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華嚴經講述菁華(第196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九六集) 199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196
請看經文,三十三天長行第三句:
【慈目寶髻天王。得慈雲普覆解脫門。】
法門名字是從比喻上建立的。佛經的經題,雖然有種種不同,不外人、法、喻這三大類,法門亦復如是。菩薩以大慈大悲救度一切眾生,『普覆』這一句,關鍵的字眼在「普」字,普是平等心,不分別族類,不分別怨親,是以真誠、清淨、平等心行大慈大悲,幫助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才是普的意思。「覆」就是加持的意思,佛法裡面常講「度」,普覆就是普度的意思。十法界的眾生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何以能發普度的大心?眾生聽到了,或者是看到了,都生起敬仰、佩服。我們也常常聽說,他怎麽能發這麽大的心?這個話的反面,就是這樣大的心是一般人發不出來的,這種平等幫助一切眾生的事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不能發,他能發心;一般人不能做,他能做到,世法裡面稱為大英雄。所以佛所在處,我們都叫做「大雄寶殿」,大雄就是這個意思,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實實在在說,不是別人做不到,也不是別人沒有能力做,而是眾生迷惑,不曉得去做,不知道去做,也從來沒有想到要做這些事情,這是凡夫。而諸佛菩薩是把這樁事情認定是自己本分的工作,應該要做的工作。為什麽?一切大乘經上都說,《般若經》上尤其說得透徹,「諸法實相」。諸法就是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依正莊嚴。實相是什麽?實相是一體,你說有就一切有,你說空就一切空,決定不是空有對立,空有不對立。說一切有、說一切空都正確,都沒有說錯,完全是事實真相。說有,這個有是幻相,《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是虛妄;說空,虛妄就是空,虛妄就不是真有。所以空跟有不是對立,佛法裡面永遠找不到對立的,如果有對立,給諸位說,那是迷,那不是覺。諸位能夠記住這個總原則、總綱領,對我們修學就會有很大的幫助。
對立是世法,對立是迷而不覺。對立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不二就覺悟了。眾生跟佛不二,生佛不二,人我不二,性相不二,依正不二,什麽時候你入不二法門,你就成佛了。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都是對立的,只是一般人對對立的分別執著,四聖法界輕,六道凡夫嚴重。十法界愈往上面去,這個概念愈澹薄;愈往下面去,執著愈嚴重,就這麽回事情。超越十法界之後,完全沒有對立,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什麽?一真法界,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真法界。諸位要曉得,凡是往生到西方世界的人,臨命終時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堅固的執持佛號,在一般說能不能成就?決定不能成就,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但是西方世界這個法門特別,一切執著都不可以有,只准許有這個執著,執持名號,他能往生,這種人往生叫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六道眾生執持名號,生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執持名號,生方便有餘土;如果不執著,不執著生實報莊嚴土,那就高了。為什麽?不執著就入不二法門,心真得清淨自在;你還有執著,你的心不清淨、不自在,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
