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的作用及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經絡的作用及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一、經絡的生理功能
(一)聯絡臟腑、溝通表裡
《靈樞
·
海論》指出:
「
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
」
。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
組織器官,之所以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經絡中的經脈、
經別與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繫了人體各臟腑組織、經筋、皮部,聯繫了肢體筋肉皮
膚,加之細小的浮絡和孫絡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
(二)運行氣血、濡養全身
《靈樞
·
本藏》指出:
「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榮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全身各組
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的濡潤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能將其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各組織臟
器,從而完成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的生理功能。
(三)抗禦外邪、保衛機體
由於經絡能
「
行血氣而營陰陽
」
,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使營衛之氣密布周身,外邪侵犯人體由表及裡,先從皮毛
開始,衛氣充實於絡脈,絡脈散佈於全身,密佈於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衛氣首當其衝發揮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屏
障作用。
(四)接受刺激,調整虛實
在皮部的腧穴或經脈線上施以針灸、推拿、激光、電脈衝等皆可通過經絡內外聯繫,調整內在臟腑經絡的虛實,達到通經
活絡、扶正祛邪的作用。
二、經絡的病理變化
(一)經絡的病候及其機制
當經絡的生理功能失調時,即會產生一些病理變化。實證由病邪壅阻或氣血不暢而致,多見沿經脈所過處發生的腫痛,即
「
血傷為腫
」
,
「
不通則痛
」
,如手陽明經病的齒痛,上肢外側前腫痛;虛證多為經氣虛陷,氣血不足而成,往往局部會出現
不仁、不用等痿廢現象,即氣血不能榮於經脈,如痿廢,大指次指不用等。
十二經脈中的經氣變動失常往往還能循以厥逆而上出現
「
厥
」
證,如《靈樞
·
經脈》記載的
「
臂厥
」
、
「
踝厥
」
、
「
珮厥
」
、
「
陽厥
」
、
「
骨厥
」
等。
十二經脈中的經氣衰竭時,經脈所聯繫的器官功能也必然呈現衰竭。
如《靈樞
·
經脈》所載
「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
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
……」
說明了當經絡功能失常時,則循行所過之處與其所聯器官即會出現
病理變化。
三、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一)說明病理變化
由於經絡是人體通內達外的一個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調時,其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病邪可由皮部
→
絡脈
→
經脈
→
臟腑傳
變。它具有反映病候的特點,故臨床某些疾病的病理過程中,常常在經絡循行通路上會出現明顯的壓痛、結節、條索狀等
反應物,以及相應的部位皮膚色澤、形態、溫度、電阻等的變化。通過望色、循經觸摸反應物和按壓等,可推斷疾病的病
理變化。
(二)指導臨床辨證歸經
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屬絡的臟腑,故根據體表相關部位發生的病理變化,可推斷疾病所在的經脈。如頭痛一
證,痛在前額者多與陽明經有關,痛在兩側者多與少陽經有關,痛在後項者多與太陽經有關,痛在巔頂者多與督脈、足厥
陰經有關。臨床上亦可根據所出現的證候,結合其所聯繫的臟俯,進行辨證歸經。如咳嗽、鼻流清涕、胸悶、或胸外上方
上肢內側前緣疼痛等,與手太陰肺經有關;脘腹脹滿、脅肋疼痛、食欲不振、噯氣吞酸等,與足陽明胃經和足厥陰肝經有
關。
(三)指導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是通過針刺和艾灸等刺激體表腧穴,以疏通經氣,調節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通常以循
經取穴為主,局部取穴和遠部取穴相結合。如《四總穴歌》所說:
