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燒「捂汗」危害大
07-28
甲流、流感、普通感冒……近來依然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廣州很多醫院的兒科門診都人滿為患。不少年輕父母抱著發燒的寶寶,一臉焦慮,他們表示,在家已經試盡各種方法,但似乎都不奏效。 蓋大棉被「捂汗療法」?錯!新生兒發燒立即喂退燒藥?錯!要求醫生馬上輸液?錯!中藥敷腳底治療肯定沒毒副作用?錯!臨床發現,在處理寶寶的發燒問題上,很多父母和長輩都存在認識誤區。 誤區一:發熱捂汗可以幫助退燒 寶寶一發燒,家長就給寶寶穿得里三層外三層,或是乾脆喝碗薑湯蓋上大棉被。有的老人說,孩子發燒了很怕冷,千萬別再受寒;有的家長則表示,穿得厚點是為了捂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燒了。 「發燒捂汗往往越捂越熱,容易造成捂熱綜合征,還容易誘發高熱驚厥。」李棟方介紹,孩子發高熱往往肢體循環會變差,確實可能出現頭部滾燙、手腳冰涼情況,但不能一味蓋被子或加衣服,正確做法應該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開,讓其充分散熱,而手腳部位則要適當保暖。 「很多老人認為寶寶發燒了就不能洗澡,洗澡容易著涼。其實孩子發燒了洗熱水澡更有利於散熱。如果洗澡不便的話,用溫水擦洗身體也是非常有效的物理降溫方法。」李棟方表示。 誤區二:一發燒就應立即吃退燒藥 一對年輕父母抱著剛出生十幾天的新生兒衝到兒科,焦急地告訴醫生孩子發燒了,必須馬上吃退燒藥!「聽說如果不吃退燒藥,孩子持續發燒可能會燒壞大腦!」這對父母表示。 「其實這樣做大錯特錯,新生兒不能使用退燒藥。」事實上,2個月以上的嬰兒才能「考慮」用退燒藥,6個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燒藥。「因為新生兒體質弱,體表面積大,服用退熱藥劑量難以掌握,容易出現虛脫或者胃腸道的損傷。一般情況下,退燒藥也是要體溫到38.5℃以上才用,低燒不用使用。」 他表示,對於6個月以下的寶寶,通常採用物理降溫的方法,例如貼退熱貼、洗熱水澡等。「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以前出現過高熱驚厥,此次再次發燒,則來勢比其他孩子更為兇險,對這類孩子應該積極退熱,可以在體溫38℃或之前就服用退熱葯,以求儘快降溫。」 誤區三:高燒也不吃退燒藥 怕影響醫生診斷 孩子都已經燒得滿臉通紅了,家長見到醫生還說沒有給吃退燒藥,說怕吃了退燒藥,影響醫生判斷病情。 最好隨時配備體溫計給孩子測體溫,一旦高燒超過38.5℃以上,就應該及時吃退燒藥。「吃退燒藥一般不影響醫生診治患兒。現在門診病人多,輪候時間長,孩子都已經高燒才抱來醫院,一等還得三四個小時才能看病、治療,然後緩解。長時間高熱不處理容易造成孩子高熱驚厥、暈厥等情況。」 誤區四:輸液一定會退燒快一些 據兒科醫生反映,常有家長主動要求給孩子輸液,認為輸液孩子可以快點退燒,快點回學校上課。 「其實小兒發熱治療,原則上是不用給予輸液的,因為絕大部分孩子的發熱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這些感冒都有「自限性」,其發生、發展、消退都有一個過程,輸液並不見得使其病程縮短。 「扎針補液對很多孩子來說也是一個痛苦的經歷,存在過敏風險,而且治療時間長,會耽誤父母正常工作時間。總之,它不是醫生治療孩子發燒的首選辦法,但很多家長熱衷當『內行』,堅持要輸液治療。」李棟方表示,當長時間高熱不退、患兒精神不佳、進食差,或者不願選擇口服藥物時,除了常規的退熱手段外,一般才考慮輸液。 「其實補液不是可以幫助退熱,而是為了靜脈給葯,補充水分,預防脫水,改善電解質平衡。補了足夠的液體、糖和電解質後,患兒會感覺舒服一些。」李棟方解釋。 誤區五:中藥敷腳底退熱 沒毒副作用 記者了解得知,還有不少篤信中醫的父母或長輩,會自選中藥給孩子敷腳底,希望性涼的清熱退燒藥材能夠幫助其快速降溫,而中藥溫和,不會傷及孩子身體。 對此,是葯三分毒,中藥與西藥一樣,如果有療效,則勢必也有毒副作用存在。「之所以很多市民籠統地認為中藥安全、沒毒副作用,是因為沒有人去詳細研究、標明每味中藥的毒副作用,而西藥的說明書往往描述有各種各樣的副作用,雖然看似嚇人,卻是說明該葯得到充分的臨床試驗和療效驗證。」李棟方介紹,在選藥方面,年齡越小的孩子越要要求使用安全性高、經過循證醫學檢驗過的葯,這是兒科用藥的原則。「中藥在很多慢性疾病、感冒發燒、骨傷等疾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目前西藥房裡也有很多中成藥。但是對於嬰幼兒而言,中藥口感不佳,而且分量很難把握,需要按照醫囑來使用。至於敷腳底退熱,或為物理降溫途徑之一,但效果因人而異,不一定人人奏效。」(來源:廣州日報) www.stnn.cc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拉肚子可能是肝癌徵兆|發燒|腹瀉|肝癌
※天籟之音-極致發燒靚聲【美女美歌】
※誰說風寒感冒發燒不退一定要輸液吃藥
※完美音質的發燒音色《HIFI享頭等艙·金牌男聲流行》
※耳機從入門級到發燒級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該怎麼選擇?
TAG:發燒 |