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晚期,發祥於北方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和發祥於南方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等,共同構成了原始社會晚期中國玉器製造的高潮。 處於奴隸制社會初期及鼎盛期的夏及商朝,由於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青銅製工具的使用,形成了中國文明史上玉器製造的又一高潮。夏商玉器,就玉材的選擇而言,略有不同,而形制、紋飾、砣玉方法等則大同小異,本文將這兩個朝代一併討論。夏商玉器的材質 夏商玉器的選料,除包括新石器諸文化已見的主要玉料如蛇紋石等外,經科學驗測證實已大量用新疆一帶產的崑崙玉(透閃石)及少量用河南南陽地區的「獨山玉」。如1976年發掘的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中,就有大量新疆昆崙山產玉料。關於古代先秦西周使用昆崙山產玉料的情況,不僅有大量的出土實物為證,而且史書記載的周穆王在昆崙山瑤池會見西王母的神話傳說,也稱其在該地看到玉山,可以佐證。 夏商玉器的品種 夏商告別了石器時代進入青銅器時代,這對玉器的製造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具體包括兩方面:一,由於廣泛使用青銅器為砣玉工具,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使得比前期複雜的玉器得以方便製造;二,由於夏商青銅器的器形和紋飾發展極為迅速,也給處於同一時代的玉器製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事實證明,除了因器形體積較大的青銅器,玉器無法效仿外,較小器形的青銅器及其紋飾,往往就有相應的玉器。可以說,由於青銅器和玉器的相互促進,加速了它們各自的發展。 夏商玉器的品種較多,這一時期又發展了諸多新品種,作為工具和武器的實用性玉器已漸少,而轉以祭祀、佩玩或儀仗用器為主,如禮儀用的玉斧、玉鏟、玉刀、玉鉞、玉戚、玉戈;禮器中的璧、琮、璜;作為頭飾的笄、發箍及手飾的玉鐲;生活用器皿的盤、簋等。特別是佩飾,品種極為豐富,如寫實動物中的魚蟲類、禽鳥類、獸畜類,神異動物類的怪鳥、怪獸、龍以及神人鬼怪器等。
夏商玉器的紋飾及工藝特點 夏商玉器之紋飾豐富多彩。其中從夏代開始發現的雙陰線砣紋極具特點(圖1),其線剛直有力,轉角處接頭硬朗,有時甚至接不上或重疊,力度極強;夏商雙鉤「臣」字目紋,為首創(圖2),其後若干朝代皆因襲之。特別是夏商廣泛採用的神人面或神獸面紋,系源於新石器晚期文化的神人神獸面紋發展而成,有饕餮紋、牛面紋、羊面紋等,幾乎相近的上述紋飾也出現在同期的青銅器中,可見各種工藝品的相互影響。由於青銅製工具的廣泛應用,夏商玉器的打孔較前期有大的改進,除因襲前期的對穿孔外,還有從單方向打孔及在穿孔完成後又修整拋光的較為規範的圓孔(圖3)。其雙面打孔的喇叭形較之前期不甚明顯,但仍呈喇叭形或漏斗形。夏商玉器在製作技藝方面,亦有重要的突破,如用不同玉料上的顏色創作出「俏色」(圖4),在鏤雕玉器基礎上發明活環套練技法(圖4、圖5)及用金屬砣子帶動解玉沙琢磨玉器紋圖等。
夏朝及殷商「婦好」墓 出土玉器 探討夏商玉器時,必然要論及河南洛陽偃師縣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和殷商「婦好」墓出土的玉器。 前者除發現玉器外,尚見其當時城址,證實夏朝的存在。在玉器中,有一件柄形器,極具科學、歷史與藝術價值,該品種為第一次發現,故被列為國寶級文物(圖2)。
商王盤庚從洛陽遷都至殷(今河南省安陽市),史稱殷商。今將殷商遺址稱為「殷墟」,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很著名,特別是近幾十年以來,該遺址得到了大規模的清理和發掘,並出土了一大批玉器。其中「婦好」墓出土玉器755件,幾乎包括了商王朝中心地區的玉器品種。 「婦好」墓出土玉器中,有「六器」中的璧、琮、璜、瑗(大孔璧)和環;有可以作禮器用的立體器皿類的簋、盤和似作祭祀用及象徵某種自然或物象的璇璣形環狀器等;另有作儀仗器的戈、斧、矛、鉞、大刀,作工具用的鏟、鑿、鋸、鐮等,作實用和佩用的調色盤、笄、梳、柄形器、墜等。
「婦好」墓出土最令人矚目和嘆為觀止的,莫過於發現一大批人神器、象生器等精美藝術品。它們既有圓雕器、片雕器,亦有鏤雕器。其中有人面或人頭形、兩面不同性別的直立人(圖6、圖7)、側身蹲踞式人(圖5)和撫膝跪坐式人(圖8)等。它們為人物造型和服飾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象生器中,有龍(圖9)、熊、牛、狗、羊、鸚鵡、燕(圖11)、鸕鶿、鵝(圖12)、蛙(圖10)、龜(圖4)、蟬(圖13)、螳螂、壁虎(圖14)等數十種。
通過「婦好」墓出土的玉器,我們似能窺見夏商王朝玉器的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