「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
就是循經取穴的典範。由於經絡、臟腑與皮部有密切聯繫,故經絡、臟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膚針叩刺皮部或皮內埋針進行治
療,如胃脘痛可用皮膚針叩刺中脘、胃腧穴,也可在該穴皮內埋針;經絡瘀滯、氣血痹阻,可刺其絡脈出血進行治療,如
目赤腫痛刺太陽穴出血,
軟組織挫傷在其損傷局部刺絡拔罐等;
經筋疾患,
多因疾病在筋膜肌肉,
表現為拘攣強直、
馳緩,
可以
「
以痛為腧
」
取其局部痛點或穴位進行針灸治療。
第四節
腧穴與常用穴位
一、概述
腧穴又名
「
骨孔
」
、
「
氣穴
」
、
「
穴道
」
、
「
孔穴
」
、
「
穴位
」
等。
「
腧
」
即轉輸、輸通、輸注,
「
穴
」
即孔、隙。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
之氣血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推拿治病的施術部位。通過刺激這些部位,依據其雙向調整
作用,以達到調整臟腑陰陽平衡、治療疾病的目的。
二、腧穴的分類
腧穴的發展,經歷了無定名、無定位(即以痛為輸)到定名、定位、分部、分經等過程,並進行了多次整理,歸納起來,
大體把腧穴分為:經穴、經外穴、阿是穴三類。
(一)經穴
凡歸屬於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的腧穴,稱為十四經穴,簡稱
「
經穴
」
。共有
361
個穴。
經穴的特點是:均分布在十四經脈循行線路上,有名稱和固定位置,有經屬和主治規律,且能反映各經及所屬臟腑器官的
生理病理變化。
(二)經外穴
經外穴既有固定的名稱,又有明確的位置,但沒有歸屬於十四正經的腧穴,因其有奇特的療效,故稱之為奇穴。又因其在
十四經穴以外,故又稱
「
經外奇穴
」
。
經外穴的特點是:有穴名與固定位置,但無經屬,分散分布,對某些病有奇特療效,亦稱經驗用穴,是腧穴發展的第二階
段。
(三)阿是穴
阿是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臨床應用時
「
以痛為腧
」
,尋找其壓痛點、異常反應點、敏感點,僅適宜於治療局部
筋肉關節之淺在病證。
阿是穴的特點是:既無具體的名稱,又無固定的位置,阿是穴是經外奇穴的補充,有時在臨床應用能收到滿意的療效。
三、腧穴的治療作用
(一)近治作用
所有腧穴均能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病症。
(二)遠治作用
這是十四經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規律,在十四經穴中,尤其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不僅能治療局部病
症,而且能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和臟腑的病症。
(三)特殊作用
腧穴的特殊作用是指針刺某些腧穴,對機體的不同狀態,可起著雙重的良性調節作用,有些腧穴還具有相對的特異性治療
作用。
四、特定穴
特定穴
是指在十四經穴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並有特定名稱的腧穴。共分十類,即:五輸穴、原穴、絡穴、背俞穴、
募穴、八會穴、郄穴、下合穴、八脈交會穴、交會穴。具體內容列表如下(表
7-3
)
名
稱
定
義
主
治
五輸穴
十二經脈在肘膝關節以下各有五個重要腧穴,
分別
名為井、滎、輸、經、合穴,共
60
穴
井穴:急救、清熱、止痛、消炎、胃脘滿悶
滎穴:熱病
輸穴:身體沉重、關節痛、痛症
經穴:外感病、咳嗽、哮喘
合穴:六腑病、上逆之氣、泄瀉
原穴
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重要的經穴,
是
五臟六腑疾患,具有補虛瀉實的作用
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又名十二原,共
12
穴
絡穴
絡脈在由經脈分出的部位各有一個腧穴,共
15
穴
絡
脈病、表裡兩經病、慢性疾病、原絡配穴
背俞穴
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的腧穴,共
12
穴
五臟、六腑病、與臟腑有關的五官、九竅、皮
肉筋骨病
募穴
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腧穴,共
12
穴
六腑病及陽經經脈病、五臟病、俞募配穴
八會穴
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八者精氣所聚
會的八個腧穴,共
8
穴
與八會有關的病症、郄穴配穴
郄穴
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共
16
穴
急證、
陰經郄穴多治血證、
陽經郄穴多治痛證
下合穴
六腑之氣下合於足三陽經的六個腧穴,
又稱六腑下
合穴,共
6
穴
六腑病證
八脈交會穴
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之氣相交會的八個腧穴,共
8
穴
單獨應用或上下配穴
交會穴
指兩經或數經相交會的腧穴
既治本經病,又治交會經脈病
表
7-3
特定穴
五、腧穴定位方法
