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思維,你也能看懂量子力學
1、
星際旅行、時空穿越、瞬間移動……無數的文學和影視作品為我們展現著人類科幻的未來。這些並不是創作者們腦洞大開的隨意想像,創作者們都有一個基本的理論基礎——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當今物理研究的最前沿。但對於普通群眾來說,量子力學看似高深莫測。
5月3日,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在中國誕生,量子力學取得現實應用的重大突破。
那麼,量子力學到底講了什麼?它的前世今生是怎樣的?
懷著對科學的敬畏之心,本人希望化繁為簡、以最平實易懂的語言,寫下量子力學的發展以及普通人怎樣能看懂量子力學,和大家一起掀開量子力學的神秘面紗。
1、
大地沐浴陽光,萬物生長。
「光」是什麼?卻千百年來,人類受益於光的恩賜。卻不知光到底為何物,只能做出一些猜想。
人類對於光的無知,直到1655年開始有所改變。英國的博物學家胡克,提出了光的波動說,他認為光是一種波,與水波相似。荷蘭人惠更斯發表《光論》,發揚了這一理論。
他們的反對者,是牛頓。他提出了光微粒說,認為光是極小的微粒,遵循運動定律。
兩派觀點爭執不下,但都有瑕疵。
按照牛頓的觀點,光是微小的顆粒。他合理解釋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反射性質。對於光的折射和衍射,牛頓的解釋並不令人滿意。
惠更斯等人認為,光是波。那就需要有傳播的媒介,像聲波通過空氣、水波通過水來傳播。但是真空中沒有物質,光是如何進行傳播的呢?
他們說,在所有空間中都存在一種看不見的物質,叫做「以太」,光就是通過「以太」進行傳播的。可是,如果「以太」真的存在,那麼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公轉,我們應該可以感受到迎面吹來的「以太風」。大量的實驗證明,並沒有「以太風」吹來。
由於牛頓無與倫比的學術地位,他的粒子理論佔據了主導。在此後100多年中無人敢於挑戰,而惠更斯的理論則漸漸為人淡忘。
1801年,托馬斯·楊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雙縫實驗」。
實驗很簡單。
把一束光投射到一塊背景板上,前邊放置另外一塊開有兩個相鄰縫隙的板子。
如果光是粒子,那麼,實驗的結果應該是背景板上投射出兩條大約相同的狹窄光束。可實驗結果大大出乎人們意料。
背景板上的投影卻是很多條。這對於光粒子說就是災難。
因為這樣的現象,是波的表現。
當我們觀察水波時會發現,兩個水波重疊的地方,波峰遇到波峰時水波會更高,波峰遇到波谷時候,會相互抵消消失。這種常見現象叫做干涉。
只有波才會有干涉。
實驗所使用的背景板上明暗相間的黑白條紋證明了光的干涉現象,從而證明了光是一種波。雙縫實驗徹底動搖了光粒子說的統治。
此後的50年間,光的波動說進一步發展。到十九世紀中期,開始主導科學思潮。人們認可了光是一種波,不是粒子。
2、
19世紀物理學大發展,科學家們認為人類對於物理學的掌握已經趨於完美,再進行研究,不過是在已知結果的小數點後加上幾位而已。
德國人普朗克的老師也這樣勸導他,奉勸他不要去學純理論物理,他沒有被兩位導師的建議說服。
19世紀的最後一天,1899年12月31日,物理學家凱爾文發表迎接新世紀的演講:「19世紀已將物理學大廈全部建成,今後物理學家的任務就是修飾、完善這座大廈了。」
普朗克無心為此高興,他正在為一個6年還沒有解決的計算問題頭疼不已。
當時的物理學家總結出的兩個公式,都不能準確的計算物體發出的輻射。一個可以在輻射的長波部分計算出結果,另外一個公式可以在輻射的短波部分算對,可是一旦到相反的波段,答案就謬之千里了。
普朗克不能理解其中奧義,他的研究陷入了長期的困局。
「走投無路」的普朗克想,不然先強行的把兩個公式湊成一個滿足所有波段的公式吧,然後倒著推理,看看是什麼結果。
結果是,如要想讓組合在一起的公式成立,那麼物體發出輻射時,能量就不能是連續的,而是以一個微小數量的整數倍跳躍式的變化,也就是說能量的變化是一份一份的。
