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單元 皮膚及性傳播疾病
第九單元皮膚及性傳播疾病
細目一概論
(-)皮膚病的病因病機
外因主要是風、濕、熱、蟲、毒;內因主要是七情內傷、飲食勞倦和肝腎虧損。其病機主
要因氣血不和、臟腑失調、邪毒結聚而致生風、生濕、化燥、致虛、致瘀、化熱、傷陰等。
(二)皮膚病的原發性及繼發性皮損
1.原發性皮損
皮膚病在其病變過程中,直接發生及初次出現的皮損,有斑疹、丘疹、風團、結節、皰疹、膿皰等。
(1)斑疹:為局限性皮膚明顯的顏色變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積大而成片的稱斑片。分為紅斑、色素沉著斑、色素減退斑。
紅斑:壓之褪色者多屬血熱;壓之不褪色者除血熱外,尚兼血瘀紅斑稀疏者為熱輕,密集者為熱重,紅而帶紫為熱毒熾盛。紅斑常見於丹毒、葯毒等皮膚病。
色素沉著斑:如黃褐斑,是肝腎不足,氣血瘀滯所致。
色素減退斑:多由氣血凝滯或血虛風邪所致,最常見者為白駁風。
(2)丘疹:為高出皮面的實性丘形小粒,直徑一般小於0.5cm,多為風熱、血熱所致。丘疹數目多少不一,有的散在分布,有的互相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狀損害,稱斑塊。丘疹頂端扁平的稱扁平丘疹。常見於牛皮癬、接觸性皮炎、濕瘡等。
介於斑疹與丘疹之間,稍有隆起的皮損稱斑丘疹。丘疹頂部有較小水皰或膿皰時,稱丘皰疹或丘膿皰疹。
(3)風團:為皮膚上局限性水腫隆起。常突然發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發作時伴有劇癢。有紅色與白色之分,紅色者為風熱所致,白色者為風寒所致。常見於癮疹。
(4)結節: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實質性損害,質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氣血凝滯所致,常見於結節性紅斑等病。
(5)皰疹:為內有腔隙、含有液體、高出皮面的損害。水皰內含有血樣液體者稱血皰。水皰為白色,血皰為紅色或紫紅色。皰疹的皰壁一般較薄易破,破後形成糜爛,乾燥後結痂脫屑。皰疹常發於紅斑之上,多屬濕熱或熱毒所致。常見於濕瘡、接觸性皮炎、蟲咬皮炎等。
(6)膿皰:皰內含有膿液,混濁或為黃色,周圍常有紅暈,皰破後形成糜爛,溢出膿液,結膿痂。多因濕熱或熱毒熾盛所致,常見於膿皰瘡等。
2.繼發性皮損
是原發性皮損經過搔抓、感染、治療處理和在損害修復過程中演變而成,有鱗屑、糜爛、潰瘍、痂、皸裂、苔蘚樣變、疤痕、色素沉著、皮膚萎縮等。
(1)鱗屑:為表皮角質層的脫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狀,大的為直徑數厘米或更大的片狀。急性病後見之,多為餘熱未清;慢性病見之,多由血虛生風、生燥,皮膚失其濡養所致。
(2)糜爛:為局限性的表皮缺損,系由皰疹、膿皰的破裂,痂皮的脫落等露出的紅色濕潤面,多屬濕熱為患。糜爛因損害較淺,愈後較快,且不留疤痕。
(3)潰瘍:為皮膚或黏膜深層真皮或皮下組織的局限性缺損。潰瘍大小不一,瘍面有膿液、漿液或血液,基底可有壞死組織。多為熱盛肉腐而成,常見於瘡癤、外傷染毒等潰爛形成,愈後留有瘢痕。
(4)痂:皮膚損害處的滲液、滋水、滲血或膿液與脫落組織及藥物等混合乾燥後即形成痂。膿痂為熱毒未清;血痂為血熱絡傷,血溢所結;滋痂為濕熱所致。
(5)抓痕;由搔抓將表皮抓破、擦傷而形成的線狀損害,表面結成血痂,皮膚瘙癢,多由風盛或內熱所致。
(6)皸裂:為皮膚上的線形坼裂,多由血虛、風燥所致。常見於腳癬皮損角化增厚等。
(7)苔蘚樣變:為皮膚增厚、粗糙、皮紋加寬增深、乾燥、局限性邊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損害,常為一些慢性瘙癢性皮膚病的主要表現,多由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所致。
(8)色素沉著:為皮膚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著有的屬原發皮損如黃褐斑、黑變病等,多由肝火、腎虛引起;有的屬繼發皮損,如一些慢性皮膚病之後期局部皮膚色素沉著,多因氣血失和所致。
(三)外用藥劑型及使用原則
1.外用藥物的劑型
(l)溶液:具有清潔、止癢、消腫、收斂、清熱解毒的作用。適用於急性皮膚病滲出較多或膿性分泌物多的皮損,或伴輕度痂皮性損害。溶液劑用於濕敷,是皮膚病常用的方法,適用於急性紅腫滲出糜爛的皮損,或淺表潰瘍。
(2)粉劑(又名散劑):具有保護、吸收、蒸發、乾燥、止癢的作用。適用於無滲液性的急性或亞急性的皮炎類皮膚病。
(3)洗劑(又名混懸劑、懸垂劑):有清涼止癢、保護、乾燥、消斑解毒之功。適應證同粉劑。
(4)酊劑:具有收斂、散風、殺菌、止癢的作用。適用於腳濕氣、鵝掌風、體癬、牛皮癬(神經性皮炎)等。凡急性炎症性皮膚病破皮糜爛者,頭面、會陰部皮膚薄嫩處禁用,用後易引起皮膚燒灼感及劇痛。
(5)油劑:具有潤澤保護、解毒收斂、止癢生肌的作用。適用於亞急性皮膚病中有糜爛、滲出、鱗屑、膿皰、潰瘍的皮損。
(6)軟膏:具有保護、潤滑、殺菌、止癢、去痂的作用。適用於一切慢性皮膚病具有結痂、皸裂、苔蘚樣變等皮損。凡滋水較多、糜爛較重的皮損,不宜外塗或敷貼軟膏。
2.外用藥物使用原則
治療皮膚病的外用藥物使用原則是要根據皮膚損害的表現選擇適當的劑型和藥物。
(1)要根據病情階段用藥:皮膚炎症在急性階段,若僅有紅斑、丘疹、水皰而無滲液,宜用洗劑、粉劑、乳劑;若有大量滲液或明顯紅腫,則用溶液濕敷為宜。皮膚炎症在亞急性階段,滲液與糜爛很少,紅腫減輕,有鱗屑和結痂,則用油劑為宜。皮膚炎症在慢性階段,有浸潤肥厚,角化過度時,則用軟膏為主。
(2)注意控制感染:有感染時先用清熱解毒、抗感染製劑控制感染,然後再針對原來皮損選用藥物。
(3)用藥宜先溫和後強烈:先用性質比較溫和的藥物,尤其是兒童或女性患者不宜採用刺激性強、濃度高的藥物。面部、陰部皮膚慎用刺激性強的藥物。
(4)用藥濃度宜先低後高:先用低濃度製劑,根據病情需要再提高濃度。一般急性皮膚病用藥宜溫和安撫,頑固性慢性皮損可用刺激性較強和濃度較高藥物。
(5)隨時注意葯敏反應:一旦出現過敏現象,應立即停用,並給以及時處理。
