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46年前中國第一批留學生悲慘結局:12歲為國受盡屈辱,學成歸來慘遭拋棄,如今卻被忘的一乾二淨!...
給你溫度 伴你閱讀 視界與眾不同
本文由銳視界(rshijie)原創
作者:陸同學
在19世紀70年代初,
中國有這樣一批少年——
他們不滿12歲時便擔負起國家使命,
被送往太平洋彼岸,
學習那裡的先進技術與文化。
在那裡,
從來沒有聽過洋文的他們
以驚人的速度越過了語言障礙、
適應了異國文化。
成為哈佛、耶魯、麻省理工等多所,
如今世界頂級學校中,
成績最優異的學生。
他們中出現了:
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長、
中國最早的一批外交官、
中華民國的第一任總理,
中國礦業、鐵路業、電報業的先驅;
他們曾和大文豪馬克·吐溫比鄰而居、
多次受到當時美國總統格蘭特親自接見,
成為外國對中國最初的印象。
他們親身經歷了晚清政壇的跌宕起伏,
親眼目睹了近代中國所有的榮辱興衰,
以自己瘦弱的肩膀,
背負起了泱泱大國幾千年的沉痛命運。
他們是一個百年的傳奇
是荒原中第一個探路人,
是驚濤里最早的遠航者。
他們是中國歷史上
最早的官派留學生——
留美幼童。
(第一批留美幼童在上海輪船招商局合影)
原本應在父母懷中撒嬌的孩童,
為何在一夜之間成了王朝的希望?
初到大洋彼岸的他們,
在那裡經歷了哪些的奇聞趣事?
日後他們的身上,
又會上演怎樣的悲歡離合?
下面就讓我們將時間的齒輪,
撥回到146年前的那個夏天,
仔細聽聽這些孩子們的故事……
公元1872年至1875年間,
為挽救奄奄一息的大清帝國,
培養洋務運動的可用之才,
清政府在曾國藩、李鴻章、容閎
等人的提議之下,先後分四批,
將120位平均年齡不到12歲的少年,
送往美國學習。
(容閎)
公元1871年9月,
中國第一次官派留學招生工作開始。
而彼時的外國,
在國人眼中還是蠻夷之地。
在那裡居住的人,
也被認為是尚未開化、
未接受過教育的野蠻之人。
如今政府想讓他們,
將自家的孩子送到那種地方生活,
而且一去便是十五載,
這在當時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留美幼童李恩富回憶)
首批招生消息放出後,
民間百姓根本無人響應。
眼看籌備已久的留美計劃即將擱淺,
曾國藩、李鴻章只好修改招生章程:
凡是年齡在16周歲以下,
樣貌端正、家世清白、聰穎好學者,
皆可報名參加留學活動。
期間幼童赴美產生的一切費用,
皆由政府承擔。
修改以後的留學生選拔條件,
引起了沿海諸多貧困家庭的關注。
國家出錢讓孩子上學,
包吃包住還有補貼,
對於家境清貧的人來說,
這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曾國藩)
在經過層層篩選後,
首批30位留美幼童集結完畢。
臨行前政府和所有幼童的家長,
簽署了一份長達15年的「生死合同」:
「業成後回華差遣,
不得私在華洋各處另謀生理。
其在洋在途,
如有天災疾病不測等事,
各安天命。」
(當年簽署的「生死合同」)
一紙書約,
幾分悲壯、幾分無奈。
短短不到四十個字的契約,
就這樣決定了這些幼童,
往後一生的命運。
「與母親告別時,
我沒有擁抱她、沒有親吻她,
那樣做是非常沒有中國體統的。
我只是四次下跪給她磕頭,
她試圖保持很高興的樣子,
但我能看見她的眼裡滿是淚水。」
——留美幼童回憶
(留美幼童 左:梁如浩 右:唐紹儀)
公元1872年8月11日,
大清國第一批留美幼童,
背負著拯救國民的任務在上海啟程。
在經歷了25天的海上漂泊後,
他們終於抵達了美國舊金山。
上岸後幼童對這裡的一切,
迅速產生了好奇心。
高樓、煤氣、自來水、電梯……
這個陌生國度里的一切,
都是新奇的玩意兒。
(當時美國街道的簡筆畫)
幼童們們站在繁華的美國街頭,
看著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眼中滿是期待與渴望。
