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內旅遊消費的制約因素
□梁文生
目前分析和研究消費的理論主要有四個:一是凱恩斯提出的收入決定理論,認為人們的當期消費支出是由當期可支配收入決定的。二是杜森貝里提出的相對收入理論,認為消費具有「棘輪效應」,消費支出不僅受現期收入的影響,還受到過去消費和周圍人的消費行為的影響。三是弗里德曼首先提出的持久收入理論,認為持久消費取決於持久收入,暫時消費由暫時收入決定。四是莫迪利亞尼和布倫伯格等人共同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論,認為消費者是有理性的,總是根據一生的收入水平安排最佳的消費和儲蓄。綜合運用這些理論來分析當前我國居民旅遊消費需求,主要存在三大制約因素。
1、收入因素。可支配收入是影響旅遊需求的最基本因素。我國城鄉居民收入與旅遊消費之間有著明顯的正相關關係。2008年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分別為37.9和43.7,比2000年分別降低了1.5和5.4個百分點,在城鄉家庭消費支出中發展和享受型消費支出比例已經大大超過了生存型消費支出的比例,我國消費結構從總體上已經從生存型向發展和享受型過渡,這為旅遊消費的快速增長創造了條件。統計數據顯示,隨著收入的增長,城鄉居民的出遊率也跟著明顯上升。城市居民200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當年出遊率為104.4%,國內旅遊消費人數為3.29億人次,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5781元,出遊率也隨之提高到167.4%,國內旅遊消費人數達到7.03億人次;農村居民2000年人均純收入為2250元,出遊率只有44%,國內旅遊消費人數為6.12億人次,2008年人均純收入提高到4761元,出遊率也隨之提高到了111.9%,國內旅遊消費人數上升為10.09億人次。另外,近年來我國城鄉人均收入差距呈現擴大趨勢,如影相隨,城鄉居民人均旅遊消費差距也同時呈現擴大趨勢,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79倍,擴大到2008年的3.3倍,同期城鄉居民人均旅遊消費差距由2.99倍擴大到3.08倍。從農村居民純收入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看,2000年為35.9%,2008年降為30.2%,2008年比2000年下降了5.7個百分點;同期農村居民旅遊消費佔城市居民旅遊消費的比重,2000年為33.4%,2008年降為32.4%,2008年比2000年下降了1個百分點。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城鄉居民收入與旅遊消費有很強的相關性。
2、環境因素。實踐證明,旅遊業既是朝陽產業,呈現高成長性;同時又是環境敏感產業,帶有明顯脆弱性。旅遊消費受自然災害、氣候變化、突發事件、經濟環境等外部條件影響非常明顯。例如2003年由於「非典」影響,我國國內旅遊消費出現負增長,比上年下降11.2%,但當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仍然保持了9.2%的增幅,比上年增幅還高出0.4個百分點。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外部環境變化,對我國國內旅遊消費造成明顯衝擊,全國國內旅遊出遊人次比上年增長6.3%,國內旅遊花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2.6%,均是近年來的最低增幅,受影響最嚴重的四川、西藏等地方甚至出現負增長。2008年受外部諸多不利環境影響,全年國內旅遊消費8749億元,比上年增長12.6%,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卻逆勢上揚首次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8488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增幅比國內旅遊消費高出9個百分點。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當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時,人們的吃穿用等生存性消費不一定下降,甚至可能會上升,由此導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而屬於享受型消費的旅遊消費,往往會受到明顯影響。
3、心理因素。旅遊消費的過程就是旅遊者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心理體驗過程,所以旅遊消費與一般的商品消費相比,心理因素的影響就更加明顯。一是收入預期和支出預期對旅遊消費者心理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旅遊消費屬於享受型消費,相對於生存型基本消費來說,收入對旅遊消費的影響更加敏感。即期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差距過大、預期支出快速擴張等都對旅遊消費產生直接影響。二是輿論和信息也會對旅遊消費者心理產生影響。由於旅遊產品的不可移動性,加上旅遊消費過程和旅遊服務產品生產過程的同步性,使得各種媒體對旅遊目的地和旅遊產品的推介宣傳以及從親朋好友或同事那裡獲得的旅遊信息,都會影響甚至左右旅遊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活動。三是個人已有的旅遊消費經歷,也會在旅遊者進行旅遊消費活動時,對選擇旅遊消費的地點、產品和方式以及價格等產生影響。
(4月15日本版將刊登《進一步擴大國內旅遊消費的對策》,敬請關注。)(作者單位:山東省旅遊局)
推薦閱讀:
※有可能讓現文明毀滅的因素
※[原創]大腸癌發病率迅速上升中的飲食因素2012-07-03 23:47閱讀(156)評論(0) 前不久,第八屆上海國
※當代拜金式婚姻的六大致死因素(圖)
※色彩中被忽視的關鍵因素!
※最後決勝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