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C | 藝術家手制書如何在電子閱讀時代挽回書籍的文化尊嚴?
在電子閱讀時代,紙質書籍應如何存在?10月23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的「鑽石之葉:第二屆全球藝術家手制書展」展出了從達利、布魯斯·瑙曼等大師到中國年輕藝術家的手制書,以100多件作品刷新了書籍的定義。在《藝術新聞/中文版》專訪中,策展人徐冰表示,藝術家手制書所帶來的可閱讀、可把玩、可觀賞的綜合體驗,恰好是在當下人們所缺失的。
「在現在,你之所以想買某本紙質書,是因為這書設計得太招你喜歡了,否則你不需要這本書。」藝術家,「鑽石之葉:第二屆全球藝術家手制書展」策展人徐冰在談及電子閱讀時代的書籍發展趨勢時對《藝術新聞/中文版》如是說。在幾年前電子閱讀剛剛起步時,有關紙質書終將消亡的觀點就不斷被提起,雖然書店倒閉的速度確實令人驚心,不過悄然興起的藝術家手制書卻將書籍的未來指向另一個方向:書籍承載信息的閱讀功能和其作為可供翻閱把玩的綜合物質實體的性質將會越來越分化。如徐冰所說:「儘管數碼閱讀正快讀取代紙媒閱讀,手制書藝術卻承擔起維護書籍除閱讀功能之外的文化尊嚴的作用。」
▲ 「鑽石之葉:第二屆全球藝術家手制書展」展覽現場
這一時代背景,是將在西方有著200年左右歷史的藝術家手制書介紹到中國的契機,也是中國藝術家手制書得以迅速發展的條件。10月23日,「鑽石之葉:第二屆全球藝術家手制書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是2012年該美術館舉辦的「鑽石之葉:百年全球藝術家手制書」展覽的延續和深化,從主題展以及「會動的書」、「諾貝爾文學獎著作手工書設計」和「藝術家的旅程」三個副展切入,以100多件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作品繼續將藝術家手制書這一對大部分觀眾而言還並不十分清楚的概念介紹到中國。
藝術家手制書(artist『s books)指的是藝術家通過對「圖書空間」的巧思,將文字閱讀與視覺欣賞以及材料觸感自由轉換並融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在西方,藝術家手制書這一術語出現於20世紀晚期,不過早在18世紀,英國著名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就創作過許多流傳至今的藝術家手制書,他也被公認為這一藝術形式的發起人。經過兩個世紀左右的發展,藝術家手制書已經在西方成為一種特定的藝術門類。「在國外,有專門的博物館或部門進行收藏,也有相對相對規模的展覽和代理這類作品的畫廊。」徐冰介紹。
▲ 本次展覽展出的達利作品《天主經》
▲ 本次展覽的作品雖不能翻閱,但展櫃底的鏡子設計則可以讓觀眾看到書籍的封面
將國外藝術家手制書介紹到國內,是兩屆「鑽石之葉」展覽最大的訴求和看點。在「鑽石之葉」主體展覽的先頭部分,一眾世界知名藝術家的手制書作品展示了西方手制書的面貌。其中包括達利的《天主經》、卡爾·安德烈(Carl Andre)和約瑟夫·庫所思(Joseph Kosuth)等藝術家合作完成的《施樂之書》以及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索爾·勒維特等藝術家的作品,在每一本手制書中,都不難發現這些藝術家所展現出來的各自典型的創作風格。這些作品形態各異,有的甚至脫離了一般書籍的基本形制,這也恰好說明了藝術家手制書側重於「藝術」而非側重於「書」,「書」的一般體量、翻動方式、裝訂結構和所具有的閱讀屬性使得藝術家可以在一定限制內發揮創意,甚至打破常規。正如油畫、錄像可以是創作的媒介,在藝術家手制書中,書便是藝術的載體。
▲ 布魯斯·瑙曼作品《燃氣小火苗》
▲ 卡爾·安德烈、約瑟夫·庫所思、索爾·勒維特、勞倫斯·韋納等藝術家合作的作品《施樂之書》
▲ 卡羅爾·瓊·巴頓(Carol June Barton)作品《隧道圖》
▲ 亞瑟·丹托(Arthur Danto)、托馬斯·羅斯(Thomas Rose)作品《A & B》