(6)外用軟膏時需注意:外塗軟膏在第二次塗藥時,需用棉花蘸上各種植物油或液狀石蠟輕輕揩去第一次所塗的藥膏,然後再塗藥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熱水擦洗。
細目二熱 瘡
熱瘡的病因病機與治療
1.病因病機
外感風溫熱毒,阻於肺胃二經,蘊蒸皮膚而生;或由肝經濕熱下注,阻於陰部而成;或因反覆發作,熱邪傷津,陰虛內熱所致。發熱、受涼、日晒、月經來潮、妊娠、腸胃功能障礙等常為誘發因素。
2.治療
本病以清熱解毒養陰為主要治法。初發以清熱解毒治之;反覆發作者,以扶正祛邪並治。
(1)肺胃熱盛證
主症:群集小皰,灼熱刺癢,輕度周身不適,心煩鬱悶,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疏風清熱。
方葯:辛夷清肺飲合竹葉石膏湯加減。
(2)濕熱下注證
主症:皰疹發於外陰,灼熱痛癢,水皰易破糜爛,可伴有發熱,尿赤,尿頻,尿痛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葯:龍膽瀉肝湯加板藍根、紫草、延胡索等。
(3)陰虛內熱證
主症:間歇發作,發復不愈,口乾唇燥,午後微熱,舌紅,苔薄,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
方葯:增液湯加板藍根、馬齒莧、紫草、石斛、生薏苡仁。
細目三蛇串瘡
(-)概念與特點
蛇串瘡是一種皮膚上出現成簇水皰,呈身體單側帶狀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相當於西醫的帶狀皰疹。其特點是:皮膚上出現紅斑、水皰或丘皰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帶狀,沿一側周圍神經分布區出現,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腫大。好發春秋季節,四季皆有。好發於成人,老年人病情尤重。本病好發胸脅部,故又名纏腰火丹,亦稱為火帶瘡、蛇丹、蜘蛛瘡等。
(二)辨證論治
本病治療以清熱利濕、行氣止痛為主要治法。初期以清熱利濕為主;後期以活血通絡止痛為主;體虛者,以扶正祛邪與通絡止痛並用。
1.內治
(1)肝經鬱熱證
主症:皮損鮮紅,灼熱刺痛,皰壁緊張,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大便乾燥或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數。
治法:清泄肝火,解毒止痛。
方葯:龍膽瀉肝湯加紫草、板藍根、延胡索等。發於頭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有血皰者,加水牛角粉、牡丹皮;疼痛明顯者,加制乳香、制沒藥。
(2)脾虛濕蘊證
主症:皮損色淡,疼痛不顯,皰壁鬆弛,口不渴,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治法:健脾利濕,解毒消腫。
方葯:除濕胃苓湯加減。發於下肢者,加牛膝、黃柏;水皰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薢、車前草。
(3)氣滯血瘀證
主症:皮疹減輕或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續數月或更長時間,舌暗,苔白,脈弦細。
治法:理氣活血,通絡止痛。
方葯: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心煩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蠣、梔子、酸棗仁;疼痛劇烈者,加延胡索、制乳香、制沒藥、蜈蚣等。
2.外治
(1)初起用二味拔毒散調濃茶水外塗;或外敷玉露膏;或外搽雙柏散、三黃洗劑、清涼乳劑(麻油加飽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攪拌成乳狀),每天3次;或鮮馬齒莧、野菊花葉、玉簪花葉搗爛外敷。
(2)水皰破後,用黃連膏、四黃膏或青黛膏外塗;有壞死者,用九一丹或海浮散換藥。
(3)若水皰不破或水皰較大者,可用三棱針或消毒空針刺破,吸盡皰液或使皰液流出,以減輕脹痛不適。
細目四疣
(-)不同疣的特點與好發部位
疣是一種發生皮膚淺表的良性贅生物。因其皮損形態及發病部位不同而名稱各異。如發於手背、手指、頭皮等處者,稱千日瘡、疣目、枯筋箭或瘊子;發於顏面、手背、前臂等處者,稱扁瘊;發於胸背部有臍窩的贅疣,稱鼠乳;發於足跖部者,稱跖疣;發於頸周圍及眼瞼部位,呈細軟絲狀突起者,稱絲狀疣或線瘊。本病西醫亦稱疣,一般分為尋常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掌跖疣和絲狀疣等。
(二)尋常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的治療
本病以清熱解毒散結為主要治法。扁平疣、疣目,宜內外合治,其餘疣多採用外治為主。各種疣均可選用木賊草、板藍根、馬齒莧、香附、苦參、白鮮皮、薏苡仁等中藥,煎湯趁熱洗滌患處,每天2~3次,可使部分疣脫落。
1.尋常疣
(1)推疣法:用於治療頭大蒂小,明顯高出皮面的疣。在疣的根部用棉棒與皮膚平行或呈30度角度,向前推進,用力不宜猛。有的疣體僅用此法即可推除,推除後創面壓迫止血,或摻上桃花散少許,並用紗布蓋貼,膠布固定。
(2)鴉膽子散敷貼法:先用熱水浸洗患部,用刀颳去表面的角質層,然後將鴉膽子仁5粒搗爛敷貼,用玻璃紙及膠布固定,3天換藥1次。
(3)荸薺或菱蒂摩擦法荸薺削去皮,用白色果肉摩擦疣體,每天3~4次,每次摩擦至疣體角質層軟化、脫掉、微有痛感及點狀出血為止,一般數天可愈。或取菱蒂長約3cm,洗去污垢,在患部不斷摩擦,每次2~3分鐘,每天6~8次。
2.扁平疣
(1)洗滌法:用內服方的第二汁外洗,以海螵蛸蘸葯汁輕輕擦洗疣體使之微紅為度。每天2~3次。
(2)塗法:用鴉膽子仁油外塗患處,毎天1次。用於治療散在扁瘊,防止正常皮膚受損。
3.傳染性軟疣
用消毒針頭挑破患處,擠盡白色乳酪樣物,再用碘酒或濃石炭酸溶液點患處。若損害較多,應分批治療,注意保護周圍皮膚。
細目五癬
(一)頭癬、手足癬、體癬和花斑癬的臨床特點和診斷。
(1)白禿瘡:相當於西醫的白癬。
