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歷代玉器之唐宋遼金玉器

第五部分「清新多元的唐宋遼金玉器」

(公元618年~1279年)

唐宋以後,玉器逐步朝著民間化、世俗化的方向發展,日常生活用器與玩賞品大量興起,風格別開生面,走獸、禽鳥、花卉、山林等題材尤為流行。唐代玉帶板上的伎樂人像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兩宋盛行花鳥玉飾和持花玉童,有清新的生活氣息和顯著的時代風尚。遼金玉器受唐宋影響,又保留了民族特色。元明清時期琢玉業規模不斷擴大,日用、佩飾、陳設、文玩等各種玉器的品種和數量都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民間用玉也非常廣泛,各階層都普遍收藏玉器。元明清三代玉器藝術風格不盡相同,元代琢工樸素,於簡素中見清麗;明代渾厚剛勁,好仿古式玉器;清代大多流於繁縟纖巧。不過,就觀賞性來說,明清的玉器無疑是最佳的。

到了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發達,期間還出現了大堂盛世的局面。在這一社會條件下,玉器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第一個櫥窗主要展示了唐宋的一些玉帶,玉帶是古代官員表示品級的玉飾,根據不同的級別使用不同的玉帶。唐宋時期規定三品官以上才能佩玉帶,而到了明代則規定一品官以上才能佩帶玉帶,而一品以下的官員只能帶金帶和銀帶等,這說明玉在古代地位比金銀還要珍貴。

上面一條《伎樂紋玉帶》是由12塊帶板組成,其中有尾一件,方形銙十一塊,另有銅質的帶扣一件。

《伎樂紋玉帶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玉帶銙,顧名思義是以玉為原材料製作的腰帶裝飾品。帶銙正面以壓地隱起的方式雕出舞蹈、吹奏等伎樂人物。人物神態、動作皆生動傳神,細部的紋樣、衣褶線條爽利,氣韻生動。

《伎樂紋玉帶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唐代的玉帶上大多裝飾的是少數民族的形象,比如少數民族的樂伎在跳舞或是在彈奏樂器。由於當時受中西交流的影響形成了這麼一種特殊的圖案,而在唐代以後便不再出現。

《吹簫伎樂紋帶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吹笛伎樂紋帶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深目高鼻、窄袖高靴的胡人樂師在唐代頗為流行,敦煌壁畫中更是常見他們的身影。

《吹角擊鼓伎樂紋帶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唐代的獅子還是比較寫實的,威風凜凜,再往後就逐漸溫順起來,所以西方人看到清代瓷畫中的獅子形象,會認為是一種狗。

《獅紋帶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除了文武官員三品以上穿紫服、帶金玉帶外,夫人們服飾也很華貴,喜歡佩用玉質飾品,有玉梳、玉碗、玉簪、玉鐲等等。

此種梳背是嵌於梳上的裝飾。唐代婦女所用梳具十分精緻,質地多樣,或銀,或木,梳上往往嵌有飾件。目前發現的玉梳背多為唐代作品。此件梳背上所飾花葉造型奇異,花心大如苞蕾,花朵下的側形葉端部回卷,是受中亞造型藝術影響的表現。

《花卉形梳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這件白玉雕成的盤子,整體呈十二葵瓣狀,淺平底。胎薄質堅,半透明。雕琢精細。是唐代玉雕器皿極珍貴的標準器。

《雲龍紋葵口盤》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下面有這隻盤外面拓印出來的紋飾。你看盤外壁浮雕雙龍嬉珠圖案,龍體呈飛動狀。龍身外滿飾如意形雲紋。精心細膩的雕琢,給玉盤帶來了一份華美和珍貴。

即使是同樣的玉環,唐代的製作也比以前看起來更加雍容華貴。這件龍紋玉璧是此期龍紋玉器中的代表之作,玉質青白,晶瑩光潤。扁圓形,用淺浮雕和陰刻技法琢刻紋飾,一面淺浮雕團龍,其角、眼、發、嘴、須等用陰刻線琢成,滿身飾斜格鱗紋,背鰭排列整齊,身有翼,腿彎曲處有毛,三爪,蛇形尾呈彎曲狀,頭尾間雕有火焰珠,另一面淺浮雕四朵如意形雲紋,雲頭中間用陰線刻成扇狀。

《龍形環》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在古代龍鳳是很吉祥的動物。從史前文明開始在很多器具上都能找到它們的身影。尤其是在玉器上龍鳳的造型和裝飾就更多了。你看這件玉牌上用透雕的方式雕琢出兩隻相互追逐的鳳凰,那曼妙的身姿在長方形的天地里飛舞著,多麼飽滿生動呀!

