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論致病因素

中醫學認為健康的人體是內環境與外環境維持動態平衡的整體,破壞人體相對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致病因素。致病因素多種多樣,例如:異常的氣候、精神因素、飲食勞倦、刀槍跌仆、蟲獸所傷等,以下逐一作介紹。               六淫     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因素。正常情況下,這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條件,對人體無害,稱六氣。當氣候變化異常,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或天氣反常,或變化太快,在人體抵抗力下降時,六氣就變成侵犯人體的六淫邪氣,故又稱六邪。  六淫致病,有以下特點:  1、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關。  2、既可單獨侵犯人體,也可夾雜多種致病因素一同侵犯人體。  3、發病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轉化。  4、人體肌表、口鼻是入侵的途徑。  (一) 風  風,是春季的主要氣候,四季皆有。風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1、風邪動而不居,具有向上、向外的特點,屬陽邪;常侵犯人體上部(頭面)、體表、陽經,使汗孔開張,從而出現頭痛、出汗、惡風等癥狀。  2、風邪行無定處,變化無常,故致病時病位游移不定,病情複雜多變。如由風邪引起的風濕性關節炎,其關節的疼痛是遊走不定的。  3、風邪是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寒、濕、燥、熱多依附風邪侵犯人體,如風寒、風濕等。  (二) 寒  寒,冬季主要氣候。寒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1、寒為陰氣盛的表現,性屬陰,容易損失陽氣。  2、寒邪侵襲,陽氣受損,則人體的氣血津液運行受阻,故說寒性凝結、阻滯不通。  3、寒邪侵襲,使汗孔收縮出現無汗,經絡、筋脈收縮痙攣而引起疼痛、曲伸不利。

(三) 暑  暑是夏季主要氣候,發生在夏至以後,立秋以前,由火熱所化生。暑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1、暑屬陽邪,性質炎熱,侵犯人體後多出現一系列大熱、大汗出、面紅等陽熱癥狀。  2、暑使汗孔開張,如果汗出過多,損失津液,同時又會導致氣虛;故說暑邪易耗氣傷津。  3、夏季除了天氣炎熱外,還多雨潮濕,故暑邪致病時常夾雜濕邪,除了煩渴、發熱外,還見四肢睏倦、胸悶嘔惡等濕邪睏倦癥狀。  (四) 濕  濕為長夏(夏季最後一個月)主要氣候,長夏為一年中濕邪最盛的季節。濕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1、濕為陰邪,侵襲的病位多在下部,陰邪容易損失陽氣,阻遏氣體的運行。  2、濕性重濁,其性質如同水液一樣,容易停留在人體的某部位而出現病變。  3、濕性粘膩,是指病症粘膩不爽,如分泌物滯而不暢;或是指病程長,反覆發作。  (五) 燥  燥為秋季主要氣候,多從口鼻入侵人體,分涼燥和溫燥。燥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1、燥邪乾澀,容易損失人體津液,可見口鼻乾燥、咽干口渴、皮膚乾燥等。  2、燥邪多從口鼻而入,而肺開竅於鼻,與外界相通,故燥邪最易傷肺,見乾咳少痰等。  (六) 火  火熱為陽盛所化生,火為熱之極,兩者常混稱。火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1、火熱為陽邪,其性主動炎上。  2、火為陽邪,易損傷人體津液,耗損正氣。  3、火邪可令血液運行加速,迫血妄行,導致各種出血癥狀;另還可形成瘡癰。

              

 癘氣     癘氣,是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因素,又有瘟疫、疫毒之稱。癘氣致病,具有發病急、病情嚴重、癥狀相似、傳染性強、易流行等特點,如SARS、流感、禽流感都屬這範疇。

                七情內傷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正常情況下不會使人體致病,如果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七情致病特點:  1、直接損傷內臟。  2、影響氣體的運行。  3、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

               飲食、勞逸  1、饑飽失常、飲食不潔、飲食偏嗜都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出現各種胃腸道疾病。

