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北京城的煙酒文化
舊社會過來的老酒友健在的不多了,在解放前北京人喝的是「高粱燒」。喝上純糧食釀的酒是上品。
解放後有了「二鍋頭」也分一毛三一兩的和一毛七一兩的。六、七十年代趁錢的北京人講究喝一毛七一兩的二鍋頭,啤的喝「雙合盛」的「五星啤酒」和「白牌」「北京啤酒」。抽三毛四的「香山牌煙」。窮講究的喝一毛三一兩的二鍋頭,啤的喝散啤酒,四毛錢一紮,抽兩毛七的「八達嶺牌煙」、兩毛三的「北海牌煙」。除極少數「鳳毛麟角」,找遍北京城沒有誰整瓶兒的買酒,整條兒的買煙存放在家裡的。都是隨喝隨打,煙盒兒見底再買。此景一直延續到了八十年代後期。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外國酒、外地酒進京了,北京人喝的、抽的就雜了。趁錢的時髦的北京人喝洋酒——人頭馬、軒尼詩類,一盎司(俗稱yì zhēi gè),一千二百元,啤的喝青島聽啤和俗稱小炸彈的青島小瓶啤酒,三十元一瓶(一聽),抽洋煙兒——良友、萬寶路、美國一號類,十元一盒(此時期最高工資九十四元)。此高消費場所只限於五星級飯店和京城屈指可數的私人小酒吧。
朝陽門南小街路東的「聚友村酒吧」可謂東城第一家酒吧,三元橋可謂朝陽第一家酒吧。當然還有更高的,如:路易十三、兩千元一盎司,古巴雪茄、五十一支、女士抽的四十五一盒的涼煙兒。窮講究的追時髦的北京人喝洋酒——黑方及國酒——花雕,抽洋煙兒——小希爾頓及國煙兒——大重九。
在朝陽門南小街口往東一拐彎兒路南有三間門臉兒。解放前及解放初期是「棺材鋪」,公私合營後是街道廠——挑補繡花廠,八十年代末由街道出資在原址開了一家「咸亨酒店」。經理是一位回族的楊女士,主營黃酒、茴香豆,從此北京人才知道黃酒加溫後才好喝。逛不起酒吧的「斯文者」常常關顧,一時也形成京城「雅士聚集的場所」。可嘆,緣於拆遷等緣故,老店都不在了,想當年的時髦雅士不知近況如何,無論如何曾經有了這些時髦雅士才有了北京煙、酒文化,叛逆和衝動是創造歷史的動力。
作者:閑散的北京人
推薦閱讀:
※煙的滋味
※[煙酒茶]慢性咽炎喝什麼茶 治好你的慢性咽炎
※【單向歷】2 月 3 日,宜煙酒過度
※[煙酒茶]什麼茶去火 這四款茶去火有奇效
※煙酒茶中的待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