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佳節味濃 民俗夢長

  ▲正月鬧花燈

  在溫州,宋時就有玩燈之舉,明時更加興盛。鬧燈時間一般都從正月十三開始,至十八止,為時6天。在街巷上,結竹棚,挂彩幕,夜間懸各色花燈,裝鰲山,時有兒童馬燈或滾龍、獅子等戲沿門慶賀。城鄉社廟均有龍燈沿街旋繞,名曰滾燈,還有台閣、高蹺、焰火、木偶戲等互相配合,迎游為樂。元宵夜,制禽獸鱗魚各種花燈,入人家串戲陣,笙歌達旦,環觀如堵。全城內外,燈火輝煌,人聲鼎沸,四鄉男女,扶老攜幼,進城觀燈。

  ▲二月放風箏

  至遲在明代,溫州已流行放風箏。民謠云:「正月燈,二月鷂。」溫州風箏製法,先用細竹或竹片紮成骨架,摹擬各種禽鳥魚蟲形狀,糊上棉紙或薄絹,上畫圖案即成。舊時每逢二月,正是放風箏季節。城區府頭門(今廣場路人民廣場西首)那些經營紙紮品的店鋪,門口掛滿各式各樣的風箏,從普通的「單鯉魚」、「雙鯉魚」到貴重的「蝴蝶鷂」、「蜈蚣鷂」等,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三月插柳踏青

  清明節前,溫州城鄉家家磨米做粉,餡以豬肉、筍絲之類,或者嵌以甜糖,俗稱「清明餅」。有的人家還從田塍采來綿菜、馬蘭頭、苧麻嫩腦等野菜或青草,炊熟、晒乾、磨細作為餅餡,和上米面或麵粉制餅,俗稱「蒿餅」。這天,家家要掃墓、祭拜祖宗,併到郊外出遊,稱「踏青」。如今,繼承清明節緬懷祖先的掃墓習俗,社會各界普遍開展祭掃革命烈士墓活動。清明前後,還開展植樹活動,綠化祖國,為民造福。

  ▲放焰火

  溫州的土焰火,仍保持宋代葯發木偶的遺風。一串直徑約1.8米,高約80厘米的若干篾簍,外包紅紙,底朝天,依次倒掛在空曠地的半空,簍內裝著各種配有「煙花」的戲曲人物、吉祥圖文等等。放時,點燃火藥長索,當引線燒到篾簍底部時,突然爆聲齊鳴,火花四濺,從簍中掛下一出會轉動的戲曲人物。火花噴完,戲曲人物就會自動掉下來,只剩一根火藥長索仍未熄滅,繼續往上燒。當燒到又一簍底,突然又是爆聲齊鳴,從簍中掛下另一齣戲……如此循環,大約上演十多個不同形式的「節目」,最後是許多「九龍」從簍頂直衝天空。至此,放焰火才告結束。

  ▲四月立夏稱人

  每年立夏,鄉村插田已畢,家家要吃淮豆子、筍、青梅,或做小麥餅和烏飯粉糍,祭祀祖先。人們相與歡飲,並懸大秤於梁,一家人依次上秤,計其輕重,以較一年肥瘦。

  ▲五月賽龍舟

  溫州民間龍舟競渡,「起自越王勾踐,永嘉水鄉用以祈賽」。它淵源於古代越族龍圖騰崇拜的祭祀活動,主要是祈求平安和豐收。直到明清以後,才演變為專門紀念屈原的日子。端午那日,溫州各地都有龍舟競渡,俗稱「劃龍船」。各鄉各廟宇都有龍船,各插固定顏色的旗幟,使岸上觀眾能夠辨認,有青、黃、白、紅等色。龍船人數額定為36人。船面上,鼓在中,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兩頭是艄槳做船舵,靠此端正方向。兩船競賽,水逐浪飛,兩龍相鬥,爭奪錦標,俗稱「斗龍船」。建國後發展成為群眾性的體育活動。

  七月七巧食給喜鵲啄

  是日,每戶人家都「作巧食以啖」。巧食是一種用糯米磨粉,雜以紅白糖或麵粉、米粉和豬肉合制的長條甜餅,形似指或舌。是日夜,孩子們把端午系在手上的長命線剪去,用它繞扎巧食,拋在屋脊上,名叫「換巧」。並說,這是給喜鵲銜去搭鵲橋渡牛郎織女時吃的。

  ▲六月六洗垢齪

  這天又稱「天貺節」。在溫州,人們把書籍、棉被、毛皮等放在日光下曝晒。認為經過翻曬的衣物、書籍不怕腐爛蟲蛀,又稱此日為「曬霉日」。婦女們還取木槿花和葉研汁以濯發去垢,俗叫「洗垢齪」。舊時,各寺廟僧尼集老婦,把收藏經卷翻曬一遍,稱「曬經日」。同時,民間還有洗貓狗的習俗,諺云:「六月六,洗狗畜」。據說,這天貓狗洗了浴,不會生虱子和到處拉屎。

  ▲八月中秋嘗月餅

  傍晚,月亮升起後,在中庭擺起小桌,內置一大月餅,周圍放十多隻鐵制或木製小碟子,擺放果品或動物圖案糕餅。大月餅中央放玻璃金魚缸,兩邊置燭台,進行賞月。富家設宴,邀親朋好友開懷暢飲。中秋前後,在一些商店和人家中堂上,放幾張桌子,展出「小擺設」供人參觀。擺設的旌旗、對聯、樂器、花圃、樓台、輿馬、燈彩、燭台、几案、盤碗等一應俱全,十分逼真,而且都縮小到9至15厘米左右,材料則採用玉、銀、銅、錫、木、石等製成。

  ▲九月九登高喜重陽

  據清光緒《永嘉縣誌》載:重陽,「人們除登高外,還揉粉炊糕,以饋親戚小兒,名曰登糕」。登糕為圓形扁平體,也有用大小圓糕壘成塔狀,上插紙糊的小牌坊和綢塑戲曲人物。該日,城鎮的糕餅鋪有登糕出售。民間認為,吃了登糕,不去登高,也可消災。

  十月燒灰種麥

  溫州鄉間農民,在十月間將雜草夾在泥層中用火焚燒,使泥土成為火泥,用來種植麥類雜物。

  ▲十一月吃湯圓

  冬至,古稱「至日」,俗叫冬節。這天早晨,家家戶戶老少同食湯糰或麻糍。《平陽縣誌》載:「冬至晨揉糯米粉為丸曰湯糰,食之,長一歲。」浸糯米,磨成粉糊,用布放在柴灰里,使之滲干,製成湯圓,其餡為甜糖、芝麻,也有吃鹹肉湯圓。一般人家還切片晒乾粉片,俗稱湯圓粉,可儲藏吃一段時間。吃湯圓寓團圓喜慶之意,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說法。

  ▲十二月糖糕印狀元

  用糯米粉摻些秈米粉,加上紅糖或白糖,炊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後揉成團狀,做成大塊長方形的糕,放著慢慢吃。還有用木雕的兩塊印版,上下壓成有各種花紋的長條甜糕。花紋有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樣,也有做成各種大小的元寶。重的約3公斤,插上銀花,上置若干小元寶,放在中堂長條桌上,並且每個房間都擺上元寶。這也叫「做年糕」,寓年年高升之意。

推薦閱讀:

瓦匠分2種:燒瓦的,撿瓦的,你說我累,我說你險
北京名勝古迹 老街民俗大全集【76篇】二
【文化閱讀】民俗風情-春節
【民俗】 | 樅陽「喜事酒」

TAG: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