此時的他們並不知道,
當時的世界,
正在經歷一場工業革命風暴。
而自己卻正站在這場風暴的最中心。
在美國,幼童們第一次見到了火車。
當時的世界還沒有電燈和汽車,
如此奇特的交通工具一出現,
便讓在所有男孩目瞪口呆。
車輪一發,山川、田地、樹木,
恍如電光過目。
忽進山洞,比夜更黑,不見天日。
乘坐火車的驚奇體驗,
讓少年們第一次,
觸碰到了外面的世界。
而首次與世界邂逅的經歷,
不僅滿足了幼童的好奇心,
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六年後他們中的一員,
為了更好的研究鐵路工程,
進入耶魯工程學院學習土木工程。
回國後又主持並修建了,
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這位少年便是詹天佑。
(詹天佑)
為了讓幼童們能更快適應外國的生活,
男孩們被分為多個小組,
派至康州、麻省等地區的美國家庭。
在留美幼童到來之前,
這個國家沒有一個人見過中國人。
因此當得知有這樣一群孩子,
即將要住到家中時,
美國人感到既驚喜又好奇。
(留美幼童與美國家庭的合照)
留美幼童初到這裡時,
每人都編著及腳踝的長辮子,
穿著白色厚底的布鞋,
長長的絲綢棉袍松垮的掛在身上。
「奇特」的裝扮,甚至讓美國人,
分辨不出他們的性別和年齡。
(初到舊金山時的幼童)
雖然兩國之間的文化,
存在著諸多巨大差異。
但接收留美幼童的家庭,
還是對這些孩子,
展現了最大的包容。
在與美國家人的相處中,
幼童開始迅速適應起異國的生活。
他們先是以驚人的速度,
掌握了這裡的語言。
而後在赴美不到一年,
便從各個語言學校畢業,
成功升入高中。
在學校他們總能在短時間內,
成為班上成績最優秀的學生。
(曹家祥曾任天津警察局長)
後來隨著體育活動的增多,
幼童們發現那些古舊的中國服裝,
不再適合當時的美國生活。
於是他們當中出現了,
中國首批換上西式服裝的人。
(吳仲賢 曾任駐日本橫濱總領事)
脫掉了長袍馬褂,
中國幼童開始在競技場上馳騁。
他們組建了世界首支東方人棒球隊,
而且成員多次獲得最佳投手稱號。
橄欖球、打獵、划龍舟……
所有的體育賽事只要有中國幼童參加,
其所在的隊伍便必定大獲全勝。
當時的中國幼童,
無論是在文學考場上,
還是運動賽場上,
都不遜色於任何一位當地同學。
(世界首支東方人棒球隊)
除了學習西方文化,
幼童們每三個月,
便會返回政府設立的留學事務局中,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雖在這之前他們已經接受了,
大量西方文化的熏陶,
但卻無一人成為異學的俘虜。
「十載攻書向學堂,
果然富貴出文章。
狀元榜上標金字,
直入皇都做棟樑。」
對於祖國,他們一刻也不敢忘懷。
彼時的留美幼童是眾人的焦點。
是美國女生公認的pretty boy。
是讓所有美國男孩都黯然失色的存在。
這些別人眼中只會背書的「書獃子」,
正以近乎神速的進步,
逐漸變成了這個建立尚不足百年的,
共和國里最出色的人才。
中國幼童的完美表現,
不僅讓身邊人看到了他們的成長,
更逐步消除了外國對於中國的偏見。
(當時耶魯校長寫給清政府的信)
然而儘管幼童們的努力和優秀,
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但卻始終得不到祖國母親的肯定。
因為換西裝、讀洋文、看歌劇,
當時在美國各高校大放異彩的中國幼童,
成為了迂腐的清政府眼中,
大失體統、過分西華的一群人。
於是當1880年8月,
第四批留美幼童抵達美國時,
朝廷派來了一位,
名叫吳子登的新監督。
由於他的到來,
留學計劃的前途變得岌岌可危。
(留美幼童與美國同學合照)
吳子登接管留學事務後,
留美幼童的改變讓他目瞪口呆。
他實在不該相信眼前這些著短衣短褲,
在綠茵場上放肆奔跑吶喊的年輕人,
是曾經大清帝國里溫文爾雅的書生孩童。
光天化日,如此赤膊上陣,
這成何體統?!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進一步惡化,
