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長生絕學:黃帝內經使用手冊 2
07-28
第14節:誰冒犯了我們的身體:陽虛的年代濕邪在作祟 (1) 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 奧運期間,有個病人晚上熬夜看比賽,還吃了很多冰激凌,第二天覺得發燒了,當時體溫不到38度,到社區門診去輸液,輸完了以後,還不見好。晚上9點多給我打電話求助,此時他的體溫已經升到39度多。----他告訴我怕冷,我馬上問他怕冷的時候想不想蓋被子,他說想蓋被子。我隨即給他開了一個很簡單的藥方,兩個小時就把他的高燒給退下去了。 早在1800多年前,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 就是說發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體內寒氣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內。 張仲景是《傷寒論》的作者,在他那個時代人們忍飢受凍,疾病以寒邪為主,用熱葯就可以直接對治。如今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單純的傷寒已經很少見了,反而是外寒跟內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濕邪。 真正的寒症並不多見,主要是以濕邪為主。濕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換句話說,陽虛的時代是濕邪在作祟。 門診時,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現在冬天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可能有朋友會產生疑惑:"武大夫,您說反了吧?冬天氣溫低,受寒濕侵犯容易理解,可夏天那麼熱怎麼還有寒濕啊?"剛學醫時,我也曾有過這樣的疑問,直到領悟中醫的實質後,才慢慢解開這個謎團。 ——現代人是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 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 汗液揮發不出來瘀積體內; 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 人體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最容易生病,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濕邪對人體的傷害,比寒邪還要大。 酷暑時節,人們貪圖冷氣,愛喝冷飲,愛吃冷盤。一杯冰鎮啤酒下肚,從裡到外、從頭到腳都透著涼快勁兒。殊不知,為貪圖這一時之快,同時也將濕邪深深地埋在了體內,成為困擾我們健康的一個大大的隱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長夏,此時濕氣當令,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濕在中醫里又叫"陰邪",而 脾為至陰之臟,喜燥惡濕,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如果長夏濕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臟。 同時,脾主運化水液,它的特點是陽氣易衰,陰氣易盛,濕邪侵犯人體後最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濕邪的侵入。 第15節:誰冒犯了我們的身體:陽虛的年代濕邪在作祟(2) 還有的人喜歡吃豬肉,豬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濕,如果感覺體內濕重,最好堅持吃一段時間的素食;長期吃電飯煲煲的大米飯,也容易造成體濕。體濕的人可以用 薏米紅豆湯 或鍋巴來解決。喝上一陣子薏米紅豆湯之後,再喝小米粥來補補脾胃,久之脾健,濕自化。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 被濕邪侵害的人好像身上穿了一件濕衣服,頭上裹了一塊濕毛巾,濕膩膩的難受!