1901年,他把計算的結果發表,在論文中,他把這一份一份的能量起名為「量子」。
其他的科學家驗證出了普朗克的正確性,量子力學自此誕生,普朗克成為了「量子之父」。
3、
1880年之後,愛迪生改良後的電燈泡開始大面積的推廣。人類對於光的利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德國人赫茲發現,用紫外線燈光照射金屬,裡邊的電子會被激發出來形成電流。光生成了電。
赫茲稱其為「光電效應」,他卻做不出解釋。
1905年,在物理學界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愛因斯坦在這一年中,發表了5篇劃時代的重要論文。其中一篇關於「光電效應」的論文,直接成就了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在論文中,重新提起光的粒子說。按照光粒子說和量子概念,光應當是由一份一份不連續的微小顆粒組成,他起名叫「光量子」,簡稱光子。
當某一光子照射到靈敏的金屬上時,它的能量被金屬中的某個電子吸收。電子的動能增大,克服了原子核對它的引力,飛出了金屬表面,成為光電子,形成光電流。
愛因斯坦對於光電效應的解釋,震動了已經普遍認可光波動說的物理學界。
一系列實驗驗證了愛因斯坦的正確性,人們開始意識到光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對於光是什麼,這一持續近300年的爭論,終於以一個神奇概念的產生而宣告終結——光的波粒二象性。
科學家獲得了新的思路,原來一種物質是可以同時具有兩種截然不同性質的。波粒二象性就像一把鑰匙,微觀世界的大門被打開了。物理學家進一步發現,基本粒子都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
經過幾十年孜孜不倦的研究,量子力學與已經沿用近300年的經典物理理論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是因為科學家發現的量子現象,在宏觀世界中都不曾出現。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的對立,實質是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對立的縮影。
難道同一個世界,不應該有同一個理論嗎?
愛因斯坦開始提出質疑。量子力學過於玄幻,提出的概念實在令人費解。愛因斯坦是量子物理的奠基人之一,但此時,他站出來對量子力學本身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完備性提出深刻的否定。
量子物理學家們卻並不認同他。新興的量子力學成績斐然,不容置疑。在各種學術期刊中充斥著火藥味,好像這些科學家萬一碰面,必然會有火星撞地球般的激烈雄辯。很快,這樣的會面,真的來了。
4、
「地表最強」物理學家大辯論
1927年,比利時。著名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
這是物理學史上最偉大的一次聚會。如華山論劍,江湖上頂尖高手悉數到場,都是物理學各個分支的旗幟性人物。照片中與會的29人,有17人都先後獲得過諾貝爾獎,被稱為物理學的「全明星」盛會。
在照片中,愛因斯坦居中而坐,可見其當時在學術界的地位。他以因果論為武器,展開對量子力學現狀的分析,指出量子力學研究不盡如人意。
所謂因果論,就是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這是天衣無縫的真理。
愛因斯坦的支持者有薛定諤和德布羅意。
他的反對派人數眾多,他們有個統一的名號——哥本哈根學派。掌舵人是波爾,他為量子力學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波爾曾經到訪中國,他在自己的族徽中,放上了中國的太極圖。波爾認為太極完美的詮釋了自己的互補原理。好像光的波粒二象性,波和粒的屬性是互補的。
波爾帶領著一批30歲左右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玻恩、海森堡、泡利、狄拉克等都是這個學派的主要成員。他們對量子力學的解釋被稱為量子力學的「正統解釋」。
