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挑燈看劍——漫談二戰蘇德將領(11上)

11.春天與艱辛

夜鶯啊,夜鶯,你不要唱!/讓戰士們再睡一會兒吧!/春天也來到了戰場,/戰士們不能入夢鄉,/這不是因為炮在響,/是因為夜鶯又在唱。/難道你忘了是戰場,/冒失的夜鶯你還唱!

夜鶯啊,夜鶯,你不要唱!/讓戰士們再睡一會兒吧!/夜鶯它管什麼戰場,/它為它的生活在歌唱,/戰士們想起了家鄉,/家門前碧綠的花園,/有夜鶯整夜在歌唱,/還有人等我們回家鄉。

夜鶯啊,夜鶯,你不要唱!/讓戰士們再睡一會兒吧!/明天我們又要拿起槍,/命運使我們這樣,/離別了妻子和田園,/堅強地走上戰場,/戰鬥里步步前進,/我們要打回家鄉!

夜鶯啊,夜鶯,不要唱,不要唱,/讓戰士們再睡一會兒吧!/夜鶯啊,夜鶯,你不要唱!/讓戰士們再睡一會兒吧!

——春天來到了我們的戰場

這首戰地詩歌又名《夜鶯》,後來被譜成歌曲傳唱至今。作者法梯揚諾夫曾作為一名普通的士兵走過漫長的戰爭道路,參加過解放匈牙利的戰鬥,是最先攻入布達佩斯獲得勳章的戰士之一。他回憶道:「戰鬥剛一停息,我們—士兵們—躺在綠色的小樹林里,拍去身上的灰塵。突然聽到:遠處敵機的轟鳴聲消失之後,夜鶯大聲唱了起來。這一情景我後來寫進了詩歌中。」

11.1決策與備戰

1943年廣袤俄羅斯大地上的春天,冰雪消融,春洪沖走了一些戰爭的痕迹,泥濘的土地限制了機械化兵團的行動,兩軍陣前出現了難得的大戰前的寧靜,卻又似暗自奔涌的靜水深流,充滿了不安和張力。

雙方都明白大戰在即,各自秣兵厲馬,兵員裝備、人力物力補充自不待言。最令人煎熬的是雙方統帥部對敵情的判斷和對行動方略的爭論。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雙方將帥都意識到下一步行動將圍繞庫爾斯克突出部進行。這個地方太重要,兩軍都在此囤積了大量的精銳部隊,德軍想圍殲突出部蘇軍重兵集團後藉此進攻莫斯科方向,蘇軍也想藉此突破德軍的兩個集團軍群打開局面。但是雙方對具體的方略都有很大爭執,都面臨一個選擇,是先發制人主動進攻?還是後發制人防守反擊?

11.1.1德軍觀點

曼施坦因一開始多次向高層提出過後發制人的想法,但是當總部提出「堡壘」的進攻計劃後,轉而開始主張,既然要主動進攻那就要趁早,趕在蘇軍恢復元氣之前,在5月初開始最好。所謂「堡壘(城堡)」計劃的核心內容是,以中央、南方兩個集團軍群的兵力,確切的說是莫德爾第9集團軍和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對庫爾斯克突出部根部實施鉗形攻勢,圍殲蘇軍。

3月份希特勒前往曼施坦因司令部授勛時,兩人曾經深入交換過意見。後經多方面考慮、廣泛交流,希特勒4月15日發布了「堡壘」計劃。5月4日在慕尼黑,希特勒召開會議,與會人員包括最高統帥部、參謀總長蔡茨勒,兩位集團軍群司令官元帥克魯格、曼施坦因,莫德爾,和新近起複的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等人。會議首先由希特勒說明了東線形勢和「堡壘」計劃。然後莫德爾第一個發言,他依據詳盡的偵察材料說明蘇軍在他當面採取了周密的縱深防禦體系,結論是蘇軍已經預料到了這次進攻,因而對此不抱樂觀態度,要麼改變計劃,要麼增兵。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都回憶說,希特勒明顯被莫德爾的意見打動了。克魯格接著表態,熱情洋溢地支持進攻計劃。曼施坦因的態度有兩說,他自己回憶說他支持進攻,而且要快,決不能再拖延了。古德里安回憶卻說,曼施坦因心緒不佳,覺得已經晚了,請求增兵。最後古德里安的態度是,明確反對進攻,認為這樣會損耗掉剛補充配齊的裝甲部隊和兵員,主張等蘇軍進攻後反擊。真正態度鮮明反對「堡壘」計劃的也就是古德里安和軍需部長施佩爾兩人。後來古德里安還利用其它機會向希特勒反覆建議過。

(德國人在研究戰局)

充分討論後,希特勒決定,推遲進攻到6月,以此時間進行更充分的準備、裝備更多的新式坦克。後來又經過各種理由、各級司令部各種協調、推敲、扯皮,一拖再拖,最終行動的日子被拖到了7月初。

