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王的育兒經》第二章 不同時期孩子護養的要點 - 烏有之鄉赤醫網
發布: 2009-10-14 20:46 | 作者: 王應麟 | 來源: 本站整理 | 查看: 494次
新生兒的護養 孩子從出生起到第28天為新生兒期。我國歷代醫家對新生兒的護養非常重視,認為剛出生的孩子就像嫩草之芽、幼蠶之苗,肌膚嬌嫩,抗病力弱,對外界環境還需要逐步適應,所以特別需要謹慎撫養,精心護理。若稍有疏忽,極易患病,且多起病急遽,變化迅速,容易造成不良後果。 發育特徵 新生兒出生時,正常體重應該在2.5千克以上。健康新生兒的標誌是皮膚鮮嫩呈粉紅色,大聲啼哭,手腳自由地活動。 新生兒形體上的增長比較迅速,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大腦皮層主要處於抑制狀態,除吮乳時間外,多數時間處於睡眠之中,一天睡眠時間達20多個小時。 新生兒需要適應新的外界環境,依靠自己的消化系統和泌尿系統攝取營養和排泄代謝產物。對於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新生兒需要經過2~3周的生理調節,才能逐步提高。 新生兒時期還可以見到一些特殊的生理狀態,如生理性黃疸、乳腺腫大、假月經、粟粒疹、馬牙等,這些和孩子的生理特點及胎內受母體激素影響有關,並不是疾病表現。 母乳餵養最好 餵養新生兒的方式分為母乳餵養、人工餵養和混合餵養。出生後5~6個月以內的嬰兒,以母乳為主要食物的是母乳餵養;因無母乳或其他原因不能餵奶,而用牛奶、奶粉等食物餵養的是人工餵養;以母乳和牛奶一起餵養的,是混合餵養。 中醫向來主張新生兒應以母乳餵養為宜,因為「乳為血化美如餳(糖稀)」。具體來講,母乳餵養有以下好處: 一、母乳是最有營養的 若從熱量上講,母乳和牛奶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但是當進入孩子體內以後,母乳和牛奶就有了很大的不同。母乳的蛋白比牛奶的蛋白容易消化,孩子在3個月之後才能很好地消化牛奶中的蛋白,所以,至少在3個月以內應喂母乳。母乳和牛奶都含有鐵,但母乳中的鐵可以被吸收50%,而牛奶要低一些。 在吃母乳的過程中,母乳成分會發生變化。越吃到最後,脂肪越多,味道也變了,孩子會滿足地離開奶頭,這樣就不會使孩子吃得過多。而用牛奶餵養的孩子往往比較胖。肥胖的孩子不能說是很健康的,因為胖僅僅是由於脂肪積存過多造成的。肥胖兒的心臟需要加倍地工作,而從孩子時起心臟負擔就過重是很不利於健康的。 二、母乳餵養利於建立母子感情 吃母乳並不是單純為了給孩子營養,最重要的是建立母子感情。心理學家認為在出生後3天內被母親抱過的嬰兒,其後「情緒」容易安定。通過將嬰兒抱在胸前授乳,母親比任何人都能在最近處觀察嬰兒的臉色、接觸孩子的體膚。在授乳的過程中,母親就可能觀察到孩子高興和不高興時的變化及身體發育是否順利。 三、母乳既簡便又安全 不管是牛奶還是奶粉都要進行溶解、加溫或消毒。母乳則是在體內消毒後流出來的,裡面沒有引起孩子生病的細菌,溫度又適宜,可以放心地餵養孩子。 不僅如此,母乳還有抗感染的作用,乳汁中含有的免疫抗體能保護孩子避免腸道和呼吸道感染,乳汁中還含有乳鐵蛋白、溶菌酶及各種細胞成分等,也有利於抗感染。 四、用母乳餵養對母親也有好處 喂母乳的母親產後恢復快,因為孩子吃奶會刺激子宮收縮。不餵奶的母親產後更容易懷孕,而哺乳的母親,由於在10周內(長的有6個月的)不會排卵,所以下一次的妊娠就晚。最為重要的是,喂母乳的母親比不喂母乳的母親患乳腺癌的機會要少。 另外,比起那些用奶瓶餵奶的母親來,直接給孩子餵奶的母親每次都會體會到一種快感,有了這種快感,又相信喂母乳是最好的餵養方法,就能使母親的情緒安定。 不是什麼時候都能喂母乳 在某些情況下,乳汁是不適宜餵給孩子的,因為乳母的身體情況與孩子健康息息相關。 乳汁為母體氣血所化,乳母的精神、營養以及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乳汁的分泌和質量。《普濟方》說:「其或母用性不順,則氣血亂,氣血亂則乳汁不和,乳汁不和,令兒見逆。」在《古今醫統》中說:「母食寒則乳寒」,「兒食其乳,所感立應」。因此,乳母應當經常保持精神愉快,特別在產後,一定要慎戒惱怒、悲傷等不良情緒,避免過度的精神刺激;飲食應以富於營養、多樣化、易消化者為宜,以保持乳汁的營養成分,對於辛辣厚味煎炸的食物,更當慎忌。 同時,乳母應注意生活起居的衛生、穩定和保持精神愉快,有了疾病要及時治療。如果母乳減少,可採用豬蹄湯、鯽魚湯促進母乳的分泌。 乳母在哺乳期間,還應慎服藥物。因為藥物本身為補偏救弊所設,不少藥物都可以從乳汁排出,孩子吃乳後也可引起陰陽不和,有傷脾胃,甚至引發疾病。若乳母有病,非得服藥不可時,且藥物含有大寒、大熱或有毒的成分,則應暫時斷奶,待乳母病癒後再給嬰兒餵奶。若乳母患有乳病或全身性傳染病,則更應馬上斷奶。 餵乳的方法 古人強調應該先清潔新生兒口腔,待胎糞排泄後,才可以餵乳。在給新生兒餵乳前,先用手按摩乳房,使乳汁流暢,並將宿乳(上一次哺乳後滯留於乳房內的乳汁)擠去,以免新生兒因難於消化而發生嘔逆、咳痢等疾病。 