本病是頭癬的一種,多見於學齡兒童,男性多於女性。
皮損特徵是在頭皮有圓形或不規則的覆蓋灰白鱗屑的斑片。病損區毛髮乾枯無澤,常在距頭皮0.3-0.8cm處折斷而參差不齊。頭髮易於拔落且不疼痛,病髮根部包繞有白色鱗屑形成的菌鞘。自覺瘙癢。發病部位以頭頂、枕部居多,但發緣處一般不被累及。青春期可自愈,禿髮也能再生,不遺留瘢痕。
(2)肥瘡:相當於西醫的黃癬。
本病為頭癬中最常見的一種,俗稱「黃癩」,好發於兒童。皮損多從頭頂部開始,漸及四周,可累及全頭部。初起紅色丘疹,或有膿皰,干後結痂蠟黃色。其特徵是有黃癬痂堆積。癬痂呈蠟黃色,肥厚,富黏性,邊緣翹起,中心微凹,上有毛髮貫穿,質脆易粉碎,有特殊的鼠尿臭。除去黃癬痂,其下為鮮紅濕潤的糜爛面,病變部位可相互融合,形成大片黃痂。病變區頭髮乾燥,失去光澤。久之毛囊被破壞而成永久性脫髮。當病變痊癒後,則在頭皮留下廣泛、光滑的萎縮性疤痕。頭皮四周約1 cm不易受損。
2.體癬
皮損多呈錢幣狀、圓形,故名圓癬,亦稱銅錢癬。發於股胯、外陰等處者,稱陰癬(股癬)。以青壯年男性多見,多發於夏季,好發於面部、頸部、軀幹及四肢近端。初起為丘疹或水皰,逐漸形成邊界清楚的錢幣形紅斑,其上覆蓋細薄鱗屑。病灶中央皮疹消退呈自愈傾向,而向四周蔓延,有丘疹、水皰、膿皰、結痂等損害。圓癬的皮損特徵為環形、多環形,邊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圍擴張的斑塊。
3.花斑癬
中醫稱紫白癜風,俗稱汗斑。本病常發於多汗體質青年,可在家庭中互相傳染。皮損好發於頸項、軀幹,尤其是多汗部位以及四肢近心端,為大小不一、邊界清楚的圓形或不規則的無炎症性斑塊,色淡褐,灰褐至深褐色,或輕度色素減退,或附少許糠秕狀細鱗屑,常融合成片。有輕微癢感,常夏發冬愈,複發率高。
(二)癬的治療方法
本病以殺蟲止癢為主要治法,以外治為主,必須徹底治療。抗真菌西藥有一定優勢,可中西藥合用。白禿瘡、肥瘡可採用拔髮療法。
細目六疥瘡
(-)病因病機
疥瘡是由人型疥蟲通過密切接觸而傳染。
(二)臨床特點
本病傳染性極強,冬春季多見。易在集體生活的人群中和家庭內流行。皮損好發於皮膚薄嫩和皺褶處,如手指側、指縫、腕肘關節屈側、腋窩前緣、女性乳房下、少腹、外陰、腹股溝、大腿內側等處。皮疹主要為紅色小丘疹、丘皰疹、小水皰、隧道、結節和結痂。水皰常見於指縫。結節常見於陰囊、少腹等處。隧道為疥瘡的特異性皮疹,長約0.5mm,彎曲,微隆起,呈淡灰色或皮色,在隧道末端有一個針頭大的灰白色或微紅的小點,為疥蟲隱藏的地方。如不及時治療,遷延日久,則全身遍布抓痕、結痂、黑色斑點,甚至膿皰。病久者男性皮損主要在陰莖、陰囊有結節;女性皮損主要在小腹、會陰部。患者常有奇癢,遇熱或夜間尤甚,常影響睡眠。
(三)辨證論治與預防
本病以殺蟲止癢為主要治法。必須隔離治療,一般以外治為主。
1.辨證論治
(1)內治:一般本病不需內服藥,若抓破染毒,需內外合治。
(2)外治臨床常用5%~20%的硫黃軟膏外搽。
2.預防
(1)加強衛生宣傳及監督管理,對公共浴室、旅館、車船上的衣被應定期嚴格消毒。
(2)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服,被褥常洗曬。
(3)接觸疥瘡患者後,用肥皂水洗手。患者所用衣服、被褥、毛巾等均需煮沸消毒,或在陽光下充分暴晒,以便殺滅疥蟲及蟲卵。
(4)徹底消滅傳染源,注意消毒隔離。家庭和集體宿舍患者應分居,並積極治療,以杜絕傳染。
(5)發病期間忌食辛燥魚腥發物。
細目七濕 瘡
(-)臨床特點
濕瘡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相當於西醫的濕疹。其特點是具有對稱分布,多形損害,劇烈瘙癢,傾向濕潤,反覆發作,易成慢性等。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類。急性以丘皰疹為主,有滲出傾向;慢性以苔蘚樣變為主,易反覆發作。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發病,但以先天稟賦不耐者為多,無明顯季節性,但冬季常複發。根據皮損形態不同,名稱各異。如浸淫全身,滋水較多者,稱為浸淫瘡;以丘疹為主者,稱為血風瘡或粟瘡。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其名稱也不同。如發於耳部者,稱為旋耳瘡;發於手部者,稱為痛瘡;發於陰囊部者,稱為腎囊風;發於臍部者,稱為臍瘡;發於肘、膝彎曲部者,稱為四彎風;發於乳頭者,稱為乳頭風。
(二)病因病機
由於稟賦不耐,飲食失節,或過食辛辣刺激葷腥動風之物,脾胃受損,失其健運,濕熱內生,又兼外受風邪,內外兩邪相搏,風濕熱邪浸淫肌膚所致。急性者以濕熱為主亞急性者多與脾虛濕戀有關;慢性者則多病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乃致肌膚甲錯。
(三)辨證論治
1.內治
(1)濕熱蘊膚證
主症:發病快,病程短,皮損有潮紅、丘皰疹,灼熱瘙癢無休,抓破滲液流脂水,伴心煩口渴,身熱不揚,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治法:清熱利濕止癢。
方葯:龍膽瀉肝湯合萆蘚滲濕湯加減。水皰多,破後流滋多者,加土茯苓、魚腥草;
瘙癢重者,加紫荊皮、地膚子、白鮮皮。
(2)濕熱浸淫證
主症:發病時間短,皮損面積大,色紅灼熱,丘皰疹密集,瘙癢劇烈,抓破脂水淋漓,浸淫成片,伴胸悶納呆,身熱不揚,腹脹便溏,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止癢。
方葯: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3)脾虛濕蘊證
主症:發病較緩,皮損潮紅,丘疹,或丘皰疹少,瘙癢,抓後糜爛滲出,可見鱗屑,伴納少,腹脹便溏,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膩,脈弦緩。
治法:健脾利濕止癢。
方葯: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朮散加紫荊皮、地膚子、白鮮皮。
(4)血虛風燥證
主症:病程久,反覆發作,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或皮損粗糙肥厚,劇癢難忍,遇熱或肥皂水後瘙癢加重,伴有口乾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弦細。