曼施坦因對這樣拖延極為鬱悶,在回憶錄中一再闡明,要是按他的意見及早動手是可以成功的,搞成這樣一切錯誤都是希特勒犯的,所以回憶錄定名《失去的勝利》。

這次會議還有個小插曲。古德里安一看到克魯格元帥,歷歷往事又湧上心頭,不由得怒從心頭起。當克魯格禮節性問候他時,古德里安以其一貫的耿直冷言冷語。會後兩人吵了起來不歡而散,克魯格覺得受到了冒犯,按照古老的貴族傳統寫信要求決鬥,還故意請早就明令不許私鬥的希特勒當中間人。老大希特勒只好出面平息此事。古德里安沒辦法寫了封言不由衷的信表示道歉和解,心中卻著實厭惡。

11.1.2蘇軍觀點

蘇軍方面,冬季戰局結束後首先進行了人力物力的補充,更重要的是將領的調整。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員戈利科夫被調到總部從事政工、人事工作,自此退出戰爭舞台,瓦圖京接替指揮。而西南方面軍由馬利諾夫斯基接棒,南方面軍由托爾布欣升任司令員。

突出部北正面,莫德爾部從勒熱夫突出部調至此處,與他對壘的是羅科索夫斯基。2月份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之後,羅科索夫斯基的頓河方面軍司令部立即調到此處改稱中央方面軍。大本營的計劃原本是在冬季戰局中由該方面軍和友鄰布良斯克方面軍、西方面軍共同實施向奧廖爾方向的進攻戰役。時間緊,任務重,對手強,最關鍵的己方力量不夠,很多部隊還在斯大林格勒急切調不上來,後來調上來了又因為沃羅涅日方向吃緊被加強到那邊。羅科索夫斯基畢竟還是在2月25日發起了進攻,最終無功而返,先頭騎兵集群還被德軍包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援軍配合下突圍出來。到3月下旬,雙方都停止了行動,形成對峙。

4月8日,在與瓦圖京、羅科索夫斯基、華西列夫斯基討論後,朱可夫向斯大林作出報告,認為德軍將會發動鉗形攻勢重兵合圍突出部蘇軍,然後進擊莫斯科。朱可夫建議:「我軍為了先敵行動而於最近轉入進攻是不妥當的。最好等到我軍在防禦中消耗疲憊了敵軍並打掉敵人的坦克後,再投入新銳預備隊,轉入全面進攻,以徹底粉碎敵人的主要集團。」

(俄國人在研究戰局)

斯大林對此極為重視,廣泛聽取了兩個方面軍意見後,4月12日傍晚召見了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安東諾夫。後三人在開會前已經詳細討論了一整天,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見。會議中,斯大林以「前所未有的認真態度」聽取了三人的設想,最終確立了防守反擊的原則。

會後,華西列夫斯基、安東諾夫帶總參繼續精心準備。朱可夫又有了新的使命。大本營的目光顯然不止在庫爾斯克一處,也在其他戰場尋求突破。4月18日,朱可夫奉命前往北高加索戰區前線現場辦公。他邀請了空軍司令諾維科夫、海軍人民委員庫茲涅佐夫,帶著即將擔任總參作戰部長的什捷緬科一同前往。

北高加索塔曼半島,與克里米亞的刻赤半島隔海相望,年初德軍A集團軍群撤離時,留第17集團軍在此駐守。蘇軍每時每刻都在想著把它奪下來,始終沒有成功。這次朱可夫親臨督戰,協調理順了各部行動,目睹了又一次僅取得有限進展的攻勢,最後得出結論:缺乏兵力兵器,力量不足。遂下令停止進一步的進攻,推遲到更加有利的時機進行。

為了保密,朱可夫在部隊中化名為康斯坦丁諾夫。攻勢進行到第5天時,德軍抵抗越來越頑強,蘇軍各部進展越來越慢,於是投入了大本營預備隊的一個新銳內務部特別師。該師為萬餘人的滿編師,戰爭進行到這個份上,這樣的滿編部隊很難得了。朱可夫對這個師抱有很大希望。但是該師攻擊受阻,被迫停留在原地,朱可夫命令什捷緬科:

「讓皮亞謝夫進攻!為什麼要停留?」

什捷緬科立即打電話給師長皮亞謝夫:

「康斯坦丁諾夫要求你繼續進攻。」

也許因為是內務部隊的緣故,皮亞謝夫用大兵特有的粗魯語言滿腔怒火地回敬道:

「他是誰?誰都來發號施令,這個仗沒法打。哥屋恩!@#¥%&……」

朱可夫顯然沒聽見,問道:「皮亞謝夫說什麼?」

什捷緬科急中生智,大聲回答:「元帥同志,皮亞謝夫正採取措施。」

這下明白了,師長同志終於明白康斯坦丁諾夫是誰了,立刻無條件地執行了一切命令。

某日深夜,什捷緬科寫完給莫斯科的例行報告後,交朱可夫簽字。朱可夫正坐在自己的地窖里,看著地圖沉思。簽完字後習慣性地問什捷緬科:

