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會寫「促、憶、異」等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兩首詩。    3.理解詩句內容。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讀中品味,感悟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滲透熱愛家鄉、珍惜親情的教育。    4.拓展閱讀古詩《舟夜書所見》《渡漢江》等,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積累古詩的興趣,進一步感受懷鄉思親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教學挂圖。     2.投影儀。     3.收集這兩首詩作者或內容相關的古詩。    學生準備:     1.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2.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大膽猜想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詩。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先讀一讀,並觀察一下書上的插圖。大膽想一想,這兩首詩可能是寫什麼的?兩首詩之間可能有什麼聯繫?     學生看書,思考。    2.交流,梳理。     教師要允許學生大膽想像,但必須有自己的依據。     教師歸納小結:詩句中有「動客情」「倍思親」等詞語,可能是反映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情懷。有「兒童」「兄弟」等人物的出現,猜測可能有對他們的思念。另外,從畫面中的景與人,也能感受到這種情形。     【設計意圖】以往的古詩教學,教師總喜歡先入為主,自己一廂情願地創設好情境,方便學生順利進入情境。我認為教師有些越俎代庖,這恰恰失去了學生能力培養的機會。讓學生猜想,而不是瞎想。猜想是需要依據的,學生根據閱讀和觀察,迅速從文字和圖畫中捕捉有效的信息,並深入思考,作出判斷,這是一個觀察、思考的過程。同時,這樣做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突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   二、圍繞主題,回顧學法    1.師:是的,這兩首詩的確是反映了詩人想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內容。想一想以前我們學習過或者課外讀過這樣的詩歌嗎?能試著背誦幾首嗎?     學生背誦關於一些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古詩,如《靜夜思》等。    2.師:詩歌是作者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語言簡潔凝練,卻字字含情。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寄託於文字,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憶、所感。想一想你們以前是怎麼樣學習這樣的古詩的?你們已經掌握了哪些學習古詩的方法?     學生交流。     教師小結:    (1)先讀準確。根據提供的拼音讀準確,讀流暢。    (2)根據提供的注釋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有的需要補充和調整等。    (3)練習背誦。     【設計意圖】請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經驗,都有自己學習古詩的方法。教師的任務就是充分估計學生已有的學習水平,並在此基礎上引領、提升。這既是省時高效的好方法,也是對學生的賞識與尊重。   三、自主練習,讀准讀熟    1.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古詩,看看在這兩首詩里,詩人各自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懷?     投影出示:《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按照剛才同學們介紹的方法,自己學習這兩首詩。有問題的可以同位合作。    2.檢查讀的情況。    (1)指名讀。注意讀准生字讀音,讀好節奏。    (2)反覆練習,做到每個同學都能夠讀準確。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容易忽視的話題。我們有時候容易把「關注每一個學生」當成口號喊出來,而不能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讀准字音,讀好節奏。而這一點要求是最基礎的,必須人人達標。因此,時間可以充分一些,學生參與可以更多一些。   四、嘗試理解,感悟詩情   (一)《夜書所見》。    1.師:首先我們學習第一首《夜書所見》,題目是什麼意思?     引導:「所見」在一年級的時候就學過一首《所見》,意思是所看到的。夜書所見,就是在夜裡寫下所看到的。    2.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你了解他的情況嗎?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呢?     學生依據課前收集的資料交流。     教師適當補充。     【設計意圖】這既是學生課前學習的一次檢閱,也給了學生展示的機會,同時也是學習這首詩歌所必需的。只有了解了詩人當時的情況,才能為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做好情感的鋪墊。    3.師:通過剛才大家的閱讀和思考,結合課本中介紹的關鍵的詞語的意思,這首詩歌的內容是什麼呢?詩人到底「見」到什麼了呢,先想一想,然後回答。     學生可獨立思考,也可以合作討論。     師:詩的前兩句的意思是什麼?     學生回答。     教師引導:詩句的理解不能簡單地一句一句地翻譯,詩的四句本身是一個整體。要結合詞語的內容適當地調整。語句通順,表達流暢。     如:     師:「蕭蕭」指的是什麼?(風聲。)     師:什麼時候的風聲?(秋天的風聲。)     師:你怎麼知道是秋天的風聲呢?(第二句中有「秋風」一詞。)     教師小結:     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一陣陣寒意,這情景不禁讓客游在外的人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來。     