哥本哈根學派的辯據,是基於計算的概率論。在量子世界裡,結果經常不是明確的,而只是一種概率。
我們舉例來說明,例如「量子隧穿效應」。
在兩塊金屬中間夾一層絕緣層,一般都認為電子不能通過絕緣層。但哥本哈根學派說,電子通過絕緣層是存在概率的。經過計算,可以得出概率的數值。這就是「量子隧穿」。如果放到宏觀世界,人能不能穿牆?按照量子隧穿,宏觀物體也能發生隧穿效應。人也可能穿過牆壁,但要求組成這個人的所有微觀粒子都同時穿過牆壁,實際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從概率上說,人可以穿牆。
愛因斯坦對於這樣的概率說嗤之以鼻。概率的存在,只是量子力學理論不完整的證明。量子力學並沒有找到完整描述微觀和宏觀世界的理論。
「上帝不會擲骰子」,愛因斯坦這樣說。
「愛因斯坦,別去指揮上帝該怎麼做!」波爾回擊。
5、
在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愛因斯坦沒有取得勝利,甚至可以說失敗了。他並不甘心,三年以後的第六屆會議,他捲土重來。
愛因斯坦總結經驗,放棄了對於具體案例的探討,把矛頭指向哥本哈根學派的理論基礎——「測不準原理」。
我們簡單介紹下這一原理。人們為了直觀理解原子內部,會畫一個這樣的示意圖。
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看上去像行星圍繞太陽旋轉。
但這是錯誤的,軌道根本不存在。事實上,原子內部的樣子更像這樣。
像一團雲霧,科學家形象的稱之為「電子云」。這看上去密密麻麻的雲霧,其中的電子其實只有極少的幾個,甚至是1個。
出現雲霧狀,是因為電子在原子狹小的空間內以接近光速運動,看到的只能是一團雲霧。
測不準原理說的是,在原子內部,電子的運動毫無規律,我們知道電子的位置時,卻不可能知道它的速度。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時知道,這與描述宏觀世界的經典物理學是相悖的。例如我們可以計算出任意時刻,地球圍繞太陽軌道運行的速度和位置。
愛因斯坦相信,只是我們缺乏觀測的手段和合理的公式,不存在這樣的測不準原理。
每天在旅館用早餐時,科學家們見面,愛因斯坦就描繪一個思維實驗,他認為從中可以清楚看出哥本哈根學派解釋的矛盾。
玻爾在傍晚的時候就對這些理想實驗做出了解釋,他會在晚餐時分析給愛因斯坦聽。
愛因斯坦對這些分析提不出反駁,但在心裡他是不服氣的。
第六屆索爾維會議,愛因斯坦再次以失敗告終。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愛因斯坦被德國納粹迫害而逃亡美國,沒有出席三年後的第七屆索爾維會議。
量子力學的索爾維會議結束了,然而關於量子力學的爭論仍在繼續。
6、
1935年,愛因斯坦和他的支持者向哥本哈根學派發起了總攻。
愛因斯坦圍繞量子糾纏展開質疑。
所謂量子糾纏,是量子世界中又一奇妙的現象。科學家發現,在同一特殊反應中能夠生成兩個且只有兩個相互糾纏的量子,這兩個量子如孿生一般,對其中一個發生作用,另外一個會同時做出相同的變化。比如一對相互糾纏的電子,如果他們的糾纏方式是反向糾纏,一個正向旋轉,那麼另外一個必然反向旋轉。假設你將前邊的電子改為反向旋轉,那麼另外一個會同時變為正向旋轉。而且,這兩個電子無論相聚多遠,哪怕是銀河系的兩端,也不能阻礙他們同時發生變化。
他們之間是如何聯繫的呢?這種聯繫速度甚至達到光速的十倍。這不科學。因為按照相對論,光速無法被超越。愛因斯坦把這種鬼魅般的聯繫稱為「幽靈作用」。
誠然,直到今天,我們還沒有確鑿證據找到能超越光速的物質。所以,哥本哈根學派告訴愛因斯坦,世界本來就是這樣的。
愛因斯坦的主要支持者薛定諤,更是提出了一個對於哥本哈根學派如同噩夢的實驗——「薛定諤的貓」。
既然量子力學的理論都是解釋微觀狀態,那如何與宏觀世界結合呢?薛定諤假設,在一個箱子里,放一個原子核,原子核是個量子級概念,它在不確定的時間內會自發的產生衰變,誰都無法預測衰變的準確時間。箱子內設計一個機關,當原子核衰變時,將聯動一把鎚子,打破裝有可以毒死貓的毒氣瓶。箱子裡邊放一隻貓,然後把箱子蓋上。請問,過一段時間後,箱子里裝著的是一隻活貓還是死貓?