「現在你準備幹什麼?」

「發報告,然後睡覺。」這時天已經快要亮了。

「很好,完全正確。」

半小時後,什捷緬科發完報告回到自己的住處,正準備上床睡覺,隱約聽到了手風琴聲,不知誰在演奏一首當時大家都熟悉的憂鬱曲調。什捷緬科到門口望了一眼,看到朱可夫坐在地窖門坎上,像最普通的俄羅斯大兵一樣,聚精會神地慢慢拉著,拉完一曲又一曲,都是戰士們喜愛的流行的戰地歌曲。「他的演奏技巧並不高明,但卻充滿了感情。」琴聲觸動了什捷緬科的衷腸,他一動不動站在門旁,久久不能入睡。

(總參作戰部長什捷緬科和總長安東諾夫在研究戰局,此時什捷緬科還沒留大鬍子)

熱愛生活的人們啊!即使殘酷的戰爭使人見慣生死不再流淚,即使身居高位不再輕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在這血火交織的前線塹壕里,在內心最深處,依然保有著怎樣的情懷啊!

11.1.3調兵遣將

5月中旬,朱可夫、什捷緬科回到莫斯科,因為沒有取得戰績而悶悶不樂,隨即又開始集中主要精力於庫爾斯克方向。

戰爭的第三年,蘇軍的偵察工作有了很大提高,準確地獲得了德軍戰役企圖、時間等一系列情報。德軍一次又一次設定進攻時間,一次又一次推遲,都被蘇聯情報人員掌握。蘇軍大本營5月8日、20日一次又一次給各方面軍下達預先號令,狼總是不來,煎熬的等待不免使人心中忐忑焦躁,時不時還對情報產生懷疑。5月下旬,瓦圖京坐不住了,認為德軍可能已經放棄了進攻,打報告請求先敵發動進攻。斯大林也開始動搖,對瓦圖京的建議表現出濃厚興趣,被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安東諾夫費儘力氣勸住。

6月,又一次預警,又一次落空。神經綳得越來越緊的瓦圖京,坐立不安,不止一次提出要先動手,熱血沸騰的騷年一般,激動地對華西列夫斯基說:「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咱們會睡過頭的,會錯過時機的!敵人不進攻,秋天眨眼就到,咱們的一切計劃就都落空了。別再等了,還是主動進攻吧。我們的力量是足夠的。」

華西列夫斯基耐心地安撫住瓦圖京,回頭髮現斯大林也越來越火大。斯大林始終對能否擋住德軍裝甲部隊的突擊信心不足,41年、42年留下的教訓太慘烈,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反覆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最終堅定了斯大林防守反擊的戰役決心。

整個5、6月,蘇軍為即將到來的會戰做了大量細緻的準備工作。希特勒認為推遲到7月可以準備得更充分,但事實上蘇軍更好地利用了戰役準備期。真正嚴謹的戰史研究需要大數據分析,卻枯燥無味。僅簡單列舉幾點。

蘇軍修建了堅固的縱深梯次防禦體系,整個庫爾斯克方向縱深250-300公里,包括8道防禦地帶。中央方面軍地帶內塹壕、交通壕總長5000公里,埋設地雷40餘萬枚。沃羅涅日方面軍塹壕、交通壕總長4200餘公里,埋設各種地雷90餘萬枚。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至6月底,蘇軍兩個方面軍編成內計有133.6萬餘人,各種火炮、迫擊炮19100門,坦克與自行火炮3444輛。4月時,羅科索夫斯基中央方面軍兵力為53.8萬人、920輛坦克、7860門火炮和660架飛機;到7月初驚人地達到71萬人、1785輛裝甲戰鬥車輛、12453門火炮和1050架飛機。瓦圖京方向也類似。此時的蘇軍部隊都已在歷次殘酷會戰中百鍊成鋼,戰技術水平都有了顯著提高,並通過戰前訓練、戰地經驗總結,極大提高了各級官兵的訓練水平,這一點德軍馬上就能親身體會。

羅科索夫斯基的兵力比瓦圖京多10萬人,火炮迫擊炮多2000門左右,坦克基本持平。這主要是因為蘇軍覺得中央方面軍要護衛莫斯科方向。大本營還指定朱可夫負責北正面,協調中央、布良斯克、西方面軍各部。華西列夫斯基負責協調南段沃羅涅日、西南方面軍等部。

最重要的,蘇軍建立了強大的戰略預備隊——草原方面軍。從3月份開始,蘇軍就在突出部以東陸續集結了許多參加過重要戰役的強有力集團軍,邊休整邊集結,最初名為預備隊方面軍,後改稱草原軍區——草原方面軍。6月23日科涅夫擔任方面軍司令員,這是他勝利之路的起點。到戰前,方面軍編成內計有57.3萬人,各種火炮、迫擊炮7401門,坦克與自行火炮1551輛。這是德軍沒有的。可以說,大本營把能拿出來的都拿出來了,而且都是名副其實最精銳的精兵強將和經過實踐檢驗最優秀的統帥。

