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快餐的悄然巨變:正餐化?現場化?小吃化?
「編者按:
中式快餐與西式快餐並不同。
作者|石偉
編輯|喬禕
「一次成功的餐飲創業至少需要 10 年」,不同於互聯網公司,我們知道,餐飲創業的路更漫長:國內為數不多的上市餐飲企業差不多都成立了 20 年。
部分餐飲老品牌
餐飲創業背後,不僅僅是成熟商業模式的摸索,還要面對消費升級的挑戰。2016 年,我國人均 GDP 達到 8126 美元,突破了 8000 美元大關,迎來消費升級拐點,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也由 2007 年的 9998 元增長至 23079 元,消費結構逐漸從商品性消費向服務性消費轉變。
3.0店型是顏值的巔峰
消費升級的底層是消費者消費需求的升級,這對於快餐,尤其是中式快餐,無疑決定了生死。2018 年是中式快餐品牌 72 街成立 10 年的日子,站在風口浪尖,它決定「革自己的命」,推出了 3.0 版店型。
消費升級下,快餐不改變無異於等死
對於絕大多數上班一族來說,快餐意味著什麼?
在詢問過幾個路人後,我們發現了消費者對於快餐的要求不高,評價也不高——「隨隨便便能吃就行」「只要不難吃就算了」「還能怎樣,要五星級要求?」。
口頭雖然這麼說,但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卻相反:隨著消費升級,快餐作為高頻消費的餐飲類型,乾淨衛生已經不能再滿足消費者需求。包括真功夫、永和大王、味千在內的快餐連鎖品牌曾經都以「 1000 家店」為發展目標,可現在全部停下了瘋狂擴張的步伐,味千甚至在去年上半年關了 13 家店。
消費者是用腳投票
這個矛盾結果的背後,是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一份樣本量為 13205 的調查(90 後占 39%,80 後占 33%,上班族佔總樣本的 68%),反映了消費者選擇快餐時最關注的因素:30% 的人選擇了口味,25% 的人最注重的是衛生條件,只有 14% 的人首先關注價格問題,這和關注餐具質量、外賣包裝這些視覺化體驗的人比例差不多,另外,有 12% 的表示最喜歡「選擇多,經常出新品」的快餐。
門店裡也有新零售哦
透過這份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年輕群體對於快餐的要求,已經超出了它的字面意義,快捷、經濟、方便都不再是選擇快餐的第一理由。
在這波消費升級的浪潮下,不改變對快餐來講等同於「等死」——幾乎所有的連鎖快餐品牌都在升級。門店翻新、增加數字化設備、更新視覺系統,或者增加健康菜品都是比較普遍的做法。對於這個現象,世邦魏理仕華東區顧范紅娟是這樣描述的:「餐飲行業正在經歷這樣一個(年輕化的)浪潮,無論是從設計、或者食物的品相,包括服務,都要適應這個潮流。」
用做正餐之道來做快餐才是王道
那麼問題來了,該如何改變?
72 街總裁周明認為,應該從消費者的第一考慮的因素入手,也就是口味。他在經營中發現,味道好、選擇多已經成為了消費者對快餐的新需求。
認識到這點並不奇怪,奇怪的是中式快餐品牌 72 街要在餐廳中加入廚師,還推出包括煎、炒、炸、蒸、燜、煮、燉、焗、燒等多種烹飪技法製成的料理。一般來說,大多數連鎖快餐的菜品都以蒸、煎、炸為主,務求以最簡單穩定的技法,滿足出品標準化的需求,讓沒有任何烹飪技巧的員工(包括兼職)經過簡單培訓能夠快速上崗。
種類多,選擇就會多
用廚師現炒勢必會影響標準化,那 3.0 版本的 72 街還算快餐嗎?