現代醫學提出在分娩後兩三天時間裡,母親要做以下兩件事: 一、讓新生兒吃初乳 分娩後兩三天中所流出的初乳,雖然其顏色比日後母乳的顏色淺,但其中卻含有非常重要的成分,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和乳酸,能殺死細菌、抑制細菌的繁殖,從而讓新生兒免受外來細菌的感染,所以一定要讓新生兒吃初乳。初乳不是為了給孩子營養,所以每天最多能產生10~40毫升。即使要進行人工餵養的新生兒,也一定要在產後的3天中喂初乳。 二、盡量抱著新生兒 由於習慣了母體內的生活環境,一旦來到全新的世界,新生兒會感到十分不安和迷惑,他期待著親人的保護和愛撫。把新生兒抱在懷裡,並且抱在靠近心臟的部位,讓他能聽到媽媽心臟的跳動,聞到媽媽的體味。這時,還可以伴隨媽媽對寶寶的親切呼喚聲。很快,新生兒因感受到了他所熟悉的聲音和氣味,就會安靜下來。 沒有母乳時如何用牛奶 無論多麼想用母乳餵養,也有乳汁分泌不足的時候,這時就一定要考慮添加牛奶,還要考慮添加什麼奶。 有人可能會想可不可以用鮮牛奶餵養新生兒呢?對3個月以內的嬰兒來說,以不用鮮牛奶為宜。這是因為子牛與人類的嬰兒不同,子牛會很快地成長為成牛,為了促進子牛的成長,牛奶中含有比母乳多3倍的蛋白質和鈣,而生後3個月以內的新生兒是不能充分處理如此濃的牛奶的。蛋白質很難被吸收,鈣會成為腎臟的負擔。 若將鮮牛奶稀釋3倍,使蛋白質和鈣的含量接近母乳,又會使糖分不足。何況每次調配鮮牛奶,又會增加細菌侵入的機會。 所以,3個月以內的嬰兒,喂鮮牛奶是不適合的。同樣,喂濃縮奶粉和煉乳也不適宜。 如何選擇配方奶 奶粉是在現代化大工廠里將牛奶預處理後經均質、殺菌、濃縮、噴霧乾燥而製成的。母親在選用奶粉上,應注意兩點: 首先,我們國家對於嬰兒奶粉的生產有統一的奶製品規格要求,所以選用哪種奶粉都可以,不過要在有質量保證的商店裡購買,奶粉也一般以最新出廠的為好。 其次,奶粉的品種很多,在營養元素的選擇上不必太刻意。廠家都在做大量的宣傳說自己的產品最好,添加了孩子最需要的各種元素等,促使人們去購買,對此我們不必太在意。因為孩子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用任何一種合格奶製品餵養,都可以保證孩子正常地生長發育。 新生兒衣著 新生兒的衣著,以柔軟且吸水性好的舊棉布拆洗乾淨做成的為好,寬鬆而使四肢活動不受限制。 《政治準繩?兒童論》說:「初生兒出月,必須入襁褓,襁褓之道,必須得宜。」所謂襁褓,即用棉布做成的被、毯,以包裹新生兒。古人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觀察到,新生兒初離母腹,從體態上常保持胚胎時姿勢,四肢屈肌較緊張,故「宜綁縛令卧」,使其四肢舒展。新生兒神氣怯弱,突然聽到巨聲異響,會引起氣血紊亂而驚惕,所以襁褓一定要得宜,使其肢體舒適固定,才可避免或減少外界刺激的不良影響。 同時,《諸病源候論?養兒童候》也指出:「兒童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弱,便宜損傷。」新生兒離開母體後,需要逐漸適應外界寒暖的變化,需要自己調節體溫,如果這時給孩子暖衣厚被,孩子要調節體溫就要出汗,因體液過多地消耗,就不能適應寒冷刺激。讓孩子多見風日,以增強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 古人還認為:「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不可以春夏卒減其衣,則令中風寒。從秋習之,以漸稍寒,如此則必耐寒。」強調了「薄衣」的習慣應從秋天開始,慢慢適應,到冬季再略加衣服即可,這樣既可鍛煉孩子的耐寒力,又不致使其受風寒。 在提倡「薄衣」的同時,古人又提出了孩子穿著方式的觀點。《小兒病源方論》中的「養子十法」中提到: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頭涼,五要心胸涼。 一、要背暖 背部是諸陽經匯聚之處,喜溫惡涼,寒、風之邪最易侵犯而致病,所以保持背部的「適當溫暖」可以預防疾病,減少感冒的機會。所謂「適當溫暖」,也就是說不可「過暖」,過暖則孩子背部出汗多,出汗多反致背濕涼,易招致風寒濕等病邪侵入而生疾病。 二、要肚暖 肚子是脾胃之所,所以,保持肚暖即是保護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當冷空氣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會肚子痛,從而損傷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穩定地運轉,影響到母乳的消化吸收,且不能把營養物質有效送至全身各個器官組織。另外,中醫還認為,脾胃與免疫功能有關,對於疾病的預防有其特別的重要性。