相比之下,庫爾斯克方向德軍總兵力約90萬,坦克、自行火炮約2900輛,各種火炮約9700門。當然,德軍戰技術水平、官兵素質要優於蘇軍。特別是裝甲部隊,虎式、豹式、費迪南式等等,明顯優於蘇軍T-34。再具體分析,曼施坦因南部突擊集團的突擊力量、坦克自行火炮要比莫德爾多一倍左右。而且曼帥麾下裝甲部隊都是德軍裝甲部隊中的精華,人多槍好身體倍棒,歷經斯大林格勒、哈爾科夫血戰經驗豐富士氣高昂,對曼施坦因充滿信心和敬意,上下同欲,質量明顯更勝一籌。

雙方這樣的布勢,對戰役過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庫爾斯克戰役不同於以往的特點就是雙方擺明了陣勢,堂堂正正,都經過了長期充分準備,都集中了雙方最精英的將領和部隊,現在終於要上場,就看誰力大招沉了。

7月2日,根據偵察情報,大本營再次向前線諸將發布預警電報:德軍可能於7月3-6日轉入進攻。雖然已經發過多次了,諸位將領相信這次一定是真的,如果德國人再不進攻,就真的沒時間了。

大戰前特有的最後的寧靜籠罩著庫爾斯克前線,夾雜著躁動不安和暗流。「大多數人認為,戰爭是由拼搏組成的。其實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次進攻,等待下一頓飯,等待明天。」

11.2庫爾斯克

(庫爾斯克會戰防禦階段)

7月1日開始,兩軍的戰鬥偵察明顯增多。7月4日,曼施坦因在進攻正面淺後方一列森林中的火車上開設指揮所。

4日下午16點,德軍4個營在飛機坦克炮兵支援下,在沃羅涅日方面軍地段進行戰鬥偵察。被俘德軍士兵供認,每個士兵都分到了乾糧和一份伏特加,7月5日轉入進攻。華西列夫斯基將這個情況電話通報給了朱可夫,朱可夫說在中央方面軍地段也獲得了類似信息。

華西列夫斯基與瓦圖京商量後,按計劃在5日凌晨實施規定的炮火與航空火力反準備,對已查明的德軍集結、出發地域、通訊樞紐等目標進行了火力打擊。華西列夫斯基認為,打擊效果極佳,敵人的有生力量和技術裝備均遭到重大損失。5日6時,曼施坦因推遲了3小時後,開始了蓄謀已久的進攻。

在北段,4日傍晚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通過被俘士兵也得到了德軍即將開始進攻的消息,並與華西列夫斯基互通了情報。5日凌晨2點,確認德軍進攻時間是3點之後,羅科索夫斯基給部隊下達炮火反準備的命令,朱可夫給斯大林打電話報告情況。

(庫爾斯克戰役時的羅科索夫斯基)

朱可夫在電話中感覺到了斯大林的緊張,環顧諸將大家也彼此彼此。雖然做了所有能做的細緻準備工作,大戰在即將領們仍然心情極為忐忑,決戰前的深夜或者說凌晨,都毫無睡意。

斯大林對朱可夫等人的決定表示贊同,說:「我在最高統帥部中等候事態的發展。」

2點20分,火力反準備開始。諸將在距德軍不到20公里的指揮部里聽到並感受到重炮、炸彈、喀秋莎暴風驟雨般響成一片。與南段一樣,此處德軍也遭到了普遍打擊。

但是後來朱可夫評估說:不論沃羅涅日還是中央方面軍,反準備都開始得過早了,當時德軍士兵還在掩體、掩蔽部和深溝里,坦克部隊尚隱蔽在待機地域。如果再晚30-40分鐘開始,效果會更好。戰爭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

從後來德軍的進攻效果看,此次炮火打擊確實只取得了有限成果,但確實令德國人亂了陣腳,重要的是心理打擊,德軍將領們心裡都明白,進攻意圖被對手知曉了,戰役的突然性不存在了。但是,箭在弦上已不得不發。

11.2.1羅科索夫斯基Vs莫德爾

5日凌晨4點30分,德軍開始火力準備。5點30分,莫德爾開始動手。

莫德爾在20公里正面集中6萬餘眾、近400輛坦克強擊火炮,氣吞萬里,一天之內發動了5次猛烈衝擊。莫德爾本人象往常一樣,不喜歡呆在指揮所里,他一個軍部接著一個軍部的跑,實地了解情況,發布一些越殂代皰或者修改原計劃的命令,直到晚上7點才回到集團軍指揮部。

第9集團軍在第1天進展不大,雖然虎式、斐迪南等新型裝備佔據性能優勢,可以在蘇軍T-34射程外擊毀對手,但是在蘇軍精心準備的多手段多層次反坦克防禦體系前損失很大,各種反坦克火力點、雷區多如牛毛,到日終前僅在蘇第13集團軍防區內楔入蘇軍陣地6公里左右,在奧利霍瓦特卡以北逼近蘇軍第二防禦地帶。

莫德爾對整個戰役行動的勝利持悲觀態度,但他對第一天的戰果表示滿意,認為已經在蘇軍防禦體系上打進了一個可觀的楔子,讓羅科索夫斯基過早地投入了預備隊,這樣就有極大可能在次日達成突破為裝甲部隊提供用武之地。莫德爾判斷太樂觀了。

