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料青花殘片,請懂青花的老師掌眼,(偽專家勿評)
07-28
蘇尼勃青料淺說 (2007/04/28 17:55)(引用地址:未提供) 標籤:目錄: 古玩鑒定瀏覽字體:大 中 小 蘇尼勃青料與國產青料在所含微量元素上的最大不同,是因為前者高鐵低錳,後者低鐵高錳。採用前者於瓷件上作畫,再通過高溫的煉就,青料中富集之鐵即能深深地陷入胎骨,而且在日後漫長的歲月中還將會如同古陶和商周青銅器般,緩慢地開始它質拆解、熱釋光、量衰變或稱脫玻化之類的進程,才能使釉面既保持凹凸不平,又能使青花結晶斑於形態上獲得繼續「改良」,於色彩上除藍黑色外,更有鐵棕色和銀灰色的不斷豐富。由於青花料中包括主料氧化鈷在內的輕、重元素通過了六、七百年的再「浮沉」,尤其是輕比重元素的不斷外析和凝聚,才使「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蘇尼勃青料中鐵元素的下陷與比重較輕元素的上分析,除了鈷料本身的成分因素,更需要的還得有漫長的歲月積累,不管當今仿家的技術和裝備夠上如何水準,其仿進口料的青花瓷,都可於青花的燒制跡象中找出與真器的差距來。即使你找到了當年波斯料的產地,採用該料作畫了,燒制後很可能也僅夠個雛形,與現今大家所看到的這般效果還應該有所差異。 景德鎮歷史上使用蘇麻離青主要有四個時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時期,三是明永樂、宣德時期,四是明正統、景泰、天順時期,陶瓷史稱其為「空白期」。由於燒制工藝不同以及火候、還原氣氛不同諸原因,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呈色情況有明顯區別。這當中,尤以明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元末和明代永、宣時期對進口料的使用:於眾多瓷件青花發色的互有差異和結晶斑狀態的不甚相同上,證明當年瓷工在實際的操作中會是多選擇的,如青料溶液的濃度、與國產料不同比例的摻合以及對窯溫的控制等。對使用進口料瓷器的鑒別,不能採用一刀切的手法,它們除了均具備發色藍(包括深藍、翠藍和藍中閃紫)而純正這個共性,還應允許征貌差異的可能,一種為青花發色藍而純正且有濃重的凝聚點,但施釉較厚的。這一類器物由於釉層厚,結晶斑未能「咬」出釉層,所以釉面沒有不規則的失透坑點,但在側光的條件下仍可發現罩著濃重青花部位的釉面有著明顯的凹陷和下「箍」現象;一種為結晶斑凹陷雖不很明顯,但已「咬」出釉面,致使釉面溢有錫光現象的;一種為結晶斑已咬出釉層,其不規則且失透的坑點可見,線條下箍明顯,錫光現象不一定的。按色澤分有以下幾種典型情況: 1、一種為呈色靛藍,絢麗濃艷,清晰而通透,線條的紋理中或青料凝聚處有烏黑而濃重的結晶斑,結晶斑呈濃黑的松煙墨色,濃重處或濃聚處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側視或以手撫摸可感覺有凹凸不平狀。 2、另一種發色藍中泛紫,甚至呈明顯的紫羅蘭色,發色淺淡,淺淡處呈星狀點滴暈散;濃聚處結晶斑連點成片,呈黑青色,濃淡反差極其明顯,暈散十分嚴重。 3、以故宮藏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最具代表性。其主要發色特徵是:發色藍艷,晶瑩亮麗,彷彿鑲嵌於釉下的藍寶石,熠熠閃光,並呈現出明顯的紫羅蘭色;凝聚處有明顯的濃黑色結晶斑塊或斑點,暈散情況嚴重。 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鏡觀察:A、氣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間距不一的星狀,而且越是暈散嚴重,呈星狀氣泡的情況也越是普遍;呈魚子紋狀氣泡分布均勻的情況也屬常見,一般來說,釉面呈魚子紋狀氣泡的暈散情況較輕。B、結晶斑也有兩種情況:呈濃黑色的結晶斑,多呈錫鉑狀,也可以說是「錫光」;呈褐色的結晶斑,則呈深色的「鐵鏽黃」。 暈散,是指液體落在紙上向四外散開或滲透的情狀,也即俗語所說的「洇」,如紙洇的厲害,洇水等。暈散與結晶斑,是青料粗糲所致,如以強光照射可明顯看出,結晶斑實際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塊塊呈顆料狀的銹斑,原因極有可能是因鐵質高所致;青料粗糲,也極有可能是造成暈散和結晶斑的原因。暈散是蘇麻離青的一個基本特徵,不論是哪一時期的蘇麻離青,無論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總是帶有暈散,沒有暈散的蘇麻離青是不存在的。蘇麻離青出現暈散的機理機制,與釉層有一定的關係。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器暈散情況尤為明顯,其釉面多肥厚瑩潤。