在副展「諾貝爾文學獎著作手工書設計」中,我們能看到在瑞典書籍裝幀設計協會與諾貝爾博物館合作之下,由瑞典書籍設計師為2011年至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文學作品所做的手工書設計,其中包括對中國作家莫言小說作品的設計。這些書籍展現了北歐設計的高品質和設計師的精益求精。而另一個副展「藝術家的旅程」則偏重於藝術家的觀念性表達。這些由吉爾伯特和喬治(Gilbert & George)、馬塞爾·布達埃爾(Marcel Broodthaers)、理查德·龍(Richard Long)等藝術家創作的有關旅行的手制書雖然看起來較為平常,但作為這些藝術家平時創作與思考的註腳,它們展現了藝術家手制書在思想傳達上的效力。而副展「會動的書」則在打破書籍常規制式上發揮了無線的想像力,集中展示了一批來自國內外跨歷史時期的立體書。
▲ 在副展「諾貝爾文學獎著作手工書設計」中展出的卡特琳娜·諾帕(Katarina Norppa)為莫言作品《西門鬧和他的七世生活》所做的設計
▲ 洛林·卓格(Lorraine Choquet)為艾麗絲·門羅(Alice Monro)作品《逃離》所做的設計
▲ 在副展「會動的書」中展出的馬修·萊茵哈特(Mathew Reinhart)和羅伯特·薩布達(Robert Sabuda)作品《龍和怪獸》
除了展示優秀的國外作品,本屆「鑽石之葉」展覽來自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數量高達40%,這是本屆展覽在展覽結構上與上屆最大的不同。這些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在形式上呈現出非常多樣化的探索,一些作品則不同程度地流露出中式的設計方式和東方思想。例如,來自AHHA工作室的作品《文明》以紙質書作為雕塑的材料,打破了二者的界限;楊宏偉的《假想之過》以版畫的方式印出一個個具有馬賽克效果的文字,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理念相結合;羅雪薇的《作》則利用宣紙營造出水墨畫的微妙效果和簡明的意境,極具古典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作品以年輕藝術家於近3年中創作的新作為主,揭示了藝術家手制書近年在中國的快速發展。這不僅是對藝術家和相關從業者發出的訊號,也是對大眾提示了書籍的另外一種存在方式——不僅可供閱讀,也是值得收藏與把玩的藝術品。
專訪策展人徐冰
- ? -
▲ 徐冰,藝術家,2012年「鑽石之葉:百年全球藝術家手制書」及2015年「鑽石之葉:第二屆全球藝術家手制書展」策展人
Q:本屆「鑽石之葉:第二屆全球藝術家手制書展「的舉辦緣起是什麼?與三年前的第一屆藝術家手制書展相比主要有哪些不同?A:籌劃第一屆「鑽石之葉」藝術家手制書展的目的主要是想把藝術家手制書這個概念引入中國。當時我就想,中國的藝術家應該是很擅長做藝術家手制書的,因為中國有特殊的「紙文化」,中國人的生活、信仰都與紙有關,此外中國還有固有的印刷傳統。本次展覽跟三年前的首屆展覽的最大不同在於,參展作品的40%來自中國藝術家,並主要是這三年的近作。這讓我很吃驚,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在美感和對紙及工藝的處理上表現出了與西方藝術家不同的特質,我覺得很不錯。這兩次展覽中,第一屆是對基本概念的介紹,第二屆則走的更深,更遠。可以說,第二次展覽進一步揭示了我們舉辦第一屆手制書展的意義和價值。
▲ 中國藝術家楊宏偉的作品《假想之國》
▲ 中國藝術家李昊作品《致一位白雲》融合了版畫與中國傳統線裝書裝訂方式
Q:本次展覽除了中國藝術家的大量參與外,國外大牌藝術家作品的展示也很多元,能否介紹一下您的策展思路?A:本次展覽首先是把國際上優秀的藝術家手制書帶到中國,讓中國觀眾能看到,我也希望能就此表述藝術家手制書發展的脈絡。本次書展中來自西方藝術家的作品比較側重於觀念性,因為這部分作品主要創作於20世紀60-70年代,當時藝術界正受到觀念藝術、達達主義、激浪派的影響,這些書的形式看起來比較簡潔也是因為和當時現代藝術的發展訴求有關。有很多80、90年代聲名鵲起的藝術家都在早年創作過藝術家手制書,比如吉爾伯特和喬治等,在這些手制書作品中,已經能看到他們日後創作精神和風格的苗頭。
