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兩岸同根 文化同源

兩岸同根 文化同源

2011年6月28日應台北聯合報系的邀請,我們一行5人赴台北參加文化交流活動。此次台灣之行,讓我對寶島台灣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讓我親身感受到了兩岸同根、文化同源的真情實感。

2007年9月28日,《彩墨寄鄉情——台灣著名畫家馬白水捐贈作品展》在遼寧展出,馬白水先生的遺孀馬謝端霞女士及好友參加了開幕式。馬白水先生是台灣著名水彩畫家、美術教育家,他的作品享譽海內外。先生早年在國立東北中山中學任教,1948年赴台灣寫生,但因內戰終未歸回祖國,1975年退休後移居美國。先生半生漂泊海外,對故土滿懷眷戀之情,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曾多次回鄉省親、寫生,創作了大量繪畫作品。先生最大的遺願就是身後的作品能回歸故里。後經夫人馬謝端霞女士的努力,將先生36幅不同時期的作品捐贈於遼寧,充分表達了馬白水先生的拳拳赤子之心。此次馬謝端霞女士來遼寧,先後參觀了遼寧省博物館、瀋陽故宮博物院、張氏帥府和金融博物館,品嘗了老瀋陽的老邊餃子,並專程赴本溪尋訪了馬白水先生的故里。在交流的過程中馬謝端霞女士還為我們介紹了先生在台灣和美國的生活,讓我對台灣的本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特別是2010年5月中國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界博覽會成功的舉辦,讓中國在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展示活動中彰顯了更為獨特的中國文化。我們此次赴台灣參加「智慧的長河—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展覽,就是在世博會的影響下又一次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的真正體現,也是我們切身感受兩岸文化交流重大意義所在。這次展覽是由台北聯合報業集團和中國上海世博會主委會聯合舉辦的,其目的就是想通過運用現代高科技(電子屏幕高科技模擬動畫)將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高度結合,並運用模擬動畫技術讓紙上傳統的古代書畫舞動起來,使觀眾如同行走於歷史的長河之中,以達到泓揚民族文化,傳承精斟的繪畫藝術。展覽於6月30日下午3時在台北市花卉博覽會的爭艷館隆重開幕,上海世博會的領導及台灣國民黨名譽主席吳伯雄先生和台北市市長郝榮斌先生參加了開幕式並剪綵。作為參展單位我們有幸親臨了開幕式現場,切身感受了台灣文化宣傳的創新理念。

此次文化交流是我們與台灣報業集團第一次合作,小姐的熱情接待並陪同我們在台北市先後遊覽了故宮博物院、台北市博物館、中山堂、中正紀念堂、士林官邸、101觀光塔、誠品書市、士林夜市等地,台北的市容、市貌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台北故宮博物院是台灣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它坐落於台北市,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台北故宮博物院絕大部分藏品是1948年底由大陸運往台灣的,它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70萬件。2010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兩會之後的記者招待會上,在回答台灣記者提問時,深情地表達了希望《富春山居圖》從海峽兩岸分藏將來合為一幅的願望,牽動了億萬中華兒女的心弦。2011年6月,浙江省博物館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傾力打造了「兩岸同春」書畫珍品展,這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晚年的代表作,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該畫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又稱《無用師卷》,原藏於北京故宮,1948年底《無用師卷》與數十萬清宮藏品一起運至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7月4日,我們參觀台北故宮博院時,看到了「兩岸同春」書畫珍品展的盛世場面。在長長的隊伍中有青年、老年,還有更多的是學生,他們在志願者的引導下秩序井然,認真地聽講解。而此展覽創意別具、立意標新,在文物展示櫃前,利用高科技手段,模擬古代曲水流觴的故事將畫面影像走動起來,形如流水,令人驚奇,當你用手觸摸流觴時,流觴底下的水如同泉眼之水咕咕溢出,浮在水面。設計者就是利用立體的、高科技感應讓觀眾嘆為觀止,以達到展覽的預期效果(禁止拍照)。這種獨特的辦展理念和科技創新的方法,讓我們震撼而感慨,這也是我們此次之行最大的收穫和感受。

每個時代的歷史都會給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如何才能讓優秀歷史文化延續和傳承呢?特別是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怎樣才能給後人留下具有獨特個性鮮明的文化作品呢?