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重要的一環,孩子睡覺時圍上肚兜,就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三、要足暖 腳部是陰陽經穴交會之處,皮膚神經末梢豐富,是對外界最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腳保持溫暖,才能保證身體能夠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中國古代養生家、道家等也常勸人「每晚臨睡前按摩足心(湧泉穴)百餘下」,這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要頭涼 頭為諸陽匯聚之處,喜涼惡熱。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有三分之一是由頭部發散,頭熱則會心煩頭暈而神昏,所以中醫認為頭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頭先熱。如果孩子保持頭涼、足暖,則必定神清氣爽,氣血循環順暢。 五、要心胸涼 穿著不要過於厚重臃腫,以免壓迫到胸部,影響正常的呼吸與心臟功能。中醫認為「心屬丙火」,穿著過厚,容易造成心煩與內熱。「肺為華蓋」,肺就像兩片葉子,它的正常撐展,才能發揮 「宣發」、「肅降」的功能。 另外,中醫還講究「戒養兒童,慎護風池」認為平時應該避免風寒之邪直犯風池。再就是睡覺時,母親口鼻的氣體不要直吹孩子囟門,否則風寒之邪侵襲,易使孩子鼻塞聲重,吮乳口松,啼哭不安。睡中也不可使被子遮住孩子頭面,以免影響呼吸新鮮空氣。 冬季天寒時,烤孩子衣服,不要趁熱穿在身上,須涼片刻,以溫為宜。 古人這些細緻慎護、切實可行的育兒經驗,的確值得繼承和效法。 新生兒得病慎用藥 新生兒雖然從母體獲得免疫能力,但是他們的免疫力和屏障能力不足,患病後反應性差,感染容易擴散,死亡率比其他時候高。許多疾病,如畸形、窒息、黃疸、破傷風、臍部疾患等,大多與護理的不當有關。 因此,餵養、保溫、隔離消毒、細心護理等都特別重要。如餵養不當,會造成孩子吐奶、溢奶,甚至消化不良;保溫不好,會使孩子受寒著涼而感冒、發燒,重者會造成抽風;消毒不好,會造成孩子腹瀉或口瘡;護理不好,會使孩子的皮膚受損傷,造成臀紅等。這些都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痛苦。 新生兒臟腑嬌嫩,氣血未充,不僅衣食宜調攝,服藥施針更當審慎。新生兒除吸乳外的大部分時間處於睡眠狀態,而睡中面色常有乍紅乍白,或有皺眉、咧嘴、收口等表情變化,俗稱「弄相」,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而非病態。父母切不可誤以為病,延醫診治,湯藥疊進,使孩子柔脆之胃腸,妄受葯攻。 至於針灸,也如《千金要方》所說:「兒童新生無疾,慎不可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脈,是以害於兒童也。」陳復正在《幼幼集成》也指出:「凡有微疾,不用倉忙,但令乳母戒油膩葷酒,能得乳汁清和,一二日間,不葯自愈。」 對於新生兒用藥和針灸問題,應以有病無病為根據,既不可有病而貽誤病機,又不可無病而妄伐正氣。總之,宜以細心詳辨、謹慎從事為要。嬰兒期的護養 從生後28天到1歲為嬰兒期,又稱乳兒期。這一時期的生長發育特別迅速,生機蓬勃。所以也有人把這個時期稱為人生中第一個飛躍期(第二個飛躍期為青春期)。這個時期所需要的營養也多,必須從單純的母乳餵養逐步增添輔食,以保證嬰兒體格成長的需要。但由於嬰兒臟腑尚嫩,尤其是「脾常不足」,肺衛功能也差,飲食、寒溫等方面應該繼續注意調護。 發育特徵 體格發育方面 新生兒剛出生時的平均體重是3千克,出生後頭6個月體重增長要快些,平均每月長600克;6個月至1歲每月平均長500克;一般周歲時的體重為出生時的3倍,身長增長至1.5倍。 新生兒出生時平均身長是50厘米,第一年大約可以長25厘米,所以到1周歲的孩子身長大約是75厘米左右,以後大約每年平均長5厘米。 囟門閉合一般多指大(前)囟門閉合時間,正常是在1歲~1歲半。囟門閉合過早或過晚都不好。 孩子的牙齒代表著消化系統和骨骼的發育情況,一般孩子在6~7個月時出乳牙,先出下中切牙,隨後出上中切牙,再出上側切牙,約1歲末出下側切牙,這時一般共有8顆乳牙。孩子的食量增大。 語言方面 嬰兒一般2~3個月會笑;4個月會笑出聲音;5~6個月開始能無意識地喃喃發出單音如「爸」、「媽」;7~8個月時能發出複音,如「爸爸」、「媽媽」等;10個月以上能懂得比較複雜的詞義。 快到1歲的孩子逐漸能懂得周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能分辨父母與外人了;逐漸懂得語言是人與人聯繫的工具,呼喚他的名字,會循聲轉頭;對他說再見時,會擺手或是點頭示意。 雖然有的孩子能聽懂大人說的話,但到1歲時,什麼也不會說的嬰兒也不少見。說話少的孩子,智力不一定不高,滿周歲的孩子不會說話也不用著急。 動作方面 新生兒的動作是無規律、不協調的。 出生30天後,嬰兒的眼睛仍看不清東西,但表情卻很豐富。