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典時期的印度文化 三億文庫
印度思想文化專題(印度因明研究)
五、古典時期的印度文化
(一)、文學、藝術、哲學
1、文學
梵文文學在笈多時期達到了歷煌史上的輝煌頂點。在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的碑銘基本上是俗語,一度壓倒梵文;僎伽王朝重升梵文的地位,但僅是裝飾,收效不佳;到貴霜的迦利色迦王時,一改巴利文佛典的前貌,梵文寫經大盛;以後,兩大史詩也定型為梵文。笈多王朝時,梵文戲劇、詩歌和散文等通過王室的贊助,達到獨霸文壇的地步。
印度的戲劇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從吠陀時期的舞蹈和啞劇發展而來。相傳公元前後問世的《舞論》,就提到了有關戲劇的各方面,如音樂、唱歌、舞蹈、韻律及各方言的應用等。
公元3世紀時有名的梵文戲劇家跋沙,1910年在南印度波德摩那怕附近一座寺廟的藏書中發現13個劇本,它們被認為是跋沙久已失傳的作品。他的戲劇風格樸實,其內容或者依據史詩故事,或者來自歷史上的傳奇,絕大多數描寫阿褩底國王烏代因的戀愛艷遇。他的《婆須達多夢中記》常被後人奉為楷模。梵語戲劇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劇情中上層社會身份的人講梵語,社會地位低下的人物講俗語。這顯然把社會中的等級關係,搬到舞台上。
迦棃陀婆是最傑出的古典梵文文學家,是旃陀羅笈多二世的宮廷詩人,在戲劇、史詩、抒情詩等諸方面都有傑作存世。他著有三種梵文著本,《沙恭達羅》、《勇健與廣延》和《摩羅毗迦與火天友》。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幕愛情劇《沙恭達羅》,該劇由於歌德的讚揚而聞名於歐洲,迦棃陀婆被譽為東方的沙士比亞。 在詩歌方面,印度盛行敘事詩和抒情詩。馬鳴的《佛本行贊》和《美難陀傳》是古典風格的早期敘事詩。《佛本行贊》是一部用梵文寫成的最早的佛教著述,是用長詩寫就的佛陀的傳紀,從釋迦牟尼的誕生直至涅槃,歌頌偉人並弘揚佛法。
7世紀上半葉的伐致呵利是抒情詩的佼佼者。他的詩集《三百詠》從古至今膾炙人口,而在《情詩一百首》中,其名言:「燈光伴隨著火爐的焰火,日光或者星月之光,眾多光中卻無愛人雙眼陰光,此世對我而言黯然無光」,常被用 作印度抒情詩範例。阿摩魯著有《一百首詩》,他善於把握情人的感情,善於描寫快樂和憂慮、憤怒與誠摯。12世紀,勝天的長篇抒情詩《牧歌》是古代晚期的經典之作,內容描述黑天與羅達間發生的愛情、離異及最後和好的故事。他將優美的道白與複雜的韻律自然地揉合在一起,以表達豐富的戀愛感情。該詩被認為是梵文詩歌前後古典風格的承上啟下之作。
方言文學使用的是南印度當地的自然語言。《俱羅爾》和《納羅底耶》是古代泰米爾語文學的名篇。前書是織匠提魯華魯瓦所著,此書是屬於人生三大目標(關於法、情、政事三者)的1330首箴言詩集的集合本。提魯華魯瓦並非個人名字,而是南印度賤民宗教導師的名稱,「俱羅爾」是一首箴言詩的詩名,也被用來作為全書的書名。
《納羅底耶》也是箴言詩集,共有四百首箴言詩,內容涉及輪迴、報應、超脫、法律、塵世生活和愛情等諸多方面。稍後時期,出現兩篇泰米爾
語史詩《寶石腳鐲》和《馬尼梅家萊》,這兩篇史詩本是梵文作品,但原作已經丟失,卻意外地在泰米爾語的書中保存了下來。
2 、藝術
印度藝術在孔雀王朝時期達到了又一個輝煌的高潮。王權賦予印度藝術以莊嚴及威武,阿育王石柱就是這方面的典範之一。鹿野苑的石柱象徵宇宙之柱,柱頭頂端是四頭背靠背威武挺立的雄獅,四獅鬃髦披灑,目視四方,張嘴欲吼。這屹立四獅,組合成拳頭,威猛、團結,成為印度國徽的圖案。
宗教是印度藝術另一個不竭之源,而且賦予藝術以一種神性,不管其表象是肅穆、活潑,或者詼諧。
古代印度的宗教繪畫大都保存於石窟中。世界聞名的阿旃陀石窟位於德乾地區瓦格霍拉河谷,是在高約二十多米的花崗岩峭壁上開鑿的,沿河谷排列,共二十九窟,主要為佛教藝術,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7世紀中,前後費時達八百多年。精湛的壁畫與雕塑共存,令人讚嘆不已。繪畫《六牙白象本生》、《國王及其從人禮拜菩提樹》等代表著早期風格;《對佛陀的引誘》、《坐著的少女》都是笈多時期的佳作。《農村場景》、《波斯的王子和公主們》顧名思義,其歷史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作為整個洞窟來看,第一窟稱為毗訶羅式洞窟,鑿於笈多王朝時期,是所有洞窟中最為壯觀和豐富多彩的,其眾多壁畫堪稱古典繪畫藝術的頂峰。還有,阿旃陀石窟的建築雕塑也十分精湛,如有的洞窟,無論是總體的構設,還是局部的勻稱,都令人賞心悅目。此外,馬爾瓦地區的巴格石窟約開鑿於公元5至7世紀,共九窟,其佛教壁畫深有造詣。德乾地區的巴達米石窟與埃羅拉石窟的壁畫也異常精拆彩。