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濕邪性黏膩重濁,濕氣向下走,就容易聚集在腰部以下,造成膀胱腫瘤、前列腺肥大增生等病症。 濕氣在體內排不出來,甚至會導致一些怪病發生,如吃土塊、磚頭、牆皮、生米等異物,這是身體濕邪很重的表現了。 所幸的是,我們還有祛除濕邪的根本方法。既然濕邪能導致體內陽氣不足引發多種疾病,那麼我們就努力守護好身體的一輪暖陽吧。只要固護好自身陽氣,那麼身體也就有了自愈大葯,彷彿天天都與春天有個約會。 【用之有道--武醫師如是說】 大多數人在夏天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蓋著被子吹空調,這種做法能讓寒冷的濕邪之氣直接侵入到人體,所以現代人真正受寒往往是在夏天。 冬天天冷,人們都很注意保暖,反而沒有那麼多受寒的人。三伏天開空調本無可厚非,但切記一定不要讓空調對著人吹,更不要睡覺時開一晚上的空調,特別是蓋著被子吹空調。吹完空調後感覺不舒服,可服用健脾化濕的藥物。如藿香正氣水、保和丸等,會緩解身體不適。 第16節:自我診斷體內 是否有濕 的簡易方法(1) 8.薏米紅豆湯--- 徹底疏通濕邪的神秘小偏方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 臨床上,我們治療濕症一般會採用中藥的治療方法,比如說實用三仁湯、藿香正氣水(膠囊)等葯,它們都具有芳香、化濕、解表的功效。但這些葯我們自己不能亂服,有的人會問,在家裡有什麼好方法來預防濕邪呢?或者說我明顯感覺到體內有濕了,到醫院又檢查不出什麼毛病怎麼辦? 薏米紅豆湯 ----是清除體內濕氣最好的偏方 如果診斷出病人體內有濕時,我經常給病人推薦兩種"葯",這兩種葯既能祛除體內濕邪,還能當水喝、當飯吃。這兩種"葯",一是薏米,一是赤小豆(紅小豆),一起熬湯喝,是清除體內濕氣最好的偏方。 有的人在我的博客中看到過這個偏方,反饋給我很多信息,並且還有一些疑問,藉此機會,我就大家最關注的問題,再詳細地解答一下。 很多朋友說,紅豆加薏米很難熬,怎麼熬它都不黏不稠,能不能放點大米或別的食物一起熬?其實如果從治療的角度來講,我建議大家最好不要用。 因為這個薏米紅豆湯的主要功效 就是 清熱除濕。 赤小豆是紅色的,養血,古籍里記載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說經常吃紅豆還有減肥的作用。 薏米性偏寒涼,主要有清熱、利濕的作用。 夏天正好是暑氣連天的時候,內濕外也濕,用這兩味葯正好能起到一個養血、祛濕的作用。正是這種不黏不稠的清輕之相,才能達到清熱祛濕的效果。但如果從預防的角度來講,熬大米粥的時候,加上一把紅豆一把薏米也未嘗不可。 還有朋友問我是不是所有人都能 喝薏米紅豆湯,有禁忌嗎?其實,這個湯是養生佳品,沒有什麼副作用,但針對不同的人,則可以適當地做一些 加 減 法—— 有的人體質偏寒,裡面可以加一點溫補的食物,像桂圓、大棗都可以; 有的人失眠,體內也有明顯濕膩的感覺,那就加一些蓮子、百合;女性痛經,可以把薏米去掉,熬點紅豆湯,再加上一些薑片、大棗、紅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緩解疼痛。 關節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陰養血除痹。 平日思慮傷神、勞心過度而運動量少的人,往往臉上沒有血色,精神也不夠充沛,甚至心悸、貪睡,感覺頭重如裹,心中空虛。這是體內有濕加上心氣不足的表現,可以在薏米紅豆湯中加一些桂圓同煮。桂圓甘溫,能開胃健脾、安神補血,能振奮心陽、溫補心氣,使人精神飽滿、中氣十足。而且,單純的薏米紅豆湯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圓後,就變甜了,淡淡的甜味,它不僅驅散我們體內的濕氣,而且給我們的心帶來生機與溫暖。我們就叫它 薏米紅豆桂圓湯吧,它特別適合強勞力勞動者,也很適合中老年人。 年輕人容易出現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濕熱內擾所致,用薏米紅豆湯洗臉有奇效,或在薏米紅豆湯中加上百合與蓮子同煮飲用。百合能潤肺、養顏,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蓮子最能養心、清心火,同時又能健脾、補腎。當然,如果感覺湯沒有什麼味道,還可以加點冰糖。 如果著涼感冒了,或是體內有寒,胃中寒痛,食慾不佳,可在薏米紅豆湯中加幾片生薑。生薑性溫,能溫中祛寒,健脾和胃。注意,生薑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變得辛辣了。如果想在湯里加點調味品,最好放紅糖,紅糖是性溫的。