佛這個境界是真實的,怎麽說是真實的?與事實真相相應,才能做到無條件、無有私心,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去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什麽?什麽都幫助。什麽都幫助裡面,他有一個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幫助他破迷開悟,以這個為主。如果幫助一切眾生,缺少這一條,那是人天有漏的福報,是福德;有這一條,福德就轉變成功德。幫他覺悟,覺悟才能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夠真正證實整個宇宙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你真的證明了,真的證得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這個時候在佛法裡面講你成佛了。怎麽?你已經證得清淨法身,清淨法身就是合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我們現在說一個生命共同體,大家好懂,這是事實真相。所以諸佛菩薩能興起大慈大悲,沒有怨親。你看世間人,佛講世間法,世間人在六道裡搞生死輪迴,什麽樣的因緣?實際上因緣很複雜,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因緣,要是把它歸納起來,也能夠理出一個頭緒,佛跟我們講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四種緣。這四種緣是你迷了的時候,你在六道裡頭升沉,這是六道裡頭人與一切眾生的關係,這四種緣。我們跟諸佛菩薩也是這四種緣,這四種緣迷了就有,覺了有沒有?覺了沒有。覺了怎麽沒有?覺了是一體,一體就說不上了,我自己跟自己有恩?自己跟自己有仇?就什麽都說不上了。迷了才有,迷了是你跟一切眾生對立。確實沒有對立裡頭建立對立,這是錯誤,沒有分別裡頭虛妄分別,沒有執著裡頭起了堅固的執著,所以佛看這一切眾生迷惑顛倒,干這些傻事情,可憐憫者!可是我們迷而不覺,我們都以為這是真實,哪一個人真的萬緣放下了,我們眼睛看那是傻人,你看什麽都不要,是傻人。所以我們迷跟悟兩個人看法恰恰顛倒,可是要曉得,佛的看法正確,我們看法才是錯誤的,他沒有錯,我們錯了。
「慈雲普覆」的內容是什麽?就是經上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永遠是無有疲厭,不疲不厭,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決定不失時,時就是講時節因緣。你什麽時候感,佛立刻就應,決定不會說是很長感的時間,佛到以後才應,不是的,你那麽看法就錯了,佛的感應不可思議。但是許許多多地方,我們向佛菩薩祈求沒有感應。其實是真有感應,我們自己沒有能夠覺察,我們自己得不到明顯的感應。譬如學佛的同修都有好心,想建個道場,想幫助大眾修學,好事情,為什麽佛菩薩沒有感應?你看我們這麽多人祈求佛菩薩,想建個彌陀村,想辦個佛學院,好事!世間第一等好事,可是搞了這麽多年,消息都沒有。佛菩薩有沒有感應?有,那個感應很微細,粗心大意的人體會不到。佛菩薩那個感應,正在這裡加強我們自己。為什麽?佛學院、彌陀村是硬體設施,那個東西不難,難在建成之後有沒有真正人在修行。如果沒有真正人在修行,佛給這麽大道場,你在裡頭造業,那佛不是成就你的罪業?佛不是把你送到阿鼻地獄去了?真正修行的人不多,所以你搞得那麽多,佛菩薩搖頭,這個不行,這個不能答應你。加強你們自己修學的基礎,等到時節因緣成熟;時節因緣不是佛那邊,是我們自己本身,本身的時節因緣成熟,這個事情才能現前。可見得佛菩薩真慈悲,不是假的,真照顧。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你只要發心,真正發心,一生當中都是佛菩薩給你安排,順境是他安排的,逆境還是他安排的,順逆境界磨鍊你,無始劫以來妄想習氣煩惱要通過磨鍊。把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煩惱習氣磨得乾乾淨淨,然後再看眾生的緣分,眾生如果有警覺、有覺悟,覺得世間太苦,想回頭了,這緣就成熟。所以我們要感恩戴德,佛菩薩的照顧無微不至,不是我們凡人能夠想像得到的,真的是慈雲普覆。所以我們自己要很細心,冷靜修學,你就會體會得到,你就會感受得到。
