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展覽該怎麼看?「書法國展」又將帶來什麼?

書法展覽該怎麼看?「書法國展」又將帶來什麼?

2011年11月05日11:31來源:《解放日報》手機看新聞

  • 列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字型大小
  • 推薦閱讀更多

  • 湖北上海兩地名家美術作品邀請展舉辦
  • 故宮館藏德化古瓷器首次回到故鄉展出
  • 紀念辛亥百年上海名家書畫展在台展…
  • 第十四屆西湖藝術博覽會10日將在…
  •   近日,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上海展區)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海派書法百年百家作品展」同場展出,展廳內人頭攢動。「這就是書法的魅力。」本次上海地區的獲獎者之一楊賢淼對記者說。本屆展覽將歷時十天,持續至11月12日。  「書法國展」向來被譽為中國書法界的「奧林匹克」,是全國最高級別、最為重要的綜合性書法展覽。「中國書協成立30年來,這是第一次在上海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舉辦這個展覽,圓了我的一個心愿。」「書法國展」的發起人之一、上海書法家協會主席周志高告訴記者,「同時,這也給了上海書法界一個很好的展示、發展和交流平台,是所有上海書法人的驕傲和光榮。」  根據近幾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覽的相關統計,每屆展覽平均每天參觀人次都過萬,而上海及長三角地區歷來為中國書法的重鎮,書法專業團體和藝術院校眾多,群眾基礎深厚,主辦方預計十天展覽的參觀人次可達20萬以上。本屆「書法國展」,也是30年來上海投稿數量、入展人數和獲獎者最多的一次,而兩位上海地區的獲獎者都是「新上海人」,年紀都在30歲左右,並且都是業餘練字的。  書法展覽該怎麼看?「書法國展」又將帶來什麼?  【辦展者言】  「海派書畫」沃土首迎「書法國展」  擁有燦爛歷史的海派書法,已蓄勢待發多時  在業內人士口中,每四年舉辦一屆的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更多地被稱為「國展」。  30年前,意氣風發的青年書畫家周志高提議舉辦全國書法展,因種種原因,首屆中國書法展落戶瀋陽。此後多年,全國書法展在各地花開九度,始終未曾在上海「盛放」,周志高也始終心存遺憾。  30年後,已經是上海書協主席的周志高迎來了國展在上海的揭幕。  對於書法重鎮上海而言,其擁有燦爛歷史的海派書法,已蓄勢待發多時。  綜觀百餘年歷史,中國最優秀的書畫家雲集上海,精研八法、崇碑尚帖或碑帖融合,並結合蘇浙風韻,融入中外審美時尚,呈現出流派不同、風格各異的一派勝景。前有趙之謙、胡公壽、任熊、任伯年為代表,中有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曾熙、李瑞清、王一亭、李叔同、張大千、黃賓虹、譚澤、馬公愚、鄧散木等為代表,後有沈尹默、于右任、白蕉、錢瘦鐵、王福庵、黃葆戊、王個、潘伯鷹、吳湖帆、來楚生、陸儼少、謝稚柳等書法名家雲集上海,形成了「海派書法」高地。這些書壇精英,基本上都不是上海土生土長的,而是客居上海的「新上海人」,他們為推動近現代書法藝術的繁榮和展出,作出了重要貢獻,為近現代書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篇章。  19世紀思想開放的「海上畫派」書畫家,率先利用印刷來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美術刊物,如《太平洋畫報》《點石齋畫報》《墨海潮》《畫學月刊》等,這些美術刊物的出版,不但為海派書畫家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新天地,而且也使「海上書畫」揚名全國。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的書畫家向新的山峰攀登。1960年6月,彙集海上知名書畫家的「上海中國畫院」成立。從此,上海的書畫家得以安心創作,湧現出一批享譽全國的名家。改革開放後,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迎來了書壇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期,上海也不例外。2007年,時任上海書法家協會主席的周慧帶領海上書法家成功舉辦了海派書法晉京展,得到了書壇內外的好評,為海派書法的發展譜寫了新的篇章。  程十發先生在1992年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上海中國畫名家作品》序言中寫道:「『海』者大之謂也,上海擁有一片得天獨厚的哺育書畫家的肥土沃壤。硬要以『海派』一詞來統稱上海當今的書畫界,不是不可以,但至少要認識到這個『海』是那麼的遼闊、深廣、奇詭、多彩。」可以說,海派書畫從來就沒有一個具體定義。海納百川的藝術精神,也不是某一個繪畫流派所能承載的。當前上海書畫界無論是借鑒西方,亦或是回歸傳統,無論是求新求變,還是獨樹一幟,俱在「海派」二字中。  【觀展者言】  展品回歸純粹用心靜悟最美  真正得到大家認可的好作品,依舊傳統而樸實  楊賢淼昨日第一時間參觀了書法展覽。在他看來,「書法國展」的專業性較強,若對書法沒有一定研究,普通市民是較難欣賞的。