需要注意的是,婦女產後保養時,喝紅豆薏米湯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點大棗,大棗對溫中、健脾、養血是非常適宜的。 腎虛的人,可在薏米紅豆湯中加一些黑豆。因為黑色入腎,豆的形狀也跟腎十分相似,以形補形,是補腎的佳品。 現在人們常說的腳氣病,是典型的濕熱下注。可在薏米紅豆湯中加點碎黃豆,用熬出來的湯泡腳,這是治腳氣的一個小秘方。 如果咳嗽,還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見方的小塊兒,加入薏米紅豆湯中同煮,可以潤肺、化痰、止咳。 學會薏米紅豆湯的加減變化,使用得當可以對生活中大部分常見病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薏米紅豆湯的喝法—— 薏米紅豆湯每天應該喝多少呢?我建議大家從5月初開始喝,一直可以喝到10月份。熬了以後可以隨意喝。 每年到天熱的時候,我就把自己家裡不常用的一個暖壺洗凈,抓上一把薏米、一把紅豆放到暖壺裡,再燒一壺開水,水開了以後直接灌到暖壺裡,最後把蓋蓋上。如果你想早晨起來喝,頭天晚上灌進去,第二天早上壺裡的豆子全都泡碎了;如果想晚上下班回來喝,那早晨臨出家門的時候用同樣的方法泡上一壺,下班以後到家喝正合適。 第19節:薏米紅豆湯-- 徹底疏通濕邪的神秘小偏方(2) 臨床上有很多體內濕氣很重的病人,在喝了薏米紅豆湯一兩周後,便感覺到腿腳發輕了,走路不那麼沉了,濕疹也慢慢地消退了。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很多小病其實都可以自己進廚房裡找葯,食物就是最好的葯。 【用之有道--武醫師如是說】 還有一點值得說明一下,懷孕中的孕婦要是自我感覺沒有很重的濕邪最好慎用或忌用薏米。但可用紅豆,我們可以給薏米紅豆湯做一個減法,減去薏米,再根據上面的思路做加法,可以適量加些大棗、百合、枸杞等其他的品類。同樣能做成既能祛濕,又有其他養生功效的湯來。 這裡是一個基本的思路,大家可以多了解各種食物的性、味,舉一反三,自己進行加減,組成更多適合自己體質的飲食來。這樣,食物才能真正成為養生的佳品。 第20節:仙家秘傳周公百歲酒--- 養顏祛病的第一回春酒 9.仙家秘傳周公百歲酒--養顏祛病的第一回春酒 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很多見過我的老師胡海牙先生的朋友,都被老人家的道骨仙風所折服,私下裡向我打聽,老人家平日里有什麼養生秘訣嗎?我追隨老師多年,基本上看不到老師吃藥。老師有很多種養生方法,有道家修鍊的,有中醫調養的,有運動鍛煉的,還有飲食葯膳的,其中我感覺最神奇獨特的,是老師每日必飲的一種養生酒。 每次在老師家,陪老人家吃飯的時候,他都會拿出親自泡製的藥酒一起飲用。一杯入腹,那種暖暖的、甜甜的感覺美不勝收。我很好奇,請教老師:這是什麼仙酒啊?老師神秘地告訴我:周公百歲酒。 原來,周公百歲酒是中國道教協會前老會長、著名仙學養生大師陳攖寧先生十分推崇的一種養生酒,他曾介紹給當時的中央領導服用。 周公百歲酒的最早記載,最早見於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梁章鉅所著《歸田瑣記》一書,由塞上周公發明。周公服用這個酒40多年,活了100多歲,他的後人祖孫三代服用此酒,都活到了百歲以上。原方的劑量比較大,一次就要泡20斤,不方便操作。在此,我將師傳的周公百歲酒按照原方比例作了劑量調整,效果是一樣的。配方如下: 黃芪12克、茯神12克、白朮6克、熟地8克、當歸8克、生地8克、党參6克、麥冬6克、茯苓6克、廣陳皮6克、山萸肉6克、枸杞6克、川芎6克、防風6克、龜膠6克、五味子5克、羌活5克、肉桂4克,以上18味葯外加 紅棗200克,冰糖200克,高粱酒4斤。 這個方子看上去很平常,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其實它是集諸多古方精華而成,暗含了中醫非常著名的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左歸飲等古方方意。 黃芪素有"補氣諸葯之王"的美稱,有補益中氣的作用,可治療氣虛乏力、沒有食慾、自汗盜汗、半身不遂等久治不愈的疾病。方中用党參、白朮、茯神來加強黃芪的補中益氣功能。肉桂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熟地、生地、山萸肉、麥冬、枸杞滋補肝腎,填精養血。五味子養心安神,固腎澀精。龜膠滋陰益腎,養血補心。當歸、川芎活血補血。防風、羌活祛除肝腎之虛風。