如果要把這個緣加強,把這個時間提前,行不行?行。怎麽做法?更認真、更努力的去斷煩惱,要知道最大的障緣是業障。早年章嘉大師教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當你求而沒有應的時候,你要反省你自己有業障。你能夠反省,你能夠去找業障,下定決心要消除業障,佛菩薩也加被你,也幫助你;你不想找你的毛病,也不想改你的毛病,佛菩薩對你是無可奈何,佛菩薩只能夠暗暗當中幫助你保持善根,緩慢的增長善根。所以我們跟佛菩薩的感應,這種力量好像是相對的,我們有一分誠意,佛菩薩有一分的加持;我們有十分誠意,佛菩薩有十分加持;我們有萬分誠意,佛菩薩有萬分加持,相對的,看你自己付出多少,佛菩薩幫助你多少。不是說我只有一分誠意,希望得到佛菩薩萬分加持,這是種僥倖的心,不是真誠的心,像做生意的人希望搞個一本萬利,哪有這種便宜事情?這個與因果定律不相符。這是一個說法,也是事實,隨順眾生的說法,我們佛法裡面講隨順世諦的說法。如果隨順真諦的說法,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平等圓滿的加持,這個說法也是真的,不是假的。《華嚴經》就是真誠清淨大圓滿,我們通過這次學習,同學們只要細心真正去體會,多少能夠了解一些。我們六根面對著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試問問除了自己這個身體之外,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的示現,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就是圓滿的加持。可惜我們不認識,所以障礙在自己這邊,不在佛那邊。好像晴天,陽光普照大地,你自己打了一把傘,「我沒見到太陽」,你是真的沒見到太陽?真的,傘遮住太陽你怎麽會見到?障礙在你自己手上,你把傘丟開不就看到太陽了嗎?就是不肯放下,那有什麽法子?障礙在自己,一定要知道。什麽障礙?妄想分別執著,這是障礙,細說無量無邊。
佛為我們講經說法,一切眾生依報、正報,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間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只怪我們眼見不到佛,耳聞不到法,確實真的是大方廣佛華嚴。我們要幾時才能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沒有離開我們一分一寸,一絲一毫都沒離開,虛空法界是個圓圓滿滿的整體。《無量壽經》上的經題好,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如果我們這五個字得到了,我們的心清淨,我們的心平等,我們的心覺了,一真法界你就見到,你就入佛華嚴的境界,你就證大方廣的實相。非常可惜,我們現在恰恰相反,我們現前的心是迷邪染,轉迷邪染為覺正淨,功德就圓滿。佛教導我們的就是這些,我們學習的也是這個。我們再看第四尊天王:
【寶光幢名稱天王。得恆見佛於一切世主前現種種形相威德身解脫門。】
清涼大師說得好,他注子裡說「人天世主,多恃威德,故佛現超之,令其敬喜」。這在三十二應裡,就是應以世主身得度者,即現世主身而為說法,這一尊佛現的是世主身。世主,人間是仁王,天上是天王,這個叫世主。在這個世間他能做得了主,一切眾生聽從他的號令,他是個發號施令者,其他眾生要依教奉行,他是發號施令的,這叫世主。世主的範圍很廣,我們講仁王,國王是大的;小的世主,你一個家庭,家庭有個家長,一家人聽他的,沒有人敢違背他,這是最小的世主。公司行號的老闆,在他的範圍當中他做得了主,所有員工要聽命於他,小世主。一個鄉村有個村長,那也是世主;一個縣市有個縣市長,他也是世主。用現代話來說,所謂世主就是領導地位的人。在這個世間,無論他在哪一個社團,這個社團有大有小、有久有暫,他在這個社團裡面是個領導人,這個人就叫做世主。凡是世主,在社會上有領導地位的人,清涼大師說得好,「多恃威德」,他的形象,給人的感觸,他有威德,大眾對他才敬仰。可是仁王,仁慈的領導人,真的是有威又有德。那要不是個仁慈的呢?有威沒有德。領導人究竟具不具足威德,那是眾生的福報,無論社會是什麽樣的形態,專制也好、民主也好,總而言之,眾生要有福,領導人威德具足;眾生沒有福報,領導人只有威沒有德,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到人間作仁王,示現在天上作天王,我們在大乘經上讀到,《仁王護國經》上就講得很清楚,十地菩薩示現在欲界、色界天作天王,初地菩薩示現為忉利天王,二地菩薩示現為夜摩天王,眾生有福。