《雙鳳紋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除了浮雕、透雕,這條龍採用了圓雕的手法,立體的塑造出了翻滾的雲濤,舞動的身姿,飄動的發須,讓我感受到了飛龍在天的氣勢。

《龍》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同樣在空中飛舞的還有「飛天」。由於佛教的傳入,唐代玉器中出現了前所未見的「飛天」形象。唐代玉飛天,用料講究,琢法精細,如意形雲頭獨具唐代特色。

《飛天》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飛天」是佛教裡面的護法神,佛教於東漢初期傳入中國,儘管在南北朝的壁畫里已經有「飛天」形象,但在玉器中佛教這類題材的表現要到唐宋以後。唐宋的飛天比較多見,到了明清也繼續存在。

《飛天》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在飛天的旁邊有個宋代的《持蓮童子》玉雕,持蓮童子是宋代流行的一種題材,往往是一個童子拿著一朵荷花。根據文獻記載,每到陰曆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當時的兒童都要去採摘一朵荷花扛在肩上,象徵著連生貴子,多子多福。這種持蓮童子從宋代以後一直流傳到元明清。

《執蓮童子》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宋代有很多世俗化的題材,上面的內容多有美好的寓意,有的盼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就用雕琢龍鳳;有的希望多子多福,就用蓮子、石榴、蝙蝠;有的祝福長命百歲,就用裝飾上靈芝、龜、仙鶴。你看這件《雲鶴紋牌》就精心鏤刻了兩隻仙鶴,它們昂首顧盼、展翅而飛,代表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雲鶴紋牌飾》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玉那時也不是權貴專享的神器了,宋代是藏富於民,只要有錢,就可以享用了。這件玉飾,仙鶴、龜銜靈芝都是祝福之意,它採用了鏤刻的方法。鏤雕花形玉片在宋代較流行,作品有下列特點:一、無邊框,整體設計保持玉片的外形特點,呈半圓形、圓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狀。二、鏤雕去掉的玉質面部分較小,保留部分較多,具有一定的質感和堅固性。三、平面性較強。這件花鳥佩具備了上述特點,還採用了多層次的表現手法,使圖案中的花鳥都有一定的立體感,圖案布局疏密結合,藝術水平高於一般花鳥紋玉片。

《龜鶴紋牌飾》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這件玉飾主體鏤雕一隻孔雀。孔雀回首,口銜一花枝,拖尾,展翅,頸部曲折,翅羽飾平行排列的條狀紋。此器尾部的表現採用了宋代玉雕孔雀的流行方式,即尾翎呈排列的鱗片狀,片上有透雕的圓孔,花枝較疏朗且花大、葉小,枝長而曲,造型較一般宋代玉雕花卉有新意。

《銜花孔雀》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後面幾個櫥窗都是唐宋遼金的一些動物,這些動物與夏商周三代的動物有很大的差異,夏商周三代的動物基本上都是以簡化的,或以誇張的抽象手法來表現,而唐宋以後的動物則比較寫實。雕刻手法中以圓雕較多。

這隻白鵝縮緊了脖子,豎起了羽毛,是在睡覺嗎,可是它眼睛睜著呀,可能是怕冷在取暖吧。

《鵝》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這匹馬形態可愛,眼睛靈動。雖然這種姿勢在狗類中常常出現,但經過藝術加工,並不覺得虛假,而更讓人感到親切。唐代人愛馬,最著名的就是昭陵六駿,因為愛馬,所以將馬錶現成寵物的樣子,在唐人是很自然的事情。

《馬》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上面的玉馬動作是跟這隻小狗學來的嗎?是不是很可愛呀。

《狗》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鹿在古代很常見,它有很多吉祥的寓意,即鹿作「祿」解。如「指鹿為馬」是強權的強詞,「鹿死誰手」、「平原逐鹿」,都寓意於政治之爭。鹿在古代還被視為神物,認為搜索鹿能給人們帶來吉祥幸福和長壽,那些長壽神就是騎著梅花鹿。歐美國家的聖誕老人乘坐鹿車,也是借鹿來獲得好運。在商代鹿骨已用作占卜,殷虛還發現鹿角刻辭。

《鹿》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無論是上面的鹿,還是這裡的鳥,唐宋時期的動物都比夏商周三代的動物看起來更真實,雕琢也更圓潤。同時還增加了不少背景裝飾。

《鳥》宋代

你看這頭大象在戲水呢,多麼有生活情趣呀!