醒著的時間變長,發笑的次數與日俱增,手腳活動頻繁;兩個月時,嬰兒眼睛能看清東西了,能把拳頭放到嘴裡吮吸,並能「呀、呀」自語,腳蹬被子的力氣也越來越大;3個月時,嬰兒身體的活動更加頻繁,眼睛和耳朵的功能與手腳的運動能夠逐漸開始協調了;到5個月,俯卧時開始抬起頭來;6個月,會獨坐,會翻身;9個月,會爬,會扶著欄杆站立;1歲時,能獨自站立。 嬰兒哺乳 哺乳和飲食是孩子保育中極為重要的方面,古人反覆地告誡人們「小兒脾胃脆薄」,必須有規律地哺乳,有節制地餵食。 歷代醫家都十分強調餵乳不要過量,如「寧飢勿飽」、「殊不知忍一分飢,勝服調脾之劑」、「若要小兒安,須受三分飢與寒」。 3個月以內的嬰兒,每3小時喂一次,夜間停一次;3~5個月,每3個半小時喂一次;5個月以後,每4小時喂一次。每次餵奶15~20分鐘, 但應根據嬰兒個體體質的不同以及發育的需要靈活掌握。不能令孩子過飽或是過飢,過飽則吐溢,嚴重時則損傷脾胃而成疾病;過飢則啼哭不寧,時間久了則影響營養的攝取吸收,妨礙健康和發育。 母親如何判斷孩子吃得飽不飽 首先,看乳房脹滿的情況和聽嬰兒下咽的聲音。吃奶的嬰兒平均每吸吮2~3次可以聽到咽下一大口,如果連續吃15分鐘就可以說孩子吃飽了。如果光吸不咽或咽少,說明奶量不足。 其次,觀察孩子吃奶後是否有滿足感。如餵飽後孩子對你笑,或者不哭了,或馬上安靜入睡,說明孩子吃飽了。如果孩子吃奶後還哭,或者咬著奶頭不放,或者睡不到兩小時就醒,都說明奶量不足。 另外,還可以注意孩子大小便次數。每天尿8~9次,大便3~4次,呈金黃色稠便,說明奶量足;孩子尿不多,大便少,呈綠色稀便,說明奶量不足。 最後,看孩子體重的增減。體重的增減最能說明問題。足月新生兒頭一個月平均每天增加體重25克,第一個月體重增加750克,第二個月增加600克。如果孩子體重增加過少,要麼有病,要麼餵養不當。餵奶不足或奶水太稀導致營養不足也是體重不增的原因之一。 如果掌握了以上幾點,就能把孩子喂好了。當然,哺乳期乳母應多食蛋類、豆類、蔬菜、水果,以保持乳汁的營養成分,同時應注意生活起居和精神等方面的調節。 給嬰兒添加輔食 為了滿足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補給輔食很重要,一般先從小量開始,切忌增量過速。 關於開始添加輔食的時間,絕大多數醫家主張「兒童四五個月,只與乳吃,半年以後宜煎陳米稀粥,取粥時時與之,十月以後,漸與稀粥爛飯,以助中氣,自然易養少病」。這說明孩子半歲以前,仍應以吃奶為主;6個月左右時,除餵奶外,可以逐漸增加易於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米粉、藕粉、蛋黃、菜泥等;10個月以後,逐漸給予稀粥爛飯。 給孩子餵食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製備乳液的用具需要煮沸消毒。 2. 餵乳不可過快,但也不可過慢。 3. 喂後輕拍背部幾分鐘,使吸入的空氣溢出。 4. 不要餵食過多。嬰兒消化力不強,食入過多可致消化不良。 5. 不要餵食過少。食量不足,乳液過稀,或為了避免消化不良而未補足熱量及蛋白質,日久可成體形消瘦且抵抗力低下。 總之,餵養要質、量並重,要多樣化,切忌單一,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獲得全面營養。這也是防止多種常見病的重要一環。 精神調養 精神調養是孩子保健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古人認為,孩子精神怯弱,易受驚嚇,往往引起病變,所以《育嬰家秘》說:「凡兒童嬉戲,不可妄指它物作蟲作蛇,兒童啼哭,不可令裝扮欺詐,以止其啼,使神志昏亂,心小膽怯成客杵也。」所謂「客杵」,是指因突然強烈的意外刺激而引起的精神失調,輕則哭鬧,夜卧不安;重則抽搐,其狀似病。 嬰兒睡眠 睡眠是保證嬰兒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孩子需要較多的睡眠時間,隨年齡長幼而有所不同。在第一章「孩子的睡眠」部分,我已講了正常孩子的睡眠時間。要保證足夠的睡眠,需做到四點。 一、給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 入睡前不要逗引孩子玩笑,以免其過度興奮而不易入睡;培養孩子自動入睡的習慣,盡量避免抱在懷中抖動及口含乳頭等入睡方法。 二、給孩子得當的飲食 有些孩子因為白天吃得過多,胃腸脹飽,到入睡前還有較多食物積存,造成晚上睡眠不安,這正是中醫所說的「胃不和則卧不安」,所以晚飯要少吃,讓孩子胃腸在睡眠時得以充分的休息。也有的孩子因平時吃了不易消化的寒涼食物,造成寒涼內積,到了晚上入睡後出現半夜突然驚哭的現象,對此父母也要特別注意。 三、給孩子平和的環境 有些嬰兒白天看到異物、聽到異聲,會受到一定的精神刺激,也會影響睡眠。所以,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孩子的精神調養也是極為重要的。 