項工作;四是知識樹繪製及教材解說、評價的辦法要明確;五是建立和完善知識樹繪製及教材解說的檔案。3.校級展示與典型引導。這是學校此項活動整體安排的一項,每期在適當時候安排優秀教師示範引導,人員由小組推薦產生,學校將相關學科教師集中分組展示。知識樹繪製展示及教材解說的過程,就是相互交流、示範引領和問題探索的過程,也是對每個學科小組此項活動檢查或驗收的過程,對優秀教師讚揚和表彰的過程。所以,學校要重視每一項活動的整體謀劃,確保活動有始有終,收到實效。我們覺得,知識樹的繪製及教材解說,不要將其看成是教師負擔,是實實在在的教研,是教師鑽研教材的一種有效形式,做得到位與否,不僅對課堂效率的提高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且對學校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會產生很大影響。這方面活動,最適宜在學校層面展開,學校要引導教師,營造環境,把知識樹繪製與教材解說活動開展起來,形成學校教師解讀課標和教材的獨特風景。四、教師怎樣才能把握教材?首先,教師要把握整個學段的教材。每個學段的教師,不管是教哪個年級的,都要把本學科的整個學段的課本拿到手,對照新課標認真的研讀,在理解的基礎上畫出知識樹。然後寫出教材分析,包括: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課本的編寫意圖和邏輯線索,本學段知識的內在關係,自己如何整合和處理課本等。然後以教研組為單位人人演講,每個人把自己畫的知識樹(或知識結構圖)投到銀幕上(或畫到黑板上),講解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設想。通過研討,相互都有啟發和收益。在集體研討的基礎上,教研組共同設計出本學段本學科的知識樹(或知識結構圖),張貼於教室的牆壁上。新生一入學,教師不要急於講第一冊的第一課,首先要給學生講整個學段的知識結構圖,讓學生有一個全面的感性的認識。其次,要把握一冊教材。現在好多教師在假期拿到新課本後,往往急於備出下學期兩周的新課來,後邊的知識甚至連看都不看。有的老師講第一章不看第二章,講第一節不看第二節。實際上一個真正有經驗的教師首先要通讀整冊課本,對照新課標,了解編者的意圖和知識的前後聯繫,畫出整冊書的知識結構圖,寫出教材分析。按照前邊的路子仍然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研討,共同設計出本冊課本的知識結構圖張貼於教室牆壁。在新學期的開始不要急於講第一課,而是給學生講整冊課本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計劃。第三,要把握一個單元的教材。教師在備課時不要只備一節教材或一篇課文,而要備一個單元。新的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各科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題的形式來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明確一個單元的主題,清楚編者圍繞這一主題是如何選材和編排的。要提倡教師單元備課,集體備課,把一個單元的課時和活動整體安排。第四,要整體把握一篇文章或一節教材。有的老師在備課時一頭扎進細節,對整篇課文並沒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鑽研一篇文章首先要明確這篇文章在整個單元中處於什麼位置,編者為什麼要選入這篇文章,如果換一篇文章行不行?在學習這篇文章時重點是學習什麼,教師明確了這些才能備課和上課,以往三課時的內容可能一課時就能處理完。五、「研課標、說教材」 評價標準序號項目評分標準優良一般得分備註一說課標(16分)1.說本學科的課程總目標或學段目標。865根據課程標準2.說本學段或本冊書或一個單元的內容標準。865如果課標中學段目標和內容標準合併,可把1、2項合併說。二說教材(34分)3.說教材的編寫特點、編排體例、內容結構。如有條件可把不同版本的教材進行比較。161310根據教材和編者的解讀4.說知識和技能的立體式整合。既能在橫向上按照教材編排順序說明邏輯序列,又能按照知識大類把整個學段(或相鄰年級)的同類知識作簡要縱向整合。181512根據課標、教材和編者的解讀三說建議(28分)5.說教學建議。根據課程標準和所用教材的特點,談具體的教學建議。1086根據課標、教材和編者的解讀6.說評價建議。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特點,談評價什麼和如何評價。1086根據課標、教材和編者的解讀7.說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內容,談如何運用教材所提供的拓展資源和課外的資源。865根據課標、教材和編者的解讀四看演講(22分)8.能脫稿演講(包括少看銀幕和熒屏),內容熟練。7549.語言流暢,簡潔、生動,教態自然大方。75410.幻燈片製作以知識樹為主,文字較少。清晰、大方、有新意。865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手面相不求人自學教材講義8
※印度加爾哥答級驅逐艦有多厲害:可作為反面教材載入史冊!
※為什麼國內影印版教材會莫名其妙刪掉一些原書章節?
※紫微斗數教材:兄弟宮詳解
※鉤針基礎----鉤編加減針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