2、勞力過度損失元氣;勞神過度耗傷心血、房勞過度損失腎精;安逸過度使氣血運行不暢,脾胃功能減弱。

                  外傷  外傷包括槍彈、金刃傷、跌打損傷、持重傷、燒燙傷、凍傷和蟲獸傷等。這些致病因素會導致人體氣滯血淤或筋骨損失等。

               痰飲、淤血   1、痰飲  痰和飲都是水液代謝障礙的病理產物,痰飲會隨氣體的運行流至全身,影響臟腑功能和氣體的運行而導致各種病症發生,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  2、淤血  淤血,指體內有血液停滯,包括離開血管的血液或血液運行不暢,阻滯在血管或臟腑內的血液。淤血致病會導致各臟腑組織失於濡養,也會影響新血的生成而出現各種病症。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拒按、夜間痛甚是淤血致病的特點。  以上是中醫學講的致病因素,與現代醫學講的致病因素有不同,了解這些致病因素,對於我們的日常保健養生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例如,現在的禽流感、流感,中醫認為是癘氣致病結果,通過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飲食調節增加營養,還可搭配保健品來強身壯體,可增加機體對疾病的抵禦能力。

中醫論體質與養生

體質,即機體素質,是指人體秉承先天(父母)遺傳、受後天多種因素影響,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機體內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由臟腑盛衰所決定,並以氣血為基礎。前人對體質有許多論述,在國外,到目前為止已有三十多種體質類型學說。古希臘西波克拉底的氣質學說,曾被公認為世界最早的體質學說,其氣質學說認為人體有四種不同的體液,其比例決定了人的氣質,並依此把人分為多血質型、膽汁質型、粘液質型、憂鬱質型。但是至今國外醫學對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實踐與養生康復,惟有中醫體質學說與醫療實踐、養生長壽密切結合。  中醫一貫重視對體質的研究,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里,就對體質學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可以說,《黃帝內經》是中醫體質學說理論的淵藪。它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人的膚色、體形、稟性、態度以及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特徵,歸納出木、土、火、金、水五種不同的體質類型,再根據五音太少,陰陽屬性以及手足三陰經的左右上下,氣血多少的差異,將上述每一類再分為五類,即五五二十五種體質類型。根據人體體質的陰陽盛衰,把人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種類型。 這都是後來體質分類的依據。  體質形成的機理是極其複雜的,它是機體內外環境多種複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地理環境因素  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由於受著不同水土性質、氣候類型、生活條件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地區人的體質。  2.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稟賦」,先天稟賦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遺傳及嬰兒在母體里的發育營養狀況。總之,形體始於父母,體質是從先天稟賦而來,所以父母的體質特徵往往能對後代產生一定影響。  3.性別因素  《靈樞·五音五味篇》提出「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的論點,對婦女的體質特點作了概括說明。中醫認為男子以氣為重,女子以血為先,女子由於有經、帶、胎、產的特點,所以體質與男子不同。  4.年齡因素  體質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因為人體的結構、機能和代謝是隨著年齡而發生改變的。俗話說「一歲年紀,一歲人」便是這個道理。  5.精神因素   強烈的精神刺激可直接損傷人的機體結構,使健康體質的基礎發生動搖。  6.飲食營養因素  《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谷為本」,這說明體質不僅與先天稟賦有關,而且依賴於後天水谷的滋養,水谷是人體不斷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營養不當,也會引起人體發病。  此外,體質形成的差異,還與社會因素、體育鍛煉因素、疾病因素有關。如人們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因此情志、勞逸各不相同,物質生活也有優劣之分,從而導致了不同的體質特徵。   由於先天稟賦有強弱,飲食口味有厚薄,方位地勢有差異,貧富貴賤苦樂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了個體差異。因此,祖國醫學非常重視對不同人體特徵進行分析,從多方面對體質進行分類。  古代的分類有:陰陽五行分類,陰陽太少分類,體型肥瘦分類,形志苦樂分類,稟性勇怯分類。  現代中醫根據臨床上的癥候表現、脈象、舌苔,提出了以下八種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血虛體質、陽盛體質、血瘀體質、痰濕體質、氣鬱體質,這種分型以身型脈證為主要指標,對臨床辨證、遺方、攝生防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養生,又稱攝生、保生等,即保養生命之義。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的生命規律,但是,通過各種調攝保養,可以增強人的體質,提高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使機體的生命活動處於陰陽協調、體用和諧、身心健康的最佳狀態,從而延緩人體衰老,減少疾病的發生。