四、給孩子薄厚適當的被子 夜晚睡眠時,正是陰氣漸盛、陽氣始衰的時候,孩子自身陽氣不足,特別容易出汗,尤其是給孩子蓋的被子過厚時,孩子因為過熱蓋不住被子,就會踢開被子而露在外面,此時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給孩子蓋好被子,孩子特別容易受風寒而患病。 所以,要保證孩子的睡眠,除了時間以外,還要在護理、飲食等多方面加以保證才行。 預防常見病 在嬰兒期,孩子臟腑尚嫩,尤其是「脾常不足」和其對於食物需要之間的矛盾,常常導致餵養稍有不當,就容易引起嘔吐、泄瀉、疳積等疾病。 嬰兒肺衛功能也較差,飲食、寒溫等方面應該繼續注意調護,注意預防感冒肺炎的發生。否則,孩子會因為體質弱,機體不能耐受高熱和毒素的刺激,而發生驚厥。半歲以後,嬰兒抗體逐漸減弱,來自母體的被動免疫已告結束,外界刺激又增多,一旦接觸傳染病,發病的可能性就增大。因此,應做好預防接種工作,降低發病率。幼兒期的護養 從1歲到3歲為幼兒期。在這個時期,尤其在斷乳後,食物種類明顯轉換,幼兒因脾胃功能較薄弱,極易出現吐瀉、疳積等症。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戶外活動和接觸外人的機會增多,感染的機會也隨之增多,容易發生各種急性傳染病。因此,要注意斷奶前後的合理餵養,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發育特徵 體格發育方面 孩子體格發育的速度比以前慢了一些。1歲的孩子身高大約75厘米左右,以後每年大約平均增高5厘米。身高是反映孩子骨骼發育的重要指標之一,在衡量孩子身高的同時,應注意到遺傳、種族、營養、疾病等因素。 孩子體重在1歲時約為9~10千克,以後平均每年增長兩公斤。體重是測定孩子體格發育和衡量孩子營養狀況的指標之一,體重增長過速可能為肥胖症、巨人症;體重低於標準15%以上的多為營養不良。 孩子的囟門在12~18個月開始關閉。囟門關閉早且頭圍明顯小於正常人的,可能為小頭畸;囟門關閉晚且頭圍大於正常人的,常見於腦積水或佝僂病;囪門突出,多為顱內壓增高的疾病,如各種腦炎、腦膜炎。 孩子出生時胸圍約32厘米。一般1歲以內胸圍小於頭圍,1歲時頭圍、胸圍相等,1歲以後胸圍大於頭圍,其差數約等於孩子的歲數。如,孩子兩歲時胸圍50厘米,頭圍48厘米,其差數為2,正是其歲數。胸圍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發育程度,胸圍過小是疾病的表現,如佝僂病、營養不良等。 孩子在5~10個月時開始出乳牙,一般20~30個月出齊乳牙。出牙時間推遲或出牙順序混亂,常見於佝僂病、營養不良、先天愚型等疾病。出牙時可有暫時性低熱和流口水,不屬病態。 語言方面 孩子語言的進步除了與腦髓發育有密切關係外,還需要正常的聽覺和發音器官的支持。孩子過了周歲以後,對周圍發生的事情十分敏感。辨別聲音的能力加強了,特別對爸爸、媽媽的聲音很敏感,也懂得收音機和電視里的音樂,樂感好的孩子到1歲半時,也能隨著音樂哼出類似的聲音來。 在1歲以後,孩子語言處於單語單句階段,能說日常生活用詞,如睡、吃、走等;1歲半時能講單句,能用語言表示要求,如吃飯等;2歲以後進入成語階段,能開始簡單地交談了;3歲時,記住了許多話語,可以自如地和大人講話。幾乎所有的2~3歲的孩子都會告訴別人要大小便了。 民間有這樣的說法:「一哭二笑四發聲,五咿六呀七爸媽」,「一歲懂話會叫人,二歲交談四唱歌,七講故事學文章」。 動作方面 動作的發育與神經、肌肉發育有密切關係。孩子1歲能獨自站立,扶著一隻手可行走;1歲半左右會走路;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能登梯、跳躍,動作也逐漸有力、精細和準確。 孩子到3歲時,可以獨立做許多事了,不需要墊尿布了,能自己吃飯,獨立能力逐漸增強。這個時期,手的動作靈活,同時全身的運動能力在這個時期有顯著的進步,有的孩子能跑得很快而且很少摔倒。 幼兒飲食 孩子長到1歲以後,開始需要斷奶了。《閻氏兒童方論》指出:「若因愛惜過當,往往三兩歲,未與飲食,致脾胃虛弱,平生多病。」意思是說,若哺乳時間過長,不進輔食,反令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所以,這時的幼兒餵養就更為重要了。 至於斷奶的時間,最好是春季或秋季,炎熱的夏季或寒冷的冬季都不太適宜。斷奶時父母一般應耐心細緻地誘導,培養幼兒對飲食的興趣,自然可以斷奶。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生機蓬勃,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以供給身體不斷生長的需要。然而孩子的消化系統正在發育,能力有限,這時在營養物質攝入和消化能力間的度控制不好,容易造成脾胃受傷而致病。在進食時孩子又不會自己控制,所以這段時期父母的責任就更加重要了。父母需盡量保持食物的多樣化,保證孩子營養的均衡;不要給孩子那些不好消化的食物,也不要使孩子攝食過多,否則孩子會因飲食積滯而使脾胃受傷。 精神調養及睡眠 古人認為,孩子精神怯弱,易受驚嚇,大的驚嚇往往引起疾病。