治法: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方葯: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飲加丹參、雞血藤、烏梢蛇。
2.外治
(1)急性濕瘡:初起僅有潮紅、丘疹,或少數水皰而無滲液時,外治宜清熱安撫,避免刺激,可選用清熱止癢的中藥苦參、黃柏、地膚子、荊芥等煎湯溫洗,或10%黃柏溶液、爐甘石洗劑外搽。若水皰糜爛、滲出明顯時,外治宜收斂、消炎,促進表皮恢復,可選用黃柏、生地榆、馬齒莧、野菊花等煎湯,或10%黃柏溶液、三黃洗劑等濕敷,或2%~3%硼酸水冷敷。
(2)亞急性濕瘡:外治原則為消炎、止癢、乾燥、收斂,選用三黃洗劑、3%黑豆餾油、10%生地榆氧化鋅油、5%黑豆餾油泥膏外搽。
(3)慢性濕瘡:外治原則以止癢、抑製表皮細胞增生、促進真皮炎症浸潤吸收為主。可選用各種軟膏劑、乳劑,根據瘙癢及皮膚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濃度的止癢劑、角質促成和溶解劑,一般可外搽青黛膏、5%硫黃軟膏、5%~10%復方松餾油軟膏、10%~20%黑豆餾油軟膏。
(四)嬰兒濕瘡的病因、辨證論治
1.病因
1月嬰兒濕瘡是由於稟性不耐,脾胃運行失職,內有胎火濕熱,外受風濕熱邪,兩者蘊阻
肌膚而成;或因消化不良、食物過敏、衣服摩擦、肥皂水洗等刺激而誘發。
2.辯證論治
(1)胎火濕熱證
主症:皮膚潮紅,紅斑水皰,抓癢流滋,甚則黃水淋漓、糜爛,結黃色痂皮,大便干,小便黃赤,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涼血清火,利濕止癢。
方葯:消風導赤湯加減。
(2)脾虛濕蘊證
主症:初起皮膚暗淡,繼而出現成片水皰,瘙癢,抓破後結薄痂,患兒多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或白膩,脈緩。
治法:健脾利濕。
方葯:小兒化濕湯加土茯苓、魚腥草。
細目八接觸性皮炎
(-)中醫認識
接觸性皮炎是指因皮膚或黏膜接觸某些外界致病物質所引起的皮膚急性或慢性炎症反應。在中醫文獻中沒有一個統一的病名來概括接觸性皮炎,而是根據接觸物質的不同及其引起的癥狀特點而有不同的名稱,如因漆刺激而引起者稱為漆瘡,因貼膏藥引起者,稱為膏藥風因接觸馬桶引起者稱為馬桶癬等。
(二)診斷要點
本病發生前有明顯的接觸史,一般急性發病,常見於暴露部位,如面頸、四肢。皮損的形態、範圍、嚴重程度取決於接觸物質種類、性質、濃度、接觸時間的久暫、接觸部位和面積大小以及機體對刺激物的反應程度。皮損邊界清楚,多局限於接觸部位,形狀與接觸物大抵一致。皮疹一般為紅斑、腫脹、丘疹、水皰或大皰、糜爛、滲出等,一個時期內以某一種皮損為主。自覺瘙癢,有燒灼感,重者疼痛。
(三)治療
本病以清熱祛濕止癢為主要治法。首先應脫離接觸過敏物質,否則治療無效。急性者,以清熱祛濕為主;慢性者,以養血潤燥為主。
1.風熱蘊膚證
主症:起病較急,好發頭面部,皮損色紅,腫脹輕,其上為紅斑或丘疹,自覺瘙癢,灼熱,心煩,口乾,小便微黃,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止癢。
方葯:消風散加紫荊皮(花)、僵蠶。
2.濕熱毒蘊證
主症:起病急驟,皮損面積較廣泛,其色鮮紅腫脹,上有水皰或大皰,水皰破後則糜爛滲液,自覺灼熱瘙癢,伴發熱,口渴,大便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祛濕,涼血解毒。
方葯:龍膽瀉肝湯合化斑解毒湯加減。黃水多者,加土茯苓、紫荊皮、馬齒莧;紅腫面積廣泛者,加酒軍、紫荊皮、桑白皮。
3.血虛風燥證
主症:病程長,病情反覆發作,皮損肥厚乾燥有鱗屑,或呈苔蘚樣變,瘙癢劇烈,有抓痕及結痂,舌淡紅,苔薄,脈弦細。
治法:養血潤燥,祛風止癢。
方葯:當歸飲子合消風散加減。
(四)接觸性皮炎與急性濕瘡、顏面丹毒的鑒別
接觸性皮炎與急性濕瘡、顏面丹毒的鑒別
接觸件皮炎急性濕瘡顏面丹毒
病史接觸史明確不明確發病前多有皮膚或黏膜破損史
發病前突然急性發作發作不突然急
皮疹紅斑、腫脹或丘疹、糜爛,多形性皮疹以水腫性紅斑為主,形如雲
一個時期內以系一種為主片,色若塗丹
癥狀瘙癢為主,偶有疼痛瘙癢,無疼痛疼痛,灼熱,無瘙癢,全身癥狀嚴
重,常有寒戰、高熱
部位接觸部位不定,常對稱分布顏面部
邊界清楚不清楚不清楚
複發不再接觸討敏物即不複發有複發傾向可以複發
細目九葯 毒
(一)病因病機
總由稟賦不耐,邪毒侵犯所致。風熱之邪侵襲腠理,入里化熱,熱入營血,血熱妄行,溢於肌膚;或稟血熱之體,受葯毒侵擾,火毒熾盛,燔灼營血,外發皮膚,內攻臟腑;或稟濕熱之體,受葯毒侵擾,體內濕熱蘊蒸,郁於肌膚;病久葯毒灼傷津液,氣陰兩傷,肌膚失養。久病陰液耗竭,陽無所附,浮越於外,病重而危殆。
(二)診斷
1.臨床表現
本病表現複雜,基本具有以下特徵:
(1)發病前有用藥史。
(2)有一定的潛伏期,第一次發病多在用藥後5~20天內,重複用藥常在24小時內發生,短者甚至在用藥後瞬間或數分鐘內發生。
(3)突然發病,自覺灼熱瘙癢,重者伴有發熱、倦怠、納差、大便乾燥、小便黃赤等全身癥狀。
(4)皮損形態多樣,顏色鮮艷,分布為全身性,對稱性,可泛發或僅限於局部。
2.常見類型
(l)蕁麻疹樣型:皮損同蕁麻疹,但較一般蕁麻疹色澤更紅艷,持續不退,劇癢刺痛,重者出現口唇、包皮等皮膚黏膜疏鬆部位的血管神經性水腫。
(2)麻疹樣或猩紅熱樣型:皮疹為針頭至米粒大小的丘疹或斑丘疹,稀疏或密集分布,有自上而下的發疹順序,以軀幹為主,也可擴展到四肢。皮損焮紅灼熱,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3)多形紅斑樣型:皮疹為豌豆至蠶豆大圓形或橢圓形水腫性紅斑或丘疹,中央常有水皰,邊緣帶紫色,對稱性發生於全身,以四肢為多,常伴有發熱、關節痛、腹痛等全身癥狀。嚴重者,口腔、外陰黏膜也出現水皰,糜爛,疼痛劇烈。
(4)固定紅斑型:皮疹為限局性圓形或橢圓形水腫性紅斑,顏色鮮紅或紫紅。重者,中央有水皰,愈後留色素沉著,發作愈頻則色素越深,再次服用同種藥物後則在同一部位發生,也可同時增加新的損害,數目可單個或多個,皮疹可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但以口唇及口周、龜頭、肛門等皮膚黏膜為最常見。
