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石器
中國新石器的特徵與中國的舊石器相比較,中國新石器的特徵可初步概括為 5點:①早期繼續大量使用打制石器,也開始較普遍地出現磨製石器。②磨製工藝的普遍使用,使石器器形規整,並日趨定型化,提高了效用。③中、晚期有發達的穿孔工藝,在長江流域尤為盛行。穿孔是為了更好地裝柄以製成複合工具,這是新石器所特有的,反映了工具的進步性。④流行石鏟、石刀、石鐮等農業生產工具,這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證,意味著新石器時代居民改造自然和實行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生產經濟。⑤有些新石器的形制,如斧、錛、鐮、鏃等,還給予以後金屬器中的同類器物以重要的影響。
石器的製作、種類和用途當時居民已能依照石器種類和用途的不同,去選擇石料。一般是以硬度較大的玄武岩、石英岩、矽質灰岩、矽板岩製作石斧、石錛、石鑿等;用硬度較小、易於成片剝離的變質岩、頁岩製作石鏃、石刀等;用燧石、瑪瑙、碧玉、蛋白石等矽質礫石製作細石器。
根據石器的基本製作工藝,可將新石器分為打制石器、間接打制的細石器和磨製石器3類。
打制石器是指用直接打擊法成器的。有的承襲了舊石器的器形和打法,如一些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出土的砍砸器和刮削器,稍後的兩端尖的蚝蠣啄等,這些是早期漁獵經濟的勞動工具。就是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打制石器仍佔一定數量,如仰韶文化中的打制缺口石刀,是適應農業經濟的產物。
細石器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其他地區也有所發現。典型的細石器是以間接打製法產生的細石葉以及經過使用或第二步加工成的工具,如刮削器、尖狀器、石鏃等。也包括剝離石葉後剩下的細石核。細小石葉多呈條形,長度不到3厘米,並排嵌在骨柄的兩側作矛或匕首使用,嵌在骨柄一側則成為刀具。甘肅永昌鴛鴦池出土的長46厘米嵌有石葉的骨柄石刃刀,便是實例。刮削器分指甲型刮削器、圓頭刮削器和兩端刮削器等,有的用以刮削骨器。石鏃中,三角形石鏃多是從兩面壓剝,中間鼓而兩邊薄;尖葉形石鏃是將石葉上端修尖為鏃鋒、下端修成凹口鏃尾而成。石核有筆頭形石核、圓柱體石核、船底形石核等。細石器工具多數與狩獵、畜牧經濟有關。
磨製石器是先打製成坯,再經琢制,然後在蠣石上磨製成器。磨製技術使石器器形規整,刃部更加鋒利。為便於穿繩或裝柄,有的還要鑽孔。磨製石器主要有常用於砍伐、木作的斧、錛、鑿,用於農業翻地、收割的鏟、鐮、刀,用於加工穀物和其他食物的石磨盤、石磨棒,捻線的石紡輪,刺射禽獸的矛、鏃等等。江蘇溧陽洋渚、吳縣澄湖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安柄的石斧、石錛實物標本,石斧縱向套裝在木柄前端鑿出的透孔內,有段石錛橫向嵌裝在木柄前端的未透孔中。在河姆渡遺址也發現木柄實物。在河南臨汝閻村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缸和山東莒縣陵陽河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灰陶尊上,都發現有帶柄穿孔石斧的生動圖像。這些都為深入了解斧、錛類工具的安柄和使用,提供了可靠的例證。
石器的分布和地域特點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新石器的類型複雜且富於變化,這為研究各地區生產的特點和生產力水平的差別,提供了實物依據。
北方的石器細石器的普遍、大量存在,是中國北方地區石器的鮮明特點。遼寧瀋陽新樂遺址下層的細石器,始於公元前5000年,是北方新石器時代較早的細石器遺存。出土的石葉、石鏃、尖狀器、指甲型刮削器等,與打制的敲砸器、磨製石斧等共存。很多的短小石葉是這個文化的特點。以這些石葉為材料,修製成不少石鏃和尖狀器,說明了石葉用途的多樣性。
在黑龍江省密山新開流遺址下層發現的細石器中,刮削器發達,鳥喙形尖狀器也較突出。當時漁獵經濟比較發達,細石器一般多用於狩獵,有些可兼用來加工骨器。還有橫剖面呈三角形的磨製石斧,是烏蘇里江兩岸習見的器形,反映了地域的特色。
