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食管炎的9種小偏方
[導語]症見胸悶,氣滯濕郁,胸骨後不適或疼痛,噯氣,噁心欲嘔,食納不佳,舌質淡苔白滯,脈濡。治療多以行氣化濕,消導和胃類藥物為主組成方劑。下面為您介紹九種治療食管炎的中醫偏方。偏方一:六郁湯(《醫學正傳》)
(組成1 陳皮(去白)、半夏(湯泡10次)、蒼朮(米泔浸)、川芎各3克,赤茯苓、梔子(炒)各f l克,香附6克,甘草(炙)、砂仁(研細)各1.5克。
(用法) 上藥細切,加生薑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溫服。
(功效) 行氣活血,消積和胃。
(主治) 氣、濕、熱、痰、血、食郁滯中焦。
(加減) 氣鬱者,加烏葯、木香、檳榔、紫蘇、乾薑、倍香附、砂仁;濕郁者,加白朮、倍蒼朮;熱郁者,加黃連、倍梔子;痰郁者,加南星、枳殼、皂角;血郁者,加桃仁、紅花、牡丹皮;食郁者,加山楂、神曲、麥芽。
偏方二:半夏厚朴湯(《金匱要略》)
(別名) 厚朴湯(《聖濟總錄》)、大七氣湯(墳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四七湯、厚朴半夏湯(《易簡方》)、七氣湯(《仁齋直指方論》)。
(組成) 半夏、茯苓各12克,厚朴、生薑各9克,蘇葉6克。
(用法) 上藥用水700毫升,煎取400毫升,分4次,日3次,夜1次,溫服。
(功效) 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主治] 咽中似有異物,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胸脘痞悶,嘔惡食少,精神憂鬱,煩躁易怒,苔白膩,脈弦滑。
(加減) 本方原為梅核氣而立,用治食管炎之痰郁患者,可選加清熱藥物,如黃連、山梔等,解郁類藥物,如柴胡、鬱金等,化痰類藥物,如陳皮、膽南星等。
偏方三:參香散(《袖珍方》)
(組成) 人蔘、官桂、甘草各9克,半夏、桔梗、枳實、陳皮、桑白皮、青皮、麥門冬、大腹皮各15克,紫蘇子、香附子、茯苓各18克,木香12克。
(用法) 上藥為散。每次24克,用水400毫升,加生薑3克,大棗5枚,燈心20根,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功效} 溫中健脾,行氣燥濕。
(主治) 脾虛作脹,痞氣。
偏方四:枳術二陳湯(《古今醫統》)
(組成) 枳實(炒)15克,白朮(炒)、半夏(制)、茯苓、陳皮各3克,甘草(炙)2克。
(用法) 上藥用水220毫升,加生薑、大棗,水煎,溫服。
(功效) 燥濕除飲,行氣和胃。
(主治) 脾胃痰飲,胸膈不利。
偏方五:理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 白朮12克,乾薑15克,桂枝尖、炙甘草、茯苓片各6克,生杭白芍藥5克,橘紅、川厚朴各4.5克。
(用法) 上藥水煎服。
(功效) 燥濕化痰。
(主治] 心肺陽虛,脾濕不升,胃郁不降,飲食不化,變為飲邪,脘腹滿悶,短氣喘促,咳吐粘涎,脈弦遲細弱。
(方解) 方中桂枝、乾薑以助心肺之陽;白朮、茯苓、甘草理脾胃之濕;厚朴通胃中陽氣;橘紅助白朮、茯苓、甘草以利痰飲;白芍藥可防熱葯之上竄,制虛火之浮游,且葯之熱者,宜於脾胃,恐不宜於肝膽,又取其涼潤之性,善滋肝膽之陰,即預防肝膽之熱。偏方六:旋覆花散(《太平聖惠方》)
(組成) 旋覆花、木香各15克,赤茯苓30克,白朮7.5克一30克,人蔘(去蘆頭)、前胡(去蘆頭)、半夏(湯洗,7遍去滑)、桂心各30克,青皮(湯浸,去白瓤,焙)22.5克,川芎30克,附子(炮裂,去皮、臍)、大腹皮(銼)各15克。
(用法) 上藥為散。每次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薑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功效) 滌痰利咽。
(主治) 膈氣,痰結,胸中痞塞不通,不能飲食。
偏方七:旋覆代赭湯(《傷寒論》)
(別名) 旋覆代赭石湯(《普濟方》)、代赭旋覆湯(《長醫方集解》)。
(組成) 旋覆花9克,人蔘6克,代赭石12克,甘草(炙)、半夏(洗)各9克,生薑10克,大棗(擘)12枚。
(用法) 上藥用水1 000毫升,煎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2次溫服。
(功效) 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 胃氣虛弱,痰濁內阻,心下痞硬,噯氣不除。
(方解) 方中旋覆花消痰降逆;代赭石重鎮降逆;半夏、生薑化痰止嘔;人蔘、大棗、甘草益氣和胃。諸葯合用,共奏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效。偏方八:越鞠保和丸(《古今醫鑒》)
(組成) 蒼朮(米泔浸3宿,炒)、川芎(酒炒)、神曲(炒)、香附(童便浸、炒)各30克,梔子(炒)15克,陳皮、半夏(炮)、白茯苓各30克,連翹、萊菔子(炒)各15克,枳實(麩炒)30克,白朮90克,黃連(酒炒)30克,山楂(去核)60克,木香15克,當歸(酒洗)30克。
(用法) 上藥為末,生薑汁泡,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用淡生薑湯或酒送服。
(功效) 扶脾開郁,行氣消食。
(主治) 氣、血、痰、火、濕、食諸郁,胸膈痞悶,或脘腹脹痛,飲食不化,噯氣嘔吐,下痢。
(方解) 方中香附、木香行氣解郁,以治氣鬱;當歸、川芎活血化瘀,以治血郁;梔子、連翹、黃連清熱瀉火,以治火郁;蒼朮、半夏、陳皮、茯苓理氣化瘀;白朮、枳實燥濕運脾,以治痰郁、濕郁;神曲、山楂、萊菔子消食導滯,以治食郁。諸葯合用,則氣、血、痰、火、濕、食諸邪隨解。
偏方九:溫中化痰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 溫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青皮(去白)、良姜(去蘆,炒)、乾薑(炒)、陳皮(去白)各150克。
(用法] 上藥為細末,米醋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50丸,溫開水送服,不拘時候。
(功效) 溫陽化痰。
(主治) 停痰留飲,胸膈滿悶,頭眩目暈,嗜卧減食,咳嗽嘔吐,氣短。
推薦閱讀:
※痛風中醫治療診斷方法/中醫治療方藥方劑
※中醫調理下敗退的過敏皮炎
※中醫治療鼻甲肥大吃什麼葯好?
※中醫中藥針灸耳針療法有效治療扁平疣和尖銳濕疣
※[轉載]高血壓的中醫治療方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