(5)剝脫性皮炎型:此型較為嚴重。起病較急,呈進行性加重。初期多為麻疹、猩紅熱樣表現,繼而全身皮膚潮紅、腫脹,呈鮮紅色或棕紅色,大量脫屑,手足部可出現襪套樣剝脫,脫屑持續1個月左右,重者毛髮、指甲都可以脫落。可伴有惡寒、高熱(39℃以上)、煩躁口渴,甚至有肝腎損害而出現昏迷、衰竭。部分可出現糜爛、滲出、結痂。病程常超過1個月,甚至更長。
(6)大皰性表皮鬆解型:此型為本病中最嚴重的一種,死亡率高。其發病重,常伴有高熱、煩躁,嚴重者可出現神昏譫語甚至昏迷。皮疹為大片鮮紅色或紫紅色斑片,自覺灼痛,迅速出現鬆弛性水皰及大皰,形似燙傷,尼氏征陽性,大皰易擦破,創面為牛肉樣紅色。口腔、支氣管、食管、眼結膜等黏膜以及心、肝、腎等內臟均可同時受累。
(7)濕疹皮炎樣型:此型特殊,部分病人可因外用藥物過敏引發接觸性皮炎後,再經內服、注射或外用相同或類似藥物後,導致發生泛發性或對稱性濕疹樣損害的皮疹,自覺劇烈瘙癢,或有發熱不適等全身癥狀。
(三)治療
停用一切可疑藥物,以清熱利濕解毒為主,重症宜中西醫結合治療。
1.內治
(1)濕毒蘊膚證
主症:皮疹為紅斑、丘疹、風團、水皰甚則糜爛滲液,表皮剝脫,伴灼熱劇癢,口乾,大便燥結,小便黃赤,或有發熱,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止癢。
方葯:萆薢滲濕湯加減。伴發熱,加生石膏;腫脹糜爛者,加白茅根、茵陳;劇烈瘙癢者,加白鮮皮;大便燥結者,加生大黃。
(2)熱毒入營證
主症:皮疹鮮紅或紫紅,甚則紫斑、血皰,灼熱癢痛,伴高熱,神志不清,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飲,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苔少,或呈鏡面舌,脈洪數。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護陰。
方葯:清營湯加減。神昏譫語者,加服紫雪丹或安官牛黃丸;尿血者,加大小薊、側柏葉;熱盛者,加生石膏、牡丹皮。
中成藥可用清開靈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靜脈滴入,每日1次,用藥7天左右。
(3)氣陰兩虛證
主症:嚴重葯疹後期大片脫屑,伴低熱,神疲乏力,氣短,口乾欲飲,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清熱。
方葯:增液湯合益胃湯加減。脾胃虛弱者,加茯苓、白朮、山藥、黃芪。
2.外治
(1)皮損潮紅無滲出者,用馬齒莧或大青葉煎湯外洗,或爐甘石洗劑外塗。
(2)皮損潮紅腫脹、糜爛滲出者,用馬齒莧或黃柏煎湯冷濕敷,青黛散麻油調敷。皮損脫屑乾燥,用麻油或甘草油外擦;皮損結痂,用棉簽蘸麻油或甘草油揩痂皮。
(四)預防調護
1.預防本病發生的關鍵是合理用藥。用藥前必須詢問患者有否藥物過敏史。對青黴素及抗毒血清製劑,用藥前要做過敏試驗。
2.用藥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用藥後的反應,遇到全身:出疹、瘙癢,要考慮葯疹的可能,及時診斷,及時處理。
3.多飲開水,忌食腥辣發物。
4.皮損忌用熱水燙洗或搔抓。
5.重症葯疹,應按危重患者進行護理。
細目十癮 疹
(一)病因病機
先天稟賦不足,衛外不固,風邪乘虛侵襲所致;或表虛不固,風寒、風熱外襲,客於肌表,致使營衛失調而發或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厚,或腸道寄生蟲,使腸胃積熱,復感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於皮毛腠理之間而發。此外,情志內傷,沖任不調,肝腎不足,血虛生風生燥,阻於肌膚也可生成。食物、生物製品、腸道寄生蟲亦可引發本病。
(二)臨床表現
本病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季節。
發病突然,皮損可發生於任何部位,出現形態不一、大小不等的紅色或白色風團,邊緣清楚,一般迅速消退,不留痕迹,以後不斷成批出現,時隱時現。如單純發生在眼瞼、口唇、陰部等組織疏鬆處,出現浮腫,邊緣不清,而無其他皮疹者,稱為游風,其局部不癢或輕微癢感,或麻木脹感,水腫經2~3天消退,也有持續更長時間者,消退後不留痕迹。
自覺灼熱,瘙癢劇烈;部分患者可有怕冷、發熱等癥狀;如侵犯消化道黏膜,可伴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喉頭和支氣管受累時可導致喉頭水腫及呼吸困難,有明顯氣悶窒息感,甚至發生暈厥。
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者發作數天至1~2周;慢性者,反覆發作,遷延數月,經年不斷。
皮膚劃痕試驗陽性。
(三)治療
首先尋找病因並加以去除。對難於發現病因的大多數情況常是對症治療。
1.風寒束表證
主症:風團色白,遇寒加重,得暖則減,惡寒怕冷,口不渴,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止癢。
方葯:麻黃桂枝各半湯加減。
2.風熱犯表證
主症:風團鮮紅,灼熱劇癢,遇熱加重,得冷則減,伴有發熱,惡寒,咽喉腫痛,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止癢。
方葯:消風散加減。
3.胃腸濕熱證
主症:風團片大色紅,瘙癢劇烈,發疹的同時伴脘腹疼痛,噁心嘔吐,神疲納呆,大便秘結或泄瀉,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疏風解表,通腑泄熱。
方葯:防風通聖散加減。
4.血虛風燥證
主症:反覆發作,遷延日久,午後或夜間加劇,伴心煩易怒,口乾,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沉細。
治法:養血祛風,潤燥止癢。
方葯:當歸飲子加減。
細目十一白疕
(-)白疕(尋常型)的皮損特點
皮損初起為針頭大小的丘疹,逐漸擴大為綠豆、黃豆大小的淡紅色或鮮紅色丘疹或斑丘疹,可融合成形態不同的斑片,邊界清楚,表面覆蓋多層乾燥銀白色鱗屑,刮除鱗屑則露出發亮的半透明的薄膜,再刮除薄膜,出現多個篩狀出血點。
