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道德規範漫談:和平篇 敬業篇 中道篇

穆斯林道德規範漫談:和平篇[來源:《中國宗教》|發布日期:2013-03-11|瀏覽( 87)人次|投稿|收藏] 從恩霖

  伊斯蘭教是積極主張和平的宗教。《古蘭經》告誡穆斯林:穆斯林自當熱愛和平、追求和平,並以實際行動維護和平,反對一切阻礙和平的言行。同時告誡穆斯林:製造暴亂、破壞穩定、阻礙和平與安寧就等於和惡魔同流合污。

  和平是伊斯蘭教的基本宗旨之一。「伊斯蘭」的阿拉伯語意即「順從」、「和平」,「穆斯林」即「順從者」、「和平者」,也就是順從真主並謀求和平的人。穆聖可以說是一位和平的使者,他用一生宣揚和實踐和平主張。《古蘭經》中說,真主差遣穆聖,就是要通過穆聖來實現對全世界的慈愛,達到全世界範圍內的和平相處。穆聖的責任就是闡揚伊斯蘭教法、規範伊斯蘭教道德,使人們能夠和平相處,安居樂業。有人曾問穆聖:「伊斯蘭最寶貴的是什麼?」穆聖回答:「就是用自身的力量和語言使穆斯林得到和平,使人們的財產和生命得到安全。」他又被問道:「伊斯蘭最簡單的行為是什麼?」穆聖回答:「你供人食物,並向你認識和不認識的人問安(色蘭)。」

  伊斯蘭教基本精神就是和平。追求「和平」是伊斯蘭教原則之一,是根植於穆斯林內心深處的基本要素。「和平」意識體現在穆斯林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真主諸美名之一是「和平」,以寄託和平;天堂諸名之一就是「和平」,希望和平;穆斯林彼此見面互道「色蘭」(和平辭),敬祝和平。穆聖曾說:「『和平辭』要先於任何語言」,表明穆斯林見面首先以「和平」問候對方,暗示穆斯林應該給對方帶去和平,並時時提醒人們牢牢銘記:和平是人類的願望,是生活與發展的基礎。

  伊斯蘭教的和平觀還體現在信仰自由、尊重其他宗教教義規定、允許和非穆斯林交往、尊重非穆斯林的生活習慣等方面。在伊斯蘭教發展史上,從來就主張穆斯林與非穆斯林彼此相安無事,和睦相處,比如互相探望、互相合作等。並且認為,如果與非穆斯林為鄰,那麼穆斯林對非穆斯林負有善待的責任,正如穆聖所說:「凡信仰真主和後世者,讓他善待鄰居;凡信仰真主和後世者,讓他款待客人;凡信仰真主和後世者,讓他講善言,或者沉默。」這其實就是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營造和平的根本原則。

  愛好和平一向是伊斯蘭教的優良傳統。伊斯蘭教主張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反對以強凌弱。《古蘭經》中說,在宣傳伊斯蘭教時,要採取積極聯合、爭取團結的方法,而不要使用武力。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除了反抗侵略和維護正義外,不得挑起或發動戰爭。即使是在正義戰爭中,伊斯蘭教也要求穆斯林保持克制,不得任意殺戮。

  和平逐漸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是各國人民、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呼聲。廣大穆斯林更應該發揚和平、寬容的優良傳統,反對各種暴力恐怖的犯罪活動,維護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保障宗教活動正常進行。

(作者從恩霖,工作單位為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

穆斯林道德規範漫談:敬業篇[來源:《中國宗教》|發布日期:2013-03-10|瀏覽( 101)人次|投稿|收藏] 從恩霖

  在伊斯蘭的信仰體系中,現實生活與信仰是融為一體的,信仰是現實生活的基礎和動力,而現實生活又是信仰的外在體現。

  敬業,是伊斯蘭教「主命」形式。「主命」,在伊斯蘭教中是指真主肯定的事情。也就是說,凡是真主的命令所指定的,就是天命(也叫「天職」)。

  伊斯蘭教的「天命」思想深植於穆斯林個體化人格之中,成為穆斯林工作的動力,使得穆斯林從事任何一種工作都具有神聖性,日常的世俗生活也因此具有了宗教意義。也就是說,伊斯蘭教的「主命」意識不僅限於宗教功課,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正是在這種「主命」觀念的基礎上,形成了伊斯蘭教的敬業思想。只有在敬業中體現信仰的人,才不是虧折的人,才是能夠得救的人。把這種敬業行為神聖化,就構成了伊斯蘭教積極的入世精神。