吳子登頒布了新的規章制度。
他命令當時的老師,
停止對留美幼童,
教授地理、鋼琴、詩歌等課程。
還要求學生必須熟背四書五經,
即使他們壓根不知道這其中的含義。
(吳子登寫給老師的信)
吳子登的新規一經公示,
便在留美幼童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孩子們離開中國來到美國,
終日飽吸自由空氣。
平時心靈上受到的沉重壓力,
一旦排空飛去,
言論思想便都和舊教育的規範格格不入。
他們無法像別的孩子那樣,
對長輩和教員的話唯命是從。
因為一個人在嘗試到了自由的滋味後,
便再也無法回到籠中,
做沒有思想的鳥兒了。
(周壽臣 後為香港政商界著名人物)
為了繼續擁有自由,
留美幼童中的一些人率先發起反抗。
他們公然宣布加入基督教,
甚至剪掉了象徵大清國人的長辮子。
他們的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政府。
朝廷立即下令,
命帶頭「逆反」的容揆和譚耀勛回國,
而這兩位倔強的少年,
卻在返回的途中逃跑了。
二人抗拒遣返命令,
擅自脫離留學事務局的舉動,
很快就被傳到了中國。
朝內諸臣紛紛上奏,
希望即刻停止留學事項。
而與此同時,
由於中國勞工在與當地的生存競爭中,
長期佔據諸多優勢。
美國西海岸開始出現了排華浪潮,
某些地區甚至出現了種族歧視運動。
至此留美幼童的處境,
徹底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尷尬境地。
(當時美國人排華時的場景)
終於,在1881年6月8日,
總理衙門向皇帝呈遞了,
奏請將出洋學生一律調回的奏摺。
彼時第四批留美幼童,
才剛剛到達美國。
雖李鴻章極力請求皇帝,
要學生完成學業後歸國。
可朝廷還是決定撤回所有在美幼童。
那年夏天,
除去提前被遣返回國以及病死的少年,
剩餘94名留美幼童全部回國。
曾經聲勢浩大的幼童留美計劃,
在歷時9年後,
終究還是逃脫不了半途而廢的命運。
(調回留美幼童的奏摺)
1881年秋天,
全部幼童分三批回到中國。
年幼時為國爭光,遠赴重洋,
如今學成歸來,衣錦還鄉。
可迎接他們的,
並沒有預想的歡呼與掌聲,
取而代之的是無數的冷漠與嘲笑。
因為異於國人的言行舉止,
這些曾經的天之驕子,
變成了別人眼中的怪物。
因為已經不再會說家鄉話,
且樣貌亦與離家時大有不同,
幼童連家門都無法進入。
(黃開甲回憶被家人拒之門外)
為了防止幼童逃跑,
清政府甚至還將他們
送到道台衙門中囚禁。
破舊的府衙又潮、又暗,
連一張可以睡覺的床都沒有。
男孩們什麼都不能做,
只能每天望著從地縫中升起的潮氣,
等待著日出日落。
那時他們只有睡著時才是快樂的。
因為在夢中,
他們便又能回到新英格蘭的母校,
回到那些可以無憂無慮奔跑的日子。
(留美幼童與同學合照)
10年前帶著全族榮光被送出國的孩子,
在此刻變成了被萬人唾棄的棄子。
政府視他們崇洋媚外的叛徒,
路人視他們為奇裝異服的傻子,
就連家人也想極力否認他們的存在。
只是一夜之間,
這些畢業於世界頂尖院校的男孩,
就變成了國人眼中有害於社會,
和無益與國家的野蠻人。
只是所有的人都忘了,
他們將這些孩子被送出國最初的原因,
便是希望他們可以活得,
與所有人都不一樣。
(吳應科海軍副司令)
因為得不到政府的重視,
留美幼童在被放出後,
多去了偏遠地區任教書先生,
或者地方衙門做翻譯。
在外留學近十載,
本想憑藉一身本事回國效力,
如今卻只能在各地,
做一些無關痛癢的工作。
留美幼童的心中雖多有不甘,
但卻有無可奈何。
而就在此時,
他們接到了當時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召喚。
(李鴻章)
李鴻章深知洋務運動的重要性,
因此對留美幼童也百般重視。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
他將近百分之七十的
留美幼童招至北洋政府,
收入自己的麾下,加以重用。
在這裡,
幼童們終於得到了
大展拳腳的機會——
他們中有的人,