所以,不要給孩子講狼、虎、甚至鬼怪等來嚇唬孩子,讓孩子處於緊張之中,產生膽小恐懼感,影響神經的發育。 另外,保持充足的睡眠,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長。3歲以內的孩子睡眠仍需要13~14個小時。同時還要培養孩子自動睡眠的好習慣,盡量避免抱睡、口含乳頭或吮手指等入睡方法。 戶外活動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大自然中的日光、空氣對孩子健康的作用,並主張適當的體格鍛煉。《壽世保元》指出:「看的太嬌,放不落手,兒身未得土氣,以至肌肉軟脆,筋骨薄弱」。鍛煉身體可以增加抵抗力和提高機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 ,是增進孩子健康水平的積極措施。幼童期的護養 從3歲到7歲為幼童期,也稱為學齡前期。這個時期孩子由體格的迅速生長轉到神經精神的迅速發育。孩子的臟腑功能逐漸完善,抗病能力明顯增強,但接觸外界的機會較以前明顯增多,感染機會也增多。某些變態反應性疾病也逐漸增多,如風濕病、急性腎小球腎炎、過敏性紫癜等。同時,這個時期的孩子由於好奇心強,且年幼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常因不知危險而發生意外。因此父母要逐步、正確地引導其認識世界、加強看護與教育,並繼續做好預防保健工作。 發育特徵 體格發育方面 這個時期孩子的體格發育速度比以前慢了。身高、體重每年都會增長,體重每年可增長3~3.5千克,身高每年增長5厘米。雖比3歲以前要慢多了,但生理功能卻日趨完善。 孩子乳牙在兩歲半時出全,6歲左右乳牙開始脫落,並開始出恆牙,先出第一犬齒。 父母要盡量讓孩子到室外去活動。大自然中的空氣、日光對孩子的健康非常有利。 滿5歲孩子的運動量標準 25米跑男、女孩都能跑6~7秒 立定跳遠男孩能跳90~110厘米 女孩能跳80~100厘米 投球男孩能投6~7厘米 女孩能投4~5厘米 有游泳池的地方,可以讓5歲的孩子去學游泳,同時可根據具體情況安排日光浴和水浴。 語言、動作方面 這個階段的孩子在語言的應用上,逐漸能自如地處理日常生活的需要了。語言逐漸豐富,並能掌握不少抽象概念,如數字、時間等,開始能用較複雜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和感情,求知慾強。 肢體的動作也更加協調了,孩子從簡單的蹬梯、跳躍動作,逐漸發育得動作有力、精細和準確了。 語言和動作及思維活動都在不斷地迅速發展中。父母要在這個階段努力培養他們的語言和動作協調的能力,通過體格鍛煉提高體質和功能。 對父母來說,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是個不錯的選擇,能夠培養孩子自立和合作的精神。 幼童飲食 對大些的孩子,飲食調養尤為重要。若飲食不知節制,傷及脾胃以致氣血生化不足,便會出現形體消瘦且易於生病。這個時期孩子飲食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偏食 這個階段的孩子愛吃肥甘生冷的食物。《素問》說:「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肥甘為孩子所喜愛,父母因為溺愛而縱其所欲,其結果可能是積滯化熱而傷及脾胃。 脾胃受損先是表現出食量逐漸減少,對蔬菜穀類食物少有興趣,愛吃生冷瓜果之類,然後逐漸出現形體消瘦、面色萎黃、頭髮枯黃稀疏、夜汗頻作、大便乾結等傷脾癥候,嚴重的會出現肚大筋青的疳積之症。 明代《古今醫統》中提到:「大抵愛子之偏,無出於母,所嗜之食,任其飽食,以致所傷。」因此,父母需要端正觀念,加以引導,讓孩子從小形成清淡的口味,少食厚味油膩的食物,這將使其終生受益。 此外,夜間孩子臨睡之前不可多食。因為夜間熟睡之時,腸胃宜休息,夜食則易滯其氣,造成脾胃運化失常,久則傷脾,形成消化不良之症。 二、對洋快餐的喜愛 洋快餐的弊端在第一章「孩子的飲食」部分已經作了分析。 不宜多吃的食物 柿子、柿餅,性甘寒而澀,是難消化之物。孩子多食,易導致脾陽受損,尤其是與白薯同吃可發生胃柿石病。陶弘景說:「生柿性涼,鹿心柿尤不可食,令人腹痛。」特別是脾胃虛弱先天稟賦不足的孩子,吃柿類、柿餅更應謹慎。 生棗,本為補益之品,但生食可造成腹脹、腹瀉。孫思邈說:「多食令人熱渴膨脹,動臟腑,損脾元,助濕熱。」每到棗將熟未熟之際,孩子多愛貪食,因此常引起消化不良。且干棗多曬於地面上,皮皺褶處,易藏匿蟲卵,所以李時珍說:「有齒病、疳病、蟲匿,人不宜啖棗,孩子尤不宜食。」 栗子,性甘溫,孩子每每喜歡多吃,因收在仲收,生食易損傷脾胃,夜食可引起吐瀉交作。 李子,性味酸溫。李時珍說:「多食令人顱脹虛熱。」孩子更不宜多食。 杏子,味甘本,仁有毒。性熱,多食令人腹脹,宋代寇宗爽說:「凡杏性皆熱,兒童多食,至瘡癰膈熱。」 其他難消化之物 蛤蚌牡蠣 蟹子粽子、年糕等 脾胃虛弱的孩子,尤須慎忌。 