(三)白疕(尋常型)的辨證論治
1.血熱內蘊證
主症:皮疹多呈點滴狀,發展迅速,顏色鮮紅,層層銀屑,瘙癢劇烈,抓之血露,伴口乾舌燥,咽喉疼痛,心煩易怒,大便乾燥,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或數。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消斑。
方葯:犀角地黃湯加減。
2.血虛風燥證
主症:病程較久,皮疹多呈斑片狀、顏色淡紅,鱗屑減少,乾燥皸裂,自覺瘙癢,伴口咽乾燥,舌質淡紅,苔少,脈沉細。
治法:養血滋陰,潤膚息風。
方葯:當歸飲子加減。
3.氣血瘀滯證
主症:皮損反覆不愈,皮疹多呈斑塊狀,鱗屑較厚,顏色暗紅,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或細緩。
治法:活血化癖,解毒通絡。
方葯:桃紅四物湯加減。
4.濕毒蘊阻證
主症:皮損多發生在腋窩、腹股溝等皺褶部位,紅斑糜爛,痂屑加厚,瘙癢劇烈,或掌跖紅斑、膿皰、脫皮,或伴關節酸痛、腫脹,下肢沉重,舌質紅,苔黃膩,脈滑。
治法:清利濕熱、解毒通絡。
方葯:萆蘚滲濕湯加減。
5.火毒熾盛證
主症:全身皮膚潮紅、腫脹、灼熱癢痛,大量脫皮,或有密集小膿皰,伴壯熱口渴,頭痛畏寒,大便乾燥,小便黃赤,舌紅絳,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方葯:清瘟敗毒飲加減。
細目十二粉 刺
(一)病因病機
素體陽熱偏盛,肺經蘊熱,復受風邪,熏蒸面部而發;過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濕化熱,濕熱互結,上蒸顏面而致;脾氣不足,運化失常,濕濁內停,郁久化熱,熱灼津液,煎煉成痰,濕熱瘀痰,凝滯肌膚而成。
(二)診斷
好發於顏面、頸、胸背部或臀部。多發於青春發育期,皮疹易反覆發生,常在飲食不節、月經前後加重。
皮損初起為針頭大小的毛囊性丘疹,或為白頭粉刺,或為黑頭粉刺,可擠出白色或淡黃色脂栓,因感染而成紅色小丘疹,頂端可出現小膿皰。愈後可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輕度凹陷性疤痕。
(三)治療
1.內治
(1)肺經風熱證
主症:丘疹色紅,或有癢痛,或有膿皰,伴口渴喜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
治法:疏風清肺。
方葯:枇杷清肺飲加減。
(2)腸胃濕熱證
主症:顏面、胸背部皮膚油膩,皮疹紅腫疼痛,或有膿皰,伴口臭,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除濕解毒。
方葯:茵陳蒿湯加減。
(3)痰濕瘀滯證
主症:皮疹顏色暗紅,以結節、膿腫、囊腫、疤痕為主,或見竇道,經久難愈,伴納呆腹脹,舌質暗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除濕化痰,活血散結。
方葯: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2.外治
(1)皮疹較多,可用顛倒散以茶調塗患處,每日2次,或每晚塗1次,次晨洗去。
(2)膿腫、囊腫、結節較甚者,可外敷金黃膏,每日2次。
細目十三酒齇鼻
(一)臨床表現
皮損以紅斑為主,好發於鼻尖、鼻翼、兩頰、前額等部位,少數鼻部正常,而只發於兩頰和額部。依據臨床癥狀,可分為三型。
1.紅斑型
顏面中部特別是鼻尖部出現紅斑,開始為暫時性,時起時消,寒冷、飲酒、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精神興奮時紅斑更為明顯,以後紅斑持久不退,並伴有毛細血管擴張,呈細絲狀,分布如樹枝。
2.丘疹膿皰型
病情繼續發展時,在紅斑基礎上出現痤瘡樣丘疹或小膿皰,但無明顯的黑頭粉刺形成。毛細血管擴張更為明顯,如紅絲纏繞,縱橫交錯,皮色由鮮紅變為紫褐,自覺輕度瘙癢。
3.鼻整型
多見於病期長久者。鼻部結締組織增殖,皮脂腺異常增大,致鼻尖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結節狀隆起,稱為鼻贅。
(三)辨證論治
1.內治
(1)肺胃熱盛證
主症:多見於紅斑型。紅斑多發於鼻尖或兩翼,壓之褪色,常嗜酒,口乾,便秘,舌紅,苔薄黃,脈弦滑。
治法:清泄肺胃積熱。
方葯:枇杷清肺飲加減。
(2)熱毒蘊膚證
主症:多見於丘疹膿皰型。在紅斑上出現痤瘡樣丘疹、膿皰,毛細血管擴張明顯,局部灼熱,伴口乾,便秘,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
方葯:黃連解毒湯合涼血四物湯加減。
(3)氣滯血瘀證
主症:多見於鼻贅型。鼻部組織增生,呈結節狀,毛孔擴大,舌略紅,脈沉緩。
治法:活血化瘀散結。
方葯:通竅活血湯加減。
2.外治
(1)鼻部有紅斑、丘疹者,可選用一掃光或顛倒散洗劑外搽,每天3次。
(2)鼻部有膿皰者,可選周四黃膏外塗,每天2~3次。
(3)鼻贅形成者,可先用三棱針刺破放血,顛倒散外敷。
細目十四紅蝴蝶瘡
(-)紅蝴蝶瘡的病因病機
總由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虛而成。因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精血不足,虛火上炎,兼因腠理不密,日光暴晒,外熱入侵,熱毒入里,二熱相搏,瘀阻脈絡,內傷於臟腑,外傷於肌膚而發病。
(二)盤狀紅斑狼瘡的皮損及臨床表現
多見於20~40歲的女性,男女之比約1:3,家族中可有相同患者。
皮損好發於面部,尤以兩頰、鼻部為著,其次為頭項、兩耳、眼瞼、額角,亦可發於手背、指側、唇紅部、肩胛部等處。初為針尖至黃豆大小或更大微高起的鮮紅或桃紅色斑,呈圓形或不規則形,境界清楚,邊緣略高起,中央輕度萎縮,形如盤狀,表面覆有灰褐色的黏著性鱗屑,鱗屑下有角質栓,嵌入毛囊口內,毛囊口多開放,猶如篩孔,皮損周圍有色素沉著,伴毛細血管擴張。兩頰部和鼻部的皮損可相互融合,呈蝶形外觀。黏膜亦可累及,主要發生在唇部,表現除鱗屑紅斑外,甚至可發生糜爛、潰瘍。一般無自覺癥狀。
(三)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皮損和全身癥狀
多見於青年及中年女性,男女之比約為1:10.
