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國一千年前就有「癌」的記載,可為何只有一位皇帝是死於癌症?

現如今的社會可謂是談「癌」變色,那麼在古代是否有癌症的存在呢?歷朝歷代的人們難道不容易患上癌症?還是說癌症是近代的新發現呢?

其實說到這癌症,早在1170年的宋朝,當時的醫家,東軒居士就在其《衛濟寶書》中提到過,尤其是對乳癌等症的發病,認識較為深刻,除了強調其與年齡的關係之外,還對精神因素頗為重視,這裡面所說的「癌」字,就是明確地指腫瘤之疾,是最早關於癌症的記載。不過此後,「癌」這個字並沒有見諸於《康熙詞典》等傳統的典冊中,而是到了1915年才正式出現在《辭源》以及《中華大字典》中,解釋為是惡性腫瘤。

1264年宋朝,福建人楊士瀛在其《仁齋直指附遺方論》中,對癌的特徵有了簡明的敘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並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後會引起昏迷。相信這是對傳統癌症特徵闡述最早的醫學文獻,這其中的描述和現代醫學上「癌」的特徵和臨床表現有點兒相類似。如果屬實,那麼可以說宋朝之前,「癌」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

要認識古人的所謂腫瘤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主要就是描述腫瘤的名目實在是太多了,當然腫瘤的分類也是個大問題。歷代文獻所記載的名稱,有其大如瘤的膿腫叫癰(yōng),還有惡瘡、癭瘤、腫瘍、岩、瘤、癌等十幾種名稱。而且腫瘤不分良性與惡性、膿腫、血腫或黴菌球的腫塊等等,所以說要探索研究古人所說的腫瘤實屬不易。

癌症是可致命性的惡性腫瘤,這是近代所用的醫學名詞,所以相信古人對於「癌」這個概念是沒有認識的。史書中沒有出現過哪位皇帝是死於癌症的,也沒有提到過「癌」這個詞,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或許偶爾有記錄一些皇帝死前的患病癥狀,有些類似當今的癌症,但是只憑這些,還是很難做出可靠判斷的。

這其中有記載說明英宗朱祁鎮患了是石水病,所以才導致其最後死亡。那麼這個石水病是啥呢?是否就是癌症呢?我們來看《內經》是如何描述石水病病人的,「腹大如箕,腹大如瓮」,知道是啥了不?其實是現代的腹水。它的成因也有很多,比如有肝硬化,甚至是腎臟病、心臟病等等,所以說光是診斷出有腹水,並不能確定其就是患有癌症。退一萬步說,就算是癌症,以當時的醫學水平也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

不過歷史上還真的有這麼一位皇帝,最後是被確定患癌症而死的,他就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他一開始出現的是尿血的癥狀,傳統醫師診斷他有「膀胱熱」,就給開了一些葯,也沒做進一步的檢查。兩年後經過全面的身體檢查,才發現患上了膀胱癌,經過多次手術之後仍不見好轉,最後因腎功能衰竭而亡,死於腎癌。

編後:古歷小軍(gulixiaojun)的微信公眾號同步開通啦,感興趣的朋友歡迎訂閱哦!


推薦閱讀:

說說為何大明的皇帝為什麼都很短命?
跟秦始皇最相似的皇帝
做皇帝能忙成什麼樣子?朱元璋父子來告訴你!
代國皇帝--拓跋祿官
最痴情皇帝:為娶她 逼死皇弟,她死後 差點殉情

TAG:癌症 | 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