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太極拳的勁力訓練與運用

在央視做勁力測試

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和人們對健身的需求,最具中國傳統哲理與健身效果的太極拳,自然而然地受到鍛煉人群的普遍喜愛。太極拳勁力也在人們口頭上談論或肢體上交流中多了起來。太極拳中內含的掤、捋、擠、按、釆、挒、肘、靠八大勁被通稱為太極拳的勁力。然而,由於多種原因,導致太極拳內涵功力在「如何練」上嚴重流失。

首先想說說訓練太極拳勁力的思想準備。勁力是靠肢體練出來的,而不是靠學點哲學層面的太極文化熏染出來的,不要被不著邊際、神乎其神的氣功、凌空勁等影視片的媒體傳播而誤導,習練者要有吸精華剔槽泊的意識。再談談太極拳勁力訓練。我們都知道,在眾多拳譜中人們總是反覆強調太極拳技擊的核心是「勁力」,太極拳的發勁是太極拳重要的進攻手段之一,發勁主要是太極拳中的一種「冷勁」或稱為「短勁」。太極拳高手「溫柔」的一拳,可以造成對手人體嚴重的內傷。這種「勁發一點,點點透骨,形成對內髒的「穿透力與震勁」 才是太極拳修鍊的結果。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所謂的勁力呢?我認為:肌肉收縮與伸張產生的力量叫力,關節間對拉產生的爭力與骨骼間旋轉產生的扭力,二者相加叫勁。爭力與扭力才是內家勁力,也是太極拳所謂的剛柔之勁。太極拳的剛柔是關節爭力,骨骼扭力與肌肉伸縮力的綜合訓練結果,其目的就是為了節節分家與節節貫通。簡單講,太極拳的鍛練核心是「全身各關節的訓練」,其目的是增加骨與骨之間的連接剛度和擴大關節間的活動範圍,也就是太極拳剛柔的目的訓練。而內勁產生的主要點在哪裡呢?關節。關節的螺旋對拉擰緊而產生爭力!骨骼是不變的,一切的爭力是如何產生的?矛盾,肢體矛盾!爭力也就是我們說的太極拳里的膨脹,都是由關節決定的。關節的爭力越大,關節活動餘地越大,衍生餘地就越大。同樣,爭力越大,所產生的骨與骨之間的扭力越大,也就是剛度更剛,架子更牢固。

爭力是自身肢體內的一種互為阻力,要有一個點才得以產生。我說小臂和大臂要斷開,那就是要以肘關節為爭力的產生點。我們練拳最重要的爭力點到底從哪個關節開始才合理?胯關節為點開始爭力,距離太長了。肩關節為點開始爭力,剛度不夠。我說過了,人要產生剛度,最好是由三角產生才是最牢固。上肢的胸、肩、肘我稱它為「黃金三角」區域,也就是需要「沉肩墜肘」的位置。以肘關節為爭力點也是最前沿的,大臂和小臂產生的爭力是最好的,力量最大,使用範圍廣。當然各關節的爭力都要有,節節貫穿於肢體,最後在手上發揮。到後來,你更好了,就是腕與手指的爭力,也就是進入太極拳的小圈階段了。有了爭力你的拳架子也牢固了,在格鬥時,只需用腳在地上一沉,或者說一傾斜,整個身體就是不變形的工具,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互為下撞擊或打擊對方。所以老祖宗說,力從腳跟起,就是這麼個道理。

當然,在科學上面,在人體運動力學上講只有力,沒有勁。一切運動都是由肌肉帶動,包括產生骨架之間的剛度,也是要用肌肉為前提的。內家與外家及勁與力之分,在人體運動力學科學家們面前是不分的,只有力與爆發力。也就是說,一切的力量均是肌肉產生的。對於傳統上稱的「勁」,這個科學家也解釋不了,也不認定「勁」,他們將人體發出的一切力量都歸屬於力與爆發力範圍。太極勁雖然打擊時用力小,但對方體內震蕩時間卻比直拳大力擊打長了幾倍。當初看到那個數據時,我一直在考慮為什麼,差距為什麼這麼大?雖然與打擊時間及目標停留時間長短有關係, 但眾所周知,如果震蕩時間持續越長,那麼,說明擊打對人靶傳遞的能量越多,同時,對內髒的損害也就越大。說明真正的太極拳打擊,目的是把勁力停留在對手體內,而採用整體爆發力只是把對手打穿了。可見,太極拳勁力發揮了比普通技擊術更高的效果,能對內臟產生更大的傷害。從高速攝像及肌電分析,擊打時每一個地方都在變化,它不是常規的那種直拳而是骨架間爭力與扭力產生的節節貫穿,這種打法就會形成一個反作用力直接作用在對方的身上。這也就是說太極拳可以擊打出具有螺旋「穿透力」,使作用力打入對方身體的同時,反作用力又一次傷害了對方的內臟。測試顯示,太極拳擊打時,大臂有明顯旋轉動作,三角肌前、胸大肌和斜方肌上部先發力,然後是二頭肌、三頭肌手臂發力,在擊到目標瞬間時,拳頭先握緊,小臂尺伸、橈伸肌先發力,最後是軀幹部分肌肉(框架)支撐身體發力。直拳擊打時,近端固定肩關節的胸大肌、三角肌前發力,然後是二頭肌、三頭肌手臂發力,最後是軀幹部分肌肉(框架)支撐身體發力。傳說中神秘的太極拳的勁力在科學面前也終於得到了完全的釋解。這就是太極拳中的剛落點!說直白點就是至剛的帶渾圓的肢體框架撞擊為本質, 手上變化為技巧的發力方式。這種發力的方式是整體的,協調的,有爭力和扭力的。用科學的語言來講,就是均衡性與同步性的完美結合。