本病早期表現多種多樣,癥狀多不明顯,初起可單個器官受累,或多個系統同時被侵犯。常表現為不規則發熱,關節疼痛,食慾減退,伴體重減輕,皮膚紅斑等。
1.皮膚、黏膜損害
約80%的患者出現對稱性的皮損,典型者在開始時與盤狀紅斑狼瘡皮損相似,在兩頰和鼻部出現蝶形水腫性紅斑,為不規則形,色鮮紅或紫紅,邊界清楚或模糊,有時可見鱗屑,病情緩解時紅斑消退,留有棕色色素沉著,較少出現萎縮現象。皮損發生在指甲周圍皮膚及甲下者,常為出血性紫紅色斑片,高熱時紅腫光亮,時隱時現;發生在口唇者,則為下唇部紅斑性唇炎的表現。皮損嚴重者,可有全身泛發性多形性紅斑、紫紅斑、水皰等,口腔、外陰黏膜有糜爛,頭髮可逐漸稀疏或脫落。手部遇冷時有雷諾氏現象,常為本病的早期表現。
2.全身癥狀
(1)發熱:一般都有不規則發熱,多數呈低熱,急性活動期出現高熱,甚至可達41℃。
(2)關節、肌肉疼痛:約90%的患者有關節及肌肉疼痛,關節疼痛可侵犯四肢大小關節,多為遊走性,軟組織可有腫脹,但很少發生積液和潮紅。
(3)腎臟損害:幾乎所有的系統性紅斑狼瘡皆累及腎臟,但有臨床表現的約佔75%,腎臟損害為較早的、常見的、重要的內臟損害,可見到各種腎炎的表現,早期尿中有蛋白、管型和紅白細胞,後期腎功能損害可出現尿毒症、腎病綜合征表現。
(4)心血管系統病變:約有1/3的病人有心血管系統的病變,以心包炎、心肌炎、心包積液較為常見。有時伴發血栓性靜脈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5)呼吸系統病變:主要表現為胸膜炎和間質性肺炎,出現呼吸功能障礙。
(6)消化系統病變:約有40%患者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便血等消化道癥狀。約30%的病人有肝臟損害,呈慢性肝炎樣表現。
(7)神經系統病變:神經系統癥狀多見於後期,可表現為各種精神、神經癥狀,如抑鬱、失眠、精神分裂症樣改變,嚴重者可出現抽搐、癥狀性癲癇。
(8)其他病變:可累及淋巴系統,表現為局部或全身淋巴結腫大,質軟,無壓痛。累及造血系統見貧血、全血細胞減少。另外,約有20%病例有眼底病變,如視乳頭水腫、視網膜病變。
(四)紅蝴蝶瘡的辨證論治
1.熱毒熾盛證
主症:相當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急性活動期。面部蝶形紅斑,色鮮艷,皮膚紫斑,關節肌肉疼痛,伴高熱,煩躁口渴,抽搐,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黃膩,脈洪數或細數。
治法:清熱涼血,化斑解毒。
方葯: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高熱神昏者,加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至寶丹。
2.陰虛火旺證
主症:斑疹暗紅,關節痛,足跟痛,伴有不規則發熱或持續性低熱,手足心熱,心煩失眠,疲乏無力,自汗盜汗,面浮紅,月經量少或閉經,舌紅,苔薄,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葯:六味地黃丸合大補陰丸、清骨散加減。
3.脾腎陽虛證
主症:眼瞼、下肢浮腫,胸脅脹滿,尿少或尿閉,面色無華,腰膝酸軟,面熱肢冷,口乾不渴,舌淡胖,苔少,脈沉細。
治法:溫腎助陽,健脾利水。
方葯:附桂八味丸合真武湯加減。
4.脾虛肝旺證
主症:皮膚紫斑,胸脅脹滿,腹脹納呆,頭昏頭痛,耳鳴失眠,月經不調或閉經,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弦。
治法:健脾清肝。
方葯:四君子湯合丹梔逍遙散加減。
5.氣滯血瘀證
主症:多見於盤狀局限型及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紅斑暗滯,有角質栓形成,皮膚萎縮,伴倦怠乏力,舌暗紅,苔白或光面舌,脈沉細澀。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葯:逍遙散合血府逐瘀湯加減。
細目十五尖銳濕疣
(-)病因病機
主要為性濫交或房事不潔,感受穢濁之毒,毒邪蘊聚,釀生濕熱,濕熱下注皮膚黏膜而產生贅生物。
(二)診斷
有與尖銳濕疣患者不潔性交或生活接觸史。潛伏期1~12個月,平均3個月。皮損男性多在陰莖龜頭、冠狀溝、系帶;女性多在陰唇、陰蒂、宮頸、陰道和肛門;同性戀者常見肛門和直腸,亦有乳頭、口唇、腋下、臍窩等處的報道。基本損害為淡紅色或污穢色、柔軟的表皮贅生物。贅生物大小不一,單個或群集分布,表面分葉或呈棘刺狀,濕潤,基底較窄或有蒂,但在陰莖體部可出現基底較寬的「無蒂疣」。由於皮損排列分布不同,外觀上常表現為點狀、線狀、重疊狀、乳頭瘤狀、雞冠狀、菜花狀、蕈狀等不同形態。本病常無自覺癥狀,部分病人可出現局部疼痛或瘙癢。疣體易擦爛出血,若繼發感染,分泌物增多,可伴惡臭。巨大的尖銳濕疣,多見於男性,且好發於陰莖和肛門附近,女性則見於外陰部。偶爾可轉化為鱗狀細胞癌。