當晚羅科索夫斯基向斯大林彙報了戰況,斯大林一開始說要從預備隊中調第27集團軍予以加強,但是立刻改變了主意,將該集團軍調給了形勢相對嚴重的瓦圖京,命令羅科索夫斯基立足自身力量解決問題。

對於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來說,這都不是事。經過一天戰鬥兩人已經判明了莫德爾主攻方向,立刻從次要地段、方面軍預備隊中抽調兵力,在夜間完成部署變更。決定在次日,坦克第2集團軍、預備隊坦克第19軍投入戰鬥,與第13集團軍協同反突擊,將德軍趕回出發地域,恢復13集團軍防禦體系。

(地動山搖)

6日拂曉,羅科索夫斯基以近衛步兵17軍、坦克第16軍,在火炮、航空火力支援下對楔入防禦陣地的德軍實施反擊。而莫德爾也投入第二梯隊2個裝甲師企圖擴大戰果。雙方不期而遇展開了坦克遭遇戰,只不過這次坦克戰鬥的規模、影響不如後來南段的普羅霍羅夫卡。顯然蘇軍坦克損失更大些,被逐回出發陣地,德軍趁勢想要突入第二防禦地帶,適逢坦克第19軍匆忙趕到,堅守住了防線,打到傍晚雙方都沒有什麼進展,筋疲力盡開始整頓秩序。

7日,莫德爾開始逐漸將矛頭重點放在左翼波內里,投入2個裝甲師、2個步兵師試圖在此尋求突破,空前殘酷的戰鬥進行了一整天,雙方將城市打成了廢墟,都蒙受了巨大傷亡,最終蘇軍也堅守住了城市。

8日,搖擺不定的莫德爾又把進攻主力轉向奧利霍瓦特卡,投入預備隊第4裝甲師,3個裝甲師又打了一天,還是沒有形成突破。

(庫爾斯克戰役中的莫德爾)

一貫暴躁的莫德爾暴跳如雷,一會兒指責某個軍長「總是對形勢缺乏精確的了解」,一會兒痛斥某個軍參謀部「太習慣於不顧實際情況趴在圖板上進行指揮」。幾次通話中了解到第2裝甲師的進攻沒有成功,就叫嚷著「要撤一批軍官的職,特別是要對第2裝甲師師長和12裝甲旅旅長的指揮進行調查。」看起來這位防禦大師確實對進攻辦法不多。

當日晚,莫德爾在思索是否有必要暫停一下行動整頓秩序。集團軍群司令官馮·克魯格也感覺形勢發展不太妙,特別是聽說南線曼施坦因進展比較順利、戰果比較大,於是通知莫德爾和兩位裝甲軍長次日早上在47裝甲軍軍部開個碰頭會,討論第9集團軍的下一步行動。

有史料說,克魯格、莫德爾很快達成共識,第9集團軍已經不可能達成突破,而且蘇軍隨時可能會對第9集團軍北鄰側背的奧廖爾突出部脆弱的北部和東部防線發動進攻。兩人既沒有兵力予以加強,也不能停止進攻。別說報告希特勒了,就是蔡茨勒也不會同意他倆停止進攻行動的。於是,兩位憂心忡忡的戰地指揮官開始耍花槍。克魯格裝聾作啞,而莫德爾之後一系列的戰術性進攻,只是為了牽制住蘇軍配合南段曼施坦因的行動。

竊以為這種說法頗有道理,莫德爾向來主張防守反擊後發制人,而克魯格更是一貫圓滑,這時候既要對上有個交代,又要實事求是,也是難為兩人了。但是這兩位元帥都在戰爭中先後死去,莫德爾更是在自殺前毀掉了關乎自己的所有資料,所以很多事情也很難說。

不論怎樣,後來的事實是,德軍一線的幾個師仍然在猛攻,而後續的第10裝甲擲彈師、12裝甲師、36摩步師等開始磨磨蹭蹭,行動不像開始時那麼積極迅速。到7月12日蘇軍在奧廖爾東部進攻時,第9集團軍和中央集團軍群卻極其神速地調整了部隊部署。

從蘇軍角度看,並沒有感覺到壓力減輕。9日-10日,德軍又在波內里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強攻,蘇軍幾乎快要失守,後來這個城市被稱為是「庫爾斯克的斯大林格勒」。

但是即便戰況如此激烈,積累了足夠戰場經驗值的蘇軍將領們都看得明白,德軍也就到此為止了,不可能在推進了。

9日拂曉,斯大林給中央方面軍指揮部的朱可夫打電話:「按照計劃規定,現在是不是該布良斯克方面軍和西方面軍左翼行動的時候了?」

朱可夫表示,敵人已經沒有突破蘇軍防禦的力量了,為了不使敵人有時間組織防禦,應該轉入進攻了。

斯大林問:「什麼時候能發起進攻?」

「12日。」

「同意。」

隨即朱可夫奉命去了布良斯克方面軍著手準備。潛台詞就是說,這裡已經沒什麼好擔心的了。

7月10日,莫德爾的進攻勢頭開始衰減。11日,一些蘇軍先遣營開始對莫德爾北鄰的第2裝甲集團軍進行戰鬥偵察。12日,由布良斯克方面軍、西方面軍左翼、中央方面軍實施的代號「庫圖佐夫」的奧廖爾突出部進攻戰役開始了。