  首先,敬業是信仰的一部分,是信仰的重要體現。伊斯蘭教強調:敬業對於宗教正當化或宗教拯救是必要的。對敬業行為的要求來自信仰,反過來,這種信仰又以其行動的性質而自我肯定。作為虔誠信仰者,無論做什麼工作,務農、經商、從教、從政,只要舉意端正,動機純正,利己利人,成人成己,那麼,就是在做神聖的「阿麥里」(善功),就是在從事一項崇高的事業,而不是一種簡單意義上的謀生的職業。既然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就必須有敬業精神,因為這不是單純養家糊口的手段,而是在履行真主所賦予的使命。對真主所賦予的使命,只能像履行「五功」等宗教功修一樣,認真對待,一絲不苟,絕不能馬虎敷衍。這就是敬業精神。

  其次,敬業就是敬主。《古蘭經》要求信仰者要紮實工作,力求更好。中世紀著名伊斯蘭教學者安薩里在其名著《聖學復甦》中充分肯定了聖門弟子的敬業、創業精神,他說:「先知的一些弟子們不是經商于海陸,便是勞作於棗樹園裡,他們都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當向他們學習,而不應仿效那些背離穆聖道路,整天坐在清真寺里,兩眼盯著他人的手,期待施捨的人。其實,那些努力生產,自力更生的人,才會得到主的寬恕和獎勵。」 這就是說,有敬業精神並踏踏實實幹事的人,會得到真主的眷顧和獎賞。因此要想取悅於主,就必須自強不息,有所作為,有所貢獻,有所建樹。對自己的工作和事業要全身心投入;對認定的目標,要有鍥而不捨的奮鬥精神;對業務要刻苦鑽研,做到訓練有素,駕輕就熟。還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積累新經驗,使業務精益求精。惟有如此,才不虛此生。

  第三,伊斯蘭教的「主命」天職思想給予了一個人在履行世俗義務時的一種道德評價,而且引出了伊斯蘭教的核心教義,即每個人完成在現世的責任和義務,這就是他的「天職」。正如由伊本·歐麥爾所傳述的:我曾聽真主使者說:「你們每一個人都是管理者,要對自己所管理的對象負責:伊瑪目是群眾的管理者,應向群眾負責;男人是家屬的管理者,應向家屬負責;妻子是家庭的管理者,應向家庭負責;保管員是主人財產的管理者,應向主人負責。你們都是管理者,故都不能從自己所管理的對象上推掉責任。」 可見,伊斯蘭教主張履行現世中的任何義務都是「主命」。這種觀念在伊斯蘭教中是被高度重視的。在真主那裡,任何敬業行善的工作都具有同等的價值。

  敬業為天命的思想貫穿於每一位穆斯林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在履行這種天命的過程中,行為者不得喪失崇高的善的意志能力,因為這不僅關係到在現實中所操職業的興衰問題,而且還關乎著靈魂的得救問題。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在伊斯蘭的信仰體系中,現實生活與信仰是融為一體的,信仰是現實生活的基礎和動力,而現實生活又是信仰的外在體現。

(作者從恩霖,工作單位為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

穆斯林道德規範漫談:中道篇[來源:《中國宗教》|發布日期:2013-03-12|瀏覽( 15)人次|投稿|收藏] 從恩霖

  伊斯蘭教倡導的「中道」思想,要求穆斯林一切以「中道」為出發點,追求一種公正、公平、平和的社會環境,一種寬容和諧的生存狀態,中道的智慧昭示人們:要平等地對待人類社會的多元文化,彼此之間互相學習。

  一

  伊斯蘭教是反對偏激和極端,講求中道的宗教。正如伊斯蘭教權威教義學家、哲學家安薩里(1058—1111)在其名著《聖學復甦》中說:「對屬於合法範圍的各種欲求,既不應該完全忽視,也不應一味滿足,而應走折中之路。因為萬事皆以和為貴。對待任何事物走兩種極端,均屬錯誤。」