暈散和結晶斑,本來就是一種缺陷。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鎮御器廠明永樂、宣德曾出土大量實物標本,其中因暈散過重或呈色過於深重,常常是被廢棄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說明了這一點。 是因為蘇麻離青的上述三種呈色,目前仍為現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為業內人士稱為「開門」。 4、為呈色靛藍濃艷,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藍中微泛紫或紫色較明顯;結晶斑少見,且多呈褐色,不見濃黑色者;濃淡色階明顯,有明顯晶瑩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濁狀,但仍顯晶瑩。這種呈色,以故宮所藏並於現在展出的永樂獅球款及花心款兩件壓手杯最具代表性。學界多認為這是永樂也包括宣德在內的「細路活兒」,這種呈色正是時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燒成。目前,景德鎮仿永樂、宣德青花多以此為藍本,但其與真品相比,相差實在是甚遠。 5、以故宮藏宣德款青花纏枝大梅瓶和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較具代表性,其呈色特徵是:色澤淡雅,藍中泛紫,或呈淺天藍色、不含紫色。這一類器物的繪畫用筆由於沒有濃重的彙集點,缺少形成的「溫床」,所以一般找不到藍黑色的青花結晶斑、暈散情況較輕或不甚明顯,凹陷現象當然更無從談起。因此,有專家認為這是以國產料繪製,這種情況,由於缺乏蘇尼勃青料至關重要的特性,若更沒有其它輔助信息可提供,則極容易被人打入冷宮甚至贗品的行列。 從文獻來看,明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器,當然主要是指官窯的情況,所用青料都是蘇麻離青。明王士懋《窺天外乘》載:「永樂、宣德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鬃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這是有關蘇麻離青最早的文獻。明陳繼儒《妮古錄》載:「宣廟窯器,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青花用蘇勃泥青。」明高濂《燕閑清賞箋》載:「宣窯之青,乃蘇勃泥青也。」明王士性《廣志繹》載:「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宣窯之青,真蘇勃泥青也,成窯時皆用盡。」清朱琰《陶說》、藍浦《景德鎮陶錄》、唐秉鈞《文房肆考》等文獻,都有相同的記載。宣德朝如此,永樂朝也不會例外。永樂、宣德官窯青花瓷器,皆以蘇麻離青為青料,文獻與實際完全相符。 永樂、宣德時期的蘇麻離青,有粗糲、細勻之分,著色方法有濃淡之分,青料細勻顆粒少見,則無結晶斑現象,而著色淺淡,則失去濃艷的特徵,此實為自然之理。另外,永宣青花瓷器多以小筆醮鈷料上色,因此要不停地用筆醮鈷料,這樣從起筆到收筆出現了深淺濃淡不一的明顯特徵,這一特徵的成因屬用筆方法所致。我們說蘇麻離青有明顯的色階,則非指這一情況。色階,是指色的質地,也是料質本身的顯現。蘇麻離青無論是呈色深重還是淺淡,其色質總是具有深淺不一的特徵,這可以說是蘇麻離青的本質特徵。我們以揚州博物館所藏元代藍地白龍紋梅瓶為例,其釉層極其肥厚,發色藍艷深重,但其總是影影綽綽透出泛白的胎色,即為顯例。 宣德款青花纏枝大梅瓶雖呈色淺淡,也無結晶斑,但有明顯的色階,其色質與色地都呈現出蘇麻離青的主要特徵,應屬用進口料繪製。宣德款海水龍紋青花高足碗並非是以國產料與進口料相結合,如仔細觀察就不難看出,海水與龍紋實為同一色,只是深淺濃淡大不相同。這是使用「分水法」的結果。分水法又稱渾水法,這一著色方法早在元代就已成熟。以故宮所藏永樂、宣德青花瓷器的實物來看,那種論永宣青花則必談結晶及下凹不平狀的看法,應該得到糾正。 蘇麻離青的呈色情況比較複雜,如一一細觀永宣時期的實物,便會發現其中的差異;而將其放置在一起,又有「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之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古詩詞中的名句名篇「賞析」彙編!連老師都說必須「人手一份」!
※趙老師教學(1):舞蹈的基本腳步和三圓的視頻與示範
※語文老師直言不諱:作文里有這樣的100個句子,滿分我給定了
※佛羅里達校園槍擊案後,美國女老師的「大實話」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