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言和希伯來語有濃厚的血脈聯繫嗎
中國社會科學報
文章摘自《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3月29日 作者:艾童
目前全世界擁有6000多種語言,如此眾多的語言何時起源、如何起源,語言的歷史沿革,語言是否同源等問題,一直在學界眾說紛紜。而這些謎團的解答又直接涉及另一富於爭議的話題——文明起源。
日前,一條消息稱,美籍華裔學者、希伯來語研究專家趙璧礎通過20年研究發現,中國古老的語言和希伯來語之間有著濃厚的血脈聯繫。
記者了解到,為探索語言同源的可能性,趙璧礎將古希伯來語與藏語、漢語方言的同義詞聲母對照比較。經過近3年的文獻整理和田野調查,趙璧礎共收集了漢語方言的1000個同義詞,編表後與同義的希伯來語作了聲母比較。趙璧礎認為,漢語方言及藏語和古希伯來語之間存在著同義詞聲母相同的現象,這預示著古老的語言之間有著濃厚的血脈聯繫。
然而,就像許多學科都無法證明人類同源一樣,直至今日,語言同源研究因為缺乏系統的理論性證明也一直是個假說。
漢語作為漢民族的共同語,是世界主要語言之一,屬漢藏語系。希伯來語則是猶太人的民族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屬於亞非語系,目前是以色列的官方語言之一,使用人口500多萬。
希伯來語這一古老的語言與漢語是否真的有聯繫?如果有聯繫,那麼是否意味著兩種語言同源?要準確地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有專業的、科學的論證。
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沈家煊告訴記者,如果兩種語言具有同源性,那麼兩種語言中的辭彙必須在語音系統上有嚴格系統的對應關係。例如,一種語言中以「f」開頭的詞在另一種語言中全部變為「p」。有著嚴格的對應關係時,才有可能判斷二者同源,某些偶然的對應是不能作出結論的。與滿足語音對應關係相比,找到語法對應關係也是語言同源研究的一項基本工作,但目前要找到語法對應關係更是困難重重。
沈家煊認為,目前,學界對印歐語有共同祖先已達成共識,但其他語言同源研究現在時機還不成熟。
「研究語言同源,不僅要研究語言學,還要綜合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得出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各個學科的檢驗。」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宏開表示,「從事學術研究工作,要有確鑿的證據才能『說話』。」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周及徐教授曾經嘗試過漢語與印歐語系的比較研究。他認為,語言比較研究首先要將兩種共時語言相比較,如古代漢語應與古希伯來語相比較,而不能將現代漢語與古希伯來語相比較。他將這種方法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語言就像一棵大樹,如果將一棵樹的樹榦與另一棵樹的葉子相比,得出的結果一定南轅北轍。
更加重要的是,語言是文化的基因,對語言的研究須臾離不開對文化的理解。
「很早之前就有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認為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傳說、漢語、文字與《聖經》中的描述、希伯來語有關聯,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宗教習俗與西方的基督教傳統有密切關係。早期的傳教士對此也做過研究,臆測東西方文化本出同源且殊途同歸。但這些『成果』現在看來,還無一能經得起現代學術界科學方法的推敲。」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聖經和古希伯來語研究專家、希伯來與猶太文化研究所所長陳貽繹告訴記者,「學術研究需要高度尊重和嚴格遵循科學的研究方法。」
陳貽繹介紹說,西方發達國家通過過去200多年對古代近東和北非文明的發掘和研究,獲得了大量第一手文字和考古資料。基於對這些資料的研究,學者也提出許多大膽假設,並隨著對古代近東和北非研究的不斷深入,進行小心求證。目前,把中華文明和古代近東文明聯繫起來的證據還很零星,並無系統說服力。而在古代近東研究領域,希伯來文明是一個後起的、相對年輕的、在當時影響範圍比較小的文明,把中華文明和希伯來文明進行起源上的研究,根據目前學術界掌握的數據和信息,恐怕比較牽強,至少為時過早。
據記者了解,早在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某些語言學家就提出假設,人類有著共同的祖先,那麼人類的語言或許原本只有一個,即「萬語同源說」。接踵而來的是諸多質疑,其中最致命的質疑是語言演化的機制是什麼。文字出現之前語言是很難被記錄或者保存下來的,文獻資料的缺失致使語言學界一直無法科學地論證這一問題,直到今天仍然無法回應這個質疑,這個假設也還只能是個假設。
語言同源問題在上世紀的西方一度成為顯學,一些學者主要通過例舉法研究語言同源問題,但始終沒有形成科學系統的理論。不過,語言同源研究並沒有銷聲匿跡,此起彼伏的爭論之音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人類語言之謎以及文明起源之謎的研究,還將在爭論中漫長地開展下去。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青銅器
※辛亥革命與奪權:中國為何不能沒有皇帝
※帆板運動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古代第一名相竟然是他?諸葛亮只排第五
※吳曉波:中國互聯網就是一個「想賺錢」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