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市場 為何打假難
新華社記者 趙夢卓 孟含琪 何悅
《 人民日報 》( 2013年08月13日 12 版)
俗話說,「亂世黃金,盛世收藏」。收藏如今已成為文化和經濟投資的新熱點,也是繼儲蓄、股市、房地產之後的第四大投資方式。然而,古玩贗品市場也是風風火火,而「不打假」似乎成為圈子裡的「潛規則」。
古玩成新寵,「古玩市場比菜市場還多」
「您這個印章既不是玉,也不是名石,只是一個普通質地的石頭。」在日前開幕的第八屆中國(長春)民間藝術博覽會上,長春市收藏家協會副主席高笠鑫為一名收藏愛好者鑒寶,「現在市面上贗品、仿製品很普遍,很少能像前幾年那樣『撿漏』,花小价錢買到真寶貝了。」
不斷有藏家懷揣「珍寶」乘興而來,但是多數敗興而去。高笠鑫表示,從這幾天的情況來看,真品不到20%。
近年來,我國收藏品市場繁榮。由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聯合相關部委共同發布的《2012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顯示,去年全國共舉辦788場文物藝術品拍賣會,上拍563915件(套)拍品,成交額高達288.52億元。
「現在北京的古玩市場比菜市場還多,」瓷片賣家趙明亮常年在北京報國寺、潘家園擺攤,「天不亮就有人打著手電筒在攤上淘寶『撿漏』,北京的古玩交易市場永遠都是人山人海,趕上周末人多到邁不開步。」
不過,古玩市場上多是仿品,看上去古色古香,但實際上卻價值低劣。許多「文物」是小作坊批量生產出來的,河南、河北、陝西等省份,制假造假的不在少數。
收藏界專家表示,一個健康穩定的市場中,投資者比例大約佔20%,80%是真正的收藏者,一旦過度偏離這「二八」比例,就可能導致市場過熱或者泡沫的出現。而如今,真正的藏家很少,大多數收藏者都抱著投機的心態。
「各類鑒寶節目的高頻率播出、還有『撿漏』者的經驗之談,膨脹了許多人的財富夢。」長春市書畫收藏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溫加指出,投機者只看到了作為「成功者」的分子,忽略了因「撿漏」而上當的分母。
造假術提高,賣家與拍賣行「不保真」
既然贗品如此泛濫,為何古玩收藏還呈紅火之勢?賣家和拍賣公司都不用對藏品的真假負責,是當前古玩市場亂象叢生的最大原因。
在古玩攤里買到贗品,圈內稱之為「打眼」,就是說一個人沒有眼力。古玩行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不能因為買到贗品而退貨。一些收藏者挽回損失的辦法只能是伺機再轉手,這導致了贗品在收藏市場的惡性循環。
高端拍賣行中也不乏贗品,「拍賣前往往都會先展出幾天讓人們看樣,即使拍到了贗品,買家也沒地方討說法。」高笠鑫介紹。現在,拍賣行基本上都已經在拍賣條款中註明了「不保真」這一項,對贗品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造假技術也在不斷提高,連專業人士有時都分辨不清,更別提普通百姓了。」高笠鑫認為,不打假是因為打不了假。「古玩這個東西不像奶粉,通過各種指標能檢測出真假。古玩的鑒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權威部門。」而專家也常有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即使用紅外線等設備,檢測結果也不是很準確。
也有專家認為沒必要打假。「真正意義上的『贗品』,是指製作精良的收藏品。比如宋朝仿漢代的藝術品,在明清時候就很了不起。」長春市收藏家協會玉器、賞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張徐說,「這些贗品在前代是仿品,在當代是有藝術價值的工藝品,在未來就是古董。」
「贗品分為低、中、高檔次,製作中高檔贗品的也是藝術家,並非普通工匠。」長春市收藏家協會陶瓷、紫砂收藏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呂波也指出,現在很多收藏者都認為如果買不到真品,也可以買高仿品作為收藏。
權威鑒定機構缺乏,花錢即可買到鑒定書
眼下,各種民間文物鑒定機構遍地開花,隨之而來的是鑒定騙局層出不窮。只要肯出錢,就可以獲得一張藝術品鑒定證書,不但可以包裝成寶,身價倍漲,甚至還可以「指鹿為馬」,類似「漢代玉凳」的荒唐例子舉不勝舉。
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認為,政府應牽頭建立專業的民間收藏評定委員會。「目前還沒有具有公信力的組織發出權威的聲音,應由正規專家組成評定委員會,讓『證出一門』,取締『證出多門』現象。」也有業內專家指出,我國應建立鑒定機構准入機制,對文物、藝術品鑒定行為進行制約。
對於真正的愛好者來說,收藏的樂趣是在一次次「淘寶」中「練眼力」,提升底蘊。收藏者應擺正心態,不過分執迷於真與假,更不能急功近利,為了升值盲目購買收藏品。「建議百姓還是堅持『多學習少購買』的原則,因為大多數收藏愛好者缺乏相關方面的知識。」高笠鑫說,百姓應先練好「內功」,提高自己甄別真偽的判斷力。
推薦閱讀:
※45條健康知識,收藏起來,防患未然
※最詳細人物五官嘴巴、耳朵畫法丨必須收藏!!!
※秋季「一種百果王」,上百小病無處藏,為家人收藏好!
※第三輪生肖郵票收藏亮點分析【轉帖】[郵票互動網論壇]
※水果化石見過嗎?這顆桃子的果肉已經玉化,桃核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