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竇桂梅校長告訴你如何成為優雅幸福的教師
您是否覺得教師壓力大,工作累?沒錯,這年頭,當個老師很累,想當個好老師更累!不過,除了抱怨,咱還能做些什麼?當個好老師,真的那麼遙遠嗎?
全國知名特級教師、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說,教師成長固然有賴於好的環境,但更重要的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和作為。從這個意義上說,誰來給教師良好的成長環境?是教師自己!
竇桂梅的這番感悟,讓小編很受觸動。雖然,當今的竇桂梅已經名揚基礎教育圈,但是,她常常向年輕的老師們說,當初,她這個從小山村裡走出的東北姑娘,只能沒人教什麼課,她就教什麼課,是「跑龍套」的「替補隊員」。更讓人羨慕的是,當了這麼多年的教師,提起孩子們,她始終笑容滿面,優雅而幸福。
究竟是什麼,讓她成為了今天的竇桂梅?
聽聽竇桂梅的故事吧。
關鍵詞:初心
故事:從跑龍套到轉正,一定要做喜歡的事
我出生在吉林省蛟河縣的一個小山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1982年,15歲的我走出山村,走進吉林師範學校。四年後,我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校做文書工作。同學們羨慕,我卻不情願──既然學習了四年的師範,就該成為一名好教師。
我跑市教委,跑學校,見到那些有機會讓我當老師的人,便拖住不放,「我想找個小學去工作,讓我當老師吧」。幾經周折,我終於被改配到了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可是,我被分配在了教務處,還是做行政工作。
在這個崗位,我一干就將近5年,先後教過語文、音樂、數學、美術、自然常識、思想品德幾門課程。每一次代課,我都全力以赴。在別人看來,我是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替補隊員,但我感覺卻挺好,把自己當成了全能的主力隊員。
代數學課時,所帶班級成績名列前茅;代音樂課時,上過大型公開課。但我感覺自己還是喜歡語文。因此,幾年裡我沒有停止過懇求領導,要求崗位更換──教我最喜歡的語文。1991年,我終於如願以償。
「打雜」的五年,使我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經驗,綜合素質得以全面提升。我也會不自覺地把音樂、美術、多媒體、信息技術等形式整合到語文教學中。
關鍵詞:韌勁兒
故事:從中師畢業一直進修到教育學博士
小時候沒有讀過多少書的我,當上教師以後覺得腹中空空,於是把書籍作為自己成長的土壤。後來,上網閱讀也成了我學習的一部分。無論工作怎麼忙,我都擠出時間學習。教育名著、文學經典等各類書籍佔據了家裡四面的牆壁。《南方周末》《人民教育》《書屋》等報紙雜誌也成了我生活的伴侶。
從23歲到32歲在作為居家女人最為辛勞的時期,我利用9年的時間,從函授的專科一直讀到師大研究生課程班。
記得報考中文函授本科的時候,我每天下午5點鐘到師範學院進行補課學習,晚上9點鐘到家後,再給孩子做第二天上幼兒園的菜,有時還要備課,或者給學生改作業。之後,我再複習成人高考的內容,直到半夜才睡覺。半年下來,我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上了中文函授本科。幾年來,記下了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500多萬字的文摘卡片。
如今,我已經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還有幸成為了東北師範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東北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在求知的路上,我一直在努力著。
關鍵詞:闖勁兒
故事:公開課,課堂修鍊的道場
日積月累,書讀得多了,聽得也多了,我越來越感悟到:課堂教學真是一門藝術,公開課更是提高教學水平的快車道。
於是我主動請領導、同行來聽課,有時,我精心備課,沒有人來聽,就成了「一個人」的公開課。
那時,我三天兩頭請領導、專家聽課。工作了30多年的李校長,從沒有見過自己爭取上公開課的教師。每一次接受領導評課我都鄭重地把本子打開念道:「上節課里您告訴我有以下幾條缺點,您看這節課我改了多少。第一條……第二條……」我經常用錄音機把自己的教學過程錄下來回家細聽,把發現的問題記在心裡,爭取在下堂課改進。
1992年,我終於有了一次上公開課的機會,執教《王二小》。由於準備得太投入,竟忘了去託兒所接孩子。這堂課一炮打響,此後我便有了更多的機會在市級、省級公開課中得到歷練。平常,我努力把每一節課都當公開課來要求自己。1995年和1997年,先後代表吉林省參加全國小學語文教學大賽,均獲一等獎。
我想對正迷茫的年輕人說,千萬要爭取上公開課。公開課就像過家庭生活,如果沒有客人來,可能會終年粗茶淡飯,散淡隨意,正是那經常光顧的客人,使得你日常「家政技藝」一日千里。
關鍵詞:恆心
故事:幾年寫下超百萬字的教育教學筆記,給76位教師每人寫了一封長信
不斷的積累已經成為我的習慣。在瑣碎繁雜的工作之餘,我努力擠出時間寫教學隨筆,教育心得,哪怕是幾十個字也趕緊記下來。另外,我在「教育在線」網站經常粘貼自己的豆腐塊,以便和網友交流。幾年來寫下了100多萬字的教育教學筆記,出版了個人專著。
在清華附小頭兩年,我和教師們一起實踐,每一次聽課後都給教師評課,努力做到優點說透,缺點不漏,策略給夠。到年底聽了500多節課後,我給76位一線教師,每人寫了一封長信。這種交流的方法讓教師有了一些感觸和思考,我和他們在對話的過程中彼此了解,共同鼓勵,一起成長。