師:練習讀一讀,讀出自己的感受來。     師:第三、四句的內容呢?     學生回答。     引導:「知」是什麼意思呢?     師:夜裡能看到「一燈明」,怎麼就一定「知道」是「兒童」在「挑促織」呢?     學生進一步看圖、讀文,全方位地思考。     師:原來,「見」的意思不僅僅是指用眼睛觀看,還包括作者的「傾聽」和「回憶」。作者不僅用眼睛看到了「一燈明」,而且聽到了蕭蕭的風聲、促織的鳴叫聲、兒童不時的說笑聲。     教師小結:     忽然看見遠處的籬笆下有一盞燈火,我料想那是孩子們在捉蟋蟀玩吧。     師:看到了眼前的情景,作者的心裡有什麼感受呢?(孤單,想念家鄉。)     師:讀出自己的見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設計意圖】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說教者。要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學生領悟詩句的內容,必須要讓學生把幾句聯繫在一起,而不能一句一句地進行分析。這既符合古詩本身的特點,也讓學生在嘗試理解的過程中慢慢悟出了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僅這樣還是不夠的,還要引導學生對於詩中重點詞語深入思考,教師的追問就起到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的效果。   (二)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師: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的大詩人王維。他在什麼時候寫下的這首詩?     師:可能有的同學很早就聽說過這首詩了?你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聽說的?     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這首詩流傳久遠。學生對此應有許多的了解,老師提這個問題的目的就在於了解學生對這首詩掌握的情況。以此確定教學宜建立在適當的點撥上,而不再需要逐詞逐句的講練。    2.師:關於這首詩,你已經知道了什麼?     學生交流。     同學間、師生間相互傾聽,補充。     【設計意圖】課堂是學生的。當學生有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的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聽眾,是別人的補充和爭論,而教師也是教室中的一個分子,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認為自己知道的,不一定是全部真知道,還需要教師的點撥。但這樣的對話應該是敞開心扉的,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引領。    3.師: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學生質疑。師生間補充。     (比如:王維的家不是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茱萸,是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這是當地的風俗習慣,在重陽節或者其他重大的節日,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比如,登高,插柳,等等。)    4.師:誰來完整地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我獨自一人在他鄉做客,每逢遇到重陽日,我都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我知道此刻家鄉的兄弟們都已經登上了高處,插上了茱萸,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呀。    5.指導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五、練寫生字,並練習背誦兩首詩(略)                 第二課時   一、複習回顧    1.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兩首詩。     指名背誦兩首古詩。    2.師:還記得兩首詩的內容嗎?說一說。    3.師:這兩首詩表達的主題一樣,各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二、品讀賞析   (一)《夜書所見》。    1.師:要真正地學習一首古詩是需要反覆誦讀,深入品味的。詩的題目是《夜書所見》,仔細讀一讀,作者都「見」到什麼了呢?     (看到梧桐、兒童、籬笆、燈光……;聽到風聲、蟋蟀的鳴叫聲,兒童可能還有兒童不時的說話聲……)     師:一個「見」字,統領了全詩的內容,我們把這個字叫作「題眼」,就像題目的眼睛。    2.師:可是,如果作者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就這樣寫下來,那也算不得一首好詩。再讀一讀,看一看,你認為詩人哪些地方寫得好呢?     學生讀、思、議結合。     師生間對話交流,教師點撥引導。     A.「蕭蕭」。      師:描寫風聲的詞語還有哪些?      師:詩人選用了「蕭蕭」這個詞語,有什麼特殊的意義?(表達了一種凄清的心境。詩歌是意境的,作者開頭就營造了一種孤寂的氛圍。)     B.「送」。      師:明明是風吹來的聲音,一個「送」字,送來了什麼?      什麼「聲」?(秋風吹動梧桐葉的聲音。)      師:這樣的聲音在作者聽來,心裡是什麼感受?     C.「情」。      師:這個「客」是誰呀?(作者)      師:什麼「情」呢?(有孤單凄冷之情,有思念家鄉之情,還有……不同的讀者產生不同的感受,作者的高明之處就是表達了自己的心情,觸發讀者的遐想。)     D.「知」。      師:既然是夜裡,作者怎麼只憑「一燈明」,就判斷了兒童在「挑促織」呢?      師:作者看到了什麼?你從圖中看到了什麼?這一切更使他想起了什麼?      (這是他自己的兒童時代和夥伴一起捉蟋蟀的情景。思鄉之情更加強烈了。)      師:這個「情」還包含了什麼呢?(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的生活。)      師:回憶自己的童年的生活趣事是非常幸福的,有時候會忍不住笑出聲來,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可是詩人此刻想起以往的趣事,心情會怎麼樣?(想到自己一個人在外,更加思念家鄉,更加想念親人。)      