《象》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即使這條魚身上沒有什麼花紋,但外形和動態是多麼的自然生動。

《魚》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唐宋燦爛的文化也深深地影響著北方的遼金游牧民族。在遼代金代的玉器里多有佛教的內容,比如這隻人首鳥身的「妙音鳥」就是佛教里會唱動人歌曲的神鳥。

《迦陵頻伽鳥—妙音鳥》遼代(公元916~1125年)

遼金的玉器里也多有漢族的一些典故。仔細看這塊白玉雕件,一頭牛回頭望著雲朵上的月牙,似乎大家都會首先想到「犀牛望月」,但這肯定不是犀牛,姑且不說角的問題,這動物顯然沒有犀牛的長臉小眼。有專家經過研究,肯定了這應該是另一個典故「吳牛喘月」:在晉武帝時,有一個叫滿奮的人,向來怕吹冷風,尤其更怕寒冷刺骨的冬風。有一天,風很大,他剛好進宮朝見武帝,看見宮裡的窗戶是透明的琉璃做成的,好像很不堅固,不禁發起抖來,臉色變得很蒼白。武帝覺得奇怪,就問他原因。滿奮照實回答。武帝一聽,便笑著說:「琉璃窗根本是密不透風的。」滿奮覺得很不好意思,便也笑著說:「臣猶吳牛見月而喘。」意思是說:我就好像吳地里的牛一樣,一看到了月亮就嚇得喘起氣來了。吳牛:指產於江淮間的水牛。吳牛指江淮一帶的水牛,吳地天氣多炎暑,水牛怕熱,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過分懼怕,而失去了判斷的能力,也形容天氣酷熱。這個畫面在金代的器物經常出現,比金代銅鏡,還有磁州窯的瓷畫上,似乎表明了當時金地漢人的一種心態吧。

《犀牛望月》金代(公元1115~1234年)

遼金北方游牧民族玉器在受到唐宋文化影響時,又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比如這件《春水飾》,和旁邊的《秋山飾爐頂》這兩種題材的玉器是金代少數民族所特有的,它表現的是春秋兩季,北方游牧民族打獵的情景。

所謂春水就是春季湖邊打獵,主要圍獵的是天鵝與大雁,打獵時,皇帝的手下會放出一種兇猛的、人工馴化後專用於狩獵天鵝的鷹,俗稱叫海東青,它看到天鵝後會衝上去啄咬天鵝的腦袋,天鵝墜落在地,而皇帝的手下這時候就會上去把天鵝刺死,然後大家來分吃這個天鵝肉,這就被稱之為春水。這件春水玉雕運用了巧色,所謂巧色就是在一塊白玉裡面有一些雜質,若按一般原則是要把雜質去掉,但由於海東青原來呈青黑色,於是工匠巧妙的用黑色的部分表現海東青的形象。在玉器里這種工藝被稱之為巧色玉器。

《春水飾》金代(公元1115~1234年)

一旁的《秋山飾爐頂》則表現了秋天于山林圍獵鹿虎熊等的場面,刻畫了2隻鹿正在悠閑的飲水、回顧張望的情景,表現狩獵前一瞬間的情景。而選材也是運用了玉黃色的表皮來表現秋天樹葉發黃的情景,所以也是一種巧色玉。

《秋山飾爐頂》金代(公元1115~1234年)

邊上的櫥窗中有一塊葡萄紋玉飾,同樣也是運用了玉表面的黃色表皮來做成一件巧雕,表現葡萄成熟以後以及枝葉發黃的情景,十分傳神。

《葡萄紋飾》金代(公元1115~1234年)


推薦閱讀:

上海博物館 玉器(元明清)
明代沈周《行書翻雲覆雨七言詩軸》上海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藏古玉
上海博物館藏 南宋《花塢醉歸圖》

TAG:博物館 | 上海 | 玉器 | 上海博物館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