保護視力和牙齒 《靈樞》說:「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眼能視萬物,辨五色,是人體重要的感受器官,孩子的視力自在發育之中,應從小加以保護,防止發生近視。 眼睛方面的疾病大都是逐漸演變而來的,保護好孩子的眼睛要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注意孩子的眼睛衛生,包括清潔衛生和視力的調節,培養孩子良好的用眼習慣。 還要注意孩子牙齒的保護,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就已指出:「食畢當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因此,要讓孩子從小養成口腔衛生的習慣,3歲以後早晚刷牙,三餐後均應漱口,不要過多地吃甜食。 《千金要方》還提倡經常「扣齒(上下牙齒碰撞)」的方法,以及用淡鹽水漱口、洗牙,使口腔清潔,以防齲齒的發生。 培養良好的用眼習慣 1、不用手揉眼,不要使用別人或公用的手帕、面巾擦眼,以防椒瘡(沙眼); 2、不要太長時間地看電視和近距離看小人書等; 3、寫字、讀書姿勢要端正,不要趴在桌子上或扭著身體; 4、書本和眼睛應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太近或太遠; 5、看書要有適當的光線; 6、要經常到戶外活動,開闊視野; 7、堅持做眼保健操,眼睛也需要休息。兒童期的護養 從7歲到14歲為兒童期,也稱學齡期。兒童能夠自由活動和獨立行走,對一切事物有興趣或感到好奇,都想試探、模仿,因此很容易發生摔傷、燒傷、燙傷、誤吞異物或藥品等意外,這都需要引起父母的高度注意,做好看護工作。 發育特徵 體格發育方面 低年級和高年級學齡兒童的成長差別已經不太大了。在身高方面,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孩子每年可長5~6厘米。體重方面,低年級孩子每年增加2~3千克,而到五六年級,男生增加3~4千克,女生增加4~5千克。五六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都是女生大於男生,發育速度方面也是女性快些。 孩子的食量也與這種成長需要相適當,年年有所增加。更換了乳牙,長出第一、二磨牙。 兒童的大部分器官得到充分發育,逐漸接近成年人。兒童的臟腑功能已經較完善,以適應日益增多的體力活動,體質隨之增強。 大腦發育水平 兒童的大腦皮質功能更加發達,達到成人水平,抑制能力強,綜合分析能力進一步發展,已能適應複雜的學校和社會環境。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以及社會環境對兒童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應重視正確的思想教育和適當的體育鍛煉,使之全面發展。 睡眠 足夠的睡眠是保證學齡兒童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這時的睡眠時間要達到10個小時左右。 這時的孩子會有睡眠問題,如不能馬上入睡的孩子常為睡不著而哭泣;早晨起不來的孩子,每天上學前總要折騰一番。父母對此不用過於擔心,以上問題均屬正常。要提醒父母的是,不要讓六年級的學生為準備升學考試而長期熬夜做功課,而應該儘可能讓孩子把身體煅煉好。 再有,很多熟睡的男孩夜間會尿床,女孩一般要比男孩好一些。大部分尿床的孩子生活都很正常,就是夜間小便間隔短並睡得很死,夜間有尿也醒不過來。等到了四年級,隨著身體迅速發育,夜尿現象會自然消失。 飲食 兒童脾胃虛弱,易為飲食所傷,若食無定時,饑飽無度,暴飲暴食,都可引起疾病,影響健康。同時,父母還要加強孩子飲食衛生的教育,使其從小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不吃生冷瓜果,不喝生冷涼水,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要經常洗浴,特別是衣服要勤換勤洗,避免傳染病。 防止意外事故 這個時期的孩子發生摔傷、燒傷、燙傷、誤吞異物或藥品等意外的幾率特別高。當發生意外傷害時,父母或監護人要會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識和急救方法,同時,要有臨危不亂馬上進行救援的能力。 氣管異物 氣管異物,就是食物或物品誤入氣管造成的呼吸道阻塞,是常見的兇險性意外事故。 異物種類繁多,以植物性異物占多數,比如花生米、瓜子、蠶豆、果凍等。氣管異物以幼兒更容易發生,有很大的危險性。有人統計,異物進入氣管或支氣管內,經劇烈嗆咳而自然咳出的機會只有1%~4%,因此,發生氣管異物後,應馬上自救或藉助外力以迅速取出異物,或即刻送醫院搶救。 異物被吸入氣管非常突然,許多孩子來不及送到醫院便已經死亡,所以,馬上自行自救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清除鼻內和口腔內嘔吐或食物殘渣,方法有: 1、拍背法 讓孩子趴在床上,可趴在救護者的膝蓋上,頭伸出床外,低於床面,救護者拍擊孩子背部4下,促使異物咳出。 