被送到天津學堂學習電報,
並在日後參加了中國第一條電報線的建設,
成為中國電報業的開山鼻祖。
比如,
日後的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梁敦彥,
與洋務運動核心人物黃開甲;
(19歲的黃開甲 回國後充任盛宣懷秘書)
有的人被派往北洋水師,
掌舵北洋軍艦。
在甲午海戰中,擔任重要角色,
成為日後黃海戰役中的中堅力量。
並全部為國捐軀。
比如,
中國海軍犧牲第一人沈壽昌、
鄧世昌的幫帶大副陳金揆、
與北洋水師將領黃祖蓮。
(少年陳金揆)
有的人進入外交領域,
遠赴印度與英國人談判西藏問題,
成功遏制了英國企圖吞併該地的野心,
成為中國中國首批外交官員,
比如,
中華民國首任總理的唐紹儀。
(中年唐紹儀)
除此之外還有:
中國駐美公使館公使,容揆;
中國駐溫哥華領事,歐陽庚;
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總辦,鍾文耀;
首位被允許在美國執業的華人律師,張康仁;
一生致力於為在美華人爭取平權的李恩富…
(李恩富)
這些曾經被認為是洋人的奴隸,
失信於朝廷的留美學生,
在日後紛紛變成了朝廷重臣、社會精英。
活躍在鐵路、電報、礦冶等新興產業中,
成為中國晚清變革運動中的中流砥柱。
他們朝氣蓬勃、意氣風發,
試圖用畢生之精血效力國家,
並渴望一生為國而戰。
然而歷史的車輪從不曾停下,
再驍勇的英雄,
也抵不過時代變革的浪潮。
(1890年 部分留美幼童的聚會合影)
1919年中國爆發「五四運動」,
曾經赴美留學的幼童,
在此時已過花甲之年。
這群在民主、科學國度長大的人,
早已被當時高舉「德先生」與「賽先生」
兩面大旗的新青年們遺忘。
他們滿口地道的英文,
保留著最現代的生活習慣,
但在當時那個革命了的社會,
他們還是被人看成了前清遺老,
更有洋奴之嫌。
也許這是時間在提醒他們,
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
是他們要說再見的時候了。
(1936年 留美幼童最後一次聚會)
1962年,最後一名留美幼童鄺榮光,
在天津辭世,享年102歲。
他的離世不僅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也寓意著這個被人們遺忘近百年的故事,
要徹底從中國歷史中謝幕了。
(鄺榮光)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曾經那些風華正茂的臉龐,
終究還是隨著歲月化為塵土。
而那些留美幼童的故事,
也像一件珍貴瓷器的碎片,
支離破碎的散落在中國和美國;
散落在一百多年前,
他們生活過的城市和學校,
以及各地歷史學會、公共圖書館裡。
(上:梁敦彥、容尚謙、史錦庸;)
(中:吳仰曾、康賡齡、曹家祥;)
(下:潘斯熾、周壽臣、黃耀昌。)
今天,
當初的120名幼童早已離我們遠去。
可他們的精神,
卻始終影響著我們。
在滾滾的歷史洪流中,
他們每個人都那麼渺小,
卻又無比偉大。
一百多年前這些孩童走出國門,
為的是叫醒正在沉睡的中國。
如今,當初的古老國度已然清醒,
可國人的使命卻仍在繼續。
一個真正偉大的國度,
從來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
一群偉大的人民,
從來不會滿足現狀。
師夷長技以制夷。
願我們所有人,
都能像這些勇敢的幼童一般,
無論身處何地、經歷何事,
皆不忘祖國之恩、同胞之勇。
盡畢生之力,
讓中國永遠以驕傲的姿態,
屹立於世界版圖之上!
文中相關史實資料與截圖,皆來自紀錄片《幼童》
讀史讀今讀世界,品人閱世賞風情
推薦閱讀:
※關愛學生成功案例選輯
※1016李嘉誠籲「佔中」學生回家
※赫海威:上了大學,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反而不行了?
※學生喜歡漂亮的老師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