內蒙古東部等地的紅山文化中,短小石葉與磨製葉形石耜、打制桂葉形石器共存。大型葉形石耜的刃部有清楚的平行摩擦痕迹,是農業的重要工具,它只見於紅山文化,是其代表性的器形。內蒙古巴林左旗的富河溝門遺址的石葉既長又寬,長的達10多厘米,它與紅山文化的短小石葉完全不同,是中國細石器遺存中迄今所知最長大的一種石葉。同時,長大的石葉與打制鋤形石器、錛形石器共存,這也是其他細石器遺存所罕見的。
新疆吐魯番處於荒漠地帶,其細石器是狩獵經濟的產物。這裡的刀形刮削器和葉形刮削器,均為其他細石器遺存所少見,代表了戈壁灘上細石器的特點。西藏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石葉、錐形石核、圓柱體石核等細石器,也與打制石器、磨製石器共存,是前二、三千年間的文化遺存。
總之,北方新石器以器形細小的細石器為主要代表,往往與打制石器、磨製石器相共存,所反映的經濟類型比較多樣。細石器在沙漠地區數量很多,在黃土高原與沙漠交錯地帶有減少的趨勢。
黃河流域的石器主要是磨製石器,也有少量打制石器。目前所知最早的新石器遺存,以約前60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和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為代表。這兩處的磨製石器,有些尚留打擊痕迹,也有的通體磨光。較多的磨製舌形石鏟和石鐮,暗示農業生產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鞋底形和柳葉形的石磨盤數量較多,底面多有4個或3個柱狀足,這種形製為其他文化所少見,是磁山和裴李崗的代表性器形。它們配以條形石磨棒,用來加工粟類。
裴李崗文化的石磨盤石磨棒
仰韶文化的石器種類增多,器形改進,砥磨更加細緻。出現的有孔石斧和有孔石刀,均為磁山、裴李崗所未見。兩側打缺口的石刀,是仰韶文化的主要代表器形。磁山、裴李崗中的石鐮,這時已很少見到,而代之以石刀,成為收刈粟的重要工具。龍山文化階段的石器,比仰韶文化時又有了較大的改進。部分石器的形制更加扁平、規整,多遍體磨光,刃部更為鋒利,這些都表明當時生產力有了明顯提高。新出現的半月形石刀,也更便於握持,說明由於生產上的需要而改進了器形。還有三棱鋒圓柱體有鋌石鏃,不僅見於黃河流域,還可能影響到長江流域,是分布地域很廣的遠射器。
黃河流域的新石器,總的說具有以下特點:①普遍存在帶缺口石刀和長方形石刀,而在北方和長江流域則少見或沒有發現。②石斧多,石錛少;與此相反,長江流域的有些遺址則石錛多,石斧少。③橫剖面呈橢圓形的梯形棒狀石斧居多,長江流域則以扁平梯形石斧為多。
長江流域的石器長江下游較早的新石器,出自浙江寧紹平原的河姆渡文化,始於前5000年左右。河姆渡文化早期的石器工具一是種類少, 只有斧、錛、鑿3種;二是器形小,多數長6~7厘米。還出土有用鹿角或樹叉製成的斧柄和木質曲尺形的錛柄。這些工具多用於砍伐和木作加工。沒有發現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石器。當時已出現稻作農業,骨耜是主要農業工具。太湖地區先後存在著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見崧澤遺址)和良渚文化。馬家浜文化的石器一般也很小,但也發現了一些體薄而大的有孔石斧。從整體看,馬家浜文化的石器似勝河姆渡文化一籌。崧澤文化的石器更加規整,有稜有角,遍體磨光,有的器體也更扁平,多用管鑽工藝,顯示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良渚文化的石器,發展特別顯著,出現了三角形石器、雙翼形石器(有人稱為「耘田器」)和斜柄石刀,為以前所未見。其中長大的三角形石器,應屬農具。良渚文化的石器工藝,已經達到了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高峰。
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中,既有與舊石器時代無多大差別的砍斫器、刮削器,又有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所不見的兩端尖的棱形器、扁圓形有孔石器,反映了這個地區早期石器的特點,尤其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早期新石器中具有典型意義。
