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腫瘤與環境因素有關

腫瘤發生皆因「內憂外患"●80%腫瘤與環境因素有關 ●健康體檢與防癌體檢是兩回事 ●個體化放療成腫瘤治療新趨勢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日前發布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表明,我國近20年來,癌症呈現年輕化、發病率和死亡率走高的趨勢,每年新發腫瘤病例約312萬例,每分鐘就有6人被確診為癌症。4月15~21日是第19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確定的主題為「保護環境,遠離癌症」。為此,本報聯合山東省腫瘤醫院推出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特別策劃,希望對廣大讀者的防癌控癌、正確認識癌症能有所幫助。 ——編 者專家簡介 王哲海,山東省腫瘤醫院副院長、內三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抗癌協會化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留學歸國人員。從事腫瘤內科研究防治工作20餘年。在國內領先開展了惡性腫瘤的臨床時間節律性化療工作。多次在省內外學術會議進行大會報告。參加國內外藥物臨床的試驗工作。近年來主編了《腫瘤化療不良反應與對策》、《臨床腫瘤轉移學》等多部著作,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承擔1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最怕的是「裡應外合」 「目前,我國腫瘤發病率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長,不僅患者數量增加,而且呈現越來越年輕化趨勢。這種情況不同於國外,外國人65歲才屬於癌症高發期,可現在到我們醫院病區看一看,四五十歲的病人佔了很大一部分,這與環境因素有很大的關係。」山東省腫瘤醫院副院長、內科三病區主任王哲海說。 人體癌症的發生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有遺傳的因素也有環境的因素,可以說癌症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腫瘤的發生由外環境與內環境兩大因素造成。外環境因素包括化學性(如某些烷化劑、亞硝基化合物等)、物理性(如電離輻射等)與生物性(如某些病毒)致癌因素,而內環境則是指人類個體的遺傳素質。 「不過,癌症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外環境的致癌因素長期作用於機體,從而誘發和促進了機體內環境發生了分子水平的變化,尤其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不平衡。」王哲海解釋道,人體內都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抑癌基因」如果不能把「癌基因」很好地管住,導致「癌基因」的過分和無限表達,就會引發機體正常細胞的分化受阻和異常的分裂增殖,直至最後產生惡性腫瘤。 「自然環境的污染並不是直接的導火索,最怕的就是『裡應外合』。」王哲海說,「21世紀研究認為,與吸煙相關的癌症約佔30%,與飲食相關的癌症約佔35%,與病毒感染相關的癌症約佔10%,約20%的癌症與生育、職業、飲酒、日光暴露等因素有關。吸煙、貪酒、便秘、熬夜、營養不良或過剩、空氣污染等,都是致癌的禍根。」由於癌症和人們的環境密切相關,因此醫學界也將其稱為「生活方式病」。談防癌離不開環保 網上流行的漫畫《滾蛋吧!腫瘤君》就是一位年輕腫瘤患者的作品。2011年8月,繪本師熊頓被檢查出非霍奇金淋巴瘤。得病前的熊頓自詡為「一個剽悍的女子」,「仗著自己壯漢型的體格晨昏顛倒,三餐不定,K歌必定刷夜,聚餐必喝大酒,冬天衣不過三件,從來沒有為健康操過心」。生病後,她的生活只能在家和醫院這兩點一線之間。11月,年僅30歲的熊頓因病情惡化遺憾離世。而從檢查出腫瘤到離開人世,前後不到三個月。 環境不能「透支」,健康無法「預支」,對此王哲海深有感觸:「無論是自然環境、生活環境還是人文環境,只要是不良環境,都會導致腫瘤的誘發和癌變。」 2012年,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全國黨代會報告第一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 國家對環境的重視也給腫瘤防治工作的發展引導了一個很好的方向。「美麗中國的建設是一個全方位的建設。若離開健康講發展,那是竭澤而漁;若離開環保談防癌,那更是無稽之談。」王哲海說。專家簡介 李長征,山東省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從事腫瘤內科臨床工作二十年,能夠熟練運用國內外各種先進的診療手段對常見惡性腫瘤進行正確的臨床治療。熟練掌握常見、多發腫瘤的化學治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生物免疫治療及基因治療。擅長治療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腫瘤及惡性淋巴瘤。為主完成3項省部級醫學科研課題,其研究成果經鑒定,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主編出版3部專著,參編出版4部,在專業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20餘篇。環境因素最受「重視」也易被「忽視」 山東省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李長征說,癌症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參與、多途徑、多步驟的複雜過程,是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80%的腫瘤與環境因素有關。 環境因素最受「重視」,也最容易被「忽視」。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環境中的致癌物質也迅速積累,導致了癌症發病率逐年升高。大氣污染、、水土污染、霧霾增加,PM2.5監測值越來越高,直接造成肺癌患者人數增加;水和土壤的污染會通過生物食物鏈的金字塔效應導致食物中的致癌物質積累,引起消化道惡性腫瘤;裝修材料和化妝品中所含的化工原料可引發血液系統腫瘤等等。 除了外在的環境因素,內在的自身生活方式的轉變也是誘發癌症的原因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不良的起居習慣、飲食習慣都增加了癌症的患病風險。 「肺癌是最典型的環境癌。」李長征說,肺癌的患病率基本是單病種中最高的,占內科癌症的50%左右。雖然誘發腫瘤的病因有很多,其中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占的比例最大,環境污染、室內環境污染加重等外部致癌環境因素,已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但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煙率居高不下、居民烹調過程中的油煙污染等由個人所營造的自身環境因素也可能誘發肺癌,這一點卻常常被人們忽視。四成癌症可預防 雖然癌症的患病人數、死亡率等數字在逐年上升,但有數據顯示,40%的癌症可以預防。癌症的預防分為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我們通常所說的是前兩級預防。一級預防是消除或減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防止癌症的發生,目的是減少癌症的發病率;二級預防是指癌症一旦發生,如何在其早期階段發現他,予以及時治療,目的是降低癌症的死亡率。 李長征說,由於臨床上發現的惡性腫瘤大部分都是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從而使惡性腫瘤的治癒率和存活率大大降低。大量臨床實踐證明,惡性腫瘤發現的早晚,對其預後影響重大。據統計,若能對早期癌症做出正確診斷,約有60%以上的癌症患者可以治癒,五年存活率可提高80%~90%。可是一旦到了中晚期,不但病人花費大、痛苦重,而且治療效果差,存活率大大降低。現實中,人們普遍對癌症的「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缺乏足夠重視,對惡性腫瘤的危險信號不明了,忽視健康查體。 有種說法認為,大部分的癌症患者是被嚇死的。對於這種說法,李長征認為有一定的道理,臨床中,約1/3的患者是因為無法面對現實、心理壓力過大導致病情惡化而死亡。對此,李長征建議,在病人的抗癌過程中,家人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可以鼓勵和引導病人配合治療,給與他們信心和勇氣。 李長征總結說,腫瘤的發病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通過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健康的生活習慣,有三分之一的腫瘤是可以預防的,另有三分之一可以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進行治癒,剩下的三分之一則可以通過適當治療,延長生命時間和提高生活質量。
推薦閱讀:

4個故事,告訴你為什麼醫生患癌後,80%都得到了治癒?
【營養】40%的腫瘤患者忽視了這件事
一方水土為何養一方「腫瘤」錢江晚報
靈芝多糖抑制乳癌腫瘤生長&肺轉移
猜想:急性白血病、毒蛇咬傷、惡性腫瘤(擴散)、艾滋病均屬於免疫過激

TAG:環境 | 腫瘤 | 因素 | 環境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