關鍵詞:自覺
關鍵詞:恆心關鍵詞:恆
故事: 嘗試語文教學的「三個超越」
1994年下半年,我新接了一年級五班,在這片「自己的園地」,和我的學生以及其他科任教師一起用心經營了六年。
過去,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教材陳舊,教法僵化,忽視母語教育的民族性和人文性。我認識到,語文教育,尤其是小學語文教育,必須要體現一種人文的關愛,從人的素質發展的規律改革小學語文教學。在這樣的教育理論指導下,我「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開展了題為「語文教育要關注人的發展」的教改實驗,建立了「積累—感悟—創新」這一全新的教改模式。
1998年,吉林省教委推廣了我的教改經驗;2000年7月,吉林省教育廳和吉林省教育學院在吉林市共同主辦了「竇桂梅語文教改成果展示會」。有人評價,在吉林省乃至全國的教育史上,為一位普通的小學教師如此興師動眾開會,恐怕也不多見。
2001年,作為國家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報告團的主講人,我又走進人民大會堂,作了《為生命奠基——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的專題報告,《人民教育》全篇刊發。
關鍵詞:突破
故事:從課外打包圍戰的探索,到完全進入課堂主陣地
如果抱守以往的經驗或成績,自己的專業就會停止成長。
進入新世紀的2002年,我調入北京這「百川匯合」的教育入海口,來到教育陣容強大、實力雄厚的海淀區,工作於清華附小。在這國家課程改革的重點實驗區,我獲得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提升。
回顧以上我第一個班六年的語文教學探索,我在教學中增設了大量的活動項目和選讀內容,並且大多是利用課餘時間實現的。我的課堂教學更多還只限於改良層面,總有那麼一點「茶壺裡面翻波浪」的味道——我感覺到,自己僅從課外打包圍戰,而未完全進入課堂主陣地。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語文教學中,逐步嘗試通過「主題」教學,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學習範式,讓語文教學緊緊地統一在主題創設的情境中,從整體上著重於人性的開發與啟蒙,認識生命個體的尊嚴、價值與美好,建立人與世界和諧美好的聯繫,培育對生命的尊重、對審美的追求。每一個「主題」就是孩子精神成長的腳印,並構成學生的成長道路,成為其人生軌跡。
2004年3月27日,北京海淀區教委在清華附小專門為我召開了「竇桂梅專業成長思想研討會」。我發言稿《創造生命的課堂——主題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全文刊載於《人民教育》,此後,這項成果多次獲獎。2013年10月,海淀教工委和海淀教委聯合舉辦「竇桂梅教育教學思想實踐研討會」,進一步確立了主題教學思想內涵,明確了課程體系、課堂操作模式等,形成了主題教學理論,肯定並推動了清華附小「1+X課程」體系建設。2014年9月,「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研究」獲得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關鍵詞:升華
故事:啃起了課程整合這根「硬骨頭」,打造「1+X課程」體系
從「三個超越」到「主題教學」,清華附小一直在尋找清華附小課程改革的途徑。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學校承擔了國家級教育體制改革項目試點「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試驗」任務,們啃起了課程整合這根「硬骨頭」。既面向全體,又滿足個性;既提高素質,又減輕負擔;既尊重分科,又提倡綜合。構建「1+X課程」體系!
「1」:指整合後的國家基礎性課程。
作為國家的教育組織機構,必須完成國家課程的教學內容,這是底線標準,是實現學生「健康、陽光、樂學」的根本途徑。但在落實的過程中,為了「減負增效」,減少甚至避免重複、陳舊、不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則需要用整合的方式,對其進行校本化。
「X」:指個性化發展的拓展性課程。
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設置,對國家課程進行適當補充,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健康、陽光、樂學」。
「+」:連接「1」和「X」,但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通過調整「1」與「X」的內部結構,從而使二者間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我們希望二者形成「黃金分割」的美學比例,即基礎性課程站到課程總量的70%左右。
就這樣,教師在知識中思考素養、在學科教學中思考教育,關注「完整的人」的成長;學校聚焦工作重心,通過課程研究將「育人」落到實處。
竇桂梅說:一路走來,感慨良多。我要說,作為教師的個體,每一個人的成長經歷都是不同的,重要的是,如何「做自己」。教師應該學會自己為自己找到坐標,內在的反思和自省是成長的可貴品質。
推薦閱讀:
※北大校長周其鳳
※北大校長的致歉信你看懂了嗎:承認錯誤的背後原來是這樣!
※武大前校長:讓孩子天馬行空去創造
※「港獨」學生在港中大被圍攻 校長:「港獨」違反基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