湘、鄂、川東間的大溪文化,有些磨製石器未經通體磨光而尚留琢痕,也有數量不等的打制石器。在長江三峽地區有的遺址中,打制的梯形石鏟和有肩石鏟比較突出。圭形石鑿的刃部呈圭形,是大溪文化中普遍存在又較具特色的器形。屈家嶺文化中的石器,一般更加趨向扁平規整,特別是近方柱體石斧,是屈家嶺文化的一種代表性形制。安徽潛山薛家崗遺址,以多孔石刀著稱,孔多奇數,最多的有13孔,長達半米多,目前為全國新石器中所僅有。
長江流域的新石器,總的說有以下特點:①與黃河流域相比,石器種類稍少。②以斧、鏟類為主的較多石器,扁平有孔,與黃河流域同類器的厚重和少孔,形成鮮明對比,說明兩者的裝柄方法有一定差異。③多管鑽孔,與黃河流域多漏斗狀孔有別。
南方的石器南方新石器以廣東陽春獨石仔洞穴遺址出土的砍砸器和有孔石器為最早。還有一種斧狀器,用扁平礫石磨刃而成,是磨製石斧的祖型。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的石器略晚於獨石仔,磨製石斧的形制已經基本具備。福建曇石山文化中的石器,種類既少,器形又小。石錛較多,其中橫剖面呈弧線三角形的條形石錛,是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所未見的一種石器。廣東石峽文化中的石器,普遍使用了拋光技術,比一般的磨製石器更加精緻,這在全國新石器中尚屬罕見,顯示了嶺南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器工藝的水平,也意味著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兩端有刃的石钁,適宜於紅壤地帶的稻作農業,是石峽文化的代表性器形。同時還有雙肩石錛,有段石錛等,後者廣泛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區。
南方新石器總的說具有以下特點:①早期除扁圓形有孔石器等磨製石器外,大量使用各種打制石器,許多僅打出刃部而尚保留石皮。②磨製石器的種類較少,普遍缺乏刀具,器形一般也較小,曇石山尤為突出。③盛行有段石錛和有肩石斧,直沿用至青銅時代。④個別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中,磨製石器的拋光工藝十分突出。
石制的裝飾品和禮器適應氏族生活的需要,各地新石器文化中還出現了不少石制裝飾品。仰韶文化中發現有石環、石珠和石墜。石環磨得又光又圓。石珠多呈管狀,中間有孔,以便成串。石墜有的用綠松石,顏色翠綠,有的間以黑瑕,非常美麗。
大汶口文化的裝飾品比較豐富,邳縣大墩子有橫剖面呈三角形的石環和綠松石製成的石墜。泰安大汶口的墓葬中,不僅出土了以石珠、石片、綠松石穿成的串飾,而且在象牙雕筒和骨雕筒上嵌有綠松石,黃綠相間,十分悅目,是中國目前最早的鑲嵌工藝品。在山東龍山文化中,兩城鎮墓葬出土有豐富的玉器。特別是一件長方形玉錛,墨綠色並帶乳白色斑點,其上部的兩面刻有圓目大口的獸面紋,線條繁縟流暢,非常接近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北陰陽營文化的裝飾品多種多樣,主要有瑪瑙玦、玉璜、玉管等。玦多在耳側,應是耳飾;璜為半環形,當為項飾;玉管多出在胸前或腰際,當為佩飾。還有圓形的石珠和三角形石墜等。有的墓葬,把玉和瑪瑙做的裝飾品收藏在彩陶罐內,把紅、白、黃、紫諸色的花石子放在死者的口中,大體都是些珍愛的東西。
新石器時代晚期,引人注目地出現了以玉琮、玉璧為代表的一類禮器。在良渚文化中屢經發現,器形大,刻工精,最為突出;此外還見於石峽、薛家崗等地,分布較廣。江蘇武進寺墩墓葬里發現的玉琮最多,有的是多件圍放在人骨四周。這些玉琮取材講究,紋飾別緻,工藝水平很高,是當時的重器,具有權力象徵的意義。《周禮》有「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的記載。璧、琮是祭祀天地的禮器,因而隨葬這種器物的墓主人,應是有特殊地位的人物。
推薦閱讀:
※【藝匠精神】今之——奮進新時代 砥礪新作為 優秀作品展
※承認了吧!這就是個拼爹的時代!
※新石器時代玉璜或與性別考古學相關
※魏英傑:回歸「繁體字時代」並不現實
※見笑即盡孝,新時代的中國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