溫家寶總理的一句話道出了兩岸人民的共同心聲。至此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館及中華書畫家雜誌社誠邀兩岸畫家同繪《新富春山居圖》。《新富春山居圖》由我國遼寧籍著名山水畫家宋雨桂先生主筆,特邀海峽兩岸60位畫家共同繪製的。畫卷的絕大部分是由宋雨桂先生在瀋陽創作並繪畫,而後於北京收筆。

2011年10月9日《新富春山居圖》在遼寧展出,受到遼寧書畫界、藝術界同仁高度的評價,也受到了書畫愛好者的熱烈歡迎。此展覽以溫家寶總理親筆書寫的「新富春山居圖」六個大字,作為畫卷的引首格外矚目。該畫幅長66米、高60厘米,以豐富的色彩描繪出杭州富春江上溯千島湖、下接錢塘江的旖旎風光和人文情懷。宋雨桂先生在展覽開幕式時表示,這幅畫記錄了一個時代的閃光點,這個時代是陽光燦爛、色彩斑斕的,所以每一筆都具有靈動、韻律的美感。此幅作品絕不是對原作的模仿,而是運用了古代繪畫技法和現代中西洋的繪畫方法重新創作,以達到弘揚和傳承文化的目的。

那麼,與元代流傳下來已經歷了600多年滄桑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相比,《新富春山居圖》新在哪裡呢?

●意境新。

中國的山水畫之所以區別於西方的風景畫,在藝術觀念、觀察方法、表現手段、畫面樣式等方面,均有明顯的區別,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歷代優秀的山水畫家,特別講究畫的意境,所謂「畫有盡而意無窮」,它包含著畫家的人生觀、自然觀、性格學養,以及作畫時的環境心情等等,這與西方畫家對景寫生(或對景創作)是有很多不同的

黃公望是趙孟頫的入室弟子,他不但繼承趙的畫法,更繼承其藝術思想,他在創作《富春山居圖》時已屆耄耋之年,雖然在藝術上已臻爐火純青之境,但在人生道路上卻是心灰意冷、萬念俱灰了。我們從他的山居圖中,既可領略到天高水闊、山川秀美、怡適靜謐的藝術情調,同時又感到絲絲的清寂與冷寞、悲涼而無奈的出世況味。

而《新富春山居圖》,畫家們在新時代的所處的環境地位與黃公望等已不可同日而語,古代山水畫中司空見慣的凄涼空寂的情調已為之一掃,展現在畫面上的是新時期富春江上山川風物的無限生機、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中華大地秀美山河。

●內容新。

在黃公望筆下的山居圖中,主要表現公元14世紀我國江南的山光水色,林木房舍,舟橋之上偶見一兩個點景人物,《新富春山居圖》表現的是當代21世紀的現實生活。

●技法新。

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山水畫,有許多較固定的技法程式,畫山有披麻,斧劈、折帶、解索、捲雲、荷葉等各種皴法;畫樹鹿角、蟹爪、魚刺等樹榦畫法;樹葉又有個字、介字、梅花、丁香、鼠足、攆三、聚五、混點等諸多點法。

對照黃公望山居圖,山石用的是披麻兼荷葉皴,樹是米點混點互用。這些點法與皴法,都是古代畫家在現實生活中經過長期觀察反覆體驗總結而成。而《新富春山居圖》的技法,既有一定傳統繪畫基礎,也經過現代水彩、素描、速寫等西洋畫法的訓練,在一幅長卷中體現四季之景的創意以及畫面物象構成的需要,在表現山石樹木雲水的質感方面,大膽引進了水粉水彩的畫法,甚至追求某種油畫色彩的效果,雖然弱化了點法用筆和線的運用,卻突顯了畫面的時代特徵,真正體現了中西結合的畫法,並使古老的中國畫又煥發了新姿。

●創作方式新。

《新富春山居圖》在創作中得到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以及富春江沿岸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在觀察體驗現場實景進行寫生時動用了各種交通工具(包括直升機),都使得這次創作活動具有某種特殊的色彩,為作品賦予新時代的歷史使命。

回望600多年前,年老的黃公望斷斷續續用了三四年方畫成的一幅得意之作,僅以贈送知音好友無用師,他們之間充其量也只是表達友誼的個人行為而已,與今天繪製《新富春山居圖》的時代氛圍與世紀豪情又怎可比擬呢?這種創作方式,堪稱是史無前例的。

《新富春山居圖》可以說是聚焦海內外億萬人的視線,此展覽將在全國各地進行巡展,明年將赴台灣展出,這次創作活動除了滿足兩岸民眾精神文化的需求,更重要地是通過書畫凝聚了炎黃子孫特殊的情緣。我們說畫家完成的是新時期賦予的歷史使命,而《新富春山居圖》更是具有時代意義的中國畫力作,它為兩岸的文化交流開創了新的里程碑。


推薦閱讀:

印第安人的文化是怎麼丟掉的?
為什麼中國人普遍不習慣清晰地定義概念?
詩與詞的文化
【麒麟收藏】文化周末報381期
巴基斯坦真的把我們的國旗印在他們的硬幣上嗎?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