醋酸白試驗:用3%~5%的醋酸液塗擦或濕敷3~10分鐘,陽性者局部變白,病灶稍隆起,在放大鏡下觀察更明顯。
(三)鑒別診斷
1.假性濕疣
多發生於20-30歲的女性外陰,特別是小陰唇內側和陰道前庭;皮損為1-2mm大小的白色或淡紅色小丘疹,表面光滑如魚子狀,群集分布;無自覺癥狀。
2.扁平濕疣
為梅毒常見皮膚損害,皮損為扁平而濕潤的丘疹,表面光滑,成片或成簇分布;損害內可找到梅毒螺旋體;梅毒血清反應強陽性。
3.陰莖珍珠狀丘疹
多見於青壯年;皮損為冠狀溝部珍珠樣半透明小丘疹,呈半球狀、圓錐狀或不規則狀,色白或淡黃、淡紅,沿冠狀溝排列成一行或數行,或包繞一周;無自覺癥狀。
(四)辨證論治
1.內治
(1)濕毒下注證
主症:外生殖器或肛門等處出現疣狀贅生物,色灰或褐或淡紅,質軟,表現穢濁潮濕,觸之易出血,有惡臭,伴小便黃或不暢,苔黃膩,脈滑或弦數。
治法: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方葯:萆薢化毒湯加黃柏、土茯苓、大青葉等。
(2)濕熱毒蘊證
主症:外生殖器或肛門等處出現疣狀贅生物,色淡紅,易出血,表面有大量穢濁分泌物,色淡黃,有惡臭,瘙癢,疼痛,伴小便色黃少,口渴欲飲,大便乾燥,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濁利濕。
方葯:黃連解毒湯加苦參、萆薢、土茯苓、大青葉、馬齒莧等。
2.外治
(l)熏洗法:板藍根、山豆根、木賊草、香附各30g;或白礬、皂礬各120g,側柏葉250g,生薏苡仁50g,孩兒茶15g。煎水先熏後洗,每天1~2次。
(2)點塗法:五妙水仙膏點塗疣體,或鴉膽子仁搗爛塗敷,或鴉膽子油點塗患處,包紮,3~5天換藥1次。應注意保護周圍正常皮膚。適用於疣體小而少者。
細目十六艾滋病
(一)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艾滋病的病因包括邪毒外襲和正氣不足兩個方面。正氣不足主要為腎不藏精,腎虧體弱;邪毒為疫癘之氣,具有強烈的傳染性。疫癘和虛勞並存共處是其特點。疫癘之邪為艾滋病毒,虛勞是由邪毒入侵導致的五臟六腑特別是五髒的損傷、氣血津液的耗竭。其病機為邪盛與正虛共存、夾雜,但最終導致正氣衰竭,五臟受損,陰陽離決。
(二)診斷
潛伏期長短不一,可由6個月至5年或更久。感染艾滋病毒後,由於細胞免疫缺陷的程度不同,臨床可分為艾滋病毒感染、艾滋病相關綜合征、艾滋病三個階段。艾滋病毒抗體檢測是確定有無艾滋病毒感染的最簡便方法,但高危人群若為陰性應在2個月後複查。
(三)辨證論治
1.肺衛受邪證
主症:見於急性感染期。症見發熱,微畏寒,微咳,身痛,乏力,咽痛,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
治法:宣肺祛風,清熱解毒。
方葯:銀翹散加減。
2.肺腎陰虛證
主症:多見於以呼吸系統癥狀為主的艾滋病早、中期患者,尤以卡氏肺囊蟲肺炎、肺孢子肺炎、肺結核較多見。症見發熱,咳嗽,無痰或少量黏痰,或痰中帶血,氣短胸痛,動則氣喘,全身乏力,消瘦,口乾咽痛,盜汗,周身可見淡紅色皮疹,伴輕度瘙癢,舌紅,少苔,脈沉細數。
治法:滋補肺腎,解毒化痰。
方葯:百合固金湯合瓜萎貝母湯加減。
3.脾胃虛弱證
主症:多見於以消化系統癥狀為主者。症見腹瀉久治不愈,呈稀水狀便,少數夾有膿血和黏液,里急後重不明顯,可有腹痛,兼見發熱,消瘦,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吞咽困難,或腹脹腸鳴,口腔內鵝口瘡,舌質淡,有齒痕,苔白膩,脈濡細。
治法:扶正祛邪,培補脾胃。
方葯:補中益氣湯合參苓白朮散加減。
4.脾腎虧虛證
主症:多見於晚期患者,預後較差。症見發熱或低熱,形體極度消瘦,神情倦怠,心悸氣短,頭暈目眩,腰膝酸痛,四肢厥逆,食欲不振,噁心,呃逆頻作,腹瀉劇烈,五更泄瀉,毛髮枯槁,面色蒼白,舌質淡或胖,苔白,脈細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益氣回陽。
方葯:腎氣丸合四神丸加減。
5.氣虛血瘀證
主症:以卡波濟肉瘤多見,可見於其他惡性腫瘤。症見周身乏力,氣短懶言,面色蒼白,飲食不香,四肢、軀幹部出現多發性腫瘤,瘤色紫暗,易於出血,淋巴結腫大,舌質暗,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氣化瘀,活血清熱。
方葯:補陽還五湯、犀角地黃湯合消瘰丸加減。
6.竅閉痰蒙證
主症:多見於出現中樞神經癥狀的晚期患者。症見發熱,頭痛,噁心嘔吐,神志不清,或神昏譫語,項強驚厥,四肢抽搐,或伴癲癇或痴呆,舌質暗或胖,或乾枯,苔黃膩,脈細數或滑。
治法:清熱化痰,開竅通閉。
方葯: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或至寶丹。
推薦閱讀:
※【健康大公開】冬季突發疾病早預防 小心心梗奪性命
※防治疾病切記保養陽氣
※臉色不好?這都是疾病發出的信號,想知道你的臉色代表的疾病嗎
※前列腺疾病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