  做事情把握最佳的度,拿捏到這個度,就是「中道」。比如奢侈與吝嗇的中道是節儉,魯莽與怯懦的中道是勇敢。有德行的人就是能夠拿捏到這個最佳合度,從而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做恰當的事情,這也就是行中道的人。

  伊斯蘭教不偏不倚的「中道」精神體現在很多方面。

  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兩世兼顧、追求兩世幸福;伊斯蘭教重視人的物質生活和合理的享受,既反對苦行主義,同時也反對放縱對物質享受的追求,講求適中、適度,並通過對適中、適度意識的培養來提高人的精神修養和境界;伊斯蘭教主張仁愛他人,處處保持中正,以營造和保證伊斯蘭教所追求的和平環境;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在為人處世中應堅持中正、平等、寬恕。

  伊斯蘭教認為,「中道」意識是每個穆斯林的素質要求。如果一個人失去了「中道」意識,必然有所偏頗,就很容易受到私慾的影響。所以伊斯蘭教特別重視中道,要求穆斯林堅守中道,不偏激,不走極端,並且昭示擁有此思想者,將具有巨大的報酬和今後兩世的完美歸宿。

  「中道」既是一種思維方法,也是一種行為方式;既是高超的智慧,又是道德規範。看起來簡單,但是達到這一境界並不容易。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在遇到任何事情、處理任何問題時,都要盡其所能尋求最佳的處理方式或解決方法。

  二

  中國各族穆斯林一向是堅持伊斯蘭教「中道」思想的。先輩的穆斯林學者就是以講「中道」的精神闡發伊斯蘭教義,尋求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立足點,並通過這一思想使伊斯蘭教在中國得到延續和發展。走「中道」既是「文明伊斯蘭」的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伊斯蘭教發展的道路。

  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富含「協和萬邦」、「執其兩端取法乎中」等辯證和諧的思維營養,摒棄那些簡單的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單向思維方式。伊斯蘭教給予穆斯林的這些生存道理和中國儒家倡導的「中庸」思想儘管不盡相同,但也有共同之處。中國穆斯林在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有成就的人士,他們正是秉承了伊斯蘭教的中道思想,又契合了中國儒家的中庸之道,在發展中國伊斯蘭教過程中堅持了調和折中的態度。

  中國歷代伊斯蘭教學者在對伊斯蘭教文化的選擇過程中採取「以儒釋伊」的方式論述伊斯蘭教義,「博覽諸家,折衷於天方」,以伊斯蘭教的教義為線索進行闡釋,不斷進行調和工作。在調和構築中,充分表現了伊斯蘭教「中道」思想,顯示了伊斯蘭教本身的適應性。中國明末清初穆斯林著名學者王岱輿(約1584—1670)就將伊斯蘭教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為建立中國伊斯蘭教哲學與教義學的框架奠定了理論基礎。他的理論緊密結合中國社會實際,表現出伊斯蘭教的「中道」精神,實現了與中國文化理念的互補。清代學者劉智(約1655—1745)把伊斯蘭教認主學與儒家性理之學相結合,豐富了中國伊斯蘭教內涵。

  伊斯蘭教倡導的「中道」思想,要求穆斯林一切以「中道」為出發點,追求一種公正、公平、平和的社會環境,一種寬容和諧的生存狀態,一種科學、人道的生存方式。走中道能夠容萬物於胸襟,萌和善於心田,在紛雜的環境中顯出深沉與完美;在滄海桑田的世上,那些堅持走中道者會在寬容他人的同時升華自己,世間也因為走中道而多了更多的祥和與安寧。可以說,伊斯蘭教的「中道」思想適合了中國穆斯林的信仰需要,是中國伊斯蘭教必須堅持走下去的一條道路。同樣,凡是違背這一思想,在宗教方面搞極端、搞恐怖,或者過分張揚自己的主張、反對傳統的人,其言行無疑會造成中國伊斯蘭教自身的混亂,不利於中國伊斯蘭教的健康發展和穆斯林素質的提高。中道的智慧昭示人們:要平等地對待人類社會的多元文化,彼此之間互相學習。

  (作者從恩霖,工作單位為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


推薦閱讀:

楊超【世界冠軍課堂】男女雙人架型規範形態
醫院護理質量管理管理規範
淺談正楷字書寫的規範化

TAG:道德 | 和平 | 規範 | 穆斯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