按照哥本哈根學派的理論,觀察行為會改變物質變化的狀態。好,那不觀察呢?
對此,哥本哈根學派只能吞下苦水,承認那隻貓是處於半死不活的混合態。
波爾和愛因斯坦的論戰,也是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的論戰。爭論雖然直到今天輸贏也沒有定論,卻促進了量子力學的發展和完善。
論戰使哥本哈根學派的思想廣泛流傳。
科學家們並未停步,他們聰明的繞過了研究誰對誰錯,而是選擇忠於實驗結論和計算結果。問到量子力學的原理,大多數物理學家會說「閉嘴,乖乖計算」。
波爾說:「我們稱之為真實的一切,都是由我們不能稱之為真實的東西組成。」量子力學,充滿許多匪夷所思的怪論,但是,一切的實驗和計算,都驗證出它是對的。原理如何,無人知曉;事實證明,愛因斯坦錯了。
根據量子力學的方程,人們設計了可以控制微小電流的開關,應用到激光、晶體管、集成電路等電子工業的大多領域。可以說量子力學如果不成立,那麼我們的電腦、手機、相機等等電子元器件將統統失靈。沒有量子力學的世界,我們只能回到蒸汽時代。
7、
以上就是簡單的量子力學發展過程。近年,量子力學一詞,出現的越來越頻繁。我們普通人,怎麼能夠容易理解量子力學呢?如果我們能夠打破幾個定勢思維,同樣可以走進量子力學的奇妙世界。
顛覆思維之一、量子化無處不在
從量子的名字看,很多人看到叫「子」,就認為是一種微小顆粒。在理解量子時,請忽略後邊的「子」字,而看前邊的「量」字。量子,拉丁語本意為「有多少」,代表「一定數量的某物質」。
量子力學,雖然研究基本粒子,但是量子化,卻是宇宙的屬性。大到行星、小到細胞,最終分解都是可以量子化的。甚至人類的思維,科學證明,我們的意識同樣不是連續的,每隔0.042秒就有微小的斷開。那麼我們的意識就可以視為以0.042秒為一份的量子化意識。
我們所處的宏觀世界是由微觀世界組成的,兩者並無清晰的界限。哪怕我們人體,同樣由微小的原子組成。按照波粒二象性,如果告訴你,人同樣是由波組成的,也並不需要意外。這在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中,已經有了答案。
另外,抽象到如空間,也可以量子化。空間的量子化,產生了蟲洞。蟲洞的概念,是說我們只要有足夠大的能量,就可以打開單位空間之間的間隙,依靠這樣的蟲洞,可以進行時間旅行、空間轉移。這並不是科幻,至少從數學的推算中可行。蟲洞也叫「愛因斯坦-羅森橋」,由愛因斯坦及羅森在研究引力場方程時推算得出。
如太極的玄妙,宏觀和微觀相互交融,並非對立。解釋宏觀世界的經典物理學,和解釋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現在還極不相融,沒有達成一致,但已有科學家通過實驗開始把彼此歸於統一。由此,可能會產生更加奇妙又偉大的理論。
顛覆思維之二:沒有唯一的真理,甚至在科學中
蘋果砸到牛頓的頭時,他發現了萬有引力。今天我們知道,扔一個蘋果,只要有足夠大的能量,甚至可以把蘋果扔出地球。這對於古代人,無法想像。
認知沒有止境時,真理就是相對的。
假設世界只是一個平面,我們都是二維平面人,那麼我們甚至都不能理解,在一個三維世界的地上出現了兩個腳印是什麼原理。還好,我們本身是三維的,知道腳印的上邊是一個完整的人。那量子糾纏的超遠距離「幽靈作用」是什麼原因呢?科學家目前的解釋有分歧,有些認為光速並不是極限速度,「幽靈作用」是超光速傳導產生的;而也有科學家認為,宇宙本身是11維度的空間,「幽靈作用」是由於那些被壓縮在空間內的、我們看不到的維度影響產生的。