王的威,他有權制定法律,他有權執行法律,威;他有權教化眾生,那是德,養育眾生、教化眾生,這是德。可是眾生要遵從教化,眾生能夠聽從教化,依教奉行,世世代代都有仁王出現;如果眾生不聽教化,隨順自己的煩惱,隨順自己的貪瞋痴慢,天天喜歡造作十惡業,遠離十善,仁王就走了,離開了,魔王就來了,魔來作王。魔來作王怎麽樣?有威沒有德,眾生就苦了!清涼大師註解裡頭說「多恃威德」,這個關鍵的字樣在「恃」,這個字說得淺顯一點是炫燿他的威武。如果他有德,他不會炫耀,他會很謙虛、很含蓄。依他崇高的地位壓抑群臣,我們講作威作福,他的福報大、地位高,欺壓眾生,眾生對他無可奈何。佛也示現跟他同樣的身分、同樣的地位,佛的威、佛的德還超過他,他看到威德超過自己的不能不服;威德比不上他的,他沒看在眼裡,沒瞧得起你。所以佛要教化這些天上、人間各個社團領導人,佛也以領導人的這種身分出現,來感化他們,這是《仁王護國經》裡面講的仁王。諸佛如來示現的,他有威,令一切大眾畏服,對他敬仰;他有德,一切大眾能夠聽從他的教誨。仁王以什麽來教化他的臣民?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以道德、他以智慧,落實在他的政策上是五戒十善,以五戒十善治國,身體力行,做全民的榜樣。這是一個好的領導人,愛護一切被領導的人,他把佛法落實在他那個小社團裡,真的實現。
我們今天所缺乏的就是這個教育,不知道這個團體就是自己,這個認知確實非常困難,但是它是事實真相。只有在僧團裡面實現,僧團裡面人人覺悟,是一個生命,一個共同體。「見和同解」,解的是什麽?解的就是《華嚴》裡講的信解行證。見和同解就是信解,六和敬後面的五條就是行證,第一條是信解,在這個團體落實了、兌現了。他何以能夠落實?何以能兌現?個個覺悟。為什麽個個覺悟?天天在講解。所以要不能夠每天聞法聽經,那他怎麽能做得到?由此可知,佛法教學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多麽的重要!我們今天修學功夫不得力,原因還是聞法聽經的時間少,薰習的時間不夠,所以遠遠趕不上佛陀的時代,正法的時代,連像法的時代我們也趕不上。那個時代為什麽稱正法?為什麽稱像法?聽經聞法的機會多,聽經聞法的時間多,念頭轉過來了。有許多念頭已經轉過來了,為那些沒有轉過來的人講。講的人喜歡講,聽的人喜歡聽,善根成熟。講的人喜歡講,聽的人不喜歡聽,那也講不成功,緣不成熟。果然有人喜歡聽,沒有人來講,也是業緣不成熟。這裡頭總有原因,只要虛心把原因找到,把原因消除,決定感應現前。所以菩薩、諸佛如來,隨類現身,隨機說法。
我們今天在學習,在初學,要怎樣才能夠漸漸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不要說得很高,很低的境界,我們講經,人喜歡聽,只求入這個境界,也得要求三寶加持。聽眾不拘多少,三個兩個、十個八個,不少了,這個教室已經很大了。怎麽講?真誠心講,真誠的利益對方來講,捨己為人,沒有一念私心,沒有分別執著,你會得佛菩薩加持,你會得聽眾的歡喜心。謙虛的求教,求教是講完之後討論,我講的大家有沒有聽清楚?有沒有聽明白?有沒有疑問?有沒有困難?提出來討論。這些理論的部分、見解的部分沒有疑惑,信心就生了。然後我們進一步,佛教導我們,我們要怎樣去做。現實我們自己生活當中應該怎樣做?在我們自己工作裡頭怎麽做?我們行業不一樣,有經商的,如何應用在商場上;有做工的,怎麽樣應用在工廠裡面;家裡小朋友在念書的,如何落實在學校讀書上。每個人的工作不一樣,因此落實的方法不相同,原理原則決定不變。無論哪個行業,我們都要通過研究討論才落實,尤其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麽過日子。人不能夠離開社會,如何落實在我們應付社會上,我們這堂課就沒有白上,真的得利益了。寶光幢名稱天王,他在此地現身說法,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教我們怎樣學習。這在《華嚴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充滿了言教、身教、意教,身語意的教學、圓滿的教學,這是寶光幢名稱天王。我們再看第五尊:
【發生喜樂髻天王。得知一切眾生城邑宮殿從何福業生解脫門。】