庫爾斯克北段的德軍攻勢就此停止。相對而言莫德爾的進攻是軟弱的,一周之內僅僅楔入蘇軍陣地10-12公里,沒有取得戰役突破,步兵損失三分之一,戰車損失三分之二。羅科索夫斯基中央方面軍傷亡3萬餘人,比莫德爾損失要大一些,考慮到德軍的戰技水平和裝備優勢,這是蘇軍必須要承受的代價。重要的是,德軍沒有達成戰役目的,進攻失敗了。

羅科索夫斯基有理由感到滿意,在回憶錄中不無自豪地說,「我們不需要大本營預備隊,沒有他們我們照樣完成任務。」他將成功防禦歸結為「正確地配置了力量」,把兵力兵器集中到最危險的地區。他認為沃羅涅日方面軍將兵力平均布防於整個防禦地區,才使得德軍推進到了比較深的縱深,以至於不得不調來了大本營預備隊。這樣說有道理,也有片面之處。羅科索夫斯基在90公里受威脅最大地段集中了58%的步兵師、70%的火炮、87%的坦克自行火炮;而瓦圖京在164公里威脅最大地段集中了40-50%的兵力兵器。羅科索夫斯基確實準確判斷出了德軍的主攻方向,並冒險將次要方向部隊調至危險方向,這是需要戰場洞察能力和膽略的,但他有意無意忽略了整體敵我力量對比。朱可夫立刻指出,南段德軍突擊力量為5個軍,北段只有3個軍,突擊力量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並且認為就戰役、戰略問題方面的能力而言,瓦圖京「是一位極其博學多才的英勇果敢的統帥」。

11.2.2瓦圖京Vs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7月5日開始進攻。主攻方向指向奧博揚,由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擔負,該集團軍實力包括黨衛軍第2裝甲軍在內的3個軍,經過3個月補充已經是德軍最強大最精銳的裝甲部隊。輔助攻擊方向指向科羅恰,由實力6個師的肯普夫集群擔負。曼施坦因以馬肯森第1裝甲集團軍、由霍利特集群重新組建的第6集團軍防禦200公里寬的戰線其他部分,集中了85%的裝甲力量於50公里寬的狹窄攻擊正面,而且將所有突擊部隊一起壓上,更加增大了局部優勢。曼施坦因自己感覺對瓦圖京比較了解,因而信心很足,期待第一天能夠突入到距離45公里處的蘇軍第二道防禦地帶。

吃過虧的瓦圖京早已部署了大量的反坦克防禦陣地、雷區、炮兵和步兵工事嚴陣以待。曼施坦因碰到了硬茬。戰鬥進行得極其血腥,德軍密集裝甲隊形洶湧而來,目睹此景的第6近衛集團軍司令員奇斯佳科夫感覺是「向我們壓過來的坦克牆」,身處其中的官兵精神壓力可想而知。德軍則說,「到處都是地雷。俄國人的整個防線都得到坦克支援並佔據有利高地。我們的突擊部隊遭到了相當可觀的損失!」

打了一天,雙方都損失慘重,霍特明顯感覺到了蘇軍戰技水平的顯著提高。推進最遠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付出重大傷亡僅楔入10公里,逼近第二防禦地帶。肯普夫集群僅推進2-6公里,損失比霍特還大。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德軍裝甲部隊的突破從未如此坎坷,曼施坦因和霍特對此感到困惑和震驚。

(庫爾斯克戰役中的黨衛軍)

而瓦圖京也對德軍的進度深感不安,當夜將卡圖科夫第1坦克集團軍提前投入戰鬥,並且是在第6近衛集團軍後面掘壕固守充當火力點,這是一項頗有爭議的決定,因為這使得坦克部隊喪失了機動。

7月6日霍特和肯普夫繼續進攻。雙方死死咬住,反覆拉鋸衝擊。至日終時,德軍推進達10-18公里,戰果最大的依然是黨衛裝甲軍,沖入了蘇軍第二防禦地帶,直指普羅霍羅夫卡,其左側正面進攻奧博揚的第48裝甲軍、右側肯普夫集群都進展不大,仍然被阻止在第二防禦地帶前。

瓦圖京過早地投入了預備隊,現在手頭沒人了,為了對付黨衛裝甲軍,於當晚18點30分,通過大本營代表華西列夫斯基請求大本營支援。草原方面軍的預備隊開始陸續調入,與之一起來到的,是斯大林的電話,嚴令不得讓德國人突破。所有人都明白,更加殘酷的戰鬥即將來臨。