2、催吐法 用手指伸進孩子口腔,刺激舌根催吐,適用於較靠近喉部的異物。 3、迫擠胃部法 若拍背無效,救護者抱住孩子腰部,用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頂壓上腹部,用力向後上方擠壓,壓後放鬆,重複而有節律地進行,以形成衝擊氣流,把異物衝出。推時力量要猛,3~5次即可,推後立即將小兒翻轉身,頭朝下。 上述方法未奏效時,應分秒必爭儘快送孩子去醫院耳鼻喉科,在喉鏡或氣管鏡下取出異物,切不可拖延。孩子呼吸停止時要給予人工呼吸。 燙傷 孩子燙傷在急診中占較大的比例。燙傷發生時,輕者燙傷部位留下疤痕,重者危及生命。燙傷對於孩子(特別是3~5歲的孩子)來說,非常常見。 燙傷後應該立即把燙傷部位浸入潔凈的冷水中。越快效果越好,水溫越低效果也越好,但不能低於-6℃。用水浸泡時間一般應持續半小時以上。這樣,經及時散熱可減輕疼痛或燙傷程度。 燙傷不嚴重時(指燙傷表皮發紅並未起泡的I度燙傷),一般可以在家先做處理。 I度燙傷處理 1、先用清水沖洗燙傷部位,也可用淡鹽水或食用鹼水沖洗。 2、沖洗後,可以用燙傷膏外抹,再用消毒紗布或繃帶包紮傷口。 若燙傷面積較小,則可充分暴露傷口,這樣更容易癒合。 在發生燙傷的頭幾天內,傷面可有淡黃色滲出液,並且有較嚴重的腫脹疼痛感。這是正常現象,幾天後這些癥狀均會迅速好轉。 外傷 孩子摔傷、碰傷非常多見。當此類似情況發生時,父母要立即讓孩子停止運動,將孩子抱起,觀察孩子摔在什麼部位,該部位是否能夠活動。如果摔了腿,但站起來後尚能活動,說明未發生骨折,僅為表皮或軟組織損傷,尚不要緊。這時,父母可將皮膚擦破部位用清水洗凈,塗以紅藥水,或外敷雲南白藥,以繃帶包紮。 若軟組織(包括肌肉、筋膜、肌腱)損傷,局部出現腫脹、疼痛時,可以用冰袋冰敷受傷的部位10~20分鐘,並用彈性繃帶包紮局部,這樣,就能有效地止血止痛。 若孩子摔傷較重,或被重物砸傷,出現明顯的骨折徵象,如肢體活動不能自主,或摔傷部位明顯腫脹、畸形、淤血及劇烈的疼痛。此時,父母應馬上送孩子去醫院請合格的骨科醫師檢查,以免誤診或傷勢惡化。 在去醫院的過程中,應避免挪動骨折部位。如果四肢骨折,應找一塊木板將骨折兩端固定於木板上;如果腰部骨折,應找一副擔架,擔架上放一塊木板,或直接用木板將病兒抬到醫院,儘快治療。 如果孩子摔跤,碰在了生鏽的釘子或鐵器上,雖然所傷不重,可能僅僅是扎了一個小口子,或碰傷了一點皮,但是,此時父母不能掉以輕心,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因為這很可能會感染上破傷風桿菌,誘發破傷風。 另外,要強調的是,當孩子摔傷後,父母在不能確認骨骼是否發生損傷前,不要給孩子做按摩以及揉、搓等,以免加重病情。 總之,孩子摔傷後,可出現皮膚損傷、軟組織損傷、骨折以及感染等幾種情況,父母應作簡單判斷,及時送孩子到醫院治療,不可因一時大意,造成終身遺憾。 誤服有毒物品 最常見的中毒是孩子誤服大人的某些藥物,如降壓藥、心血管擴張藥物、降血糖葯、避孕藥等。另外,吃進一些本身含有毒素的動植物,如河豚魚、毒蘑菇,還有就是被污染、腐爛變質的食物。此外,各種滅蟲的藥物也是有毒的。 孩子不慎吃了有毒的物品後會表現出胃腸道的癥狀,如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以及頭暈、頭痛、呼吸不均勻、發憋、呼氣帶有特殊氣味、脈搏細弱無力、皮膚青紫或蒼白等。嚴重的甚至出現昏迷、嗜睡和抽風等。 若在家發現孩子有上述癥狀,應馬上弄清孩子吃了什麼。一旦確認吃了有毒物品,就要馬上進行催吐,如可以用手指或筷子(筷子頭上綁一塊紗布以免損傷咽部)伸進口腔刺激咽部,使孩子產生咽反射而嘔吐,嘔吐得越乾淨越好。 同時,可迅速熬綠豆湯或沏淡鹽水,或兌1:1000的高錳酸鉀液口服。然後再催吐,以此來洗胃。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用牛奶及油類的液體給孩子洗胃,以免促進有毒物的溶解和吸收。 做完催吐後要立即將小兒送到醫院診治。去醫院時要帶著嘔吐物及吃入的物品,以助於醫生的的診斷。 咬傷、抓傷 現在好多家庭都在養寵物貓狗,孩子也喜歡和貓狗玩,當貓狗被孩子激怒時,就免不了會出現貓狗咬傷或抓傷孩子的現象。 當孩子被貓狗咬傷或抓傷後,10~20天可發生細菌或病毒感染。主要癥狀是局部出現紅腫疼痛,嚴重的可累及淋巴管、淋巴結而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結炎。最可怕的是感染上狂犬病。 若被貓狗咬、抓傷的部位在四肢,可用清水和肥皂水清洗傷口,再用雙氧水仔細消毒,綁上止血帶,並用繃帶加以固定,到醫院請醫生進一步處理。
推薦閱讀:
※有了自己親生的孩子,是一種什麼體驗啊?
※朋友親述:這個最常見的遊戲,差點要了我孩子的命!
※8個誤區影響孩子睡覺
※變態男電梯內強吻、猥褻兩女童!我們該如何保護年幼的孩子?
※孩子愛發脾氣愛哭鬧?爸媽做到這兩點,比講道理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