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國宴所用紹興黃酒是這樣做出來的

  

  這幾天,奧巴馬在白宮宴請習大大時將紹興黃酒和月餅擺上餐桌的事情在網上迅速發酵。

  而剛巧就在三天前,飛熊在「2015紹興烏篷船風情月」拉開帷幕之際,前往紹興觀光並參觀了黃酒博物館,有幸藉此機會了解紹興黃酒的來龍去脈。

  

  中國黃酒博物館位於紹興市區內(越城區下大路1號),集文化、歷史、旅遊購物於一體,是中國最大的黃酒博物館。

  

  博物館外有一個巨大的花雕酒瓶。

  一、中國黃酒的歷史竟然有四千年!

  

  走進博物館,首先看到開宗明義的介紹:在黃酒、啤酒和葡萄酒三大古酒中,唯有黃酒出自中國。據傳說和史料,夏朝的第五代國王少康(又稱杜康)是中國酒業的鼻祖。相傳他年少放牧時帶的飯食掛在樹上忘了吃,一段時間後,發現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竟甘美異常。經過他反覆研究思索,終於發現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效仿、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

  

  (河南博物院)

  飛熊數月前走訪鄭州的河南博物院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殷商時代的青銅器非常繁多,但用途無非是盛酒、盛水、盛食物、兵器、樂器這五類。而光是列舉的盛酒銅器就多達十三種,是這五類中最多的,由此可見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時代,中國的飲酒文化就已如此繁盛。而那個時候的酒正是我們今天所飲用黃酒的前身。

  

  這是在中國黃酒博物館裡所陳列的酒器之一。

  

  據說在商代由於飲酒成風,中國的酒器也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因此,當時的職業中還出現了「長勺氏」和「尾勺氏」這兩種專門以製作酒器為生的氏族。

  

  當然,除了青銅器之外,展廳里還有更高大上的金酒杯。

  二、近代滄桑磨礪、綿延不斷的制酒歷史

  

  博物館裡的雕像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黃酒的製作過程。

  

  非常湊巧的是,以黃酒業界女性磨礪成長和傳承民族精神為主線的長篇電視連續劇《女兒紅》選址在黃酒博物館附近的片場開拍。 該劇由李三林執導;知名專業軍旅作家、劇作家劉克中和中央戲劇學院倪駿編劇;王力可、沈泰、王慶祥、劉威、陳逸恆等主演。

  

  走進片場,可以看出紹興黃酒的蒸煮、加曲配料、發酵、壓榨、裝存等製作過程。

  

  這裡有個大的灶台,應該就是蒸煮環節所用吧?

  

  那麼話說回來,女兒紅是紹興傳統名酒,黃酒的一種。那麼,為什麼會叫女兒紅呢?原來在古代,女兒紅寄託了父親對女兒深深的父愛。

  

  在那時,女兒紅是江南富庶人家生女嫁女必備之物。女兒出生時,父親用三畝田的糯谷釀成三壇女兒紅,仔細裝壇封口深埋於後院桂花樹下,把大海般深深的父愛連同這酒一起珍藏起來。

  

  當女兒一天天長大時,父親會在桂花樹下踱步,慢慢將愛透過腳下的力量傳遞到酒里。

  

  當女兒十八歲出嫁之時,父親再將酒從樹下挖出,作為陪嫁賀禮,隨婚轎送到男方家中。再從壇中舀出頭三碗酒,分別呈獻給女兒的公公、親生父親以及丈夫,寓意祈盼人壽安康,家運昌盛。

  

  聽著如此婉約的江南故事,想著女兒紅所透出一個平凡的父親對女兒18年的濃濃關愛,同行的朋友均一陣唏噓。來自台灣的大愛麗絲王翎芳老師還饒有興趣地手拿兩罐女兒紅,在《女兒紅》的片場留念。

  三、現代的紹興黃酒

  

  在黃酒博物館裡有一個高達兩三米的黃酒罐。

  

  在博物館裡,我們可以大致了解現代黃酒製作的全過程。工作人員在現場還給我們看了看發酵的情況。

  

  老伯親手送上一小杯新鮮出爐的酒糟,味道相當不錯,不過酒精濃度似乎也不低呢!

  

  到黃酒博物館負一層參觀,可見酒窖現場。

  

  這些酒罐上掛有銘牌,詳細記錄封裝時間、重量和保管期限。

  

  然後,(在省略若干步驟之後)紹興黃酒就這樣擺上桌啦!

  

  主持人教我們怎麼品酒。

  

  原來,黃酒也會因為酒精濃度、甜度不同而分為元紅酒、加飯酒、善釀酒、香雪酒等四種。其中元紅酒的酒精濃度最高,而香雪酒最甜,適合不同口味的人群。加飯酒是紹興當地人最常喝的一種。

  

  不同的酒,會配上不同的包裝。

  

  按照當地的習慣,也會配上不同的小吃下酒。

  黃酒酒精含量低於20%,一般在15%-16%之間。適當飲用有和血、行氣等保健功效。而從今天開始,飲用黃酒更多了一層含義,因為它意味著白宮國宴的禮遇。

  不過,還是不要忘記了,飲酒後千萬不能開車!

 

推薦閱讀:

要是家裡能裝個這樣的浴室,再累都值了!
清朝三代帝王絕了龍種,是因為愛新覺羅的先祖們種下這樣的惡果!
照顧孫子和侍奉90歲老母,我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震驚!
風水局居然可以這樣布,這才是「要快發,斗三煞」的真諦!

TAG:國宴 | 白宮 | 紹興 | 黃酒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