7日-8日,德軍不停地進攻進攻再進攻,雙方火星撞地球一般硬碰硬的對抗。瓦圖京部署的反擊部隊陸續投入,卻因為形勢緊急變成了添油戰術,被黨衛軍一支接一支的擊退。8日終,戰況對瓦圖京非常不利。蘇軍損失極大,防禦正面各集團軍消耗殆盡,卻沒有阻止住德軍的步伐。正面進攻奧博揚的第48裝甲軍也沖了上來與黨衛軍齊頭並進,距離奧博揚僅20公里。

受此鼓舞,曼施坦因在8日夜間補充了兵員、彈藥,修復了輕度受損戰車,準備次日走完剩餘路程。瓦圖京當然明白其中利害,不停地前調各預備隊部署在奧博揚正前方。雙方就像兩個角鬥士,白天拚死相博,暗夜恢復筋疲力盡的身軀,擦乾血跡積蓄力量,太陽再次升起時搖搖晃晃再次走向角斗場撲向對手。

9日,戰爭的機器再次開動,「瘋狂的戰鬥又開始了。太陽在激戰的塵埃中暗淡起來,敵人進攻的巨浪撞擊著從縱深不斷得到加強的我方防禦峭壁。」德軍突破了一支又一支蘇軍部隊,每次都會出現新的番號,有新的部隊頂上來。最終德軍刀鋒卷刃、矛頭掰彎,遭受了巨大損失,仍然沒能夠衝到奧博揚。

當晚,霍特感受到了前進道路上屯集的各路蘇軍,覺得這樣正面硬碰實在難度太大希望渺茫。霍特的感覺是對的,隨著增援部隊的陸續展開,此時蘇軍在奧博揚正面仍然部署有400輛坦克自行火炮,數量兩倍於德軍。霍特開始求變,決定調整進攻重心到右翼進展相對順利的黨衛裝甲軍,以該軍突擊佔領普羅霍羅夫卡,再迂迴奧博揚。

(霍特大將(中),深得軍心,被士兵們呼為「霍特爸爸」,身材矮小卻兇猛善戰剽悍異常,注意眼神,自己體會)

瓦圖京當然沒有漏過這步棋,包括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在內的一大波草原方面軍5個集團軍風塵僕僕正在趕來的路上。

10日-11日,德軍進攻進攻再進攻,戰鬥依然殘酷,德軍雖然步履艱難但前進的步伐依然不可阻擋。到11日終,黨衛軍距離普羅霍羅夫卡僅2公里,兩翼48裝甲軍、肯普夫集群都有不同程度的相當進展。蘇軍的形勢相當危急,蘇軍將原本集結在出發地域準備反攻的近衛空降師投入戰鬥,干普通步兵的活,最終堵住了黨衛軍。當晚,氣喘吁吁的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終於趕到,匆忙展開部署後,一場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就要開始了。

12日8點30分,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司令員羅特米斯特洛夫命令率先開始進攻。蘇軍總計投入坦克自行火炮850餘輛,德軍投入約450輛,也有說650輛,兩軍1000餘輛鋼鐵巨獸在這片土地上激烈碰撞。剛開始,德軍坦克在較遠的距離憑藉射程優勢和較厚的裝甲大量擊毀蘇軍坦克,並且不斷倒車以保持距離。而蘇軍「像不要命的瘋子」,以巨大傷亡為代價少數坦克衝到德軍陣前抵近射擊。戰鬥真正的達到白熱化,原本晴朗的天空很快被黑色濃煙遮蔽,數百輛被擊中的坦克象火把一樣在草原上燃燒,整個戰場炙熱得像個巨大的熔爐。倖存下來的兩軍坦克手爬出被擊中的坦克,再用衝鋒槍、手槍、匕首肉搏,各自搶救傷員,爬回及方陣地。

華西列夫斯基目睹了一個局部,在14日給斯大林的彙報中說:「我曾在普羅霍羅夫卡西南親自觀察我第18、29軍在反衝擊中同敵人200多輛坦克進行的一場坦克戰。數百門火炮和我們擁有的全部火箭炮同時參加了戰鬥,結果在一小時內燃燒著的德國人的和我們的坦克遍布整個戰場。」

(一輛被擊毀燃燒的德軍坦克)

當戰場再次安靜下來,雙方都在評估戰果、判斷形勢。雙方都蒙受了巨大損失,不同版本數字說法眾多。雙方總共在戰場扔下約400輛燃燒的坦克,蘇軍損失約280輛,遠大於德軍。這個損失對蘇軍來說是元氣大傷,對德軍來說是難以為繼了。華西列夫斯基判斷,德軍儘管遭受巨大損失,仍未放棄突入奧博揚進而突入庫爾斯克的想法,不排除再次發生坦克遭遇戰的可能。

同日,朱可夫奉命從布良斯克方向來到普羅霍羅夫卡地域,指揮協調瓦圖京、科涅夫兩個方面軍。朱可夫研究了局勢,跟華西列夫斯基交流了意見,以其一貫的作風,命令加大反突擊力度,以對攻消耗掉德軍的力量。朱可夫還來到了羅特米斯特羅夫的指揮所,數次實地察看了戰場。