因而,養生對於預防疾病,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和延年益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養生思想的指導下,前人在養生實踐基礎上確立了一系列的養生原則在中醫養生活動中必須掌握和遵循的一些基本法則。遵循這些基本原則,對於養生目的的實現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主要有:調陰陽、和臟腑、通經絡、葆陰精、重養神、順天時、調氣機。  1.調陰陽 使陰陽調和,陰平陽秘,即可使人體筋脈和順,骨髓堅固,氣血暢順,內外就能協調,邪氣不能侵襲,耳聰目明。  2.和臟腑 和,調和,協調之意;和臟腑,是指使人體五臟六腑功能相對穩定和協調。由於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的臟腑功能的綜合反映,所以,養生首先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充分發揮其生理功能。  3.通經絡 是要使人體的經脈之氣暢通無阻。人之所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於經脈縱橫交錯,出入表裡,貫通上下,內聯五臟六腑,外至皮膚肌肉。通過經絡的溝通和聯繫,人體的氣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倘若氣血不流通,臟腑之間的各種聯繫就要發生障礙,疾病即可發生。  4.葆陰精 精,即陰精。在精氣神三者之間,精是生命的基礎,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若精虧則體弱神衰,臟腑機能失調,百邪易侵。  5.重養神 《黃帝內經》明確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它統御精氣,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過程中,神易於動而致耗,難於靜而內守。因此,歷代養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張以靜養安神來健身防病,抗衰延年。  6.順天時 這是在中醫學「天人相應」思想指引下提出的一條重要養生原則。所謂順天時,就是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之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從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外界自然環境發生反常的變化,而人體的調節功能又不能適應時,人體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即遭到破壞而產生疾病。  7.調氣機 《黃帝內經》中提出「百病生於氣」的論點。這裡的氣是指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四種運動形式,氣機的病變關係到全身的病變,要保養好生命,必須注意觀察氣在體內的運行是否正常,當升則升,當降則降,要出則出,要進則進,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以上所論七條養生原則,貫穿在中醫養生活動的各個方面。一定要深刻領會各條養生原則,並靈活運用到養生活動的各個方面。這樣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所以要根據不同體質選擇不同的養生方法。    ● 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面色潮紅、口燥咽干、心中煩燥、手足心熱、失眠多夢、大便干、小便黃、多喜冷飲、脈細數、舌紅少苔。或伴有乾咳少痰、潮熱盜汗(肺陰虛);或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心陰虛);或腰酸背痛、眩暈耳鳴、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色黯紅(腎陰虛);或脅痛、視物昏花(肝陰虛)。  ● 養生原則  滋陰清熱,滋養肝腎,陰虛體質者關鍵在補陰;五臟之中,肝藏血,腎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養肝腎二臟為要。  ● 養生方法  精神調養:此體質之人性情較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故應遵循《黃帝內經》中「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之養神大法。  環境調攝:此種人形體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熱,口咽乾燥,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故在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  飲食調養:應滋陰潛陽,宜清淡,少吃肥膩厚味、燥烈之品。    ● 體質特點  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無華、平素畏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長、大便溏泄、口淡唇白、常自汗出、脈沉無力、舌淡胖邊有齒印。其人患病則易從寒化、可見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綿綿作痛、喜溫喜按;或身面浮腫、小便不利;或腰酸冷痛、下利清谷;或陽痿滑精、宮寒不孕;或胸背徹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頻多、小便失禁。  ● 養生原則  溫補脾腎以祛寒,陽虛者關鍵在補陽。五臟之中,腎為一身的陽氣之根本,脾為陽氣生化之源,故當著重補之。  ● 養生方法  精神調養:中醫認為,陽虛是氣虛的進一步發展,故而陽氣不足者常表現出情緒不佳,易於悲哀,故必須加強精神調養,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感,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  環境調攝:此種體質多形寒肢冷,喜暖怕涼,不耐秋冬,故陽虛體質者尤應重環境調攝,提高人體抵抗力。  飲食調養:多食有壯陽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根據「春夏養陽」的法則,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湯一次,配合天地陽旺之時,以壯人體之陽。