「至少需要對書法傳統和繼承有所了解,能夠體悟前輩和先賢書法作品的技法、韻律,欣賞書法時才能樂在其中,看出門道。」楊賢淼說。  而對書法少有了解的張先生,卻也看得津津有味,「看書法跟看畫展一樣,只要好看就行。」張先生所說的「好看」,指的是一些作品的「花哨」——草書作品被切分為好幾個紙片;或是寥寥幾個大字寫在狹長宣紙上;一些宣紙被刻意「做舊」,看似敦煌殘卷;甚至還有些宣紙被渲染得「色彩斑斕」。乍一看去,頗有視覺衝擊。記者細細問張先生:這些「先鋒藝術」看得懂嗎?張先生卻搖了搖頭。  「現在不少人喜歡將書法作品『包裝』,故作高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書法家說,「這種風氣是近幾年來興起的,但實際上,真正得到大家認可的好作品,依舊傳統而樸實。」上海地區獲獎的兩幅作品《東坡論書數則》和《書論選抄》就沒有過度裝飾,用筆精到,簡潔大方。  為何這麼多人喜歡「包裝」?「在圈內有這樣一種想法,認為『做舊』或『包裝』的作品視覺效果更好,在同等的書寫水平中能夠脫穎而出。」楊賢淼說,「至少會讓評委覺得作者創作更用心。」  但過度的裝飾,必將影響書寫的純粹性。其實,早在九屆國展的評審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就注意到這個現象:「藝術創作需要長期的技巧法度訓練和對傳統精神的把握,僅靠外在形式的新穎,無異於買櫝還珠。」在大部分「書法界前輩」看來,「繼承傳統,謹慎創新」方是書法現代探索的實質。  可喜的是,這種「花哨」的「奇異」之風,在本屆「書法國展」中表現得並不明顯,大多數作者更注重對書法傳統的研習和揣摩,「以『二王』書風(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被評選入展的總人數,比之前多了。」楊賢淼說。  在上海老書法家劉一聞看來,絕不能從「寫字的角度」欣賞書法,「寫字只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求,而書法是藝術創作,兩者完全不同。」在他看來,書法是最難評價和講解的,因為書法中融入了創作者個人的靈氣和修養,不僅需要欣賞者具備一定文史知識,還需要對創作者的為人有一定了解。  但普通參觀者若要做到這點,很難。上海青年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唐吉慧說,在古代,書法的創作和欣賞是文人之間交往酬和的方式之一,需要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了解和互動。  【獲獎者言】  書法呼喚傳承國展帶動關注  有參觀者一回家,就整理封塵多年的筆墨紙硯,重新練起字來  如此高規格、大規模的書法展覽在上海舉辦,確實讓不少上海人重新提起了對書法的興趣。據參觀者張先生說,有同去參觀的朋友一回家,就整理封塵多年的筆墨紙硯,重新練起字來。  本屆「書法國展」,也是30年來上海投稿數量、入展人數和獲獎者最多的一次,而兩位上海地區的獲獎者都是「新上海人」。  意外的是,兩人都只是在業餘時間練字,楊賢淼在滬經商,生意閑下來的時候,就在辦公室寫字,張豐則是金山區一所小學的語文老師,每次都在上完課、改完作業,待夜深人靜時練字。他們從不稱自己是「書法家」,不斷說自己的創作「很不成熟」。  更讓人意外的是,兩人的年紀都在30歲左右,在「書法兩頭熱、中間冷」——「老年大學書法熱,中小學生書法熱」的環境中,實屬難得。  上海書協主席周志高介紹,本次全國範圍的獲獎者中,大部分都是30歲至40歲的青年書法家。  「上海書法後繼有人!」一些上海書法界的前輩如此評價。但在獲獎者張豐看來,情況並不樂觀,「以我生活的金山區為例,我的圈子裡有不少書法愛好者,但大多數比我年長20歲以上,同齡人很少。」張豐說,「像上海這樣的大都市,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而書法需要在時間和精力上有較大的投入,青年人往往難以承受。」不僅如此,練習書法見效很慢,難以堅持,在張豐的朋友中,就有堅持練字十多年,因為鮮有進步而放棄書法的。他自己,也只能在工作之餘每天深夜練字,這些年來幾度放棄,又幾度重拾,「如果不是極度熱愛書法,恐怕也很難堅持下來」。  記者採訪的所有書法家都表示,書法的傳承要「從娃娃抓起」,書法教育需要進入中小學課堂。今年8月,教育部對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提出指導意見,要求小學三至六年級的語文課程中,需每周安排一課時書法課。而張豐說:「校外的書法教育開展得不錯。」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和多年的班主任,他觀察書法教育已經多年。他很欣喜地告訴記者,他的一位「字友」在校外開了個書法培訓班,已經有100多名小學員了,其中也有不少「好苗子」。  唐吉慧曾幾次在教學、展覽活動中接觸到「天賦好」的孩子,但「家長會讓孩子選擇奧數、英語等更『實用』的興趣愛好」。  「近年來,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書法群眾基礎越來越好,本屆『書法國展』在上海舉辦,必定會讓更多人關注書法教育。」張豐的話中,滿是期待。本報記者李君娜孔令君 (責任編輯:魯婧)
    推薦閱讀:

    新買的毛衣會扎人怎麼辦?
    前列腺怎麼保養?
    冬季腸胃不好怎麼辦?3招養出好腸胃
    牡丹吊蘭怎麼扦插
    風水書中講白虎探頭必傷人怎麼破解

    TAG:法國 | 展覽 | 書法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