腧穴定位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治療效果,臨床上常用的腧穴定位法可分為
「
骨度
」
折量定位法、體表解剖標誌定位法、指寸
定位法三種。在應用時互相結合,從而確定腧穴位置。
(一)
「
骨度
」
折量定位法
「
骨度
」
折量定位法是以體表骨節為主要標誌,
設定尺寸,
用以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又稱
「
骨度法
」
。
其原出於
《靈樞
·
骨度》
,
經後人修改補充,為目前常用骨度分寸,作為量取腧穴的依據,不論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這一標準測量。
全身主要
「
骨度
」
折量寸以圖表說明如下:(表
7-4
)(圖
7-1
)
表
7-
4「
骨度
」
折量寸表
部位
起
止
點
折量寸
度量法
說
明
頭
面
部
前髮際正中至後髮際正中
眉間(印堂)至前髮際正中
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至後髮際正中
眉間
(印堂)
至後髮際正中至第七頸椎棘突下
(大
椎)
前兩額發角(頭維)之間
耳後兩完骨(乳突)之間
12
3
3
18
9
9
直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橫寸
橫寸
用於確定頭部腧穴的縱向距離
用於確定前或後髮際及其頭部腧穴的縱
向距離
用於確定頭前部腧穴的橫向距離
用於確定頭後部腧穴的橫向距離
胸
腹
脅
部
胸骨上窩(天突)至歧骨(胸劍聯合中點)
歧骨(胸劍聯合中點)至臍中
臍中至曲骨(恥骨聯合上緣)
兩乳頭之間
腋窩頂點至第
11
肋遊離端(章門)
9
8
5
8
12
直寸
直寸
直寸
橫寸
直寸
用於確定胸部腧穴的縱向距離
用於確定上腹部腧穴的縱向距離
用於確定下腹部腧穴的縱向距離
用於確定胸腹部腧穴的橫向距離
用於確定脅肋部腧穴的縱向距離
背
腰
部
肩胛骨內緣至後正中線
肩峰緣至後正中線
3
8
橫寸
橫寸
用於確定背腰部腧穴的橫向距離
用於確定肩背部腧穴的橫向距離
上
腋前、後紋頭至肘橫紋(平肘尖)
9
直寸
用於確定上臂部腧穴的縱向距離
肢
部
肘橫紋(平肘尖)至腕掌(背)側橫紋
12
直寸
用於確定前臂部腧穴的縱向距離
下
肢
部
恥骨聯合上緣至股骨內上髁上緣
脛骨內側髁下緣至內踝尖
股骨大轉子至國橫紋
國橫紋至外踝尖
18
13
19
16
直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用於確定大腿內側足三陰經腧穴的縱向
距離
用於確定小腿內側足三陰經腧穴的縱向
距離
用於確定大腿外後側足三陽經腧穴的縱
向距離(臀溝至國橫紋,相當
14
寸)
用於確定小腿外後側足三陽經腧穴的縱
向距離
圖
7-1
骨度折量(正面)
圖
7-1
骨度折量(背面)
圖
7-1
頭部直寸
(二)體表解剖標誌定位法
以人體自然解剖標誌為依據來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稱
「
自然標誌取穴法
」
。
人體自然解剖標誌有兩種:一種是不受人體活動
影響而固定不移的標誌,如骨節和肌肉的突起,凹陷,五官,髮際,指(趾)甲,乳頭,肚臍等,稱作
「
固定標誌
」
,例如:兩
眉之間是印堂,兩乳中間取膻中,眉頭定攢竹、肚臍中央定神闕等;一種是需要採取相應的動作姿勢才會出現的標誌,包括皮
膚皺襞,肌肉部的凹陷,肌腱的顯露以及某些關節間隙等,稱作
「
活動標誌
」
,如握拳在掌後橫紋頭取後溪,抬臂在肩部前凹陷
取肩髃、肩髎,張口在耳前凹陷中取聽宮、聽會、耳門等。
(三)指寸定位法
以患者的手指為標準來定取穴位的方法稱為
「
指寸定位法
」
。
因各人手指的長度和寬度與其它部位有著一定的比例,
所以可用
患者本人的手指來測量穴位,醫者可根據患者的高矮胖瘦適當伸縮,也可用自己的手指來測定穴位。本法種類很多,各有一定
的適應範圍。
(
1
)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中指中節兩端橈側指腹橫紋間距離作
1
寸量取穴位的方法。可用於四肢部腧穴縱向比量及背、
腰、骶部腧穴的橫向比量。(圖
7-2
)
(
2
)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指骨關節的橫紋寬度作為
1
寸量取穴位的方法。適用於四肢部的
直寸比量。(圖
7-3
)
(
3
)橫指同身寸又名
「
一夫法
」
,是令患者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四指併攏,以中指中節近
端橫紋為標準,四指橫度為
3
寸量取穴位的方法。此方法適用於下肢、上肢的直寸定穴、背部的橫
寸定穴。(圖
7-4
)
圖
7-2
中指寸
圖
7-3
拇指寸
1234567890ABCDEFGHIJKLMNabcdefghijklmn!@#$%^&&*()_+.一三五七九貳肆陸扒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2014 Baidu使用百度前必讀|文庫協議
分享到:QQ空間新浪微博微信10財富值加入閱讀會員!獲取下載券/6推薦閱讀:
※【經絡養生操】 最後一式,且看且珍惜
※荷葉的圖書收藏館的文件夾【【經絡堂】】
※人體經絡,穴點陣圖
※淺析健身氣功·八段錦對經絡的作用
※洪光經絡經典配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