廣陳皮下氣調中。此方最妙的地方是羌活一味,祛風燥濕,為該方的點睛之處。正是配方的精妙之處,周公百歲酒補養之功十分迅速,它最大的特點 就是氣血雙補,久服不燥,短時間內就能升發人體陽氣,祛除體內濕邪。 泡藥酒,關鍵是選對酒。購齊藥材後,買一瓶5斤裝的高粱酒,取出1斤酒用來洗藥材,將藥材中的雜質微塵洗凈,剩下的4斤剛好泡藥酒用。將藥材先用酒洗凈瀝干(紅棗剝開),放入高粱酒中,然後放在通風陰涼處,避免陽光照射,7天之後,藥酒就可以飲用了。 在泡製這個藥酒的過程中,有人為了圖省事,用塑料桶來泡藥酒,這樣做是不衛生的。塑料製品中的有害物質會溶解於酒中,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最好是在藥店買一個專用的泡酒瓶。 我的老師胡海牙先生在這個藥酒的基礎上,根據現代人的體質作了一些改良,使之更適合現代人飲用。古方中,藥酒要埋於地下,這是為了把酒裡面葯的有效成分充分發揮出來,祛除酒的燥性。老師改良後的做法是:將藥材在藥店研成細粉後浸泡,藥效與埋於地下一樣。 服用藥酒時,老師的經驗是,要適當加一些蜂蜜,蜂蜜溫潤滋陰,加入藥酒後不僅可以祛除藥酒的燥性,還有利於保持和提高藥效,有養顏、潤腸、通便的作用。 陳攖寧老前輩及胡海牙先生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實踐證明,依據此方泡製的藥酒確有養顏益壽、回春不老之功,堪稱"世間第一回春酒"。我把恩師珍藏了幾十年的藥酒公佈於眾,是希望人人都學會用它來孝敬父母,如此一來,家家都有百歲老壽星。 我的老師胡先生對周公百歲酒的服用還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就是用一半原裝藥酒,加一半黃酒兌服,能使此酒更加醇香柔和,飲用量是每次一兩,一天不超過兩次。 第2章 丹道醫家養生秘傳 靈龜八法---八大最安全的穴位統治眾病 奇經八脈就是我們的生命線,只要你每天去觸摸八脈上的大穴,以穴通經,以經通脈,就會感覺到日光照耀著整個身體,人體彷彿有了一股清陽之氣,這才是我們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萬應靈丹。 1.八大最安全的穴位統治眾病 疾病與奇經八脈之間的微妙之處在我們身體上的映像舉手皆是,奇經八脈就是我們的生命線,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脈上的大穴,以穴通經,以經通脈,就會感覺到日光照耀著整個身體,人體彷彿有了一股清陽之氣,這才是我們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萬應靈丹。 傳說李時珍出生之時,有一頭白鹿闖入院內,口中銜著一株紫靈芝。一時傳為美談,長大後他認為自己與仙家有緣,開始修習"神仙之學"。於是他白日讀書夜晚靜坐,逐漸悟到,修鍊家所觀察到的奇經八脈與醫生對此的認知是有所不同的,堪破了這個秘密,才取得日後在醫學上的偉大成就。 他在《奇經八脈考》中,強調"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可見他對"奇經八脈"的重視。自古至今,奇經八脈都是道家秘不外傳的養生大法。 十二正經以外,人體還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統,就是奇經八脈。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十二經脈之氣猶如江河之水,奇經八脈則猶如湖泊水庫,當十二經脈及臟腑氣血旺盛時,需要存儲起來,生命力才能持久,人才會長壽。八脈就是存儲人體元氣的大葯庫。 有人會想,這麼多脈絡,我怎麼找到它呢?其實八脈里有八個代表性的穴位—— 公孫、內關、臨泣、外關、申脈、後溪、列缺、照海。古人留傳下來一首"八穴歌":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銳眥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這八句話講了八個穴,每個穴的功效,打個比方來說,相當於"核反應堆",一治就治一大片。 在用法上,中醫多以兩穴一組配用:公孫與內關治心胸、上腹部疾病; 後溪與申脈治目內眥、頸項、耳、肩胛及上肢疾病; 外關與臨泣能治目外眥、耳後、頰、頸和肩部疾病; 列缺、照海能治咽喉、胸膈疾病。 所以,病痛來臨時我們完全可以按"穴"索"葯",救身體於危難之間。 這八大穴古人是有嚴格的開穴時間的,不同的時間使用不同的穴位,不在開穴時間內的穴位就不能使用,這樣在臨床上就造成了諸多不便。