【設計意圖】古詩語言凝練、簡潔,但恰恰是這樣的語言卻包含著豐富的內涵,是作者的匠心獨運。品味古詩就是要引領學生走進詩境,抓住關鍵的詞語,引導學生聯繫已有的經歷、體驗,由表面的「見」,展開想像,搜尋隱含的「憶」,感受語言的美妙。    3.練習有感情地誦讀。     【設計意圖】在這樣的基礎上誦讀,才能體會詩人的情感世界,走進詩人的心靈,學生才能把自己移情當作詩人,「使其言皆出自我之口」。這時候的「讀」才能成為一種情感的表達,是真正地有感情地讀,而不是為了讀得有感情而裝腔作勢的讀,這時候的「讀」才能成為一種讀者與作者間共鳴的催化劑。   (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師:這首詩的「題眼」是什麼?(憶)     師:作者在重陽節這天「想念」什麼呢?    2.師:再讀一讀,看一看,你認為這首詩中詩人哪些地方寫得好呢?     學生交流。     教師點撥:     A.「異鄉」「異客」。      師:兩個「異」字,和前面的「獨」合在一起,讓你有什麼感受?(開頭一個「獨」,緊跟兩個「異」,勾勒出了作者身在外鄉的孤單心境,更增加了思鄉的情緒。)     B.「倍」。      師:「倍」字怎麼理解?(「更加」的意思。思念的情感非常強烈。練習讀這句話。)     C.「遍」和「少」。      師:這樣的對比,襯托出了什麼?(思念之情。)      師:你曾經離家很長時間嗎?有什麼感受?你能體會他們的情感嗎?      師:帶著這樣的感受讀一讀。    3.你最想珍藏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呢?為什麼?     師:當在外打工的親人在中秋之季,他們會自然地想起——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當在外留學的親人在月圓之時,他們會自然地想起——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每年春節,無數的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他們會自然地吟誦——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無數佳節,當我們思念漂泊在外的親人的時候,他們也在思念著我們,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詩——     師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同胞的心,親人的心總是緊緊牽掛,緊緊相連。這的確是一首流傳千古的名句,他記載著無數離家在外的遊子的心聲。佳節也已不再僅僅是指重陽節了。     【設計意圖】以「讀」為核心,以「品」為依託,以「情」為主線,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反覆誦讀,整體感悟,感受古詩語言的優美,激發情感的升華。   三、整體比較    1.師:同學們,當這兩首詩共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的頭腦中會出現兩個不同的畫面,既然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學習,想像一下,你們發現它們有什麼異同嗎?     引導學生髮現:表達了同樣的主題——想念家鄉,思念親人。一個「見」,一個「憶」。由景生情,由情生景。真是巧妙絕倫啊!    2.再讀兩首詩,情感升華。     【設計意圖】兩首詩放在一起,也許真是教材編輯的有心安排。把兩首詩放在一起教學,這樣的整合突出了詩歌的主題。課堂結構從開始的整體感知,到品味後的整體比較,讓學生不僅感悟了古詩的內容,而且走進了詩人的情感世界。可謂是既看到了樹木,又看到了森林。    3.師:比起遠離家鄉的遊子們,你現在想對自己的家鄉和身邊的親人說些什麼?(珍惜現在的一切,熱愛自己的家鄉,珍惜親人之間的友情。)   四、拓展閱讀     師:古往今來,關於想念家鄉,思念親人這一主題的詩歌很多,老師推薦兩首。     出示:《遊園不值》《渡漢江》。     師:自己練習讀一讀,和我們本課學習的古詩做比較,也可以課後自己收集一些,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     【設計意圖】課標要求中年級學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這就要求教學中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要注意扶放結合,由點及面。讓學生在閱讀積累中充分感受中華古詩文化的魅力。   【課後反思】   本設計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完成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和詩人的情感以外,重點呈現了兩個方面的突破。   一、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過程中,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生依據書中介紹的關鍵詞語的意思,和自己查閱的內容,在疏通句意的過程中,感受到要注意詩句間的內在聯繫,如「蕭蕭」指風聲,結合二句的「秋風」,就可以理解為秋風吹梧桐葉的聲音。詩句的理解不能單獨地一句一句地分析,要上下融合,注意內部之間的聯繫,組織語言也要符合古詩的意境。   二、古詩教學的難點,在於對詩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中年級要求學生開始關注詩人的情感,因此,教學中,學生從認知入手,通過品味語言,引發情感,在情感的陶冶中,啟動思維,從中感受、理解、體會並獲得一定的語文能力。通過展開想像,多次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感悟詩人運用語言的獨到,感悟古詩的語言魅力。使學生對詩人的情感歷程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形成共鳴。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標,本設計還巧妙地將兩首詩放在一起比較,由情感驅動、引發情感共鳴,從而產生物我兩忘、如痴如醉的境界。這樣做,凸顯了主題,突出了這類古詩的特點,也激發了學生課外進一步拓展閱讀此類古詩的興趣。     

 [2012-12-24]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推薦閱讀:

孩子應該如何讀古詩?讓孩子愛上古詩詞的方法在這
惜花 古詩文大全
葉嘉瑩:孩子學古詩詞不能只靠背
關於母親的古詩詞有哪些?
【古詩欣賞】三、敘事詩歌(三)

TAG:設計 | 古詩 | 教學 | 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