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鼎堅教授針法心得 【中醫針推外治版】
07-28
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黃鼎堅教授系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從事針灸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30餘載,積累了豐富的針灸臨床診療經驗。其在毫針的刺法及運用方面有著較深的造詣和獨特的見解,現將筆者在跟師學習過程中對其毫針針刺手法特點及經驗所作的整理擷要介紹如下。1 注重毫針刺法的各個環節醫學教育網黃老師認為,毫針刺法是構成針灸學「理、法、方、穴、術」五大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針刺療效的關鍵因素之一。而毫針刺法就其內容上可分為持針、進針、行針、留針和出針五個基本環節,任何一個環節的操作失當都會影響到治療效果,因而對任何環節的操作均要重視,尤其是那些看起來似乎無關緊要之處更要重視,不可偏廢 醫學教 育網收集整理 。比如,持針姿勢在臨床上往往比較容易被忽視,然而,持針方式的正確與否卻會直接影響進針、行針和出針的操作。黃老師強調持針的正確方式除了姿勢穩健以外,還應以方便靈巧地運用指力為原則。其在臨床上最常採用的是以拇指、食指和中指持針的三指持針法,持針時拇指力度虛而食指和中指的力度實,這樣可使持針力度剛中存柔,便於穩健而靈活地施針操作。另外,出針是針刺治療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有些針灸醫師對此並不重視,而黃老師卻認為也須講究,不能草率。出針時不可用力猛拔,而要均勻緩和地捻轉退針,以免造成疼痛、不必要的出血及留下過強的針刺後遺感而影響療效。2 推崇緩慢進針法在進針方面,黃老師擅長應用緩慢捻轉進針法。其認為進針速度的快慢可對皮膚產生不同的刺激,快速進針給予皮膚的刺激迅速而短暫,而緩慢進針給予皮膚的刺激則相對緩和與持久,這種緩和與持久的皮膚刺激可以充分發揮皮部的功能以利於得氣與調氣。此法主要操作要點是緩慢、間歇地捻轉進針,進針過程要不急不躁。臨床上採用緩慢捻轉進針時,往往在針入皮膚層時會產生刺痛感,若要避免刺痛感的出現,最為關鍵一點是在皮膚層的捻轉操作要儘可能輕巧且幅度要小(常小於15°),下壓指力的運用要均衡適當,這樣,患者一般在整個進針過程中不會感到刺痛,尤其在較易產生疼痛的皮膚層進針時亦很少出現疼痛,相反通常可感覺到一種輕微麻脹感,即所謂的「皮膚感」,這在快速進針時是難於感受到的。此種感覺易於循經脈線擴散或由穴位處向外輻射,是皮膚淺層得氣時皮部絡脈之氣被激發的表現,這同時也有利於深層得氣,使得淺、深兩個不同層面均能獲得針感,從而能更好地發揮真正意義上的「疏通經絡」的作用,這正是緩慢捻轉進針法的優勢所在。醫學教育網3 擅長搓捏複合行針手法行針手法是使針刺產生一定治療效應的重要步驟和操作方法,因此在針灸發展的漫長曆程中一直倍受重視。黃老師在30餘年的針灸臨床實踐中體會到搓捏複合手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激發經氣的方法。此法是在搓法的基礎上把捻、捏、震、搗等法有機地結合起來,靈活地運用到催氣、守氣、行氣、補瀉等不同的環節,從而起到有效激發經氣、實施補瀉的作用。在具體應用時,針對催氣、守氣、行氣、補瀉這幾個不同的環節,操作手法上各有特點以便達到預期的效果。 醫學 教育網搜集整理 3.1 催氣手法 催氣手法是為了快速獲得針感的操作手法。當下針達一定深度後,用刺手的拇指指腹與內彎曲之食指末節夾住針柄,拇指與食指以相反方向運動呈單方向捻針狀,或拇指固定,食指將針單方向捻轉,亦稱之為搓針,其目的是讓肌纖維適度地纏繞針體,利用針體對肌纖維的牽拉作用,使針下出現輕微的阻滯感或緊澀感,此時術者可體會到下有「如魚吞餌」之得氣感,而患者也同時會有脹、麻、酸、重的感覺。此手法能較快地取得「氣至」的感覺,對針感遲鈍、難於獲得針感的患者尤為適用。3.2 守氣手法 當行催氣法出現得氣感時,配合緊捏手法,即拇、食兩指即緊緊捏住針柄不動,令「氣」聚於針下而不散,謂之守氣。黃老師認為,守氣這一環節相當重要,守氣可起到保持針感和加強針感的作用,從而使有效的刺激量在一定時間內得以維持。如果一獲針感即鬆手,這樣氣散不聚則針感會很快消失,達不到有效的刺激,而在一定時間內守氣,能維持針刺對穴位、經脈的有效刺激,這是施行行氣、補瀉手法的基礎。3.3 行氣手法 行氣是指採用一定的手法,有目的使針感緩緩向一定方向傳導、擴散。臨床上為了獲得「氣至病所」的傳導效應,黃老師使用的方法是:在得氣、守氣的基礎上使用震搗手法,即在運用搓、捏手法後仍進一步緊捏針柄以加強針感,然後把針尖略朝著病所,並做小幅度的震搗針體動作以引針導氣,即可令針感徐徐向欲使針感傳導的方向傳導、擴散,行而不散,直達病所。3.4 補瀉手法 補瀉手法是產生補虛瀉實效應的手法操作。黃老師在操作補瀉手法時,綜合運用了搓、捏、捻、搗手法。具體操作是:在得氣、守氣的基礎上,拇指重力向前或食指重力向後搓捏,並稍加緊按片刻,可產生熱感而起到補的作用;若拇指重力向後或食指重力向前搓捏並稍加輕提片刻,可產生涼感而起到瀉的作用。在臨床上,單一的補瀉手法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補瀉作用,通常需要同時配合幾種手法方可獲得良好的補瀉效果。這種補瀉手法集搓、捏、捻、搗手法為一體,在眾多的補瀉手法中有其實用、有效之特點。4 小結針刺手法和技巧各式各樣、豐富多采,臨床操作技術精良與否直接關係到治療效果的好壞。要提高針灸療效,除了正確的辨證、立法、選穴和取穴之外,手法操作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只有不斷地磨練手法操作技術使之精益求精,並根據臨床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選穴、辨證施針,合理操作,方可使良好的臨床療效得以保障.。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清華教授彭林開講:人,何以為人
※營銷人要以哈佛大學教授的原則進行商務談判
※曾慶明教授經典醫案之郁證驗案
※中國醫師協會第二屆生殖醫學年會 武學清教授 OHSS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