「節節分家、節節貫穿」 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太極拳訓練真諦。 「節節分家、節節貫穿」 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拳架剛度與增大骨扭力。太極拳的發力方式,實際上是從肌肉發力轉變為骨架傳力的過程,我把它叫「骨扭力」。也就是我們在螺旋對拉拔長的訓練過程中,副韌帶是螺旋擰長的,這時候一部分肌肉是為了控制拉開擰緊主動用力,一部分暫時不用的肌肉纖維是被拉長的,這個棚拉動作的出現,達到了拉開拉長所有肌肉纖維和韌帶、副韌帶。此時的弓是滿弓的,是滿負荷的,當瞬間向某一點發力時,通過節節貫穿,此時骨頭的兩端關節就會在體內產生一個加速度,只要你的動作完全正確,那麼這個加速度通過這根骨頭的關節傳向下一節骨頭,繼續做加速度運動,力穿越多少根骨頭,就會被加速N次,每一次傳力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產生的。因此,即使太極拳高手是貼著對手的身體發力的,他的加速度打擊力是經過體內骨架的加速度方式傳遞到打擊點上,即使外部沒有加速空間,體內已經完成了多次的加速。這就是太極拳特有的渾圓勁,也就是纏絲勁。

纏絲渾圓勁,是一種滾動的勁,技術面主要反映在小臂上面的尺骨橈骨的轉化,簡單說就是手心手背這樣的轉動,下面就是胯關節的轉動,就是一股扭力,產生一種關節骨頭間的扭力,這個骨扭力主要就是用來改變對方的方向。太極拳它可以節節貫穿,一個一個的重疊勁,改變方向的重疊勁其實就是纏絲渾圓勁。它的訓練方式基本上就是我們太極拳的特點,是對拉拔長擰轉中包含上下、前後、左右六個方向的,勁力基礎主要來源於骨架間的貫穿。當你掌握這些練功方法後,你的內在勁力就會協調,能達到一個高度,而且練會了後終身功夫不會丟失。所以這個骨架訓練在武術中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訓練法,要求我們身上的每根骨頭都要能做到推進,而在傳力過程中極少用肌肉的力量,到達落點目標瞬間時才把肌肉力與骨傳力合二為一,稱為「剛落點」。太極拳勁力訓練的指導思想是「肢體矛盾與逆想思維」,訓練的本質就是「關節運動」,其他全是輔助系統。

太極拳勁力具體的訓練方式是一個矛盾的肢體運動行為,需要從一個規範的拳架中練就,比如說在練的過程當中,小臂順纏時,大臂逆纏,小腿逆纏的時候大腿就是順纏,他是一個矛盾體。與本能的行為是不一樣的。比如說走路,我們都知道膝關節是摺疊關節,起固定作用的,胯關節是靈活關節,可以左右旋轉,但是我們的本能行為中,膝關節、胯關節都是用於站起來蹲下去,都是起著一個摺疊關節的作用,胯關節沒有去旋轉。旋轉是靠什麼了呢?靠脊椎了,這是我們的本能。當你練拳也用這種方式就不對了!練拳,你就要用胯關節來旋轉,脊椎不能去做旋轉。比如說肩關節,我們一直說沉肩墜肘,在平時的本能當中,肩關節的運動是最多的,超負荷的。所以在練拳時肩關節雖然是靈活關節,但要盡量固定住,不要動,這樣既能傳力又使肩關節得到了休息。所以,在練拳的過程中,本能行為越多,鍛煉的正確率就越低,這也是一個練拳的基本理念。既然太極拳是關節運動,那麼在運動中既要保持它自身獨有的技戰術結構,也要做到「靈活的關節要更加靈活,固定的關節更加固定」的太極拳訓練原則,尤其是絕對不能亂晃肘、膝二個固定關節,因為只有固定肘、膝二個關節才會產生肢體矛盾,才能真正得到太極拳的剛柔之勁!

太極拳要求「捨己從人」。捨己從人,它不是硬碰硬而更多的是忍讓,是順著你的力是借著你的力,這都是戰術。主導思想是我不跟你硬著來,而是把原來的運動軌跡改變了,這是太極拳的技術要求。要做到「捨己從人」這一層功夫,前提必須先能做到「強取豪奪」,就是想辦法把對方的力量為我所用。當然,太極拳更高的功夫是瞬間與對方製造一個平衡,也就是拳語中的「不頂不丟」,再運用自身的關節公轉自轉的扭力或技法去破壞對方的平衡。這種技藝的施展就不同於「引進落空」了,需要更嫻熟的太極拳技藝與功底,也就是「一羽不能加」的太極拳高級功夫。

--------------------------------------------


推薦閱讀:

第368期: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下)
趙幼斌楊式傳統太極拳教與學
楊式太極拳的風格是什麼?
陳氏太極拳的傳承
陳式太極拳第13代傳人倪勇展示當代真太極 一搏原創

TAG:太極拳 | 訓練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