在雕塑的表現手法上,由於神像和神話故事的宗教內涵不同,作品表現出的特色也各異。例如佛教的釋迦牟尼雕像總是莊重、嚴肅、安祥端坐,對周圍的一切保持冷漠狀,而印度教的濕婆雕像則形成鮮明對照,其色彩斑斕,常呈現引人入勝得狂舞姿態,這一靜一動令人印象深刻。又如《恆河女神降凡圖》是摩訶巴里普羅的大型壁雕,它描繪了天神及眾多男女神靈及龍、象、蛇等諸多動物歡欣跳躍,爭先恐後地讚頌象徵生命的聖河之水傾瀉到世間。
平原地區大都是獨立式廟宇,富商們的慷慨捐贈加上地理優勢,廟宇的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輝煌,越來越精緻。大幅的壁畫和大群的神像,被請來恰如其分地點綴廟宇的空間。這使得繪畫、雕塑、建築融為一體,更蓬勃發展起來了。例如,以佛教學院聞名海外的那爛陀寺,規模宏大。又如稍晚時期的卡朱拉霍神廟,更以別具一格的性愛、艷情雕像而聞名。當然,這不應視為色情,而是通過世俗戀情來體現對宗教的奉獻。 ? 3、哲學
在梵文中稱為「研究的科學」。通過活躍的辯論,印度教哲學逐漸形成六大思想學派,這就是後人所稱的印度教「六論」。雖然這些論說起源於早期的哲學思想,並且持續到更晚的時期,但它們的一些主要原則是在笈多王朝及其稍後時期中得到清楚闡釋的。正理論主要代表作為喬答摩的《正理經》、生於公元350年左右的犢子的《正理經釋》和生於公元640
年的烏堵達伽拉的《正理經釋》。這一學派有嚴格的論理體系和知識理論,以邏輯為基礎,講述一些正確的思維、辯論及深究的方法,主要用來與佛教大師進行辯論。 數論,是一種實體論哲學,因反對奧義書的觀念論而產生。創始者伽毗羅擯棄「世界靈魂」的概念,將物質與無限複雜的靈魂區別開。物質是實在的,世界最終的因子是「原始物質」。「原始物質」是單一的,由「德性、激情、淡泊」三個構成要素連接起來,達到平衡即成常態世界。存世的代表作是公元300年左右的自在黑天的《金七十論》,以及系統詮釋《金七十論》的婆察巴帝彌斯羅的《數論諸諦之月光》。 瑜珈論即「運用意志」,是宗教信仰的直接的結果。代表著作是波顛闍利的《瑜珈經》,他與大文學家同名,但是另外一個人;還有相傳為廣博在公元500年左右所著的《瑜珈釋》。瑜珈以絕對集中思想於一個超自然目標,達到完全控制意識,進而導向認知最終睡實在。 彌曼差論也「前思維派」。由於看到《吠陀》正在被忽視,為再次強調《吠陀》是根本法理,彌曼差派由而緣起。如何對祭祀規則書作出正確闡釋,這是該書主動承達但的使命。彌曼差論的是耆彌尼撰寫的《彌曼差經》,此書最有名的注釋有兩,作者分別是公元5世紀的夏巴羅和公元700年左右的鳩摩利羅,後者的釋本尤為重要,它的引證含有當時社會及學術生活狀況。吠檀多論又稱「後思維派」。它聲稱起源於《吠陀》,認為「絕對靈魂」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並闡述存在的最終目的是肉體死亡後個體靈魂與「絕對靈魂」 的融合統一。吠檀多的經點是拜陀羅衍那的《吠陀哲學經》,該書僅是一些口頭禪,最好的闡釋者是宗教改革家商羯羅。他是「不二論」的主要代表,認為「覺悟」說是獲得解脫的不二法門。他把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較低的知識,以求適應民眾了解;另一種是高級知識,以適應嚴格哲學思想的要求。他的主要著作是《梵經註解》、《廣林奧義書註解》、《世尊歌釋》。 佛教哲學在部派爭辯以及與婆羅門教的辯論中,得到了發展。其時,唯心主義新傾向的代表者是無著,他的生卒年代大約是公元290—360年,有七部主要著作存世,其中《辯中邊論》是主要的哲學著作,意在分別中道與邊見。在認識論方面有所建樹的是無著的兄弟世親,他以《三十頌論》、《二十頌論》為人稱著。他認為,其它學派主張的「真實靈魂」和「法」不過是「識」的變現,此外什麼也沒有。其他還有5世紀時的世親第和5世紀下半葉的陳那。前者的《金七十真實論》是批判婆羅門教數論 的。後者至少有十四部哲學著作,但梵文原本蕩然無存,其中《關節明燈疏》、《觀三十論》等六部僅存藏文本,《取因假設論》等三部只有漢譯本,《觀所要緣緣論》則存於漢文與藏文文本中。 佛教因明學即邏輯學是這一時期的一大貢獻。無著的《瑜珈師地論》使用了「因明」的名目,《順中論》反駁了數論派的因三相說。陳那繼承前學,確立了佛教邏輯學。他的集大成之著《集量論》,以及《因明正理門論》等,把量(認識根據)分為現量(直接感覺)和比量(推論)兩種,由宗(主張命題)、因(理由概念)、喻(實例)組成的三支作法,並利用「九句因」對因的三相(理由概念的周延關係)作了明確的說明。陳那的邏輯理論稱為「新因明」,以區別以前的「古因明」。7世紀中葉的法稱更新了陳那的學 說,解決了陳那以來在因明學中發生的一些難題。他