前面這些天王所示現的,多半從正報上說的,這位天王從依報上講的。實在說,從依報上講,現在眾生更是歡迎,依報的福德,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希求,天天想福報。福報從哪裡來的?這個地方講五欲六塵的福報,『宮殿』是你居住的環境,我們現在是家裡居住的房舍;『城邑』是我們居住的大環境,你居住這個城市。這個城市文化程度高,資源物產豐富,享受五欲六塵之樂,物質生活沒有絲毫缺乏,應有盡有,這個福報從哪來的?世間人不知道,以為這個地區的人很聰明、很勤奮,有技術、有能力,創造科技文明,創造大的財富,這種事我們常常聽世間人講。甚至於還有成功的企業家寫書出來,他的成功之道,教人學習。你拿到那個書,你照他那個做,你能發得了財嗎?沒錯,他一生奮鬥的歷程,他的致富之道,那只是緣而已,他不知道因,因是過去生中種的。誰知道過去世?佛知道。所以佛跟我們講,財富是果報,一個人一生當中五欲六塵種種享受是果報。果是什麽因現前的?布施是因。所以你布施財你得財富,你布施得小,你得的少,你布施得多你得的大;你歡喜布施,你發財發得很順利,很容易你就發財,歡喜布施;勉強布施也發財,發財發得很困難,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所以我們看到現在很多企業家都是很辛苦經營,而有現前的成果,我們一看就曉得,他過去生中修大布施修得很勉強,人家勸他布施,不是樂意布施的。要是主動、樂意布施,他今天發財非常自然,一點辛苦都沒有,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發大財,好像財源滾滾就到他家來,攔都攔不住。如是因,一定得如是果。
可是你再細看,豪富人家他有沒有缺陷?有。缺什麽?智慧,不能將他的財富造更大的福報,往往是在一生當中福報享盡就完了。世間發大財的人,大富大貴的人,福報不是一生修的,多生多劫修積的福報,一生享盡了,非常可惜。尤其是做到世主,做到仁王,哪有那麽簡單?總是十世以上累世的修積,才能享到這麽大的福報。像二次大戰,你們想想希特勒的福報多大,我們普通人殺一個人就要償命、就要判罪;他殺那麽多人,沒有人判他的罪,你說那個福報多大。沒有智慧,福報用錯了,用到侵略別人、殺害眾生,用在這上面。如果他有智慧,把這個福報用來救度一切苦難眾生,他還得了?他就變成世間的聖人,世世代代的福報享不盡。他知道用他的福報為一切眾生解除困難,幫助那些沒有福報的人度過窮困,再要能以他的福報教導一切眾生,他就是佛菩薩。所以說沒有智慧,用錯了,用錯了變成罪業;累劫修福,一生享完了,來生沒有福報,還背了一身罪業,墮三途!
諸位看看印光法師給衛錦洲的一封信,我們把它印在《淨宗同學修學守則》的後面,全文都印下來。它裡面提到很多人業因果報的故事,那些人在世的時候得大福報,可惜沒智慧,造作罪業。他舉曹操為例子,曹操死了以後墮地獄,地獄罪受滿了變畜生,酬償他的因果,你說多可怕。在那個時代,清朝末年,有殺豬,豬殺了之後,肚子上面有「曹操七世豬身」,說明他變豬變七次了。這些話說來,現在一般年輕人不相信;不是不相信,他也喜歡聽,聽了不肯相信、不肯接受。不肯接受也得要接受,不是說不肯接受你就可以不接受,不肯接受還是要接受。這些事情我們常常要記在心上,那些人就是我們自己的遭遇,我們的問題,看到人家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我要怎麽樣解決。所以不學佛怎麽行?不懂道理怎麽行?不了解因緣果報的理論與事實,你就解決不了問題。世出世間是一大因果,佛法也離不開這個範圍,《華嚴》五周因果。
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得富貴,決定要懂得修因,要懂得修緣;因緣具足,果報就現前。果報現前,決定不要自己貪圖,一貪圖果報,人立刻就迷了,智慧就沒有了。所以佛菩薩教人,佛菩薩有大福報,福報現前你看他怎樣?他不享受,他把果報分給大眾去享受,這是正確的。我們自己再冷靜觀察,他有沒有福報?他有大福報,他真的在享福,我們佛門講他享清福。一生當中心裡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怨恨,這是真正的福報。反過來我們再看看世間人享福,這些名聞利養,你得到地位、得到財富,天天憂慮,無時無刻不牽掛,跟一切眾生結怨,享這種福報你付出的代價太大,還不如不要,為什麽?得不償失。所以真正的福報是清淨,清福,清福是真的,稀有可貴。哪個人沒有清福?清福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就看你願不願意享受。世間五欲六塵洪福不一定個個人有,為什麽?那要修得,而清福不修也得,與修不修沒有關係,世間五欲六塵的福報一定要修。