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的經濟學解釋

周恩來曾經在一次內部講話中說道:對蘇聯的情況,我們是若明若暗。實際上,許多國家都存在這個問題。例如蘇聯解體,就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就連自認為對蘇聯研究得很透徹的美國,當時表現也大失水準。又如解體前的1991年8月19日,蘇聯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突然宣布國家即日起進入緊急狀態,並由副總統亞納耶夫代行戈爾巴喬夫的總統職務,這明明是一起政變,有的國家偏偏作出誤判,匆匆表態對政變方表示支持,搞得自己十分被動。

蘇聯解體至今已將近19個年頭,而解體的原因至今眾說紛紜。本文所要介紹的,則是對於蘇聯解體的一種經濟學詮釋。

發生於20世紀末期的蘇聯解體,時間上比農業集體化晚了60年,兩者之間,有著怎樣的因果關係呢?

我們先來看看斯大林親自發動和領導的農業集體化運動。新經濟政策時期,由於政策對頭,民心大順,工農業生產屢創新高。20年代中期,布爾什維克黨內高層在如何推進國家工業化的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終是斯大林的意見佔了上風。他主張改弦更張,終結新經濟政策,加強國家行政體制,改造農村,消滅富農,消滅個體農戶,成立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使之成為向工業輸送所需資源的可靠渠道。斯大林決定在1930年夏天之前「基本」結束集體化運動。濫施暴力帶來的後果是農民對集體化的大規模抵制。他們不肯把財產和牲畜交到集體農莊,擔心遭到富農那樣的厄運,便紛紛宰殺牲畜(集體化期間牲畜總頭數減少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二),減少播種面積。某些地區,特別是在南俄,農民同政府武裝對峙。(南方都市報 www.nddaily.com南都網)

然而最可怕的,甚至都不是集體化本身,而是相伴相生的「把『富農』作為一個階級來消滅」。這裡所謂的「富農」,實際上就是新經濟政策期間善於經營、勤勞致富的農民。當時沒收「富農」的土地和財產,將他們連家帶口,流放到北極、西伯利亞、哈薩克等邊遠地區(流放過程中的種種慘狀暫不贅述)。為什麼要下此狠手呢?因為只要消滅了經濟上獨立的農民,實際上就拔掉了任何民間反抗、尤其是1918年以來那些讓布爾什維克十分惱火的暴動的根子。此外,集體化還解決了令當局感到非常頭痛的交公糧問題。

真正的莊稼把式、種田能手從此斬盡殺絕,而那些對農業生產一竅不通的門外漢則成了集體農莊的當家人。他們只知對上級惟命是從,充當剝奪農民的幫凶,想指靠他們來振興農業,無異於緣木求魚。真正意義上的農民沒有了,代之而起的是集體農莊莊員,他們被剝奪了遷徙、選擇工作和居住地點的自由,被迫在農莊的土地上從事無償勞動,只能靠在分給的一小塊宅旁園地上辛勤耕作,聊補無米之炊。集體農莊莊員實與農奴毫無二致。他們辛辛苦苦一年,連自己全家老小的肚子都填不飽,哪裡還有生產積極性可言?此後蘇聯農業效率低下,就是順理成章的了。農業從此一蹶不振,成為國民經濟中的軟肋。(南方都市報 www.nddaily.com南都網)

隨著工業的迅猛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農民逃離農村的情況也日益嚴重。例如1953年,糧食產量僅為戰前1940年水平的104%。而城市人口每年增加幾百萬,國家的糧食採購量卻十幾年原封未動。戰後尚未復興的農業生產正在迅速崩潰,兩三年之內就可能引發實實在在的糧食危機和全國性的饑荒。斯大林去世後上台執政的赫魯曉夫,也曾試圖振興農業,他採取了減輕農民稅負、開墾荒地、大力提倡種植玉米等措施,農業生產一度有了起色。例如1956年,僅墾荒地最集中的東部地區就收穫糧食6300萬噸,全國糧食產量達到了創紀錄的近12500萬噸。但好景不長,1963年更是急劇下降。這一年全國的人均糧食產量為483公斤,甚至低於俄國1913年人均540公斤的水平。無奈之下,只得作出到國外大量採購糧食的決定。為此動用了國家黃金儲備的三分之一。1975年糧食歉收,蘇聯為增加糧食進口,只得到國際金融市場上大量舉債,並且動用本國的外匯儲備。曾幾何時,20世紀之初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俄國的繼承者蘇聯,正逐漸淪為最大的糧食凈進口國。

好在蘇聯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上個世紀60年代在西西伯利亞又發現了多處大型石油天然氣產區。於是出口石油天然氣賺取外匯,再用這筆錢在國外購買糧食,便成為此後若干年解決國內糧食問題的主要途徑。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蘇聯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快速增長,石油價格高企,尚可勉強維持。孰料自80年代中期起,國際市場上出現了石油價格的空前狂跌。從每桶32美元降至每桶不到10美元(1986年6月)。表面上看來,蘇聯經濟仍然是個封閉體系,完全與世隔絕,實際上蘇聯作為石油出口國和世界最大糧食進口國,已經深深地融入國際貿易體系,開始與國際市場行情的變化息息相關。(南方都市報 www.nddaily.com南都網)

80年代中期蘇聯遭遇嚴重的收支平衡和財政體系危機,進而發展為全面經濟危機。此時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即使不借新債,僅僅由於還債支出增加,外債的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1990年,幾乎全部石油出口所得均用於償付債務和利息。這年的年中,國家已到了宣布自己喪失支付能力的邊緣。換言之,就是國庫空虛。年末,蘇聯當局不僅公開請求西方提供新的貸款和信貸擔保,而且請求給與食品方面的慈善救助。情況急劇惡化。至1991年12月,關鍵問題已不是籌集用於採購食品的外匯,而是清償向俄國國內運送食品的船舶運費的欠債。1991年12月25日,曾經輝煌70年的蘇聯宣告解體。

綜上所述,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下降,是引發蘇聯嚴重經濟危機、從而導致這個超級大國分崩離析的導火索。而斯大林所確定的國家工業化模式,則為蘇聯經濟留下隱患,埋下禍根。這就是蘇聯解體留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訓。


推薦閱讀:

傷子不喪夫的命理作何解釋?
永遠不要向任何人解釋你自己【精美圖文】
【收到一份節日大禮……來不及解釋了】:請「雞」時查收!
男命人生命局事業婚姻家庭的過去與未來解釋趨吉篇--阿彌陀佛趨吉運的時空博客
(十五)感覺、解釋及其相互作用

TAG:經濟學 | 經濟 | 蘇聯 | 蘇聯解體 | 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