的《量論釋》、《正理一滴》等七部論著,被視為正典,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二)科學
古代印度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孔雀王朝前後是一個高潮,笈多時期是又一個高峰,以後停滯了相當長的時間。公元後,印度天文學的性質與以前大不相同,它發展成一種體系,具有明顯的科學性,並且吸收了外來天文學、尤其是希臘天文學的知識。公元505年左右,彘日的《五手冊論》是集大成的著述。
印度的數學研究同樣與天文學有密切關係,因此算術與代數也是聖使、梵藏等人著作的一部分。在《聖使集》的前兩部分、《梵明滿手冊》的「演算法章」和「庫達加迭亞」、《頂上珠手冊》的「嬉有章」和「因數演算法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印度最高階段的數學成就。
印度醫學的源頭據說是釋迦牟尼時代的阿特利亞,他以口授傳下了醫術。在六名嫡傳弟子中,貝拉和如火自成流派,並且貝拉有直接的醫學文本傳世,《貝拉本集》的不全手抄本是在南印度發現的。稍後的印度醫學權威是闍羅伽、妙聞和婆拜他三人。
《藥物語彙》是一部藥物學辭典,產生於古代,以後多人修訂,內容時有增刪。
古代印度在金屬冶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三)宗教的演化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原始佛教時期,指釋迦牟尼及其直傳弟子時期的佛教,約公元前530年至公元前370年;部派佛教時期,由於對教義、戒律等方面產生不同看法,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以及分屬兩部的十八派,時間跨度約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後50年;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分裂時期,約公元50年至13世紀佛教在印度消亡,這個時期又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以6、7世紀佛教密教化為界線。 在部派佛教時期,受在俗信徒們的支持,以偶像崇拜、菩薩運動和梵文寫經為特徵的大乘佛教逐漸興起。「乘」即「車」,大乘即大車子,意為「普度眾生」;小乘即小車子,只能坐一人,意為「修身成佛」。公元2世紀龍樹提出中道觀,弘揚「縁起性空」說,富於邏輯地奠定了「空」思想的理論基礎,建立了大乘佛教第一個派別中觀學派。公元4至5世紀時,無著、世親宣揚「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學理,形成大乘佛教的瑜珈行派。後來兩派逐漸融合,形成瑜珈行中觀派。5世紀初,佛教在笈多王朝寬容的宗教政策支持下,在那爛陀建立了大寺院,它是大、小乘兼學之地。佛教中心又回到了發跡的故鄉摩揭陀。在這一時期,佛教的基地主要在恆河流域,克什米爾和犍陀羅一帶。5世紀末,囐噠人侵擾北印度,尢其是密希拉古拉對佛教徒的迫害,這給予克什米爾地區的佛教以毇滅性的打擊。戒日王朝時期,佛教有所復興。
從玄奘留學印度結束(645年)後的約三十年間,佛教正迅速地密教化。「密教」是「秘密佛教」的簡稱,它有兩個特點:一是相對寬鬆的祈禱或咒術的儀式,二是神秘主義。所謂祈禱或咒術,即對神、命運及自然現象等能對人們幸與不幸產生重大影響的對象,通過祈求或某些定式咒
推薦閱讀:
※蘇州古典園林隱逸文化探析(一)
※杜泰航談古典音樂丨「所謂的聽不懂,只不過是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心理障礙!」
※古典詩詞中十大「酒後失態」經典場面
※語文教學:古典詩詞中的襯托、對比、烘托、渲染手法學案
※【古典詩詞】全唐詩選録(之四:陳子昂、張若虛、張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