聰明智慧是福報,因緣是法布施;你不肯修法布施,你哪來的福報?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所以你要想得富貴、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你要修三種因,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但是諸位要曉得,這三種都是屬於世間福報,三界六道世間福報是修來的。學佛的人要不要修這三種福報?在家學佛,因為還沒有念頭、還沒有發願想脫離六道輪迴,還想在六道裡面享福,那你就要修。但是真覺悟的人,這三種福報修不修?不修;修什麽?修淨業,這三樣東西都不要。可是淨業裡頭樣樣都不缺乏,心就專門修清淨心,雖然沒有財布施,你的四事供養不會缺乏;雖然沒有修法布施,清淨心生智慧,《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雖然不修長壽,得無量壽。佛法勝過世間法太多太多了,不要修世間這些因,世間果報是樣樣具足,我們一定要懂得、要明瞭。於世間這些富貴、這些利養、權勢地位絕不動心。為什麽會不動心?在他眼睛裡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所見的是事實真相。有無是一,所有一切現象現在眼前,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他對於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永遠不會起心動念,永遠沒有分別執著,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這是修淨業,這是學佛,諸佛菩薩如是。
由此可知,我們面對著這些境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到底是覺還是迷,這個要能夠覺察到。佛家古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話說得很有道理。念一起,迷了;你面對境界你分別,才起一點點分別心,才有一點點執著,迷了,你就迷得不淺。怎麽覺悟?提起觀照。《金剛經》在中國,最為大家尊重的、喜愛的,從前不信佛的讀書人都念《金剛經》,說是一個念書人、識字的人,一生沒念過《金剛經》的很少。立刻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把你那個分別執著的念頭打掉了。要提得起,就不會隨境界轉,隨境界轉是造業,你就脫不了六道輪迴。決定不隨境界轉,境界現前,時時刻刻能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夢幻泡影」,「如露如電」就是說明這個夢幻泡影是不存在的,它不是真實的,剎那生滅,剎那生滅就是不生不滅,所以對於一切法絕對不會生起絲毫貪戀之心。我們為眾生多做一點好事是應該的,一切隨緣,沒有一絲毫攀緣。緣成熟了,很順利,做得很好,好好去做;緣不成熟,沒有一絲毫勉強。成就了,眾生有福;不成就,眾生沒福,與我絲毫不相干。我絕不以為這個成功,我做了好大的功德,貪圖功德是輪迴心;做不好,我終身的遺憾,那是輪迴心干輪迴業。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修什麽?就是把這些微細的分別執著給去掉。但是生輪迴心、造輪迴業已經養成習慣了,不知不覺的它會現行,所以要高度的警覺,時時警覺、處處警覺、念念警覺,我們才有救!一念不覺就迷了。說老實話,我們諸位同學能夠在一起學《華嚴》,這個緣分很深,這個善根福德很好,無量劫來學佛都學得不錯,為什麽你沒了生死,沒有往生?就是這個輪迴心、輪迴業養成習慣,臨命終時一下冒出來,又搞輪迴了。最怕的是最後一念,最後一念決定你來生,所以為什麽臨命終時要助念,道理在此地。自己沒有把握,要靠別人幫忙,自己有把握那就無所謂;沒有把握,要人幫助。臨命終時提得起正念,放得下萬緣,那就決定成功。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傳喜法師法語——(二)
※聖一法師:《金剛經》淺釋5
※演培法師:入中論頌講記(一)
※凈空法師:凡是心裡有阿彌陀佛的人都不會有災難
※生西法師入行輪講義149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