「景象很可怕,到處散落著被擊毀或燒毀的坦克,被撞壞的大炮、裝甲車和卡車,成堆的大炮輪子和一截截履帶。焦黑的泥土上寸草不生,田野、灌木和屍體在經過毀滅性的交火後,還在冒著煙。朱可夫盯著那些坦克殘骸和彈坑看了很久……元帥搖了搖頭——這種景象讓他肅然起敬——摘下了自己的帽子……」

13日,希特勒將曼施坦因和克魯格召到大本營宣布他決定終止「堡壘」行動。包括曼施坦因在內的很多資料說,希特勒給出的理由是盟軍已在西西里島登陸,需要抽調兵力前往。也有資料說,希特勒認為這次攻勢已經沒有包圍蘇軍重兵集團軍的可能而只能在沒有結果的消耗戰中讓德軍寶貴的裝甲部隊損失殆盡。克魯格自然同意停止進攻,事實上中央集團軍群已經在瞻前顧後。曼施坦因卻主張繼續進攻,「現在會戰正進入關鍵階段。在取得一系列對蘇軍幾乎全部戰役預備隊的防禦作戰勝利後,勝利只有一步之遙。現在停止戰鬥,就可能意味著白白錯過取勝的機會。」

很難想像曼施坦因的這種樂觀自信從何而來,很難想像他會作出這樣的錯誤判斷。最終,希特勒同意曼施坦因繼續進攻,擊潰當面蘇軍,但不得影響兵力抽調。

曼施坦因回到前線,立刻開始行動繼續進攻。但以德軍的現有力量,巔峰狀態已經是過去式,現在不過是強弩之末,隨後幾天的進攻沒有達到任何戰役目標,從發動進攻算起最深遠處推進約35公里,奧博揚、普羅霍羅夫卡依然可望而不可及。蘇軍將領們也很清楚地看出了這一點,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已經在協調部隊積蓄力量變更部署準備進攻了。

(43年7月曼施坦因(左一)在指揮列車上指揮庫爾斯克戰役,夠古典的,即便泰山崩於前也是舉手投足貴族范十足、逼格滿滿)

17日,曼施坦因終於停止進攻,開始將部隊撤回出發地域。傷亡慘重的蘇軍各集團軍接踵而至卻無力進行大規模追擊,至23日兩軍大致恢復戰前態勢。庫爾斯克會戰翻開了新的一頁。

第一階段南段德軍損失3萬6千餘人,而蘇軍損失14萬餘人,坦克裝備損失也是蘇軍遠大於德軍。可以說,某種意義上德軍取得了戰術性勝利,但是沒有取得任何戰役成功,誰也無法否認,德軍的「堡壘」計劃失敗了。

包括曼施坦因在內的許多德軍將領都將失敗原因歸結為西線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迫使希特勒抽調走了兵力。時為德軍第48裝甲軍參謀長的梅林津(梅倫廷)還打了一個著名的比喻,「當時的處境就像一個人抓住了狼耳朵,而不敢鬆手」。這是託辭,雖然德軍戰力強悍,但是在一場戰場範圍大於半個英國、雙方投入總兵力近3百萬規模的大會戰中,抽調一兩個師絕不是決定性因素。事實上最終調往義大利的也只有第2黨衛裝甲軍的一個師和軍直屬。

蘇軍的勝利首先得益於防守反擊的戰役原則。毛爺爺說過,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氣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梅林津也承認,俄軍大本營的防守反擊的指揮是很高明的。其實在「堡壘」計劃剛出爐以及隨後的討論中,古德里安、曼施坦因、莫德爾都是主張防守反擊的,只不過提出意見的方式不同,與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不謀而合,耐人尋味。

其次是因為蘇軍人多勢眾。蘇軍統帥們心裡很清楚德軍的戰技訓練水平與裝備性能都比自己高一點點,此戰後斯大林立即要求軍工部門研發更先進的坦克。但是現在,大家心裡更清楚,這種優勢不是一蹴而就的,值此山河破碎之際,只能是簡單粗暴的發揮自己的優勢。所謂一力降十會,大道至簡,簡單粗暴法則也是一種智慧,兩倍優勢的力量碾壓過去,很多精巧的構思就都不是事了。

而且戰爭打了三年,德軍的進攻戰術仍然是一成不變的向心突擊鉗形合圍,俯衝轟炸機與裝甲部隊地空配合。蘇軍早已在多次血火教訓中熟悉了這種套路,抗壓能力、戰鬥力大幅度提高。此消彼長之下德軍無法突破也不足為奇。

題圖:庫爾斯克戰役中的蘇軍行進縱隊。


推薦閱讀:

如何裝備成為神國的將領
漢族文人思念元朝,蒙古將領反而效忠大明?這是為啥?
明清起義將領李來亨他是怎麼死的?
(2)三國三大英年早逝的統帥級將領
這位德軍將領摧毀千輛蘇軍坦克,打服美軍,戰後投降受到優待

TAG:將領 | 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