▲ 在副展「藝術家的旅程」中展出的吉爾伯特和喬治作品《「啊,那偉大的約克老公爵」》
展覽的後半部分則是以中國藝術家的創作為主,主要展現他們不同的創意,以及他們對東方文化的不同表達。除此之外,還有三個副展以三個不同的主題穿插了世界各地的作品,從製作工藝上、製作角度的不同方面入手,讓大家可以看到,中國在這個領域的位置以及我們的特點和不足在哪裡。Q:藝術家手制書的閱讀性和藝術性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A:確實是。藝術書的閱讀性其實很小,正因如此,它才在閱讀功能之外的地帶獲得了發展。當數字閱讀取代了傳統閱讀,書才可能轉化成包含藝術性的綜合體驗物。別看藝術家手制書很小,但它是最綜合的藝術,包含了設計、印刷、選紙、手工,觀念等方面,因此長期以來人們不太容易界定它。其實這種直觀的綜合體驗,恰好是在當下人們所缺失的、需要補充的,正如劇場和詩歌的回歸也與我們的生活愈發數字化有關。劇場的復興源自人們對直觀接觸的渴望,詩歌的回溫則是源於古典情懷和警句式的表達的興起。我們這代人還是閱讀紙質書長大的,所以有想要挽留書籍這一形式的習慣,而在當下,書作為綜合體驗的載體,是人們所需要的。
▲ 中國藝術家羅雪薇的《作》利用宣紙營造出水墨畫的微妙效果和簡明的意境
▲ 中國藝術家鍾雨作品《日出》、《十個海子》、《歌或哭》帶有東方設計的特徵
Q:國內外藝術家手制書的發展目前最大的差距在哪?A:首先,我認為中國在未來將會是一個藝術家手制書很繁榮的國家。在過去的3年里,已經出現了這麼多優秀的作品,在西安、四川、北京的美術院校也開設了手制書工作室。不過就目前來說,我們所做的作品相對還是比較粗糙。這與社會大環境不無關係,因為目前在中國做事普遍重數量不重質量。而在西方,制書是一個專門的行業,有悠久的傳統,很多人非常專註地做書,例如本次展覽中「諾貝爾文學獎著作手工書設計」部分的作品都非常精美。在手制書上,藝術家所花的精力和其作品完成的程度是相關的,這都能看出來。這是我們目前最主要的差距。此外,國外的作品因其受現代主義藝術發展的影響,所以在觀念上很強。中國的作品則中流露出禪宗的智慧,東方式的靈活機動的、聲東擊西的智慧,這是在我們骨子裡的,但中國手制書藝術家對於這種智慧的表達的精準度還需要提升。
▲ 觀念藝術家索爾·勒維特作品《被撕下邊和角的方形》
▲ 安德烈·托特(Endre Tot)作品《夜遊國家美術館》
Q: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你認為藝術家手制書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A:藝術家手制書這個類型有其非常特殊的優勢和發展空間。任何一種藝術語言的存在都是有其理由的,比如版畫的可複製性與複製技術、工業文明有關,因此它相比於油畫來說顯得更「現代」。手制書也有這樣的特徵。手制書的生存空間就在於,它處於一個與任何領域都相關,但不屬於任何領域的中間地帶,參與手制書製作的可以是設計師、藝術家、畫家、工匠,所以,幾乎所有的大藝術家都參與過手制書創作。它的表達很簡潔,像詩歌;此外它可以有多版本,也使得藝術家的作品可以進入更廣泛的收藏領域,而且「書」這一載體使這種藝術對普通人來說更好接近。它具有很多的可能性。
▲ 沃爾夫·威斯特爾(Wolf Vostell)作品《去-拼貼-偶發》
▲ 中國藝術家邱愛艷作品《刺字——山海經》
▲ 中國藝術家孫彥初作品《半張紙,一個句子》
▲ AHHA工作室作品《文明》
▲ 中國藝術家郭蕾蕾作品《潮》
鑽石之葉:第二屆全球藝術家手制書展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10月17日-10月25日
策展人:徐冰、克里斯·韋恩懷特(Chris Wainwright)
推薦閱讀:
※談談獨立思考、「素讀」以及我們諸多「天然正確」的傳統及觀念
※香文化 No 122:五臟調養香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人文和科學哪一個更重要?
※左翼文學在香港的「文化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