丹道醫家中有些前輩則不拘泥於時間限制,在臨床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本書中所講的靈龜八法,採用了丹道醫家的經驗,隨時隨地可以應用,原則只有一個:對症用穴,按穴索葯。這樣,靈龜八法就成了簡便易行的養命八招。 公孫、內關:多用於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等病。 後溪、申脈:用於中風半身不遂、肢體活動困難及精神神志等病患。 臨泣、外關:多用於耳鳴、耳聾、眼病、腿腫、偏頭痛、高血壓等症。 列缺、照海:多用於言語不利、咽喉炎症和更年期綜合征,其指導思想是《內經》。 第24節:照海穴--- 告別咽痛和失眠的強腎降火妙穴(1) 照海最早見於《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稱"漏陰",屬足少陰腎經,是八脈要穴之一,通陰蹺脈,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 適用人群:主持人、廣播員、歌唱演員、教師、公司領導、肩周炎、失眠患者。 主要功效:可緩解胸悶、嗓子干痛、聲音嘶啞、慢性咽炎等癥狀,對肩周炎、失眠有輔助作用。 我有一位唱京劇的朋友,一天深夜打來電話,電話那邊傳來他乾澀沙啞的聲音,很不好意思地跟我說:"武醫生,我嗓子疼得實在受不了,要不是明天有演出,不會這麼晚來電話打擾您,您有什麼好辦法來幫我解決一下嗎?" 我在電話里簡單地詢問了他嗓子疼痛的情況,主要是問他嗓子干不幹,他告訴我有干痛的感覺,並且說前兩天感覺有點著涼,忽然間嗓子不舒服,腫起來了,聲音變得沙啞,說話也很費力。 聽完他的苦訴,我讓他坐在床上,把兩隻腳心對齊,告訴他在內踝下有一個小坑,用力往下摁,並且神秘地告訴他:"摁的時候要閉嘴不能說話,等你感覺到有津液出現的時候一定要把它咽下去,否則就不靈了,十分鐘以後你再告訴我有沒有效。"一會兒,電話就打過來了,他高興地說:"您這一招真靈,我現在嗓子雖然還有點腫,但已經不疼了,改天請您喝茶。" 演出結束後他特地來謝我,我有些不好意思,這只是一個醫生的本分罷了。想到他還要經常用嗓子的特殊工作性質,我建議他在每次趕場演出前或熬夜演出後,如果感覺嗓子不舒服,就用手揉摁照海穴來進行預防和治療嗓子干痛,並且還給他開了一個小方,每天用金環石斛10克泡水喝,長期堅持服用,可保嗓子無憂。 為什麼嗓子痛點揉照海穴就會有這麼好的效果呢?因為照海穴在奇經八脈中屬陰蹺,與足少陰腎經交會,為八脈交會要穴之一,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既補益又清熱。點揉這一個穴位既可以調理陰蹺脈又可以調理腎經,可謂一舉兩得的妙法。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稱此穴為"漏陰",就是說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了,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 因此,只要我們感到胸口悶得不舒服、嗓子干痛、聲音嘶啞,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這個穴,既有滋腎清熱的功效,還能讓身體的三焦功能順暢起來,可謂是一舉兩得、立竿見影的妙法。 這裡可以透露一個小竅門給大家,以便於更好地使用照海穴來保養自己的身體,就是在按摩這個穴位的時候,要閉口不能說話,感覺到嘴裡有津液出現,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一般來說,點揉3到5分鐘後就會感覺到喉嚨里有津液出現,疼痛也會馬上隨之緩解,古代修鍊家都講究煉津化精,津液升發多了,人體的腎精自然充盈,客觀上也起到了滋陰固腎的作用,是真正調動了人體的大葯。閉口不說話,並沒有什麼玄機,只是為了使升發的津液易於滋潤喉嚨,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吞津法。 陰蹺主人一身的水液,交會於照海穴,既滋腎清熱,又能通調三焦,所以揉按照海穴會激發腎中精氣,引水液上行,滋潤喉嚨,虛火得到腎水的滋潤則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內經》論人的體質類型(2)
※《黃帝內經》100錯
※《內經知要》宋 李中梓
※徐文兵,梁冬對話 黃帝內經 之金匱真言論(七)(八)(九)
※黃帝內經;靈樞經;經筋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