      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或偏胖,體倦乏力,少氣懶言,語聲低怯,面色蒼白,常自汗出,動則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胖苔白,脈虛弱。若患病則諸症加重,或伴有氣短懶言、咳喘無力;或食少腹脹、大便溏泄;或脫肛、子宮脫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憊;或腰膝酸軟、小便頻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帶清稀。  養生原則  補氣養氣,因肺主一身之氣,腎藏元氣,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肺、腎皆當補之。  養生方法  飲食調養:可常食粳米、山藥、小麥、大棗、胡蘿蔔、香菇、雞肉、鵝肉、兔肉、鵪鶉、青魚、鰱魚等。

    體質特點  面色蒼白無華或萎黃、肌膚乾燥、唇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多夢、肢端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  養生原則  補血養血,因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血,故心、肝、脾皆當補之。  養生方法  起居調攝:要謹防「久視傷血」,不可勞心過度。  飲食調養:可常食桑堪、桂圓、何首烏、黃精、熟地、黑木耳、菠菜、胡蘿蔔、牛肝、烏雞、甲魚、海參等食物。

     體質特點  形體壯實,面赤煩燥,聲高氣粗,喜涼怕熱,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熏臭為其特點。若病則易從熱化,而見高熱,脈洪數有力,大渴,喜冷飲等症。  養生方法  精神修養:陽盛之人好動易發怒,故平日要加強道德修養和意志鍛煉,培養良好的性格,用意識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衝動。  飲食調理:飲食方面多用滋陰降火、清淡之品,忌辛辣燥烈食物,對於牛肉、狗肉、鹿肉等溫陽食物宜少食用,多食水果、蔬菜。酒性辛熱上行,陽盛之人切勿酗酒。

    體質特點  面色晦滯,體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膚甲錯,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或結代。若病則上述特徵加重,可有頭、胸、脅、少腹或四肢等處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傾向,吐血、便血等,或腹內有瘕積塊,婦女痛經、經閉、崩漏等。  養生方法  運動鍛煉:多做有益於心臟血脈的活動,如太極拳、八段錦、長壽功、內養操、保健按摩術等,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動、助氣血運行為原則。  精神調養:血瘀體質在精神調養上,要培養樂觀的情緒。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營衛流通,有利血瘀體質的改善。反之,苦悶、憂鬱則可加重血瘀傾向。  飲食調理:可常食桃仁、油菜、慈菇、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飲,醋可多吃。

    體質特點  形體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懶動、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膩或便溏、脈濡而滑、舌體胖、苔白滑膩。若病則胸脘痞悶,咳喘痰多;或食少,噁心嘔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腫,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渾濁;或頭身重困,關節疼痛重著、肌膚麻木不仁;或婦女白帶過多。  養生方法  環境調攝:不宜居住在潮濕的環境里;在陰雨季節,要注意濕邪的侵襲。  飲食調理:少食肥甘厚味,酒類也不宜多飲,且勿過飽。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濕、化痰祛痰的食物,更應多食之。

    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蒼暗或萎黃,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於激動,或憂鬱寡歡,胸悶不舒,喜嘆息,舌淡紅,苔白,脈弦。若病則胸脅脹痛或竄痛;或乳房小腹脹痛,月經不調,痛經;或咽中梗阻,如有異物;或頸項癭瘤;或胃脘脹痛,泛吐酸水,呃逆噯氣;或腹痛腸鳴,大便泄利不爽;或氣上沖逆,頭痛眩暈,昏仆吐衄。  養生方法  調攝情志:此種人性格內向,神情常處於抑鬱狀態,根據《內經》「喜勝憂」的原則,應主動尋求快樂。  飲食調理:可少量飲酒,以通利血脈,提高情緒。多食一些能行氣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香櫞等。  綜上及此,不同的體質要靈活地選用不同的養生方法,這也是中醫學中辨證論治的體現。人的自然壽命是有限的,通過各種養生方法,來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這是我們肩負的使命。

推薦閱讀:

正宗中醫說:痛經不能喝冷飲嗎
中醫師教你一次讓腰臀腿瘦下來
中醫治療宮頸糜爛
【經絡養生】十病九寒,中醫艾灸告訴你寒從何而來?
《中醫古今誤案評析

TAG:中醫 | 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