像朋友一樣告訴你自助吃飯的「規矩」
我們知道,肯德基、麥當勞等西式連鎖快餐之所以所向無敵,憑藉的就是高效統一的「標準化」,也正是標準化成就了一批中式快餐,許多中式快餐跟風模仿,其中就有曾經的 72 街。由於周明出身麥當勞的原因,曾經的 72 街是一家以標準化管理運作的現代化連鎖快餐企業,是國內首家運用"豐田生產方式(TPS)"對餐廳進行精益管理的企業,獨有的出品顯示系統、"快速外賣窗口"、"前廚後廚"布局以及其它精益改進使得72街的平均出餐速度達到業內最高的 30 秒,同時 72 街還完全按照 HACCP 標準建造的後勤中心佔地 2000 平方米,建有 100 立方冷庫兩個,可以供應 100 家分店,配送範圍直達整個廣東地區,所有產品均為真空包裝,通過冷藏運輸每日新鮮送達。
現炒與預製復熱有著本質區別
周明認為這才是中式快餐,由於烹飪方式的不同,他認為西式快餐做標準化,中餐有中餐的特點,中式快餐只能適度標準化,「中式快餐憑什麼要跟隨西式標準?那種中式口味結合西式標準的『不洋不土快餐』遲早會消失,對中式快餐來說,用做正餐之道來做快餐才是王道」。消費者之所以對中餐「現炒」尤為痴迷,一是因為「現炒」菜品的熱氣,與加熱方式產生的菜品,有著口感上的區別;二是口味上,過於標準化的菜品味道恆久不變,而現炒因為廚師人為的把控,在大體標準範圍內有著少許的層次差別,這兩者,也許就是老饕食客口中的「鍋氣」。當然,為了保證大廚專業水準以及口味的相對一致,周明特意成立了烹飪學院。
現炒才好吃
在「廚師現炒」的背後,72 街也在升級著配套的供應鏈。周明認為,口味升級離不開新鮮食材,要解決食材新鮮度,供應鏈是關鍵。以往連鎖快餐的標準做法是使用冷凍肉,解凍加工後再冷凍送到餐廳,餐廳再解凍使用,這個「冷凍--解凍--冷凍--解凍」的雙循環過程通常要走 15 天甚至更久,使食材的口感風味大打折扣。有鑒於此,72 街 CHEF(3.0 版本名字)創新地啟用 48 小時冷鮮生產制:下單--採購--生產--配送--烹飪,一切步驟均在 48 小時完成,以解決食材新鮮度問題。對此,周明表示,「標準化是以犧牲食品口味為代價,適度標準化嚴控食材新鮮度,風味流失最小化,可以讓新鮮成為標籤」。
消費升級始於顏值
在改善口味的同時,快餐還需要改變門店的顏值。我們知道,西式快餐裝修有許多無可厚非的「小心機」:為了讓顧客快點吃完快點走,座位不能寬敞,椅背不能高,燈光要明亮,音樂要歡快。
更舒適的座椅,更舒適地就餐
這在今天可行不通,消費者就餐需要舒適與私密。因此,為了讓中式快餐店不再只是一個填飽肚子的地方,72 街 CHEF 將每個座位的佔地面積加大,提供更多軟包座位,採用點光源,增加免費 WIFI、USB 介面和手機支架,讓消費者吃得更舒服,「在這裡看一場球賽也無妨」。
當然,除了舒適與私密,體驗也是消費者需求之一。為了增加消費體驗,有別於傳統中式快餐的套餐形式,72 街 CHEF 使用更自由的自取稱重計費模式,讓消費者可以按需取用喜歡的菜品,讓每一餐的組合搭配都讓顧客感到新鮮有趣,其中的菜品除了保留了系列暢銷十年的明星產品,72 街 CHEF 還通過傳承經典中菜與開發創新菜品,大力拓展產品線,同時對菜單實行末位淘汰制,每周兩上兩下,通過新舊交替不斷優化,調整出最佳菜單。
營養學家建議,每人每天應攝入30種不同食材,自選模式以最大限度保證顧客膳食均衡。
另一方面 72 街 CHEF 將整個烹飪過程在顧客面前展示,讓食客一邊選購琳琅滿目的菜品,一邊看著大廚的鍋鏟上下翻飛。對此,周明說,「吃飯應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不論顧客的就餐時間是長是短,我都希望他們能在 72 街 CHEF 感受到吃飯本身乃至吃飯之外的樂趣」。
整個場景就是星級自助餐快捷版
在門店裝修升級的同時,升級員工的整體形象也是企業必不可少的工作。畢竟外表儀容儀錶是員工形象展現的首要途徑,也是展示企業形象的重要渠道。周明將主廚作為 72 街 CHEF 的主角,為後者穿上幹練利落的新制服,並配上態度鮮明的口號「就是火大」,使 72 街 CHEF 的主廚形象與傳統廚師的邋遢油膩形成巨大反差。
顏值上得廳堂,廚藝下得廚房
72 街 CHEF 這一切改變的背後,看似是因為消費升級,其實根本緣於對消費者需求的觀察。畢竟,今天的 90 後和 00 後已經逐漸接棒 80 後,成為餐飲消費的主力軍,新生代消費者對餐飲提出了更多維度的要求,用餐對他們而言不再是為了充饑,而是一種集合滿足生理需求、社交娛樂、自我取悅等需求於一身的消費體驗,在這一需求下,包括呷哺呷哺等快餐在內,它們都逐漸向著「輕正餐」化邁進——比傳統快餐隆重一分,又比正餐輕鬆一點。
推薦閱讀:
※盤點2015中國快餐十大事件!
※為什麼現在中式連鎖餐館沒人用炒菜機器人?
※營養快餐8
※「洋快餐「,你被誰拋棄?
※【文心雕婁】論當前教育現狀之「快餐教育」幾時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