原理雖沒澄清,但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我國已經於去年8月發射了量子通訊衛星,領先全球。
量子力學正在滲透到科學的各個領域。例如生物學家甚至證明,我們的嗅覺,不是由我們一般認為的,聞到物品的分子產生,而是像我們的耳朵一樣,「聽到」了物品中亞原子顆粒的波動來加以區分。量子生物學正在顛覆傳統生物學。
科學的研究還在繼續,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看到的世界,並不是它的全部。
顛覆思維之三:沒有絕對的存在,概率才是真實的面貌
如果你在北京,對於我來說,你在北京的哪裡呢?量子力學的解釋是,你在北京的任意一個地方。就如我們想知道一個電子在原子中的位置,電子是以波的形式存在於整個原子空間里,直到你去觀察時,才會具體的出現在一個點上。同樣,我沒有觀察或者沒有被告知時,你就如電子一般,在北京的任意一個角落都有存在的概率。
量子力學目前不能準確的解釋這種邏輯,他們說這就是真實的世界。
這種概率存在的意義,目前在量子計算中顯的更為實用。
我們都知道,現代計算機的數學基礎是二進位。計算機二進位中,一個單位信息叫一個比特。一個比特可以是0,或者1。如果我輸入2個比特01,通過傳輸後,它依然是01。量子比特則不同,我輸入兩個最小單位的量子比特,這兩個量子比特都有可能是0,也都有可能是1,概率均等。這時,輸出的結果也不再是單一信息,而是四個可能,00、01、10、11。量子計算給了我們四個概率相等的、可供選擇的、不確定的答案。這可以簡單認為就是量子計算的原理。
2個量子比特信息,答案是2的2次方個;3個量子比特,就是2的3次方個;……20個量子比特,就是2的20次方個,也就是100多萬個。
量子計算,會隨著量子比特增加,呈幾何級數增長。比如我們想從100萬個不同比特信息中找到我們想要的一個,量子計算機不會像經典計算機一樣逐個檢索,而是同時檢索100萬個答案。只要設定一下條件,計算機可以在一秒內找到這個比特信息。
這就是在5月3日我國宣布研發成功的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因為我國科學家,實現了10對糾纏狀態下的量子計算,10對——20個量子,在計算中就是20個量子比特。
想要判斷量子計算到底牛不牛,學術界有三個達成共識的指標性節點:計算能力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是第一步,再是超越我們使用的個人電腦,最後是超越超級計算機。
我國科學家在全球率先完成了最困難的第一步。
量子計算機離我們已經如此之近。
量子力學理論從量子一詞誕生,到今天有117年的歷史。量子力學已讓我們的生活翻天覆地。隨著對於量子力學研究的深入,實用化的量子產品終將迎來井噴的一天。
波爾說:「如果誰不曾對量子論感到震驚,他就根本沒有理解它。」
我們對於量子的無知,就像300多年前,人類對於光的無知一樣。人類探索量子世界秘密的過程,智慧之花也在悄然綻放。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完全理解了量子的世界,才發現量子力學這門超現代科學本身,正是生命古老的事實。
推薦閱讀:
※量子力學裡波函數的歸化是什麼意思?
※時與光:一場從古典力學到量子力學的思維盛宴
※上帝不會擲骰子?——談談量子力學
※科學家用量子力學解釋靈魂的存在.
※請評價量子力學三大定律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