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把握「新特徵」謀劃新發展

□席建超

「新常態」從字面上解,「新」就是「有異於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

「新常態」包含著經濟增長速度轉換、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增長動力變化、資源配置方式轉換、產業結構調整轉型、經濟福祉包容共享等在內的豐富內涵和重要特徵。作為對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全局性、方向性、戰略性的判斷,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不僅是整個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新常態」,更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大邏輯。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戰略性產業,已基本呈現出與經濟新常態的基本特徵基本吻合的發展趨勢,新常態對中國旅遊業具體影響也開始顯現。

(一)旅遊消費規模擴張和個性彰顯同步,「旅遊強國」特質和效應開始凸顯

「新常態」的第一大特徵就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與之相對應,旅遊消費和大眾化與家庭化、個性化與多樣化、散客化與自助化、休閑化與體驗化、品質化與高端化的發展趨勢全面到來,中國旅遊業進入「量、質」同步快速發展階段。更為重要的,旅遊業發展的規模效應和範圍效應開始向國內和全球擴散,並逐漸凸顯出「旅遊強國」的特質和影響力。

從全球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市場與第一大出境旅遊消費國。中國出境旅遊已經成為後危機時代,全球旅遊業發展最主要引擎和動力。

從國內看,旅遊業是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新增長點,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在目前國家經濟整體運行度放緩背景下,我國旅遊業仍然長期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並在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擴大消費拉動內需、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二)旅遊業產業地位進一步提升,區域協調發展和一體化推進成為重要目標

2014年,以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的建立為標誌,旅遊業第一次作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重要支柱和引擎被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予以高度關注;在《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39號)》中,旅遊業也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八個部分中有四個部分涉及「旅遊業」;上海等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全面強化中國旅遊業對外開放的板塊效應;以旅遊業作為先導先行產業,與「一帶一路」為核心展開中國空間戰略與開放戰略全面對接,並通過互聯互通打造中國新的國際旅遊合作格局。同時,旅遊業在中國三大國家戰略(京津冀都市圈、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下,將實現東、中、西部地區協同發展和縱深推進。這不僅為在全國範圍內統籌旅遊業發展提供有效的騰挪空間,也為中、西部旅遊業加速發展提供了契機,這些拓展有效改進了中國旅遊業發展資源配置的空間以及盈利模式,推進區域旅遊業協調發展,把中國旅遊業發展帶入新階段。

(三)跨界旅遊集團逐步在旅遊業發展中居主導地位,並在全球範圍內謀篇布局

新常態下,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給予中國旅遊業前所未有的進行大開放和全球布局的機遇。

首先,體現為跨界、跨行業旅遊企業迅速成長崛起成為產業主體。如以攜程、萬達、京東、眾信等為代表的知名企業圍繞旅行和旅遊服務的諸多環節加快了橫向和縱向的兼并收購,並開始在線上旅遊和線下實現旅遊業發展融合。這種非傳統旅遊行業、非國有企業集團的形成與發展,展示了旅遊行業規模經濟優勢和範圍經濟優勢實現的另一種路徑,昭示著中國旅遊企業的集團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其次,旅遊領域投資強度不斷加大,成為我國投資結構調整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據國家旅遊局不完全統計,2014年我國旅遊直接投資6800億元,同比增長32%,比全國投資增速高16.2個百分點。投資超百億項目150多個,這種投資往往以跨界企業投資為主體,成為決定區域發展重要決定力量。

最後,中國開始從「旅遊客源輸出(入)時代」轉向更為高級的「旅遊資本(入)雙向和多元交流時代」同步推進,內外兼修時代,海外併購突飛猛進;天巡、Priceline等境外企業看重中國旅遊的市場規模和巨大潛力,競相進入;而萬達、海航、復星、綠地、安邦等國內企業也加緊海外併購步伐。

(四)「人口第二次紅利」逐步釋放,以旅遊服務為先導「中國服務」有序構建

旅遊業被普遍認為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普遍被認為存在行業市場化程度高,價格競爭激烈,行業地位不高,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從業人員流動性大,旅遊人才難培養易流失的現象,這也成為中國旅遊服務品質難以有效提升的重要原因。

新常態階段,個性化旅遊需求要求更為精緻和有針對性的高品質服務,這也為建立高品質中國服務提供了市場前提。

從目前旅遊市場就業看,劉易斯拐點到來和老齡社會的逼近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中國「第二次人口紅利」巨大潛力開始釋放,這包括「來自養老保障需求和制度供給,來自教育資源的擴大,來自勞動參與率的擴大」。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經可以為「中國服務」準備了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產業後備大軍,以大學生和高素質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紅利開始替代傳統低端勞動力為核心的傳統人口紅利,為「自主創新,具有中國品牌的特色服務」奠定了良好人力資源基礎。

(五)「互聯網+」與旅遊全面融合,將全面擴展傳統旅遊業既有版圖

近年來,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科技應用,已經改變了傳統旅遊業粗放式發展模式,中國旅遊業創新發展已經嶄露頭角,從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向知識密集產業過渡。

融合發展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也是旅遊業發展的內在規律。融合發展不僅是旅遊業內相關要素的融合,還包括跨業跨界的融合;不僅是旅遊業發展的自身需要,也為其他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新的市場、新的業態、新的路徑、新的機遇。

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標誌,不僅會創新產生許多旅遊新業態,也會改變傳統旅遊企業組織形態和經營形態。不同所有制不同業態的旅遊資產將進一步整合,大型旅遊集團將進一步發展,並充分發揮促進旅遊業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實現智能化、專業化、品質化、特色化是旅遊企業今後的發展方向。

(六)「以人為本」的綠色旅遊發展,將有序支撐和推動五個文明建設進程

新常態的指向是國民生活質量提高,老百姓的「獲得感」提升,就業穩,價格穩,民生保障更完善(人民日報,2015)。這種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體現在旅遊業發展上,就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更加舒適的旅遊體驗。以資源的永續利用為基礎,以滿足旅遊者需求為核心目標是旅遊業發展的內生規律。旅遊業發展初期的一些破壞性開發現象,根本違背了旅遊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但是新常態階段,面臨更大問題,則體現在如何滿足未來140億人次的龐大國內旅遊需求綜合保障問題(以人均10次測算)。因此,經濟新常態下的旅遊業,必須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長遠發展的理念,把旅遊業發展與五個文明建設發展結合起來,避免急功近利,充分發揮內在優勢,順應旅遊市場需求,在大量提供優質的旅遊供給的同時,積極發展生態旅遊、綠色旅遊、低碳旅遊、循環經濟,更加嚴格地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推薦閱讀:

我有一雙「萬能手」——寶寶手功能的發展
韓國為何再下水萬噸「小平頂」 看看兩棲攻擊艦發展史就明白了
美國黑人文學的發展歷程及模式
芭比娃娃的發展過程是什麼?
跨界快運,阻礙韻達、百世、順豐、中通、圓通發展的攔路虎是……

TAG:發展 | 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